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益文库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共同富裕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党课下载 不忘初心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浅谈在新历史时期我国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具体内涵和措施

时间:2022-10-02 09:06:01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在新历史时期我国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具体内涵和措施,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浅谈在新历史时期我国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具体内涵和措施

浅谈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具体内涵和措施6篇

【篇一】浅谈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具体内涵和措施

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思茅二小振兴校区 卢永珍

摘要:要真正让教育良性发展,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张扬学生个性,全体教育工作者思想上要改变,而形成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已任。以德育为首,做到五育并举。做到育人教书并重。我们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知道应该怎么做,还要知道不该怎么做。

关键词:
师生    关系   方法

一、前言

新世纪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个性发展的要求日益强烈。未来网络教学组织形式将是研究性教学为主, 加上个性化的集体教学,人们开始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很多教师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新型师生关系开始形成。但也必须看到,旧师生关系依然存在,且有它的顽固性,其主要表现为“一压、二包、三放弃”。因此,有必要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现代课堂教学中的新型师生关系,下面是本人几点拙浅的心得和体会

二、怎样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教师思想观念转变,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突破口

1、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本校时常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使之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水平,认真改进教育方法,真正地尊重、信任学生。同时对学生也要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让学生理解教师的看法,这种谈话无形中成为知心朋友之间的体己话,这就是所谓“润物细无声”之谓也。然而教师终究是教师,学生终究是学生,除了自我教育之外,还需有道德高尚、知识广博的长者的指引。因此,要重塑教师的形象,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培养良好的人格素质,对学生严而有格,亲而不俗。

2、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的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由此就决定了教师在新型师生关系中的角色,不是领导,不是严父,不是法官,不是“上帝”,而应当是导师、朋友、助手和模范。

  (1)导师。教师应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既关心学生吸取知识,更注重丰富学生情感,健全学生的身心,完善学生的人格,教学生学会做人。教师应是学生自我发展的促进者,理想探求的指路者,心理困扰的排除者。应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改变单纯灌输的落后方法,让学生变被动接受和管理为主动参与,实行导向、导航、导演、引导、指导、辅导,领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领着知识走向学生。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而不是单纯品尝前人创造的成果。

  (2)朋友。与学生交朋友,这是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一个标志。教师这个神圣庄严的词汇快要和“朋友”划上等号了。师生关系发展的趋势是合作的朋友。学生迫切要求架起与老师的友谊之桥。要关心热爱每个学生,用爱心去理解、去尊重、去温暖、去感化;
教师不仅能教书,而且是师德高尚、热爱生活、兴趣广泛、才华横溢、乐于并善于与学生打交道的朋友,和学生有共同语言,互敞心扉,是学生决策的参谋者,是他们苦恼的倾听者,是学生依靠的良师益友。

(3)助手。教师应放下架子,淡化权威的角色,与学生共同探究、教学相长。帮助他们克服在人生道路上的沟沟坎坎,帮助他们战胜学习知识中的种种困难,相信他们、鼓励他们做自己能做的事,支持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老师要为学生服务,成为他们的合作者、支持者、助手。

(4)楷模。做学生的楷模,教师是学生踏进科学宝库的引路人,是传播文明,培育人才的人梯、铺路石。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具有教育性,是学生最直观、最生动、最重要的师表。教师要不断加强师德修养,全面提高自己素质,以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去影响、感召、激励学生成才。这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内容。

(二) 掌握学生心理发展趋势,多采用表扬和奖励,少一些批评和惩罚

教育理论上,主张多采用表扬和奖励,少采用批语和惩罚。这是对的,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完全符合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的。这不是提倡我们老师要对学生一味地进行表扬、摒弃批评,而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以宽容平和的心态,多角度地给予鼓励,给予关爱,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我们的学生现在正处在思想尚未成熟、各种新颖的观点和思路都非常旺盛的黄金年龄阶段,学生的可爱之处在于他对身边事物的好奇,从而产生一些奇思妙想,很多学生的兴趣都是从一些突发奇想的思维或他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中培养出来的,如果能够加以合理、积极地引导,学生潜在的积极性思维就能被很好地调动,从而产生兴趣,甚至取得一系列为常人惊叹的成果。

(三)尊重与理解,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

转换角色,让师生间多一些理解。理解是建立师生情感的核心,是积极行动的向导。一位教育家在论述教育的功能时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首先是尊重学生自尊心,这是学生心中最敏感的角落。因为自尊心是一个人要求得到别人的肯定、重视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不断追求向上的内动力,也是生活的精神支柱。只有尊重,学生才感到师生平等。这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

理解是建立师生感情的基础,是积极行动的先导。身为人师,教师首先要理解与尊重自己的教育对象,理解并尊重他们的追求、情感、兴趣、爱好与需要,永远记住自己的工作是因有学生存在而存在的,平等对待学生。同时学生也应该理解与尊重老师教育自己所花费的心血和所付出的劳动。师生双方只有相互理解与尊重,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倾注自己的感情。还有什么力量能超过爱的魔力呢?“锅不热,饼不靠”是句俗语,说的是家长要爱子女的道理,老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释放自己的爱心,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可爱之处,真诚的关爱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爱的阳光中生活学习,我们将会看到迷人的景象,得到爱的回报。我们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老师的热爱和对知识热情,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境界。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对学生没有爱心的老师能获得尊重和爱戴,我们也无法想象一个对老师不爱甚至反感的学生能很好的遵守课堂秩序、学好老师所任教的课程。只要我们要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爱生如已,教生如子,待生如友,就能演绎出许多动人的故事。

(四)教师的素养,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

  在师生矛盾中,教师往往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高素质的教师往往能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关系。教师对待学生热情友好、一视同仁的态度;
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
对待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的品格等等,都会在学生及脑海中树立起高大的形象,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与尊敬,师生之间情感的交融、心灵距离的缩短,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儒雅的气质和良好的修养。既要洋溢着迷人的才情,又要闪烁着人格的魅力。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才有足够的资本吸引学生,才能受到学生的喜爱。老师要获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并非靠威严的面孔、靠教师这一特定的身份,靠的应该是丰赡的学养,“言行可模可范者,人师也”。教师的职业是一种以精神振奋精神,以气质影响气质、以人格塑造人格的职业,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部内容丰富深刻、文笔生动细腻、装帧精美的好书。所以,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不仅使自己拥有一桶水,更要努力让自己成为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那么,喜之爱之观之聆之掬之饮之者必众。

(五)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途径

教书育人是现代教育价值观在教师工作中的体现,是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本途径。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师在教学时,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方法等,又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实现社会化,促进学生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学相长,教师要做到教书育人,就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会有助于提高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同时,学生个性得到了全面发展,又会从内心感激自己的老师的,这就容易形成正确的师生关系。

在教书育人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只有当学生对一门学科产生浓厚兴趣时,师生情感才会交融、配合才会默契,这样就能很好地实施教育了。兴趣和求知欲是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动力,是发明创造的源泉,是一切人成长的起点。爱默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过,“爱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对老师所授课程产生了兴趣,那他不仅可以比较轻松的学好这门课程,他还会对授课老师产生由衷的喜爱。老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应该知道,我们曾经是那么喜欢甚至崇拜那些把课上得生动活泼的老师,我们曾经为那些既有趣味性又有知识性的课堂而陶醉,我们曾经还刻意地去模仿老师的一举一动。可以说,一个教师赢得学生喜爱与尊重的主要场所在课堂,失去学生喜爱与尊重也常常在课堂。所以,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当下大气力于课堂,于课堂教学的改革。改革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追求师生互动。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新,教育的改革是永无止境的。当今,探究性学习方式已经走进课堂,将生活体验和感受与课堂学习相融合,课堂上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这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途径。

(六)改进评价机制,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手段

“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完善教学管理,推动学科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我一改以往的期末对学生的单一评价,尝试采用在本班学生范围内自评加互评的方式,简洁客观地评价自己近阶段学习或教学中的得与失,存在的问题,最后互相提出改进意见,这样一来,营造了一种和谐、团结、向上的评价气氛,用积极的态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实践证明这种评价机制可操作性强,时间上灵活机动,可在学期的任一阶段学习中进行,它对生生间的沟通起到积极的作用,对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培养,对提高教学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这是新课标中提到的综合评价方式中的一种,从学生的身心发展来看,这一评价机制是科学有效的,它让学生学会了自我批评,学会了听取意见,学会了承受不同的声音,学会了自我完善,学会了客观公正的评价自己与他人,学会了理解他人,学会了善待他人,它无形中促进了学生的各方面发展。综合评价机制是科学、灵活的,我们教师要善于把握,根据需要和可能灵活运用。

评价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发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适当的表扬、奖励或批评、惩罚也是师生情感建立的重要手段。一般来说,学生都希望教师尊重他们、肯定他们成绩和进步。一个教师在课堂上表扬或批评某个学生时,不仅会激起这个同学的情绪反应,也会引起其他同学对教师或亲或疏的情感。教师要慎用批评,善于表扬——真诚的不做作的表扬。西谚说,温暖的阳光会比寒冷的狂风更容易让人脱去外衣。据说美国的教师在课堂上评价学生时从不用“不”字,总是给予热情洋溢的赞许,我们教师应该从中受到启发。可以说,赞许的情感体验会比世上一切的批评更有利于学生的成人成才。

三、 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书育人是一项复杂、细致、系统的工程,采用什么工作方法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因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教书育人有法而无定法,不可生搬硬套,但只要多花心思,注意积累和交流经验,工作起来就能得心应手。我们不愁没有提不高的教育教学质量。实践告诉我们,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会使我们体会到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表现在师生间互相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等效应上。它更注重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人的创新精神的培养,以新的学习方式,使人获得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在当今教育的新形势下,作为教师,我们责无旁贷,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丰富自己,大胆创新,努力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一份丰富的精神食粮,为他们塑造一个全新而更具吸引力的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师素质及其评价》朱益明、秦卫东、张俐蓉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0年4月

【2】《素质教育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 吴敏、夏惠贤 (《上海教育》2000年9月)

【3】《课堂教学生命活力的焕发》谢利民(《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7月)

【4】《新时代需要新型师生关系》希望中学 王新军

【篇二】浅谈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具体内涵和措施

建立新型银企关系


  银行靠单个业务人员跑市场,多头对外、分散营销的方式,在初级阶段是可行的。但如今企业对金融服务,不仅要求方便、快捷、安全,还要有保值、增值的需求。该行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服务质量,建立企业“客户服务链”制度,对企业实行分类管理、分级维护,中、小客户发挥分行有关部门和支行一级的经营作用,“重大核心客户”由该分行领导任首席客户经理,坚持做到以客户为中心,与企业共建“双赢”的战略合作关系。去年首创“金融综合务”方案,先后与电信、电业、高速公路、烟事、大学城等十余家公司、企业建立了合作协议,将融资、资金管理、外汇业务等方面的简单服务上升到全方位的全行整体联动的合作伙伴关系。企业明显受益,资策周转与回笼加快,资金使用效益提高,融资成本降低和扩大了企业。新型银企关系的建立,也为银行储备了一批优质资产资产项目,新增1000万元以上优质资产项目19个,实现信贷资源的优化配置,产生较高的效益,为该行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建立新型银企关系
  银行作为社会信用的中介,必须保证信用关系的畅通性。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用关系必须具有坚实的基础和广大的发展空间。在过去所产生认为的那种银行只是单纯的信用提供者,而企业也只是单纯的信用接受者的看法是片面的、短浅的。将银行与企业分割开,对立起来的看法只能是扭曲了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用关系,最终将导致二者之间的信用关系恶化,银行不良资产增加。在目前,我国四大专业银行不良资产猛增的情况下,认识到这一点,对我们今后的具体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1完善立法。这是从思想上建立新型银企关系。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没有完善的法制不行。当前迫切需要国家在立法方面进一步完善有关银企信用关系,所涉及的法律制度,结合错案追究责任制度的落实,加大力度打击案件审理执行过程中的司法腐败现象。扼止故意曲解银企信用关系、恶意逃废银行债权的行为。法制宣传上,对于那种认为银行的钱是国家的,并鼓励企业逃避银行债权的,思想上要加以批驳,从而为银企关系的正常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在法制上为金融债权管理提供法律保障。
  2银行“扶植企业”。这就包含着银行主动参与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尤其是在当前巨额不良资产已形成的情况下,这或许是一个长期而又有效的方式。经过几年的金融整顿和贷款回收,银行化解不良资产成绩不明显,主要困难包括:如企业已无力偿还,政府为保安定团结,阻碍清收工作。企业破产,法制不严,恶意逃废债。除了有财力但恶意不偿还的情况外,主要原因还是在企业经营困难。所以当银行对一个企业发生了债权关系时,应该认识到:企业利益与银行利益是互动互利的,应当:一是定期检查企业经营情况,并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认真分析,一旦发现时,告之企业改正,防患于未然。二是分析经济前景,了解各类企业的前景,对于趋向夕阳企业的贷款,在企业经营状况尚好时,便及时收回,对于“前景产业”及高科技产业应积极支持。三是对于亏损企业,应根据市场状况,积极帮助其走出困境,譬如:助其按市场要求生产、开辟销售渠道等等。
  当银行与企业有了共生意识时,不但可以与企业共渡难关,并籍此化解不良债权,通过企业的起死回生收贷款,还可在运用资产放款时更加规范谨慎,从而长久有效地控制金融风险。
  3企业依靠银行。从去年起,我国就有了建立银企巨型航空母般的设想。中国的银行若想长期稳健经营下去,没有良好的经济环境,没有一批骨干企业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不行。而企业的正常经营也有赖于良好的信用环境。当企业真正认识到依靠健全的金融体系,对其进行投资、生产、经营等全方位的支持时,才能有长期的发展,银行与企业才能真正建立正常的银企关系,并将许多新不良资产扼何况在萌芽状态。

建立新型银企关系的突破口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把银行视同于国家财政、税收等一类性质的机关,银企关系被扭曲了,归结为所谓的“监督与被监督”、“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商业银行与企业不仅共同作为企业法人处于对等的地位,而且从市场竞争角度看,企业还是银行“金融产品”的“上帝”。近年来,资本市场的发展导致以传统信贷关系为主要纽带的银企关系受到了挑战,外资银行的进入也使已建立的银企关系格局发生了变化。所以,银行担任企业财务顾问,利用自身的优势,为企业提面对“入世”,中国银行业必须尽快摒弃银企之间的“政府关系”,通过互派代表等建立真正的新型“银企关系”。他还强调指出银行业应避免踏入银企关系陷阱,被企业越套越牢。

信息不对称扭曲银企关系

  过去,由于银行与企业信息不对称,银行无法区分企业的优劣。其结果将是优质企业未得到银行优质低成本的服务,而劣质企业享受了不应该享受的服务。这就要求银行在将客户视作上帝的同时,必须考核客户是否合格。中国银行业如不尽快建立新型银企关系,优质企业将流向外资银行,而劣质企业将留在中国银行业。 

银企可互派代表

  张维迎认为,在传统体制下,中国根本不存在真正的银企关系,只有政府关系或者政府内部关系,因为所有的贷款项目筛选是通过政府及政府的有关部门所进行。因而银企之间也不存在真正的债权人和债务人关系。新型的银企应剔除政府左右双方的角色,而是银企之间的直接关系。 

  而要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首先应提高企业与银行间的信息流,令银行获得更多的企业信息,以区别企业的优劣。  为了建立良好而持久的银企关系,银行可以在企业董事会中派驻代表,代表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现金来往及管理层对未来经营的判断等。银行在决策是否对企业放贷时将有了充足的依据。与此同时,企业也可以在银行的董事会中派驻代表。在这种互动的关系中,银企将获得较好的合作供咨询服务,将有利于改进和塑造银行的形象,提高银行的声誉,进一步密切银企关系。

五、塑造新型的银企关系:是依附还是平等

  银行与企业的关系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最重要的经济关系之一。企业既是银行资金的供给者,也是银行资金的使用者。银行的资金周转作为现代经济的“血液循环”,企业作为现代经济的“细胞”,两者存在密切的关系。它们站在同一立场、为了同一个目标,通过共同的努力,求得最佳的效益。

  银行与企业的亲缘关系主要体现在:一是改革载体的同一性。现代社会中的企业和银行相互融合渗透,其前提条件是它们具有同一性即都具有企业的一般特征。二是改革方向的一致性,即企业和银行都以市场化为改革的现实途径。三是资金运行的重合性,即企业作为资金供求的主体,银行作为资金筹集和贷款发放的枢纽,特别是中国改革以来企业和银行资金运行的重合面越来越大,客观上要求在改革过程中两者必须同步构造和配套进行。四是追求目标的趋同性。无论是银行还是企业,它们的终极目标都是在不断提高营运效率的前提下,追求成本的最小化和利润的最大化。这一目标的趋同,决定了两者改革的相关度和依存性。总之,银行和企业这种关系上的一致性,从根本上奠定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两者合作的基础。

  中国改革前和改革期间,对银行和企业的关系的改善曾进行过若干有益探索,如债权转为股权、实行银行干部驻厂制度、抵贷返租、主办银行制等。但是总的讲,银企关系常呈现紧张状态甚至恶化倾向。它集中体现在不少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高负债经营状况日趋严重,资产负债比率连年上升,经济效益逐年下降,无力归还银行贷款。这些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延缓了改革的进程。

  如何塑造新型的银企关系?我们认为:(1)把握好金融企业与工商企业的平等、守信、互利的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其他商业银行都是法人实体,它们之间不是国家与企业的依附关系,而是企业法人之间的平等关系。重塑银企关系,从体制上说,就是要建立法人实体问的使用契约关系。要建立这种体制,一方面需要建立健全的资产经营管理体制,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的信用制度。事实证明,只有从强化和规范内部机制着手,才能真正激励银企双方体制创新的改革动力,增大体制创新的改革力度,充分发挥效率叠加的放大效应。(2)要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的支持作用。塑造新型的银企关系,必须正确处理支持经济发展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经济。只有经济发展,防范风险,银行和企业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当然,金融对经济的支持,不仅是总量支持和结构调整相结合的支持,而且要坚持银行对贷款企业的信用监督原则。也就是说,金融对经济的支持,不仅是服务,而且是监督。在某种条件下,银行充分发挥其网点多、联系广、信息灵的优势,可决定贷款的投向和投量。(3)把握好间接金融和直接金融的协调发展。传统的观念是,间接融资效率要高于直接融资效率,因为通过银行融资具有规模经济性、低成本性以及特有的集少成多、化短为长的功能作用。但中国金融改革20年的实践证明,通过证券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融资将逐渐成为主要融资渠道,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原因在于它通过资金的流动和信息的反馈为社会经济生活提供独特的企业经营机制、融资机制、资源配置机制、调控机制以及反映和导向机制。在塑造新型的银企关系中,必须处理好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关系,坚持以市场为原则,在发展间接融资的同时,努力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的负债结构和提高全社会资金的融通效率。

  建立新型的银企关系紧密结合起来。具体包括:①借鉴日本和德国的银企关系模式,发展银行对企业的持股。在债务重组、清理银行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过程中,除核销、剥离、折价出售企业的部分债务(银行债权)外,银行可在部分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尝试债权股权置换。或者在企业发行股票时,允许银行资金进入,并附加以持股时间限制。应当看到,整体而言,大企业(集团)的资产质量是优于中小企业的,鼓励银行持股,特别是持有实力较强、管理素质好的企业集团的股权,将有助于改善银行部门的资产质量。②强化银行对企业的监管作用,银行参与企业的治理过程,并在其中起到重要影响。银行在持股较多或持有债权较多的企业的董事会中派驻代表,参与企业重大决策的制定。同时,通过与企业的资金往来、贷款审查等方式,随时了解与监督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和经营状况。作为过渡措施,也可以暂时不允许银行持股,而采取目前的主办银行制度。从德国的经验看,即使银行不持股,同样也可以进入董事会,参与企业经营决策。无论如何,在公司治理结构的运转中,银行、特别是大银行的影响必须从制度上予以保障。③配合产业政策、技术政策、进出口政策等,对企业集团进行定向贷款,完善目前的主办银行制度,改善对大企业的服务。在主办银行制度的实施过程中,目前关于主办银行对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只是提出了一个框架型建议,如积极支持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大部分资金,优先办理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等业务,对贷款实行适当的利率优惠。但由于商业银行从上到下没有实施主办银行制度的操作细则,许多内容难以具体落实。目前主办银行对企业金融服务也缺乏规范标准。比如,能否在一定额度内对企业发放信用贷款,减少办理放款、银行承兑汇票的审批手续等等,如果这些没有具体的标准,主办银行制度就难以体现政策作用;
再次,对企业的一些重大投资项目和一些资产重组的重大经营决策,主办银行意见如果和企业不一致时应怎样解决?另外,银行对解决企业资金需求不十分主动怎么办?以协议为纽带的银企关系较为松散,即使是企业正常的资金需求,主办银行也可以以种种借口推迟解决,尤其是关系企业转机、发展的重大投资项目和企业产权重组的问题,银行和企业往往产生不同意见,银行会认为企业拿银行的钱冒险,企业则会认为主办银行不支持企业发展。为此,国有商业银行对实施主办银行制度应有具体的金融服务标准。

【篇三】浅谈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具体内涵和措施

浅谈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内容提要: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教育教学的内在必需,也是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客观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
尊重学生,注重学生人格的平等;
关心学生,爱护学生;
倾听学生意见,注重民主管理;
提高业务素质,加强自身修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从而促进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关键词:建立 新型 师生关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的古训为我们道明了历来人们观念中教师的角色和任务。然而教师的任务又决不仅限于此,除了教书外,还应育人,这样新形势下的教师还得学会一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教育教学的内在必需,也是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客观要求。

何为良好的师生关系?笔者认为:尊师重教,乃为人生者必备;
爱生垂范,此为人生者必具。如此这般,教者得心应手,学者如鱼得水。双方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实现教学相长,它对于教学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教师“教”的积极性,学生“学”的主动性在一种新型的环境下被发掘了出来。所以,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对于每位教育工作者来说势在必行。

那么,如何培养和建立这种关系呢?

一.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是教育教学中的双方的地位;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成人成材是学生受教育的根本目的。于是我们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就应时刻注意,以育人为目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塑造学生个性,规范学生行为品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让学生从教师身上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学会做人。我们知道,学生是祖国的栋梁,是明天的建设者,学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未来建设者素质的高下,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着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完成这一任务时应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观念正确了,行为的有效性也就很快的体现出来了,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配合,于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自然的在过程中确立了。

二.尊重学生,注重学生人格的平等。

在人格这一层面上人人是平等的,教师不应当利用自己的身份优势歧视学生。更不能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这样不仅有违教师职业道德,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人格的侮辱。他只能导致师生间矛盾的激化和学生逆反心理的加重,导致学生行为品格和学业成绩的倒退。所以,我们为人师者,首先应该从人的角度。在人格的方面充分尊重学生。把他们作为和自己的地位平等的人看待,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当他们犯错误时从培养他们的自信和自尊出发批评教育。既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和爱。这样,学生会从心底里感受到一种被重视被关注的愉悦。他也就会从心里和老师拉近距离。自然他去尊重和爱戴老师。这样,良好的师生关系就在无形中形成了,它将吸引着学生自发主动地靠近教师的要求,实现教师的愿望,教学自然能顺利进行。

三.关心学生,爱护学生。

有位名人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一个教师,他在天真烂漫的孩子心目中,永远是崇高而神圣的。如果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在与学生的关系中永保这种魅力,那么我们的教学过程亦将是风行水上,挥洒自如的。而要达到这种境界,我们必须不断的修炼自身品行,主动关爱学生。古人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何者?师恩为父!我们对于学生同样应该有父母之恩之爱。以父母之心去接近他们,了解他们。从生活、思想、身体各个方面关心他们,做他们的贴心人。让他们真正感觉到师恩师爱的温暖。这样,再差的学生,他也不会无动于衷,学生的热情象一团火。如果用关爱的火种点燃了它,那将是多大得力量啊。

四.倾听学生意见,注重民主管理。

学生随着自声知识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其自我意识,独立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他们迫切希望自己的意见能得到肯定和重视。这是很正当的也是很客观的一种心理需求,因而从心理学角度,我们作为教师就应该保护并积极鼓励他们这种思想,让他们从受重视中品尝到成功的愉悦,这就更激发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当然这里所说的尊重学生意见并非对于学生任何意见和要求都言听计从,而是虚心听取,认真分析,该听则受,不合适的则给予耐心分析,从而让学生在这过程中也学会明辨是非、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这种民主的管理方式,既可以密切师生关系,又可以有效的促进教学。

五.提高业务素质,加强自身修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

教师的天职,教给学生知识。社会的、书本的,无论哪一方面,它都需要教师首先“有一桶水”然后才能给学生“一碗水”,这“一桶”与“一碗”的关系说明,教师自身专业知识、业务知识的丰富程度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业成绩。而教师自身的修养又直接关系到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所以鉴于这两个方面的欲求,教师应首先从自身做起,同时,在“给予”学生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因学科内容施教,充分收集教学中的反馈信息,善于总结不断改进,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学的愉快、学的扎实,教师的威信才会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建立。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所言:“假如你的工作,学问和成绩都非常出色,那你尽管放心,学生全会站在你这边,决不会背弃你。”而有了这种关系,教学也就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由此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成效。在素质教育走上正轨、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今天,教师应切实更新教育理念,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树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篇四】浅谈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具体内涵和措施

  如何建立,怎样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是一个新的理念和主张,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和国际社会共同利益。构建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对于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具有重要意义。为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我们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只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同世界各国一道维护世界和平,中国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才能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自信和自觉,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来源于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认知,来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现在,中国已确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发展目标,我们要聚精会神搞建设,需要一个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所以,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多次公开宣示,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中国的和平发展是世界的机遇。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必将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二、按照亲、诚、惠、容理念推进周边外交

   远亲不如近邻。无论从地理方位、自然环境还是相互关系看,周边对我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周边充满生机活力,有明显发展优势和潜力,周边环境总体上是稳定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是周边国家对华关系的主流。

    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做好新形势下周边外交工作,要从战略高度分析和处理问题,提高驾驭全局、统筹谋划、操作实施能力,全面推进周边外交。着力维护周边和平稳定大局,着力深化互利共赢格局,利用好比较优势,找准深化同周边国家互利合作的战略契合点,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着力推进同周边国家的安全合作,主动参与区域和次区域安全合作,深化有关合作机制,增进战略互信。

    对周边和发展中国家,一定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对那些长期对华友好而自身发展任务艰巨的周边和发展中国家,要更多考虑对方利益,不要损人利己、以邻为壑。

三、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倡导合作共赢理念。但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合作共赢是有底线的,这就是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坚决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是中国外交的神圣使命。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中国在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捍卫民族尊严上的立场是一贯的。

    要始终把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作为外交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稳妥应对涉我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坚决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在涉及我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我们要敢于划出红线,亮明底线。随着我国和平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我们维护国家利益的资源和手段将会越来越多,维护国家利益的地位也会越来越主动。

【篇五】浅谈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具体内涵和措施

学习贯彻******关于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重要论述心得体会

近年来,***同志深入思考新的世界形势下国家间相处之道,在2014年11月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这一重要论述与他在其他场合的有关论述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科学概括了我国在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过程中正确处理自身与世界关系的成功经验,深刻揭示了当今世界国际关系发展的规律和特征,为人类社会把握、描述和解释发展变化中的世界图景提供了新视角新依据,为世界文明发展探索了新道路新方向。

  时代发展特征的新揭示

  二战结束后,国际关系的性质和面貌发生巨大改变。20世纪**十年代,我国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不结盟、不当头、不称霸原则指导下,成功走上和平发展道路,为世界进入和平与发展时代作出重大贡献,人类社会从对立、矛盾、冲突转向和平、合作、和谐发展的新阶段。伴随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速,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国际格局加速调整和变革。以我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增长,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世界上主要国家充分认识到避免冲突和对抗,走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之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人类社会规避大规模相互杀戮风险的能力显著提升。

  新时代需要新智慧,新变化产生新思想。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核心内容的新型国际关系理论,是***同志通过对二战结束以来世界发展的性质、原因和趋势,尤其是世界格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观察和分析作出的新判断、新阐释、新预见,是对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推进和平与发展这一崇高事业所取得实践经验的科学概括和理性升华。新型国际关系理论的诞生,标志着今日人类社会对自身历史的把握、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未来发展的探索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它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将随着时间推移而日益显现。

  近年来,在以往相当长一个时期影响广泛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趋于僵化和保守,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虽然对思想创新的重要意义有所认识,但缺少重大建树,国际关系理论创新与现实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同志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代表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愿望,在世界舞台发出与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和不断提升的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声音,给陷入沉寂停滞状态的国际关系思想理论界带来新的活力与生机。

  对现有理论的超越与发展

  在新形势下,西方学者也力图有所作为。新现实主义一派提出“霸权稳定论”,主张打造一个无所不能的超级大国来统领国际事务;
自由主义一派提出“全球治理论”,主张各国弱化主权,制定共同的规则来管理世界;
建构主义一派抛出“普世价值论”,主张推广某种自认为先进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来一统天下。但这些“新学说”在解释复杂而深刻变化的世界时捉襟见肘,在指导现实社会实践时表现出严重的局限性,甚至成为世界局部地区和少数国家社会失序、****的思想根源。

  新型国际关系理论超越现有理论框架,主张决定人类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因素不在于以对立和对抗为出发点的权力制衡,而在于以和平与发展为出发点的合作与共赢。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地球村不再是你死我活、我赢你输的角斗场,而成为所有国家风雨同舟的命运共同体;
全球范围内共同安全、合作安全、发展安全和可持续安全程度的明显提升,为各国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绝大多数国家成为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完善者和创新者,已有国际规则、合作机制与适应发展需要产生的新规则和新合作框架之间不再相互排斥和抵触,而是兼容共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平等相待,发展中国家尊重已经在发展上取得突出成就的国家,发达国家则应客观理性看待别国发展壮大及其政策理念,避免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走向冲突对抗的老路;
倡导建设摒弃对立、对抗因素,更具有超越性、平等性、和平性、包容性和建设性的伙伴关系。

  ***同志指出:“正如一棵大树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一样,天下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验,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模式。”新型国际关系理论打破西方“自由民主”价值和社会制度是世界所有国家唯一正确选择的神话,认可和包容世界本身的多元性和多样性,坚持国际社会应尊重各国根据国情对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的选择,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新的国际关系格局趋于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将世界多样性和各国差异性、复杂性转化为发展活力和动力,引导不同文明、不同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共同参与、共同发展。

  新型国际关系理论重视培育理想信念,将公平正义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主张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应携手并肩、共同推动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向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国际治理法治化,尤其是维护好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
主张国际政治应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
强调以民为本,突出人民主体地位,致力于打造一个不但物质富裕而且有理想信念的世界,让世界各国人民不但能共享发展成果、过上更加宽裕的生活,而且能共享安全保障、过上避免恐惧的生活,能共享尊严、过上更富精神内涵的生活。

  增强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

  新型国际关系理论包含深刻的发展道理,具有清晰的历史逻辑,寄托着爱好和平人民的共同向往。可以预期,随着新兴大国和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不断上升,这一理论将以其强大的解释力、预测力和影响力在国际关系思想理论领域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促使发展中国家主要用西方学说和标准诠释本土经验和世界发展的时代成为历史。它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将有力改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多数情况下表现出的主动与被动、支配与被支配关系。

  新型国际关系理论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通过对自身发展经验、对融入世界切身体会的总结而发出的时代强音。在过去一个时期,虽然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权重显著加大,但由于在理论创新方面未能实现同步,导致其在国际社会一直未能获得相应的地位和话语权,在精神资源配置中处于不利地位,限制和束缚了其设定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机会和能力。新型国际关系理论给新兴大国和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精神指导,肯定和证明了他们的存在价值,增强了他们维护自身利益诉求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有利于他们增强对自身道路和制度选择的自信。

  新型国际关系理论是现阶段我国为世界贡献的宝贵精神财富。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社会主义国家和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2010年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经济发展贡献相适应,我国应及时提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理论学说,在真正成为世界级大国的同时贡献思想理论智慧。新型国际关系理论凝聚中国经验,诠释中国故事,彰显中国气派,充分表明我国有能力推出新的思想体系,有能力参与世界知识体系的建构与革新。

  新型国际关系理论引导、规范和塑造中国人民观察现实和解决现实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新时期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我国发展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跟在西方国家后面亦步亦趋,而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在坚持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方面,中国创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目的不是削弱、挑战和替代既有多边金融机构,而是与这些机构互补共进、协调发展。

2015年7月29日

【篇六】浅谈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具体内涵和措施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渊源、内涵与路径

作者:凌胜利

作者机构: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

来源:当代世界

ISSN:1006-4206

年:2018

卷:000

期:010

页码:39-42

页数:4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新型国际关系;中国外交;战略能力;合作共赢

摘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使命,也是中国对国际关系良好发展和世界秩序美好蓝图的积极探索.新型国际关系的理念源自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和中国外交长期实践的共同结晶.新型国际关系以相互尊重为基础、公平正义为准则、合作共赢为手段、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最终目标.构建新型国际关系,需要中国不断拓展全球伙伴关系网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大幅提升战略能力和不断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

推荐访问:国际关系 浅谈 历史时期 浅谈在新历史时期我国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具体内涵和措施 浅谈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具体内涵和措施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