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益文库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共同富裕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党课下载 不忘初心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2年十大坚持历史经验作文

时间:2022-06-19 13:54: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十大坚持历史经验作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十大坚持历史经验作文

十大坚持的历史经验作文5篇

第一篇: 十大坚持的历史经验作文

德国邮政改革历史经验
作者:石峰屹
来源:《管理观察》2016年第33期

        摘要:随着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于2016年9月28日在香港成功上市,标志着中国邮政集团的市场化改革道路迈上了新的台阶。本文旨在总结世界邮政体系改革成功典范- -德国邮政的历史改革经验,希望能折射部分中国邮政集团未来的改革蓝图。通过分析德国邮政的历史,了解到法律先行,政府支持,渐进式所有制改革和市场化的职业经理人管理是促使德国邮政成功改革的几大突出因素,同时把握欧洲一体化历史机遇,大规模并购也是其迅速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邮政 改革 德国邮政 历史经验 借鉴

        中图分类号:F 633 文献标识码:A

        一、德国邮政改革前夕及背景(1646年—1989年)

        德国邮政系统的建立可追溯至1646年,最初的德国邮政服务于政治。后此邮政系统开始被允许进行商业物流和信息传递。二战结束后,1950年联邦德国开始接管德国邮政(Deutsche Post),成为政府机构,之后的几十年,德国邮政发展了部分银行和传媒通信业务,这也为未来Deutsche Post的业务划分埋下伏笔。然而,作为国企,当时的德国邮政机构和人员冗杂,连年亏损,同时低下的工作效率业已无法满足德国经济腾飞后带来的物流需求。德国邮政体系的改革呼声渐长。同时,作为欧洲一体化的主要推手,德国政府为德国邮政能在未来竞争中取得先机,必须对邮政体系进行改革[1]。

        二、邮政改革一号法案通过(1989年- 1995年)

        1989年7月,邮政改革一号法案通过,德国邮政的组织架构被重组,管理及运营模式产生根本性变化,具体有以下五点:

        德国邮政局被分割为三大板块:德国邮政服务、德国邮政银行、德国邮政电信;
运营与监管分离,即政治与管理分离;
三大运营板块分别建立管理董事会进行市场化管理,同时建立一个监管董事会直接对三大运营板块的管理董事会负责;
公司对于客户的关系由公家性质向私人性质转变,在客户关系层面进行改善;
打破原德国邮政电信端口垄断。

第二篇: 十大坚持的历史经验作文

兵团开发建设**的历史经验赵柳成;王小平 【期刊名称】《**农垦经济》 【年(卷,期】2000(000005 【摘要】研究和总结兵团开发建设**的历史经验,对于促进兵团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总结出了兵团开发建设的起点高、动作快,突出重点、优化产业结构和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建立稳定高素质职工队伍、重视教育科技人才、注重垦区小城镇建设,搞好兵地关系和坚持改革开放等历史经验. 【总页数】3页(5-7 【关键词】兵团;开发建设**;历史经验 【作者】赵柳成;王小平 【作者单位】兵团党校,**,五家渠,831300;兵团党校,**,五家渠,831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 【相关文献】 1.兵团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 [J], 罗利华[1] 2.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历史经验(系列文章):必须正确评价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五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历史经验 [J], 本刊评论员 3.兵团西部大开发十年盘点——掀开历史新篇章——兵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的成效与经验 [J], 4.把我们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略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

第三篇: 十大坚持的历史经验作文

历史经验总结:
1、熟悉历代朝代的建立时间和建立帝王及历史书上每一个单元的名称主题,最好记住,若记不住就一定要迅速地从历史书上找到,这样可以节省时间,要把握住时间。

2、一定要带历史同步练习册,练习册上的每一个单元的“网络图解”和“要点归纳”都非常有用,对理解单元内容和脉络有帮助,练习册其中的填空题对完成解答题也很有用,考试的选择题也很有可能出自练习册,所以也要适当熟悉一下。

3、注意历史书的最后一页:朝代建立和灭亡时间。


第四篇: 十大坚持的历史经验作文


平邑县教学 研讨会交流材料


抓好教学常规,提高教学成绩


平邑县保太镇初级中学历史组 张丛林


2016-09-28

1

抓好教学常规,提高教学成绩
保太镇初级中学历史组 张丛林
各位老师上午好:
首先感谢李老师、感谢各位同仁给我这个与大家交流的机会。在刚刚过去2016年中考中,我们的历史教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尤其是我们的中考总成绩更是取得了平均分全县第一的历史性突破,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县教研室李老师的正确指导,离不开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更离不开全体历史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面我就将我们平时如何抓好常规管理,提高教学成绩的具体做法向大家汇报一下,希望各位不吝指教。
一、扎实进行教研活动,努力搞好集体备课

根据学校安排,每周二上午一二节课是历史组集中教研时间。教研活动实行教研组长负责制,备课组长积极配合,包组领导督促指导,教导处督查评价。我们尽量做到教研活动三保证:保证全体历史组成员到位;
保证两节课的充足教研时间;
保证教研活动内容的充实、有效性。活动中我们组织全组老师对新课程标准、课改理论及我校三段六环教学模式进行学习,使全组老师初步把握新课程的基础理念,理解新教材的基本内涵,掌握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并做到课堂教学的完全公开,逐步形成了互相观摩、积极研讨的好氛围。学校的公开课活动(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评价性静态听课、评选十佳优质课)比较多,所以给我们老师有一个很好的展示的机会,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也促进了新课改研讨氛围的初步形成,使教师
2
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认识到更要细心专心全心去做好学好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背景下,仅仅依靠教师自备是远远不够的。没有集体备课的课,不可能是一堂好课;
没有集体备课的教学,是一种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集体备课是集众人智慧采众家之长,加强集体备课可以提高教学效益,实现资源共享。集体备课对课程改革、学校发展、教师成长所起的作用不可否认,我认为集体备课有很大好处:第一,集体备课集中多人的智慧与经验于一体,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第二,有利于教师的扬长避短,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提高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第三,促进教师间的团结协作,营造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

俗话说:一支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院。只有搞好集体备课才能整体提高教学质量。但集体备课在实施过程中的形式化、低效化、教条化现象也日益严重,使集体备课流于形式。目前集体备课最主要的问题是教师的积极性、参与度不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集体备课应该如何进行才更有效?
(一)必须体现集体智慧,不能简单分工,独自完成 (二)集体备课的实施原则——四定、五备、六统一
1、“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

2、“五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学法、备教学过程。

3、“六统一”:
统一指导思想;
统一进度;
统一重难点;
统一每一节课授课的共性内容;
统一作业(课堂练习题和课后作业题);
统一单元检测时间。
(三)集体备课的具体做法:

3
1、备课组确定单元集体备课的课题和主备人。
2、本单元教材分析,由主备老师作中心发言,其他老师共同探讨、相互补充,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学科指导意见等都要弄清楚。
3、备课组成员共同分析本年级学生的学情,要求实事求是,既不夸大学生优点,也不掩盖学生的不足。
4、根据学情分析制定出适合本年级学生把握的教学目标,包括统一目标和分层目标,目标的制定争取达到“让学生跳跳就能够到枣”的效果。
5、综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学情确定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6、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预设出适当的教学方法及如何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7、确定课时分配既能够用到的教具准备。
8、课时个例集体备课,重点研讨突出重点的解决方案和突破难点的解决方案。9、课后交流、反思:课后交流,就是对备课的总结阶段。备课组教师在集体备课情况下授课,要进行交流,对教学进行反思,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以扬长避短,促进今后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我们认为学校教育活动时间最长、对学生最具有直接影响的是课堂教学。备好课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集体备课有时对教师个人备课的有效指导和补充,因此我们将努力搞好以创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作为目的有效集体备课活动
二、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历史课是一门综合性、趣味性很强的科目,其学科的特点是具有
4
鲜明的过去性。历史是人类过去的活动,纷繁复杂、丰富多彩,但它是过去的人和事,无法重现在人们眼前,如果传授方法不得当,往往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昏昏欲睡的感觉。课堂教学是教师完成“传道”、“授业”、“解惑”任务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完成学业,发展智力,丰富情感,形成高尚审美情操的主要阵地。教学水平最终是要以教学质量来体现的,而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学效率。高效课堂是每一位老师心目中理想的课堂。但为什么我们的课堂还达不到高效,我认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都很重要,必须做实,哪一个环节出问题,课堂效果都会打折扣。我是一位从事历史教学工作十几年的老师,众所周知,由于学生升学的压力,我们历史课不可能过多占用学生课下时间,所以对我们而言,课前和课中两个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课前的准备要实。
通常我们都认为课前准备是老师一个人的事,与学生无关。我觉得那是不对的。老师备好课故然重要(蒙阳新星学校的背诵文本还是可取的,这是每个老师都明白的道理,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他们要为上课准备些什么?必竟课堂的主角是他们,要让他们养成自主学习、预习的好习惯,做好预习,提前热身,更好地进入课堂状态。老师的备课要把学生的预习这一环节设计好,指导学生如何预习。试想,学生没有预习,老师就开始夸夸其谈那是何效果。老师在备课中,还要研究教材,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课堂活动,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特别注重强调重点弱化难点,对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惑进行充分预设并有对策,该在哪个时间采取什么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哪些内容讲了也不懂的坚决不讲,都要做到胸有成竹。老师备课必须遵循一个原则:让绝大
5
多数的学生能学懂、学会。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好课堂45分钟
1、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乃成功之母”,是求知的前提。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一个人对他所感兴趣的事物,总是表现出注意的倾向。”学生爱听故事,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教材中的插图和有趣的文字,运用得好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一个有趣的画面,教师应充分挖掘插图和小字中的趣味性内容,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积极因素。例如,讲《和同为一家》时结合书中插图《步辇图》,指导学生细致地观察图画中的每一个艺术细节,同时补充唐太宗“五难婚使”的故事,使学生具体了解唐代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补充讲解这些故事,费时不多,却使课堂教学大为增色,既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调节了课堂教学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会创设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传统的历史教学偏重于将教学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
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变成“只听不说”的哑巴,其创造性和个性受到压抑与扼制。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科知识,还要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例如,在讲到“新中国成立”时,运用多媒体展示开国大典的图片并同时播放资料“伟人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让学生在充分了解相关历史的基础上感受这令人欢欣鼓舞的时刻来之不易。

6
3、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要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具有效率意识。现代化教学手段,其显著的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不仅能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授给学生,还节约了时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二是直观性强,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化抽象为形象,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三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让历史教学贴近生活,通过领悟历史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当代问题。

与现实和学生经验完全脱离的“纯粹”历史知识,常常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该尽量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例如,讲唐朝的对外关系、清朝的闭关政策等内容时,可以与当代中国所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联系起来对比讲解,把过去发生的历史事件与当代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件建立联系,“以史为镜”,将这些历史知识变成“活的”、“有价值的”知识。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历史知识的价值所在。
提高课堂效率,要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帮助学生提高听课质量。合作学习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呢?可以这样做:课堂上,将学生分成四人或六人小组,组长负责整理每个人的发言,并准备在全班交流时能谈出自己小组的见解,为了使这种学习方式不流于形式,老师参与其中,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给予必要的提示与点拨。这时,思维活跃的同学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学生,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互教互学,共同提高。

7
4、上课时要充满激情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恐怕课堂也是这样,教师上课的激情就是那山中“仙”、水中“龙”。没有了对教育的热爱,任你教师用再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也只是徒具其形,任你教师用再华美的语言,再动听的语调上课,也不会打动学生的心灵,震撼学生的灵魂。是否可以打个这样的比方:如果说你的激情是平和宁静的,那你的激情就像春日里的阳光,温暖无比,十分适宜禾苗的成长;
如果说你是奔腾豪放型的,那你的激情就像夏日里的暴雨,沁人心脾——适宜禾苗成熟。因此,只要热爱孩子,你的平静平和中藏着的只不过是含蓄的激情——你同样会对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爱好产生欣赏,你也会把幽默带进课堂,你还会显得有人情味,更会细心、耐心„„所有这些,为课堂气氛奠定的是深沉的激情曲。教师上课要充满激情,富有激情的课堂能激起学生渴求知识、努力学习的激情,从而有效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活动要实。
课堂本身就是一个大舞台,老师和学生就是这个大舞台的主角。演员讲究的是入戏,那么老师讲究的就是要入堂了,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有激情,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都是有惰性的,有的学生不知道在为什么学,没有动力,但老师积极地调动他们,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他们感觉有人关心在乎,那就完全不一样。这一点我有深切的体会。所以在课堂中老师除了组织好教学内容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动起来,创造条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蹲下身子耐心听取学生的发言,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尽力满足学生的求知
8
欲和表现欲,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提高。教学过程中的活动要讲究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基础不同的学生都有成就感,获得学习的快乐。我们历史课堂讲究的是及时反馈。课堂上就要及时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由于升学压力课下学生是不可能再把时间投入到学历史上来的。所以要想让学生一堂课下来,学有所获,就必须让学生及时巩固记忆,当堂达标。
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与技巧有许多许多,不同的教师会采取不同的方法,我相信只要抓好教学常规,注意日常点滴积累,就能不断提高我们的历史教学成绩。

作为历史教师,我们还需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提高,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上一个新台阶。最后祝愿我们的初中历史教学在李老师的带领下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谢谢大家!

9

第五篇: 十大坚持的历史经验作文


巴西“向西部进军”的历史经验

巴西国土面积854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居第五位的幅员大国, 也是西半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巴西原为葡萄牙的殖民地。19世纪初叶取得独立后,在咖啡种植业和出口贸易蓬勃发展的基础上,于上个世纪之交建立起相当规模的近代工业。20世纪30年代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沉重地打击了巴西这种依附性明显的不发达国家。在惨痛的教训面前,巴西经济民族主义空前高涨,并从此步入自主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征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西的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经过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经济奇迹”,巴西已成为在西方世界居第8 位的经济大国。“巴西的发展进步,使它有机会成为第一批跨越分隔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鸿沟的重要国家之一。”(注:史蒂芬·H.罗博克:《巴西发展讨论》(Stefan H. Robock, O Desenvolvimento BrasileiroemDebate),里约热内卢1977年版,第23页。)但是,如同世界上其他国土广袤、人口分布不均的发展中国家一样,巴西在其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一直被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困扰。这也是阻碍巴西至今未能跻身于发达国家行列的重要原因之一。巴西政府为平衡地区经济、促进全国协调发展,曾采取过很多措施,其中“向西部进军”即是为开发落后地区而进行的一种长期、巨大的努力。比起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作为,巴西“向西部进军”的经验和教训,更值得发展中国家研究借鉴。


巴西素称“南美洲的巨人”,东西宽4319.4公里,南北长4394.7公里,境内地形多样,气候各异。“虽然这个国家大部分地处热带,但由于信风、雨量、距离海洋的远近和海拔高度的差别等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了气候从热带到温带的多样化。”(注:史蒂芬·H.罗博克:《巴西发展讨论》,第30页。)巴西的行政区划现为26个州和一个联邦区(即首都巴西利亚)。根据巴西权威机构巴西地理与统计研究所的习惯划分,上述行政区域分属于北部、东北部、东南部、南部和中西部5 个自然经济区,巴西的地区发展计划一般都是按照这 5个自然经济区而制订的。长期以来,巴西各个自然经济区的发展很不平衡。由于历史、地理、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人口和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带,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因此,东南部和南部相当发达,中西部和其他地区比较落后。最发达的地方与最落后的地方相差悬殊,形成了学者们所说的“两个巴西”现象。“工业主要集中在国内东南部和南部,那里的农业也最富饶,生活水平相当于南欧。亚马孙、西部和东北部这些地区没有什么工业,农业落后,社会也是因循守旧的。巴西的这些广大地区仍属于不发达世界。”(注:洛哈德·布莱克莫尔:《拉丁美洲地理透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 342页。)关于巴西东北部的情况,拙文《巴西现代化进程中的地区经济差距和南方分离运动》(见《世界历史》1994年第2期)已有一些介绍, 本文将主要对中西部和亚马孙地区的情况作些介绍和分析。巴西的经济开发史表明,从殖民地时代起,巴西是从包括东北部在内的东部沿海地带逐步向西开拓的。因此,从宏观上看,对应于东部沿海地带,中西部和亚马孙地区可统称为巴西的西部
巴西中西部包括戈亚斯州、马托格罗索州、南马托格罗索州和联邦区,面积为161.2万平方公里,加上1988 年从戈亚斯州划分出去的托坎廷斯州,历史上中西部的面积为189万平方公里, 约占巴西全国面积的22%。亚马孙地区现由9个州组成,如果不算托坎廷斯州, 亚马孙地区的面积为379万平方公里,约占巴西全国面积的42%。两项相加, 巴西西部约占全国面积的64%。西部资源极其丰富,巴西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的矿藏如铁、锰、锡、铝土、镍以及黄金等,大多储藏在西部地区。如储量达一亿吨,居世界第一的锰矿,主要产地就在西部的马托格罗索州和阿马帕州。巴西已探明的铁矿储量为800亿吨,居世界第二位, 西部帕拉州的卡拉雅斯铁矿就占180亿吨,而且是品位高达65 %以上的富铁矿。另有 150亿吨的铁矿也储藏在西部的马托格罗索州。西部的亚马孙是世界最大的内陆林区,木材储藏量约占世界的一半。除亚马孙热带雨林区外,还有宜于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的183万平方公里的


稀树草原。

西部也是巴西的能源宝库,除亚马孙地区的石油、天然气外,西部江河纵横,水流湍急,发电潜能为一亿千瓦。
然而,与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相比,西部的社会经济发展非常落后。那里人烟稀少,很多地区长期处于原始状况,生产力低下,文盲比例高,生活标准低,与巴西沿海地区形成鲜明对照。其原因,主要是巴西从殖民地时期便形成了不利于全面发展的单一经济模式,独立建国后又长期依赖东南部的咖啡种殖业和出口加工业,造成了巴西地区间的“经济孤岛”现象,阻碍着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在这种经济模式下形成的巴西统治阶级只注重对东南部咖啡产地和畜牧业的投资和建设,而对西部的落后状况漠不关心,使国内严重的地区经济不平衡愈演愈烈。“巴西各地区收入上的差距源自久远的殖民地时期,由于咖啡经济的膨胀及其造成的当地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这种差距越来越大。”(注:米塞亚·布埃斯库:《巴西经济演进》(Mircea Buescu, EvolucaoEconomica Do Brasil),里约热内卢1974年版,第184页。)到20世纪初叶,巴西东西部之间的经济差距已非常悬殊。1920年,从埃斯皮里托到南里约格朗德的东南沿海地区已占全国工业的85.2 %, 能源生产的85%和生产总值的84.8%。1928年,东南沿海八洲的面积为全国的23%,却占全国人口的67.7%,铁路的74.7%,工业的84.8%,出口农业产品的77.1%。与此相比,占国土面积64%的西部,其产值长期仅占巴西国内生产总值的5 %左右(注:米塞亚·布埃斯库:《巴西经济演进》,第184页。)。上述数字从整体上反映出地区间巨大的经济差距, 它成了阻碍巴西整体发展的一个尖锐问题。
巴西的先进人士一直怀有开发腹地的愿望。早在1789年,独立运动的先驱者蒂拉登特斯就曾在著名的“米纳斯密谋”中设想把“新巴西”的首都定于内地。1930年,巴西“咖啡繁荣”在世界经济危机中破产,巴西政坛发生巨变,以瓦加斯为代表的新兴资产阶级上台。1930年标志着巴西民族革命的开始。在此以前,巴西还是一个典型的半殖民地国家。由于30年开始的工业化过程,使巴西走上了自己的发展道路。瓦加斯政府的首要目标是发展民族经济,促进国内市场的形成。但是,在一个地区经济严重失衡的国家,是无法建立起完整的国内市场的。“在巴西2/3的地方(包括马托格罗索州、戈亚斯州、米纳斯吉拉斯州内地和亚马孙盆地),农业生产只占巴西全部农业生产的一小部分。„„有效地开发这些地区,把它们稳固地纳入巴西经济生活中去,是巴西长期以来所怀有的‘向西进军’的抱负。”(注:洛哈德·布莱克莫尔:《拉丁美洲地理透视》,第330页。)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瓦加斯政府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提出“向西部进军”的口号,开发西部成为当时巴西民族主义者的一个明确思想。这样,开发广大腹地,协调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工作,便正式提上巴西政府的议事日程。为此,瓦加斯总统曾亲临中西部渺无人烟的兴古河流域考察(注:保罗·贝特兰:《巴西中西部经济史概论》( Paulo Bertran, Uma Instruducao a HistoriaEconomica do Centro-Oeste do Brasil),巴西利亚1988年版,第88页。)。政府有关部门也对开发西部制订了一些计划,采取了诸如取消各州间关税壁垒、方便物资交流的措施。但由于巴西经济尚未从经济大危机后得到完全恢复,接着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而当时瓦加斯政府经济工作的重点是建立钢铁等重工业,所以政府只能把有限的地区发展资金投到临近东南部的戈亚斯州,无法对西部进行全面开发。战后自50年代以来,巴西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运动”。从库比契克政府至今,巴西历届政府均把开发西部、促进全国的协调发展,列入政府的计划。他们为改善地区经济不平衡、实现全国一体化做出了不懈的努力,采取了很多具有创意的措施。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作出“迁都”的重大战略决策,使全国经济格局发生有利于西部的重大变动。

巴西迁都的思想萌芽于独立运动时期。1822年巴西独立后,有识之士一直呼吁重视这一问题。1891年,“迁都”还以专条形式载入巴西宪法。以后,有关技术部门派人深入内地勘察,经过地质、地貌、气候、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大量调查研究,提出了在巴西中央高地(现今


巴西利亚一带)建设新首都的建议。但由于种种原因,迁都的计划一直停留在纸面上。1955年底,“巴西发展主义的旗帜”库比契克当选总统,他在致国会的第一封信中就重申了迁都的必要性。库比契克保留了瓦加斯第二次执政时成立的“迁都委员会”,指示抓紧迁都的准备工作。1956年2月,该委员会向政府报告“迁都条件已经成熟。

在内地建立巴西第三个大都市,将意味着重新迈开‘向西部进军’的步伐。把文明和进步带到西部,将是对伟大祖国无可估量的贡献。”(注:科尔西诺·桑托斯:《巴西利亚:梦想与现实》( Corcino dos Santos, Brasilia:Sonho e Realidade),科英布拉1987年版,第912页。)1956年10月 2日,以库比契克亲临视察工地为标志,建设新首都的宏伟工程正式启动。巴西人民以改天换地的豪迈气概和超前的规划设计思想,仅仅用了 3年的时间,便在巴西高原上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事先经过科学规划、建筑新颖别致的现代化首都。1960年4月21日, 巴西举行了启用新首都的盛大典礼。库比契克总统发表了激动人心的讲话,他说:“随着巴西利亚的建成,巴西新一代将享受我们的成果,迎来一个崭新的、一体化的新巴西。”(注:科尔西诺·桑托斯:《巴西利亚:梦想与现实》,第915页。) (二)在西部建立内陆“经济特区”,以点带面,逐次推进整个西部落后地区的开发。

这是反映巴西政府决心和胆略的又一重大举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区,除了类似于墨西哥设在美墨边界上的出口加工区外,一般都设于交通便利、基础设施较好的沿海地区。巴西政府为了刺激落后地区的开发,毅然在西部腹地的马瑙斯设立自由贸易区,这可说是一种创举。马瑙斯是亚马孙州的首府,距离巴西东南部沿海发达地区约3000公里,离亚马孙河入海口也有1700公里。该城的橡胶曾在19世纪末兴盛一时,但不久便因东南亚橡胶种植园的出现而衰落,成为西部落后地区的中心。巴西政府受发展经济学关于“增长点”理论的启发,选择有一定经济基础的马瑙斯作为“增长中心”,通过设立自由贸易区的优惠政策重点扶持马瑙斯的开发,以达到“以点带面”的扩散效应。巴西在西部建立内陆“经济特区”,采取了逐步推进的三个步骤:一是于1957年在马瑙斯建立自由免税贸易区,并宣布了多项有关投资、贸易的优惠政策,以吸引企业家、商人和游客到西部,推动西部工业、商贸、交通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二是于1967年将马瑙斯自由贸易区扩大到整个亚马孙州,除贸易中心外,又规划建立了工业中心、农牧业中心,使自由贸易区发展为综合加工型的“经济特区”。三是于1968年巴西政府又把毗邻的阿克雷州、朗多尼亚地区(相当于州)和罗赖马地区划入自由贸易区,使马瑙斯自由贸易区的面积达到了 221万平方公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特区”。
(三)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组建区域性的指导开发和管理资金的专门机构,制订具有连续性的区域开发计划。
从瓦加斯时代开始,巴西政府对全国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明显加强。库比契克时期,巴西政府内设置了“全国发展委员会”,统一指导全国各地区、各行业的协调发展。对于落后地区开发问题,由于巴西历届政府的重视,已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的政府管理机构,对不同地区的开发进行分类指导和管理。1953 年建立了“亚马孙经济利用管理局”;

1957年建立了“亚马孙信贷银行”;
1966年在“亚马孙经济利用管理局”基础上组建了“亚马孙发展管理总署”;
同时,以“亚马孙银行”取代了“亚马孙信贷银行”。目前,在巴西发展计划预算部内,除“亚马孙发展管理总署”外,还有“东北部开发管理总署”和“马瑙斯自由贸易区管理总署”。这些机构直属联邦政府,在开发工作方面具有超越州政府的权限,便于协调同一区域各州的利益。在这些针对性很强的专门机构内,聚集了一大批熟悉当地情况的专家学者。他们从落后地区的实际出发,制订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区域性开发计划。就西部的情况而言,这些计划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涉及几个地区的综合开发计划, 如在1970年6月开始实施的“全国一体化计划”,对东、 西亚马孙地区的发展均提出了目标,重点是通过“泛亚马孙公路”,“实现亚马孙整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与全国的整合”(注:罗伯特·德阿尔


布克尔克:《巴西的地区发展》(Roberto de Albuquerque,Desenvolvimento Regional Do Brasil), 巴西利亚1978 年版, 第103页。)。二是就某一特定区域情况而制订的发展计划,如1971 年11月制订的“中西部发展计划”以及“亚马孙增长点计划”、“中部发展计划”等。举例来说,“中部发展计划就是包括戈亚斯州、马托格罗索州、米纳斯州的‘塞拉多地区’(即稀树草原)的发展计划,该计划涉及202个市,每年将改造60万公顷土地, 以形成农牧业增长点”(注:保罗·贝特兰:《巴西中西部经济史概论》,第132页。)。

而“中西部发展计划”的重点是该区域几个州的交通一体化,“按照这一计划,到1974年时,应建成一个以公路为主同时又辅以河网的交通体系”(注:哈多克·洛波:《巴西经济地理》,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 221页。)。三是为发展某一行业而制订的专门计划,如按1971年第1179号法确定的“土地计划”,目的就在于鼓励投资者在西部建立农牧业企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发展当地的农业生产。此外,还有专门的特定项目计划,如开发西部铁矿资源的“卡拉雅斯计划”、发展内陆河运事业的“巴拉圭河河谷计划”等等。

四)对西部采取财政倾斜政策,吸引国内外商人、企业家参与西部的开发。

开发落后地区,需要大量资金。为此,巴西政府组建了“全国发展银行”,依托财政部、巴西银行、中央银行的财力对西部的开发给予资金支持。凡经“亚马孙发展管理总署”批准立项的计划均可得到联邦财政的拨款。据统计,截至到1975年,“亚马孙发展管理总署”实施的开发计划就达555项,总投资额为207亿克鲁塞罗,其中政府拨款占72.6%(注:罗伯特·德阿尔布克尔克:《巴西的地区发展》,第138页。)。“1975—1979年,联邦政府为‘亚马孙农牧业和矿业增长点计划’的拨款就达40亿克鲁塞罗。”(注:罗伯特·德阿尔布克尔克:《巴西的地区发展》,第140页。)除直接拨款外,联邦政府、州政府、 市政府均颁布了各种减免税的优惠政策,调动了国内外投资者的积极性,为开发西部争取到更多的财源。比如,“1971年11月,‘全国货币委员会’制订了一个向这一地区的中小农业者提供农村信贷的计划,贷款年利率为12%,为期3年。”(注:哈多克·洛波:《巴西经济地理》,第220页。)1979年,日本与巴西合资建立农业发展公司,投资5000万美元开发稀树草原,建立粮食基地。马瑙斯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更展现出优惠财政政策的作用。1957年该区建立之际,即宣布“自由港”政策,规定除武器等特殊商品外,进出口商品一律免税。以后为了加快当地“工业区”的形成,又颁布了对投资企业的优惠政策,即投资设厂的头10年减免各种税收,其中减免所得税的幅度可达100%。这些措施, 吸引了国内外大量资金,促进了西部服务业、工矿业的快速发展。


几十年来,巴西为开发西部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也总结出了在协调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经验教训。

首先,迁都为全国带来整体效应。“把首都从沿海的里约热内卢迁到中央高地,是关系到巴西政治、经济和社会的一场考验”(注:科尔西诺·桑托斯:《巴西利亚:梦想与现实》,第920页。), 巴西人民以建成现代化首都的辉煌成就赢得了这场考验的胜利。这一壮举极大地振奋了巴西人民的民族精神,提高了不同地区国民的认同感。对于一个具有洲级面积、地区经济严重不平衡的国家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诚如“巴西利亚之父”库比契克所言,“在巴西利亚建设新首都具有高度的政治和经济意义,它大大延伸了巴西人民的活动空间,把内地的巨大潜力纳入活跃的全国经济生活之中。”(注:科尔西诺·桑托斯:《巴西利亚:梦想与现实》,第917页。)首都的内迁, 从根本上改变了全国的经济和政治格局,加强了内地和沿海地区的联系,吸引了落后地区急需的人才,带动了整个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从60年代开始,新首都的竣工和153国道(巴西利亚——贝伦)的开通, 把巴西人民‘向西部进军’的宿愿全面展示在国人面前。国内的民族资本开始向西部转移,投入到当地的城乡经


济项目之中。”(注:保罗·贝特兰:《巴西中西部经济史概论》,第126页。)经过几十年的建设, 巴西利亚所在的中部地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昔日被荆棘封闭的中部高原,已成为巴西全国公路网的中心。沉睡多年的稀树草原,已被开拓为巴西新的“粮仓”。“通过新首都的建设,库比契克政府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得以实现。比如,建成了内地的庞大的道路网,将农业生产潜力巨大的中部高地纳入到巴西和世界经济中去。巴西利亚不仅是全国政治的协调中心,也成了全国经济发展和繁荣的枢纽。”(注:科尔西诺·桑托斯:《巴西利亚:梦想与现实》,第921页。)
马瑙斯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发展,是用特殊手段加快落后地区发展的一个成功的范例。在腹地建设经济特区这一大胆行动中,巴西政府也采取了谨慎的科学态度,制订了逐步推进、分阶段发展的策略。1957年马瑙斯自由贸易区初建时,仅在马瑙斯市划定面积为0.2 平方公里的免税区,取得经验后又将其扩大为1万平方公里。

但免税区只是为吸引游客而办,巴西政府的最终目的是把马瑙斯市建成工业和农牧业中心,以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在其他政策的配套支持下,“马瑙斯自由贸易区仅仅开办10年,已成为亚马孙地区发展战略的强有力的支撑点”(注:罗伯特·德阿尔布克尔克:《巴西的地区发展》,第106页。)。

1968年9月 30日,在这个昔日冷清的边城举行了马瑙斯工业园区奠基仪式,到80年代,该园区的工业产值已达100亿美元,1996年达到132亿美元。目前,马瑙斯已成为巴西最大的电子电器工业中心,彩电、音响等家用电器产量占全国的80%以上。钟表、纺织品、摩托车的生产也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巴西在开发西部中,以公路交通为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巴西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公路交通一直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地区经济不平衡的大格局下,西部的交通运输业长期非常落后。巴西政府在“向西部进军”中,为了发展西部的交通运输业,制订了规模庞大的公路计划。库比契克政府时期,制订了第一个全国交通运输发展计划。1972年,军政府又专门制订了内地公路发展计划。1975—1979年第二个全国交通运输发展计划也着重对西部的公路建设作出规划。在上述计划指导下,1960—1976年间,亚马孙地区的公路里程增加5倍,公路网密度从每万平方公里34.6公里增加到214.6公里。亚马孙州更是得益非浅,1960年后的15 年间,公路增加15倍以上。1960年,西部公路仅占全国公路总长的13%,1976年达到19.2%。
巴西政府开发西部的几十年努力,使西部发生了巨大变化。历史上处于“经济隔离”状况的西部地区,早已和全国连成一片。西部的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也由1950年的4.1%上升到1995年的9.4%。过去人迹罕至的亚马孙地区,因大批移民的迁入,人口得到快速增长, 由1960 年的536万增至1980年的1121万。面对巴西经济发展所取得的进步, 有人甚至认为,“在过去25年中,巴西大踏步地走出了‘不发达国家’的行列”(注:洛哈·德布莱克莫尔:《拉丁美洲地理透视》,第342页。)。
实际上开发西部也存在失误和教训,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急于求成、贪大求全。1971年政府提出了包括把亚马孙地区纳入一体化的“全国发展计划”,目标是“在一代人的时间内,使巴西跻身于发达国家之列”(注:哈多克·洛波:《巴西经济地理》,第223页。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对西部的开发采取了超出国力的大预算、大规模、大投资的办法。如“大卡拉雅斯计划”的预算投资高达600亿美元。“该计划令人担忧,因为它还要求仅仅用10年时间快速建成”(注:米诺·卡尔塔编:《巴西面面观》(Mino Carta,Retrato do Brasil)第3卷,圣保罗政治出版社1984年版,第84页。)。

西部的公路建设工程浩大,如“横越亚马孙公路”全长2475公里,与“横越亚马孙公路”相交叉,还要修建长度为1500公里的“库亚巴——圣塔仑公路”。此外,“横越沼泽地大公路”也长达1100公里。这些耗资巨大的工程,使巴西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二是管理不善,亏损严重。为了加快马瑙斯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巴西政府推出非常优惠的政策,但对投资企业如何履行相应义务却缺乏有效监督,


直接影响了亚马孙地区的开发成效。“1978年的统计数字显示,全国388个最大的农业企业中,有113个设在亚马孙,但是,它们的产量还不到全国农业产量的 5%(注:米诺·卡尔塔编:《巴西面面观》第1卷,第158页。)。”对于矿藏和能源的开发,巴西采取组建国营企业的办法。但大部分企业迟迟不能投入运营,相当一部分企业亏损严重。“担负开发卡拉雅斯铁矿这一肥差的亚马孙矿业公司长期没有利润。北方河流公司长年亏损,到1979年,累计亏损额已达到9.4亿克鲁塞罗。

”(注:米诺·卡尔塔编:《巴西面面观》第1卷,第158页。)三是存在盲目开拓、不注意可持续发展的现象。据巴西林业保护研究所的资料,由于滥砍滥伐,到1981年,亚马孙林区面积已缩小了2.5%。该所专家估计,长此以往,不出 30年,亚马孙林区将从地球上消亡,并有可能为地球留下一个新沙漠。除上述问题外,由于大庄园主反对土地改革,杀害农民的事件时有发生,地主与无地农民的流血冲突也愈演愈烈,这是阻碍西部开发的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地区经济不平衡是历史遗留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也需要一个历史的过程。





推荐访问:十大 作文 经验 十大坚持历史经验作文 十大坚持的历史经验作文 关于历史的总结感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