百益文库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共同富裕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党课下载 不忘初心
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2022年度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心得体会

时间:2022-09-04 15:18: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心得体会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心得体会6篇

【篇一】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心得体会

“碳”即二氧化碳,“中和”即正负相抵。

“碳中和”其实是一个正在努力实现的方向,是指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在一年之内,生活、工作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采取植树、节能减排等各种方式全部抵消掉。

一、“碳中和”为什么总是和“碳达峰”一同出现?

“碳中和”和“碳达峰”确实总是一同出现。

“达峰”和“中和”有什么区别呢?

当每年碳排放量不再增加、达到峰值,由增转降的拐点开始出现,就叫碳达峰。

但是人类总是要排放碳,实在减不掉的就吸收掉,当吸收量=排放量,即实现排放=没排放,就是碳中和。

上述所说的“中和”是指二氧化碳达到相对零排放。这么说,应该是先“达峰”后“中和”。

我们国家提出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

“十四五”期间最重要的就是实现碳达峰。因为只有碳先达峰了,碳中和才有基础和前提。

这里可能有一个误解,到2030才达峰,现在可以无限制排放。

不是的,二氧化碳是一个长寿命的气体,它的寿命是百年量级的,如果你现在还不刹车,到2030年踩一脚刹车,肯定要再延续10年才能达峰。

所以“十四五”期间很重要的就是抓紧让能源结构转型。

二、联合国为什么提出把全球变暖限制在1.5ºC?

联合国给出的碳中和的重要目标是,把全球变暖限制在1.5ºC,而非2ºC或更高的温度。

因为这可以避免严重的后果,这也是我们努力争取碳中和的意义。

这一目标如果实现不了呢?

会全球气温上升,全球会有城市不断消失在海里;

气温上升会间接影响大气环流运动,加剧雾霾天气,让你无法呼吸;

天气会变得更加极端,2020年,东非多国因强降雨引发洪涝就是一场预演;

高温多雨导致蝗虫成灾,去年极端高温侵袭美国西部和澳洲,山火多发;

气温上升还将破坏生态系统,亚马逊雨林、北极冻土带等重要的多样生态消退,大量物种批量灭绝;

高山冰川也会慢慢消失,带来不可预料的灾害,00后很有可能会见证“世界末日”。

……

所以在全球科学界的基本共识是:全球变暖2ºC或更高的温度,将使地球不适合人类居住,这是人类无论如何都要阻止的共同敌人。

三、如何阻止全球变暖超过1.5ºC呢?

导致全球变暖的最大元凶是二氧化碳,占比约80%。

遏制全球变暖,首要的一点是减排。包括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一次性物品生产。

碳中和中重要的操作之一是碳捕集,也就是把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捕捉回来。

目前的碳捕集主要有两条途径:

第一是植树造林,让绿色植物吸收大气中的CO2,一公顷阔叶林一天就能捕集一吨CO2。

第二是常用技术捕集,化工厂排出的废气里CO2占比高达80%,在烟囱上加装吸附装置就能把大量CO2捕集回来。

当然新兴技术捕集,全球的实验室在试验直接过滤大气,捕捉其中的CO2。

四、碳中和跟我们每个人有什么关系呢?

要实现全球的碳中和,需要世界各国作出改变,我们也可以从身边做起:

少买不必要的衣服,减少资源浪费;

尽量自带餐具,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筷子;

节约用水用电,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短途出行可以步行或骑行。

【篇二】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心得体会

工业低碳转型是“碳达峰、碳中和”关键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做政府工作报告时将“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列为今年重点工作之一,并指出要“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工业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既是“用能大户”,也是“碳排放大户”,其低碳转型影响着中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全局。
2020年末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指出,要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节点,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和绿色制造工程。可以预见,低碳转型浪潮很快将在中国工业发展中全面铺展,从而引发工业领域的革命性变化。
一、中国工业低碳转型的现状
当前,中国工业领域已从高速发展模式转向高质量发展模式,绿色化、低碳化成为工业转型发展的“主旋律”。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和人口最多的国家,能源消费总量逐年上升,成为了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达到49.8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2.2%。同时,中国是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随着制造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制造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成为了碳排放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近年来,中国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纳入国家战略之中,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以及市场机制完善等关键举措,提前完成了2020年气候行动目标,2020年中国全年碳排放强度相较于2015年下降了18.3个百分点,较2005年下降了约48.2个百分点。

在能源领域,能源供应链逐步优化升级,截至2020年底,中国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2.8亿千瓦和2.5亿千瓦,均位居世界首位,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总计5567亿千瓦时,占全国全年发电总量的7.5%。
在制造业领域,中国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形成,截至目前已建设完成绿色工厂2121家、绿色工业园区171家、绿色供应链企业189家,绿色产品推广近2万种。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中国各领域低碳转型提出更高要求,发掘其中的机遇,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将成为未来中国工业低碳转型迈上更高水平的关键。
二、工业低碳转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传统能源低碳转型需求迫切,清洁能源迎来更大市场空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一步增强了中国能源低碳转型必要性和紧迫性,为中国能源供应链中的能源生产、能源传输、能源消费的加速升级带来机遇。煤气油等传统化石能源清洁化、风光核氢等清洁能源规模提升、“源网荷储一体化”的电网结构调整以及数字技术与能源系统的深度融合等都将是未来能源供应链低碳升级的重点领域,相关技术研发、装备制造、专业服务等领域将迎来更大的市场空间。但与此同时,如何调和传统火电与新能源之间的共生共赢关系、如何合理平衡推进各级输配电网投资建设、如何适应能源供需变化保持供应链整体稳定等也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产业发展模式亟待调整,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将得到释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中国产业结构低碳化提出更高要求,钢铁、水泥、石化、建材等传统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收紧,迫使产业由过去的规模化粗放型发展快速转向精细化高质量发展,产业链价值链将全面升级,企业竞合格局将得到重塑,传统产业中在技术、工艺、装备、产品等各方面创新升级的领先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机遇和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制造、清洁生产等新兴产业凭借自身突出的低碳属性和高技术禀赋,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机遇,产业发展潜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在中国产业结构中的地位也将逐渐提升。
碳减排碳消纳“齐头并进”,工业园区绿色生态属性需要彰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既要在碳排放端“节流”,也要在碳消纳端“开源”,“节流”在于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而“开源”则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工业园区作为中国工业领域产业、企业的最主要载体,未来提升自身碳消纳能力将是重点任务之一,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同步探索开发生态工程碳汇项目将成为一大趋势。通过此举,一方面能够提升工业园区自身碳消纳能力,加快低碳转型进程,另一方面能够推动环境资源向资产转变,能够实现园区整体价值的进一步提升,使自身由功能单一的工业载体加快向宜居宜业宜游的产城融合发展模式转变。可以预见,未来协调好工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两者关系,充分释放园区自身绿色生态属性,将会有更多的生态工业园区相继涌现。
三、对进一步推动工业低碳转型的措施建议
(一)加强工业低碳转型顶层设计。一是针对工业低碳转型需求,尽快梳理出亟需开展低碳转型的重点行业目录,加快“十四五”重点行业低碳转型规划方案的研究制定,以支持性政策带动产业结构低碳化调整,鼓励低碳经济提速发展。地方政府要结合自身产业结构,以“一地一策”模式开展工业低碳转型规划或方案路径的编制。二是聚焦各领域脱碳技术薄弱环节,在科技创新领域精准施策,加大相关低碳科技政策支持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低碳转型核心技术攻关,加强相关技术人才培养,以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加速低碳技术的应用推广。三是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加快完善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相关规范标准,通过财政、税收等政策手段,引导企业和个人消费向绿色化、低碳化转变。
(二)紧握能源和制造业两个重要抓手。一是能源领域应深入研究未来能源低碳转型路径,加快能源供应链优化升级,科学调整传统火电规模布局,加速推动太阳能、风能、水力、氢能等清洁能源替代进程,并注重清洁能源发电、并网及储能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切实增强清洁能源对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的支撑作用,提高能源系统动态调节能力,加快能源互联网建设,强化能源生产、传输、消费各环节协同联动,多措并举构建中国新型低碳化能源体系。二是制造业领域要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大力发展超低排放、资源循环利用、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等绿色低碳技术,推动绿色制造加速发展,在制造业领域打造出更多的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绿色工厂等示范工程。
(三)加强全社会对工业低碳转型的协同促进。工业低碳转型发展对中国经济社会现代化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当前中国碳排放来源是以工业产品生产端为主,但随着未来消费持续提质,碳排放有可能进一步向工业产品消费端迁移,因此从长远来看,以低碳消费带动低碳生产将成为未来工业低碳转型的重要途径,而这条途径的畅通离不开全社会各领域的协同促进。

对政府而言,一是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节能低碳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树立节电、节水、节油、节气的低碳理念,推广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继续建立健全如“垃圾分类”“限塑令”等低碳消费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使低碳生活消费向法制化、标准化转变;
二是要积极推广低碳型政府、低碳家庭、绿色低碳学校、低碳社区、低碳出行、低碳商场、低碳建筑等示范工程,将低碳转型的概念落到实处。

对企业而言,一是积极推动企业数字化,带动生产运营模式向高端化升级,使自身在未来市场中的竞争力得到提升;
二是注重价值认知和思维方式升级,特别是对大企业而言,通过低碳转型发挥自身在承担社会责任、引导社会消费升级方面的重要作用。对全民而言,应积极响应国家倡导的低碳生活方式,注重培养自身绿色低碳生活意识和消费理念,例如优先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减少塑料制品使用以及加强废旧物品循环利用等,真正做到“低碳转型,从我做起”。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中长期目标,既是中国自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展现的大国担当。未来中国工业低碳转型进程将进入更高水平的新阶段,以强化顶层设计为引领,逐步建立健全碳排放相关政策标准体系,以能源和制造业为重要抓手,在碳排放重点领域取得低碳转型的重大突破,以全社会协同为实施路径,着力构建“自上而下、由点及面”的全领域低碳转型格局,才能解答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对中国工业低碳转型发展提出的新命题。

【篇三】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心得体会

解读“碳中和”和“碳达峰”
“碳中和”火了
最近一段时间,“碳达峰”、“碳中和”占据了主流媒体的C位话题,实际上,还在2020 年 9月, 我国就提出碳中和目标力争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热词。何谓“碳达峰”“碳中和”?为什么突然就“火了”?
碳中和、碳达峰两个概念中的“碳”,指二氧化碳,特别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世界资源研究所指出,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后,先进入平台期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然后进入平稳下降阶段。碳排放达峰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达峰目标包括达峰时间和峰值。




碳中和则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如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抵消这部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
国际能源署数据也显示,在过去的近30年时间里,中国碳排放总量不断攀升,到2018年碳排放总量达到94.97亿吨,其中电力与热力部门碳排放占比最高,达52%,其次为工业部分,为28%、交运部门占比10%。
能源革命之下,新旧产业都在被市场冠以“有可为”的新预期。

这一预期的逻辑在于,在一个更长的维度、以严格的环保标准逼迫高耗能行业中的中小企业出清,利好中上游周期制造板块相关行业的龙头公司;
能够直接或间接起到节能减排作用的方向,也将迎来“弯道超车”式的发展机遇。
这也是近期A股市场以钢铁为代表的传统板块表现活跃的重要诱因。
“碳中和”时间表的确定,由于市场预期现有排放总量基础上不能太多,将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带来一定挑战,但同时也是巨大机遇。有机构测算,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的投资额约130多万亿元,用来产业转型、发展新能源等,这一投资额大概占我国每年GDP的2.5%,这将成为新的增长点。
从目前机构所揭示的“碳中和”影响来看,依然主要集中在能源一线。包括电力能源将迎来深度脱碳,风光发电将成为主要能源;
非电力部门更加清洁化+电力化,带来新能车和装配式建筑等行业也存在
着持续发展机会;
碳排放端深度绿化,以生物降解塑料为代表环保产业会得到显着的发展等方面。
除了给能源、钢铁等产业带来深刻影响之外,与“新基建”和科技产业的双向互动也不容忽视。
我们的观点认为,“碳中和”涉及的行业并非局限于传统产业,与科技企业也密切相关。最直接的原因是,互联网本身对电力的消耗不低,一些公司为了降低能源成本甚至会将服务器安装在山间隧道内或海洋里。
从目前来看,科技企业一方面在力求降低自身排放与能耗,另一方面也在助力高耗能的“新基建”减排迭代。
而从产业逻辑来看,科技企业要想在“碳中和”大潮下持续发挥作用,至少可以从三方面着力。
首先,制定长期低碳发展战略和碳中和路线图,通过绿色技术创新等途径逐步推进;

第二、利用大数据信息平台,推动行业企业绿色数据核查与评价;

第三、加强源头治理,带动供应链低碳绿色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新基建”的减排降耗,作为“碳中和”的B面,或将大有可为。


碳中和对经济影响
在“碳中和”日益成为全球新的政治认同和国际政治经济利益博弈手段的情况下,我国提出的“碳中和”目标将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带来深刻的变化。同时,也深刻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各个方面。
碳中和主题边际变化足够大:

国内关于落实碳中和目标的政策陆续出台,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拜登政府的绿色新政以及欧盟的战略规划对于碳中和主题都是足够的刺激。
碳中和的持续时间足够长:
从2020年到2060年为实现1.5°C目标场景,需要足够长的减排和改革期间。对于气温控制的追求并不止于碳中和,未来走向“负碳”经济。
碳中和的影响空间足够大:
新能源分布的地域差异或导致未来产业的区域分布格局的变化。

从供给端看,碳中和需要能源领域的电气化和新能源转型,电力转型更加紧迫;
从需求端看,从碳中和目标倒推钢铁、化工、建材、交通、建筑等行业的减排空间也值得期待,预计将在2050年其碳排放量降至目前的10%-12%左右。绿色建筑、新能源汽车和工业碳捕集是值得关注的发展方式。从市场端看,借鉴国外碳交易的经验,国内碳市场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将进一步发展碳期货等金融衍生品。
实现碳中和的三个路径 第一,发电端的减碳:
包括光伏、风电、水电、核电以及特高压等环节。
要减少碳排放、增加非化能源消费占比,最直接的就是强化电力生产端的减碳,包括鼓励光伏、风电、水电、核电、氢能等清洁能源的发展,我国光伏、风电、水电装机量均以占到全球总装机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均是全球第一。

同时,由于我国能源供需上的地域错配,东南部消费多、生产少,而西北部消费少、生产多,所以需要通过特高压来输送新能源电力。

第二,消费端的减碳:
包括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消费,推动储能发展,推动可降解塑料的使用、绿色建筑等环节。其中在新能源汽车发展领域,国务院11月正式印发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相当于给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制定了新一轮中长期规划。其中提出,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今年是5%左右)。
第三,配套措施:包括碳捕捉、碳交易所等环节。
实现碳中和需要巨量投资,要以市场化的方式,引导金融体系提供所需要的投融资支持。对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资金需求,各方面有不少测算,规模级别都是百万亿人民币。
这样巨大的资金需求,政府资金只能覆盖很小一部分,缺口要靠市场资金弥补。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引导和激励金融体系以市场化的方式支持绿色投融资活动。


【篇四】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心得体会

碳中和碳达峰大学生感想报告
学习“碳达峰、碳中和”心得体会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全球性挑战。我国为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与生态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从传统工业文明走向现代生态文明,是应对传统工业化模式不可持续危机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根本前提。
从全球视角看,2020年可谓是“碳中和元年”,各国在更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同时纷纷提出碳中和目标,全球开启了迈向碳中和目标的国际进程,对未来世界经济和国际秩序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中国作为大国绝不能踟蜀不前,必须积极投入其中,并努力发挥引领者的作用。
碳达峰是具体的近期目标,碳中和是中长期的愿景目标,二者相辅相成。尽早实现碳达峰,努力“削峰”,可以为后续碳中和目标留下更大的空间和灵活性。而碳达峰时间越晚,峰值越高,则后续实现碳中和目标挑战和压力越大。如果说碳达峰需要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再加一把劲儿,那么实现碳中和目标,仅在现有技术和政策体系下努力还远不够,需要社会经济体系的全面深刻转型。
一方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其根本前提是生态文明建设。碳中和意味着经济发展和碳排放必须在很大程度上脱钩。从根本上改变高碳发展模式,从过于强调工业财富的高碳生产和消费,转变到物质财富适度和满足人的全面需求的低碳新供给。这背后,又取决于价值观念或“美好生活”概念的深刻转变。
“十四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更需要统筹绿色低碳与高质量发展,协调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组织编制“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研究制定更详细的碳达峰行动方案,加快全国碳市场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并动员全社会力量,为将碳达峰、碳中和的美好蓝图化为美丽现实不懈努力。

【篇五】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心得体会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心得体会发言
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一是“先立”市场,完善我国碳市场建设。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在立法建设和实务操作上均取得一定成效,逐步形成了全国和区域、一级和二级、现货和衍生品的多层次的碳交易市场体系。接下来将在碳配额分配机制、温室气体范围、市场覆盖行业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从全球成熟碳市场看,碳交易是碳金融的基础,碳金融是碳交易的方向,两者都是推进绿色技术应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为充分发挥碳市场在碳达峰、碳中和中的作用,我国碳市场需要进一步推进碳市场金融属性建设,推进金融机构成为碳市场主体,推进碳期货、碳基金等碳金融创新产品示范,充分发挥碳金融在配额价格发现、降低碳市场风险、提高配额配置效率、推进绿色技术发展中的作用,发挥电网平台作用,完善碳配额成本传导机制,形成全社会共担共建共享绿色发展的局面。
二是“先立”系统,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发展可再生能源、提升能源效率和推进终端电气化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举措,对碳减排贡献度超过70%,其核心在于加速打造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



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新型电力系统核心特征体现为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灵活高效、智能友好和开放互动,应推进新能源集中式和分散式发展,推动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开发;
推进新能源发电跨省跨区优化配置,推进能源互联网建设;
在发输配售用各环节系统性推进电力系统灵活性建设;

推进数字化技术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作用,推进发输配售用一体化建设;
推进综合能源服务、虚拟电厂、灵活性响应、电动汽车及充电桩、分布式能源等新业务、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推进电力市场建设,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进一步还原电力商品属性。
三是“先立”技术,推进绿色技术示范应用。绿色技术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我国风光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但相比化石能源竞争力仍不足。据测算,绿色溢价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仍将存在,电力行业在2030年左右实现绿色溢价转负,非电能源供应行业则需要更长时间。
需要充分发挥碳金融、绿色金融等创新机制,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减污降碳技术等实现重大突破。进一步降低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度电成本,进一步推进可再生能源在供热、制氢等领域创新应用,进一步提高风光灵活性与可靠性水平;



【篇六】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心得体会


碳达峰碳中和专题交流发言稿
Z央会议提出,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这是z央对当前重点工作的最新部署。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各地为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积极行动,但是在“减碳”进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一是一些地方“减碳”雷声大、雨点小,虚喊口号、蜂拥而上,抢风口、蹭热度、追热点;
二是一些地方用力过猛,去煤电“一刀切”,超出了当前的发展阶段,采取的行动不切实际;
三是一些地方借碳达峰来攀高峰、冲高峰,发展高耗能产业的冲动强烈。
这些问题的出现,暴露出一些地方对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理解不深入不透彻,在贯彻执行国家的政策时出现了偏差,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会直接影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
“减碳”目标的实现,不在于口号喊得多响亮、造的声势多么轰轰烈烈,而是要踏踏实实落实在具体行动上。但是,目前一些地方没有充分调查研究,甚至在没有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没有协调好能源安全性和经济性的情况下,片面强调零碳方案或行动,或者不顾自身资源禀赋,就一哄而上实行能源替代,看似力度很大,实际上缺乏科学性、可操作性,不仅会影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而且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带来不利影响。
近期z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就发现,一些地方存在盲目上马“两高”项目的冲动,有“大上、快上、抢上、乱上”



的势头。如果任由“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不但会影响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能源结构调整,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而且会导致碳排放增加速率快,碳排放会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达峰,无疑会让后期碳中和承担更大的压力和代价。
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仅是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庄严承诺,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这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是生产、消费和生活方式的重塑,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必须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坚持全国一盘棋,处理好发展
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按照z央的决策部署,我们要重点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提升生态碳汇能力等方面下功夫,也就是先立后破,先把“减碳”的基础工作做好,在保证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上推进“减碳”。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也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扛起责任,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科学把握工作节奏,做到有目标、有措施、有考核,统筹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就一定能打赢这场硬仗。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中和 做好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心得体会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心得体会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心得体会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