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益文库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共同富裕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党课下载 不忘初心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形式与政策论文1500字

时间:2022-10-10 13:12: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形式与政策论文1500字,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形式与政策论文1500字

形式与政策论文1500字6篇

形式与政策论文1500字篇1

当代大学生如何理解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摘要: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其起源于拉丁语,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
第二,创造新的东西;
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创新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各种创新。创新在经济、技术、社会学以及建筑学等领域的研究中举足轻重。从本质上说,创新是创新思维蓝图的外化、物化。

关键词:创新,发展,科技,第一动力

泱泱华夏,悠悠万载,先辈们留给我们了数不尽的知识与经验,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其中难免出现不适应如今时代的,所以我们需要靠我们自己改变它们。把握关键才能认准方向,顺应大势才能引领潮流。我们国家从“向科技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科教兴国战略”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创新发展理念”梳理新中国60多年的脉络,创新始终是发展的关键词。

回首往昔,世界变革的时与势,我国发展的艰与险,更是将我们推到了创新发展的风口浪尖。“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十三五”规划建议强调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这是党中央在充分考虑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作出的一项重大抉择

纵观历史,国家实力此消彼长,科技创新是其中的关键。谁牵住了科技创新的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的先手棋,在科技竞争中成为“领跑者”,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目前,发达国家中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已经达到了60%—70%,而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只有始终走科技发展之路,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才能彻底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生产力跨越发展。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一九七九年,邓小平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正是因为邓小平当年的这个“圈”,深圳等特区作为“实验田”,硬生生为中国改革开放闯出了一条生路,深圳也由几十年前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小渔村,发展成如今的国际现代化大都市。而从当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大讨论,到“摸着石头过河”搞改革开放,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中国过去30多年的改革开放,也带来了国家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速度和经济市场化创造的改革红利,也是举世瞩目、世所罕见的。 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我们必须找准未来创新发展的着力点,充分释放创新潜力,有效激发创新活力,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为了坚持创新,我们可以促使资源要素向科技创新集中整合。***同志说:“新世纪新时期,一些科技成果转化速度非常快,一些新产业爆发释放出巨大能量,使我们意识到必须推动要素集合,推动协同创新,形成创新力量。”如果我们不抓住“第一动力”,就会陷入被动和落后局面。因此,必须进一步明确资源整合的方向,引导各种资源要素向科技创新集中,主攻以新科技为动力的新产业。改变旧的发展定势,将科技创新真正摆在“第一”的位置,需要政府和企业明确优化资源配置的方向,在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上动真劲、善整合、多投入、见实效。

构建同产业链相辅相成的创新链。***同志指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使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创新链是科技进步和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也是科技、管理、经营有机集成的重要载体。创新链与产业链相联又相异,产业链一般是在成熟技术支持下的相关产业链条,创新链则包括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中间试验、企业孵化(商品化)、规模化生产等环节。使创新链与产业链相适应,需要企业与研发机构联合,组成产学研乃至产学研金政联盟。“两链”融合从理论上讲有巨大综合效益,但在实际运作中往往不能很快获利,而且需要较大的前期投入。这就需要认真探索“两链”融合的具体路径,真正将创新链构建起来。

创新发展是国际竞争的大势所趋。放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创新已经成为大国竞争的新赛场,谁下好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主动。当前,世界各大国都在积极强化创新部署,如美国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日本强调“独创力关系到国家兴亡”、英国强调“人民的想象力是国家的最大资源”。我国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的风险,只有努力在创新发展上实现新突破,才能跟上世界发展大势,把握发展主动权。

创新是多方面的,核心是科技创新。一般认为,要素投入和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两个驱动力,靠要素投入驱动发展空间有限,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潜力无限。

面对蓄势待发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创新是培育经济增长点、抢占发展制高点的最优选择,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转变,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

科技创新在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中始终扮演着催化剂的重要角色;
尤其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当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生产力的一部分,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也越发重要了。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发展中大国,要想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和科研事业,加大科教经费的投入,重视优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样才能跟得上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走紧紧依靠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目标逐步从环境保护转向关照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考虑生态问题的、经济、文化、伦理等因素。由此,国外许多著名高校在教学研究中,把维系生态道德观列入教学的过程中,我国高校的相关教育,目光大多停留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层面和外部层面,即只是关照人类与其环境之间在物质能量方面的交流和转换。因而,总是把生态问题的解决寄托在与此相关的技术手段上,忽视在各学科的教学中灌输生态道德观。这种缺乏人文价值取向和人文关怀的方式是不妥当的。我国科技创新生态化的不断发展,有赖于当代青年大学生生态意识的觉醒,而这种生态意识决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它必须通过教育才会进入青年大学生的心灵之中。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人之所以成为人,其所必须的人类固有因素——一种种的知识、技能、能力等等,是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客观化、对象化而积累和继承下来的。这些因素绝对不是通过遗传能传递的 。

创新离不开知识积累,知识积累是创新的基础,离开了它,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为创新并不是从无到有全新的东西,而是在对前人的经验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利用基础上提出的新观点、新理论和新方法,从而取得新的突破,产生新的成果。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能力的发展和思维的空间。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石在于是否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也都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基础之上的,学生占有的知识量越大,积累的知识经验越丰富,思路就越开阔,就越能激发其创新思维,释放创新潜能。理想的知识结构,必须打破传统的专业壁垒,突破原有知识结构的局限,除了知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广博性之外,还必须使学科专业知识、广泛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创新基础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达到一定程度并互相补充,互为所用。

   江泽民同志199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也可以这样理解,国家的发展需要创新,社会的进步不能缺少创新,江泽民同志总结20世纪世界各国政党,特别是共产党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只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锲而不舍的定力、奋发有为的进取,扎扎实实推进创新发展,齐心协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就一定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插上腾飞的翅膀。

形式与政策论文1500字篇2

树立宪法权威 做遵纪守法好公民

宪法是国家根本的法律,遵守法律是每个公民根本的义务。作为但那个代大学生更要知法守法,关于宪法,我从五个方面去了解。

一:关于宪法

说到宪法就不得不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这样才能知道宪法对中国的意义所在,才能知道宪法的伟大之处。

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由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实施的。宪法是我们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统帅。我国的宪法经历过多次的修改,不断地发展完善。

1954年9月,在毛泽东**的亲自主持下诞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1975年1月,在极左思潮的氛围下,国家制定了第二部宪法,1978年3月,**结束不久,颁布了第三部宪法。

   1982年12月,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全面拨乱反正。在继承和发扬1954年宪法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实践需要和改革开放的正确路线,制定出1982年宪法。

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国家基本制度。八二宪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通过修改选举法,最终实现了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代表,最大限度保障人民参政议政和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
加强了各级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对“一府两院”的监督,保证各级人大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立法权、重大事项决定权、人事任免权和监督权,充分发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政治优势,扩大公众参与的渠道,拓展协商民主的领域,从而保障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

宪法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推动中国人权事业发展。八二宪法实施以来,我们尊重人的个性、尊严和权利,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在国家生活中力求体现人文精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将宪法与社会发展在尊重和保障人的尊严与权利这一最大共识下统一起来。宪法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作了全面规定,2004年“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并在私人财产权保护等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定,为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提供了法律基础。故而作为大学生,要遵纪守法,树立宪法权威做遵纪守法好公民。

二:关于82宪法

宪法在发展中不断完善,树立先发权威就不得不看到82宪法这里程碑,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目标。而当时施行的宪法,是1978年也就是“**”结束后不久通过的,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左”的思想的影响,已经无法适应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与发展要求。1980年9月,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接受中共中央的建议,决定修改宪法,并成立了宪法修改委员会。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当日会议**团予以公布施行,即现行宪法。1982年宪法的修改是一次凝聚社会共识的过程。当时,许多重要问题都经过了反复论证,按照既从中国实际出发,又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的原则最终确定下来。

八二宪法的基本出发点是凸显人的尊严和价值,这不仅仅体现为宪法结构的调整,也贯穿在宪法条文之中。十年浩劫使个人的人格和尊严遭到严重侵害,如何从制度上保障个人的人格尊严,成为当时的重要共识。八二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宪法还明确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这些规定总结了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体现了八二宪法的时代精神,是我们应当了解铭记的。

三:从依法治国到依宪治国

党的十八大后,我国法治建设将进入新阶段。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更加重视法治在国家治理与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并提出了“法治思维”的概念,要求用法治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同时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重要的理念描绘了法治建设的新蓝图,为探讨中国法治发展道路,全面实施宪法提供了理论指导。也是现在我们要了解的。

展望未来,我们应更加注重宪法的实施。首先,应当进一步提高对宪法重要性的认识,树立宪法的权威。法治首先是宪法之治,法治思维首先是宪法思维,宪法在国家治理、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应当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推动从依法治国向依宪治国的转变,使依宪治国成为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宪法实施,应当坚持“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原则。这既是党章的明确规定,也是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的。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共产党员做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模范,对于宪法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政党制度下,执政党获得并维持执政基础的基本途径是确立依宪执政的理念,把执政党的奋斗目标与宪法原则结合起来,不断巩固合宪性基础。

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执政就必须依宪,使党的一切活动都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进行。

加强宪法实施,应当强化宪法监督机制。十八大报告重申了宪法的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要强化宪法监督,树立宪法权威,任何人均不得违反宪法,特别是要强化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宪法意识。

通过宪法监督,防止各种特权和腐败行为,让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受到追究,承担宪法和法律责任。我们更要培养法律意识,遵纪守法。

四:守法重要性

遵纪守法是公民必备的道德品质,是现代社会生活对公民的基本要求。是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遵纪守法,就是指对国家法律法规、党纪政纪以及社会公约的遵守,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尤其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结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依法办事。社会成员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以国家法律为依据,符合国家法律的基本要求,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纵观历史,我们清楚地看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沿着从“人治”走向“法治”,当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实现社会法治,建设法治国家,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一种必然选择。

中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量事实充分证明,现代经济必然是法制经济,现代社会必然是法制社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匹配的法律制度也正日趋完善。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党中央高瞻远瞩、不失时机地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根本治国方略,并将此依法治国的方略庄严的写入了我国的宪法。在这样一个法治社会与法治经时代,唯有那些严格依法办事,自觉遵纪守法的公民,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创造幸福美满的人生。

人民唯一的权利是法律。因此在一个法治国家,人人都应敬畏法律,视法律为神圣的准则。任何人都必须依照国家的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履行义务。

五:我们如何做

一是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宪法和法律都是一定时期党的政策、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整体利益要求的体现和反映,任何政党,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自觉遵守。

二视遵守中央和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指定的法规。这些法规是依据国家宪法和法律制定的,遵守其规定自然也是守法的表现。

我们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遵纪守法对我们来说犹为重要。我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我们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学法、守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们青少年既要“守法”,也要“遵纪”。对我们而言,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都离不开纪律的约束,具备一定的组织性、纪律性也是对大学生的一个重要要求。

法国著名思想家兼教育家卢棱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18岁。在这段时间中还不采取摧毁种种错误和恶习的手段的话,他们就发芽滋长,以致以后采取手段去改的时候,他们已经扎下了深根,以致永远也把他们拔不掉的了 。”所以我们要更重视对法律知识的学习。

形式与政策论文1500字篇3

形式与政策论文

结合大学生自身实际,谈谈如何塑造中国未来的国际形象

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为中国人的奥运梦想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奥运会的申办和筹办,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开拓、发展、创新、开放的过程。举办奥运会,无疑将提供新的历史机遇,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带来积极而广泛的影响。改革开放圆了中国奥运梦想2008北京奥运,是历史悠久的奥林匹克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一次伟大握手。在实现国人百年奥运梦想的过程中,中国以改革的思维寻求发展,用开放的胸襟拥抱世界。

“是改革开放让我们产生了举办奥运会的需求,才有了举办奥运会的能力;
也正是因为改革开放,才使得国际社会最终能够接受由我们来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说。伴随改革开放的脚步,中国奥委会在1979年重返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1984年,中国运动员重返在洛杉矶举行的夏季奥运会赛场。现任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高健回忆说,在洛杉矶他发现,很多中国运动员都没喝过可口可乐,于是每天省下一些免费提供的可乐,回国分给朋友。在各种物资还凭票供应、街头还出现围着外国人看新奇的时代,人们不敢想象,在中国的国土上能举办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体育赛事,开展如此大规模的国际交往。是改革开放改变了这一切。1990年9月3日,年过八旬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兴致勃勃地来到国家奥林匹克中心,参观刚落成的田径场和游泳馆。他对陪同者说:“办了亚运会,还要办奥运会,你们下决心了没有?” “开放的中国盼奥运”成为1991年开始的第一次申办的主题口号。经过10多年的改革开放,当时我国经济总量已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到1991年的2.18万亿元;
财政总收入从1132亿元增长到3149亿元;
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长到1357亿美元。更重要的是,中国告别了自我封闭,开始向世界敞开胸怀;
从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然而,1993年9月,北京在蒙特卡洛以两票之差申奥失利。除去当时十分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底子还比较薄弱,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接受和认可程度也与今天有相当的差距。

“第一次申办让我们意识到,我国的实力,包括文明素质等软实力在内的国家综合实力还不够强。”两届申奥亲历者、北京奥组委国际联络部原部长张清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说,现在回过头来看,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看,当年申办失利有其历史背景。比如,中国刚刚提出要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国开放的程度和走向世界的脚步有限,国际上存在一些疑虑是正常的。1998年,北京宣布再度申办奥运会。2001年7月,北京以较大优势获得了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已经与1993年时的情况完全不同。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2001年的GDP已达到10.97万亿元,国家财政收入达到1.64万亿元,进出口总额达到5096.5亿美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就在这一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申奥最终还是靠实力说话,北京能成功的关键因素还是改革开放让北京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当时的北京奥申委体育主任、北京两次申办的主要陈述人楼大鹏深有感触地说。

改革开放精神贯穿奥运会申办、筹办全过程改革开放使中国日益强大起来,奥运会的申办和筹办工作同样是解放思想、打破常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结果。第二次申办过程中,中国借鉴国外经验,进行大胆创新,破天荒对申办报告采取了招标制,结果一家私营公司中标。同样,聘请国外著名公关公司指导申奥工作,在制定申办理念和编制报告等重要文件的过程中聘请了大量的外籍专家和友人等,都在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连串类似的改革创新之举,记录着中国在改革开放道路上前进的脚步,贯穿在奥运会筹备的七年之中:

——国家体育场“鸟巢”等奥运场馆的设计建设一改过去体育场馆一般由政府投资、主管部门经营、出现亏损由政府部门补贴的做法,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实行“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建设和运营模式。

——承诺举办一届以“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为理念的奥运会。申奥期间,北京奥申委邀请了20多个民间环保组织一起制定《奥运行动计划》;
申奥成功后,继续聘任著名环保人士为环境顾问,为筹办绿色奥运出谋划策。

——北京奥运工程向全球招标。中外投资者在平等基础上通过公开竞标方式,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设施的设计、建设和运营。气势恢弘的国家体育场“鸟巢”、美轮美奂的“水立方”以及现代时尚、充满力量感的五棵松篮球馆等,无不是中外设计大师们联手打造的精品。

——2007年1月1日颁布的《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首次明确规定,外国记者在华采访,只需征得被采访单位和个人的同意。

按照国际惯例和奥运规则办奥运,是中国的承诺。奥运会的筹办,见证了中国进一步开放的过程。

“最大的改变还是在人们的心态上。”许光建说,过去人们觉得和外国人打交道是一件很神秘的事情;
如今,随着奥运会要在北京举办,大家开始按照同一个规则办事。奥运会筹办过程中,我们从国外学到很多先进的规则惯例、管理方式和文化文明理念,外国人也对中国有了更多的了解。“这是一个潜移默化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过程,也是推动改革开放继续深化的新起点。奥林匹克大家庭的一次前所未有的盛会即将在北京上演: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万名运动员、裁判员、官员,全球约3万名记者和几十万游客、观众来到中国,云集北京和其它奥运协办城市。一段时间内,中国人将密集与世界接触,世界也将近距离了解中国。

“我们筹备北京奥运会所做的一切,不仅仅是为办好这届奥运会,更是以此为契机,为今后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提供广阔的空间。”许光建认为,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成果,更将在新的起点上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继续深化。奥运会的规则、规程全部由国际奥委会制定,与世界各国运动员、裁判员、官员、记者、观众、游客打交道也必须遵守国际规则。举办奥运会,就是学习国际规则、按国际规则办事的过程。奥林匹克精神的显著特点是彰显公平,崇尚规则,遵循秩序。奥林匹克精神在中国日益发扬光大,必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和谐世界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奥运会留给人们的不光是一连串漂亮的建筑,更让人学到了很多管理方面的经验。奥运会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经济实力问题,也包括行政管理、企业管理、科技管理、卫生管理、文化管理水平和社会动员能力,这些都需要协调和整体提高。举办奥运会,将是对政府和各类机构的公共管理水平的整体考验。2007年以来,外国记者在华采访只需征得被采访单位和个人的同意,这种做法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欢迎。在奥运会来临之时,中国在信息公开化方面又迈出了新的步伐。

“应该把中国信息逐步公开的举措,放在改革开放30年的进程中看待。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也在不断地进步。”著名外交官、国际展览局名誉**吴建民表示,中国信息公开进程加快,并非是因为奥运会而采取的权宜之计。

从梦想到梦圆,我们走了一个世纪,从第一次申办开始,我们等了17年;
从申办成功,到紧锣密鼓筹办,我们用了7年;
奥林匹克运动在单项人类活动领域里,率先营造出全球化的环境,竞技运动本身的特征和奥林匹克运动所欲传递的思想经由奥运会达成矛盾统一。2008年的中国奥运会成为中国期待已久,面向世界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真实形象的亮相机会。场内,少数经过层层选拔天赋异秉的人,在少数人设计的规则下力拼胜负。场外,几十亿人通过观摩比赛,加深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理解。

形式与政策论文1500字篇4

当代大学生应承担的历史责任

国际学院、国人资1003、相鲁琪、201048980321

摘要:时代呼唤英才,希望在于青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学生的参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当代大学生去奋斗。作为当代大学生,要认清自己的历史责任,明确成才的目标,确立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志向,努力成长为党和国家,对人民有所贡献的人才,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要努力做到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不畏困难。

关键词:历史;
当代;
责任;
大学生;
承担

1 明确现处的历史方位

历史责任就是指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因为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个体,都生活在相应的社会群体中,都扮演一定的角色,而每个角色又都有自己的历史。

历史责任不能超越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而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又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马克思曾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不同时代的青年面对不同的历史课题,承担着不同的历史责任。然而,当代大学生所要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这一长期任务与责任。

作为当代大学生想要承担历史责任,首先要明确所处的历史方位,要明确我们应该承当什么样的责任和历史使命,必须要知道我们当代大学生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当中所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从时间的角度,可以指出两点历史方位。第一,2011很像1978,我们都面临着“到底该往哪儿走”的问题,不同的是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将改革开放深化”;
第二,2012年党的换届会形成第五代领导集体,他们可能会干到2022年,而这十年间中国历史会发生重大变化。

2 应承担的历史责任

在明确了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后,我提出了几点当代大学生应该承当的历史责任。

从宏观的角度看,大学生群体中应该有很多人来思考仰望星空这种类型的问题,比如:设计一个民主的制度等,这是当代大学生应该承担的第一个历史责任。同时,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勇于奉献的形象,把自己的崇高理想具体落实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来,始终以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为己任。同学们生逢报效祖国和人民的极好历史机遇,理应树立起一种担当意识,“中华我不振兴谁来振兴!”的豪情壮志和坚定信念,正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要有一种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把为振兴中华作贡献作为自己不懈奋斗的目标。

从微观上讲,大学生首先要做一个好学生,要知道自己是个读书人,要多反思自己的人格和心理。

3 应如何承担历史责任

如何承当历史责任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如何培养承当历史责任能力的问题。从精神与思维层面上来看:

学生首先要做一个好学生,要知道自己是个读书人,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最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以造福国家人民。没有坚实的科学知识,就不能发展经济,更谈不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时,要努力将书本知识和实际行动密切联系起来,塑造“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良好形象。“知行统一”式和道德人格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个人能否做到言行一致,是他能否在立身处世等方面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在任何人的相处中,既要重视言,更要重视行。要看他能否做到言行一致。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时时提醒自己,比如应该做的事情,认识到了,但是是否做到了;
应该改正的错误,认识到了,但是否改正了。一个大学生如果能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做到言行一致,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那么他的道德人格必然会不断完善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
德者,才之帅也。”就是说,只有用“德”来统帅“才”,才能保证“才”的正当发挥;
只有以“才”支撑“德”,才能真正有益于国家和人民。所以要多反思自己的人格和心理,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德”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德才兼备是衡量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十二五”规划也刚提出不久,这意义非凡的一年,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我想,在大学四年里,没有读到自己应读的书,没有接触到自己应接触到的思想,我认为这是人生的巨大浪费。我们需要多读书才能怀才,才能把自己的心灵、思维、精神武装起来。另外,我发现当代大学生的成人感普遍严重不足,在此,我希望大家对社会问题能以成人般的、较全面的方式思考。

4 小结

“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特殊的责任。从二十世纪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一代。我们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学到什么样的知识,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对于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关系重大。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这是当代大学生必须直接面对的带有根本性的挑战。

形式与政策论文1500字篇5

东北大学

DONGBEI UNIVERSITY

形势与政策论文

题 目:论大学生在当代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中应有的作为

学 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 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专业班级:
计算机1202

学生姓名:
王琦 学号:
20123861


论大学生在当代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中应有的作为

目前,气候变暖,水土流失,沙尘暴,土地沙化,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已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发展,对人类文明构成了严重威胁。近日,更是雾罩中国,不见天日,“为人民服雾”,“我们还有多少蓝天?”等网络流行语也相继出现。种种现象都表明,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程度和对生态文明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能否取得预期成果,更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当代大学生应站在民族复兴与国家兴旺的高度积极投身到国家生态环境建设中去并为之努力奋斗!

一.大学生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宣传者

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思想前卫,易接受新的思想和事物。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我们应充分发挥和利用这个优势,利用广播站,电视台等数字媒体以及学校报社,杂志专刊等纸质媒体,双管齐下,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宣传,影响和带动周围群众和社会公众积极了解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历史背景, 发展阶段,建设要求等,使他们深刻认识和理解生态文明在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以及与自身学习,工作,生活忧戚与共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优势,使全民族,全社会发自内心的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实际工作与生活中,投身生态文明建设。

二.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志愿者与实践者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充分利用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等环境保护节日,广泛开展绿色环保,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时实践活动。积极参与环保志愿服务,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理念的学习,加强生态文明意思的培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在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本领,不断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锻炼能力,将生态环境建设自然而然的体现在实践中。

三: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者

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而大学生群体作为祖国重点培养对象,作为民族的未来,具有良好的创新性思维,可以在生态文明基本理念,主要内涵,建设方式等方面不断加以完善和创新,使生态文明成为文化文明,工业文化后更高层次的人类文明,使生态文明更符合经济建设和时代进步的要求,从而为人类文明的延续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四:节约资源 适度消费

大学生首先要转换自己还比较传统的环保观念和意识,要知道环保不仅仅是不污染环境,还包括不浪费资源,包括资源的循环利用,产品的清洁生产等,自觉把环保习惯融入到现在和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去,拒绝攀比性,炫耀性消费,以拒绝大学生铺张浪费现象。

为使大学生群体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在当代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中做出以上四点作为,我认为还需要加强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提高生态文明践行能力,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学校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并逐渐引入第一课堂,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完善知识储备,做到学以致用。

生态环境道德作为人类可持续生活的道德,是一种新的社会道德。它认为不仅要对人类讲道德,而且要对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这种道德原则不仅以人类的利益为目标,而且与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地球自然有其内在价值。地球不仅是人类的财产,更是一个有机共同体,是生命的单元。地球不属于我们人类,相反,我们人类属于地球,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都生活在同一个家园中,所以,我们人类应尊重自然,爱护自然,而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在新形势下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找寻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实践中接受教育。也就是说,必须坚持从小事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倡导新的生活方式,不追求华丽,进行适度消费,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深入思考,不断实践,勇于创新,为祖国生态环境建设出自己的一份力!

计算机1202班

20123861

王琦

形式与政策论文1500字篇6

形式与政策论文

题目:依法治国,刻不容缓

班级:工商管理1106班

姓名:杨蕊

学号:11180393

依法治国,刻不容缓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把政治文明作为独立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文明形态,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目标,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丰富和发展,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也是我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正确理解和认识政治文明的本质和基本特征,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生产关系决定社会阶级关系。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文明形态,具有历史性、阶级性,进步性、民族性和兼容性五种基本特征。

当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政治文明的一种新的发展产物,他既具有政治文明所包含的内容、特征及本质,也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首先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先进政治意识.它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形成开放、民主、和谐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稳定、人民团结、政府廉洁高效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其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和精髓是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党的十五大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是否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关系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问题,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和精髓。第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标志是依法治国。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更谈不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论依据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之上,主要为政治与经济辩证关系的理论、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理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理论等,这些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显著特征,也表明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巨大的作用。

一 、依法治国的核心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还把依法治国作为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基本内容。

依法治国虽然只有四个字,却是一种治国思想体系、一种治国原则体系和一种治国制度体系的总成,包含有丰富的内容。在这一整套的庞大体系中,宪法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胡锦涛同志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实施20周年的大会上强调:“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首先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项根本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这是因为,宪法是法治的标志,没有宪法,就没有法治,就不可能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治国。在很大程度上讲,依法治国就是依宪治国,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一)宪法是建立民主政治的保障   

民主政治是法治社会的基石。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也有法律,但是不能够称之为法治社会,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不是民主社会。有了民主,法治社会才得以建立,而民主是依赖于宪法来维护的。没有宪法,民主的事实无以得到法律的确认;
没有宪法,各项基本民主制度的建立,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等等,无法得到实现。

  

(二)宪法是法治国家的基本标准

中国春秋时期就有法家,提倡以法律治理国家。到了战国时期,法家发展成为具有极大影响的政治派别。但是人们并不认为战国时期有什么法治国家。判断一个国家是否法治国家的根本标准,在于是否有切实发挥作用的宪法。宪法能够实实在在发挥作用的国家,就是宪政国家,也就是法治国家。

  

(三)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依法治国的目的有很多,它有助于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有助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有助于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秩序……在众多的目的中,保障公民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权利的正当行使则是其根本的目的。公民权利得不到保障,其他的目的也无法实现。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判断是否法治国家一个重要标准,是公民权利得到保障的范围和程度,而公民权利得到保障的范围和程度,主要在于宪法的相关规定。我国现行宪法,为了体现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改变了以往放在“国家机构”之后的惯例。虽然只是次序的调整,但它反映了法治国家一个基本原则——公民权利优于国家机构的权力,保障公民权利是建立法治国家的前提,国家机构是用来保障和实现公民权利的工具。 

(四)“宪法至上”是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法律至上”的前提条件是“宪法至上”。在一个“宪法至上”的宪政国家里,法律才是国王,法律才真正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无论什么人、什么阶层、什么政党,都没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都服从于法律;
如果谁违反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追究。

二、我国实现依法治国的必然性

(一)历史经证明,我国应依法治国

在我国,提出依法治国经历了一个长久的历史过程。建国后,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有过重大挫折,特别是经历了十年“**”的浩劫。“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国内与国际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方针。他深刻指出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

党的十五大对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作了如下概括“依法治国,是当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邓小平同志曾他指出,把一个国家、一个党的稳定建立在一两个人的威望上,是靠不住的,很容易出问题。这是邓小平关于健全民主与法制思想的精髓和灵魂。如果这一指导思想不明确,发展民主与健全法制的任务就难以实现。

邓小平同志在上述这一治国理论和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提出了一整套原理、原则和要求。

他主张要通过改革,克服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强调要维护法律的稳定性和权威性,贯彻法律平等原则和司法独立原则,“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由此可见,邓小平同志是坚决主张实行法治的。

1996年2月8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共中央法制讲座上发表了《坚持实行依法治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讲话。同年3月,八届人大四次会议的一系列文件,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也郑重将“依法治国”作为一项根本方针和奋斗目标确定下来。尤其是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法治国家”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
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今后一个时期内突出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全面论述;
并郑重地将这一治国方略和奋斗目标记载在党的纲领性文件中。1999年修改宪法,又将这一治国方略和奋斗目标,通过国家的根本大法予以认可和保障,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意志和行动准则。

(二)依法治国是实现现代民主的保障

现代民主的实现必须依靠法治作保障。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但是十三亿人民不可能人人都去执掌政权,而只能通过民主选举产生政权机关,代表人民行使权力。为了保证这种权利的行使能符合人民的利益,根本的办法就是通过制定和实施体现人民意志和利益,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并保证这种法律具有极大的权威,来确保政府为人民服务。在这种情况下,政权机构制定良好的法律并严格依法办事,就是按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办事,就是从根本上体现并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否则,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就有可能认为自己是可以按个人的认识、愿望、意见和主张任意处理各种问题的,自己的权力是无限的,是可以不按民主程序办事的,就有可能滥用权力。十年“**”的悲剧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当时宪法这一根本大法成了一张废纸。而在法制健全的条件下,公民权利的行使,可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公民的权利如果遭到侵犯,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救济。

(三)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法存在的合理性,根源在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始终存在的三个矛盾,即个人与社会的矛盾、秩序与自由的矛盾、权威与服从的矛盾。如果人类社会没有法这种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社会正义必将难以维护,社会自身的发展和存在都成问题。每一个历史时代,法的内容与形式以及法的精神,都同该时代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彼此适应,是该时代人类文明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标尺。一部由低级状态向高级状态演变的法律制度史,使整个人类文明由低级状态向高级状态发展历史的一个缩影。民主与法制是属于制度文明的范畴。在现今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法律,要么专制主义盛行,要么无政府主义猖獗,自然也是不文明的。由于法律和道德的互相渗透与作用,通过立法和执法,还可以促进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的建立、发展与传播。

依法治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大计,是社会政治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进程。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情况仍然相当严重,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现状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和要求相比还是相当大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为增强"依法治国"的思想观念,扩大"依法治国"的民主基础,完善"依法治国"的制度保障,强化"依法治国"的监督机制,加强和改善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做出更大的努力,从而朝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想目标前进。

推荐访问:形式 政策 论文 形式与政策论文1500字 形式与政策论文1500字 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十九届六中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