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益文库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共同富裕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党课下载 不忘初心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标签理论视角下青少年偏差行为问题研究

时间:2022-10-30 12:54: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随着社会转型的推进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愈加重视。本文从标签理论视角出发,首先探讨“贴标签”对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影响,其次分析青少年偏差行为具体表现及成因,最后探索出青少年偏差行为的矫正策略。

关键词标签理论;青少年;偏差行为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9)04-0098-04

一、偏差行为及理论分析

偏差行为也叫偏离行为、异常行为、或者越轨行为,指的是违反社会期望或者规范的行为。青少年偏差行为是指在青春期出现大的违反社会期望或者规范的行为。标签理论是以社会学家莱默特和贝克尔的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初级越轨”,但是只有被贴上“标签”的初级越轨者才有可能走上“越轨生涯”。

张德胜归纳各种解释越轨行为的理论,提出越轨行为的成因有三:其一,越轨行为是病态的产物。在个人病态方面,有先天的生理缺陷论,有后天的社会化不良论;在社会病态方面,则有越轨次级文化论、社会解组论、社会师范论、社会制度论。其二,越轨行为是适应的手段,又可分为不自觉的心理自卫及自觉的理性决定论。其三,越轨行为是界定的结果,又可分为个人界定与社会界定两种。

国外学者莱默特在《社会病理学》一书中,将越轨划分为“初级越轨”和“次级越轨”。初级越轨是指偶尔卷入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并未对个人的心理形象和社会角色扮演发生持续的影响。而次级越轨则是青少年的越轨行为被老师、家长等有意义的人发现之后,并给其贴上不良少年的标签。青少年的初级越轨行为指由于青少年心理发育不够成熟、社会阅历浅、鉴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弱,受同辈群体或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错误行为,但就其自身而言,并未意识到这种行为的错误性。青少年次级越轨行为是指在青少年做出违反社会期望的行为后,被他人贴上“问题少年”的标签,同时自身也认为自己是“问题少年”,从而不断地产生越轨行为。

从标签理论视角来看,青少年之所以走上“越轨道路”成为次级越轨者,通常是由于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老师、家长、同辈群体及社会公众将其行为标定为“偏差行为”或者将其本人贴上“问题少年”的标签,这些标签带有一定的歧视和贬义,而被贴上“问题少年”标签的青少年也在逐渐地接受了周围的人对其的不良评价,认同他人对自身的看法,从而在“越轨道路”越走越远。

二、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具体表现

(一)上课迟到、逃课、考试作弊

青少年期处于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在心理及行为上都尚未发展成熟,情绪出现两极分化。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着升学考试的压力,老师和家长对其的关注程度大大提高,往往会使其陷入困扰。一方面,为了应对这种心理压力,从而表现出“转移”的心理防御机制,将其内心的压力转成违反校纪校规,从而出现上课迟到、逃课等不良行为,以减轻自身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在老师、家长和升学的双重压力下,加之青春期的少年自我意识较为强烈,为了对得起老师家长的期望和维护在同辈群体中的形象,往往在考试中采取作弊行为来取得好成绩。

(二)拉帮结派、打架斗殴

打架斗殴是青少年越轨行为的表现。一方面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在行为上和心理上具有盲从性和易变性。行为上的易变性主要指青少年的行为意识不深、动机不稳定、自控能力弱,一旦受到诱惑就会产生不良的行为动机;另一方面,青少年把打架斗殴作为宣泄自身不良情绪的途径,把在家长或老师那里受到的委屈通过宣泄在他人身上找到成就感。一次偶然爆发的行为得手便强化他对这一行为的认可和赞同,以致青少年将这种偏差行为延续下去,從而走上“越轨生涯”的道路。

(三)吸毒、犯罪

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为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和条件提供了许多便利,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负面影响。青少年是社会中一个特殊的年龄群体,他们社会经验极少,缺乏对复杂事物的判断能力,容易受社会不良青年及大众传媒的影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上变化复杂,好奇心强烈、意志力较弱等特点极易激起尝试毒品的好奇心,继而走上吸毒的道路。据相关数据统计,吸毒引发犯罪的高发年龄在18岁左右,其中以14-16岁少年最为突出,并呈现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由吸毒而引发的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逐渐从小偷小摸转向盗窃、抢劫。但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觉得自身盗窃不是犯罪行为,将其据为己有并不会影响到他人的日常生活,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自身的行为已经越轨。

三、青少年偏差行为成因分析

标签理论认为一个人之所以成为越轨者,往往是因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在父母、老师以及社会组织处理个人的越轨行为时,被贴上诸如“坏孩子”“不良少年”的标签,而这些标签是一种社会耻辱性烙印,它将越轨者同“社会的正常人”区分开来。而被贴上标签的人也在不知不觉中修正了“自我形象”,逐渐接受社会对其的不良评价,并开始认同他人的观点,确认自己是坏人,进而被迫与其它的坏人为伍,进行更加恶劣的越轨行为。久而久之,越轨行为者愈陷愈深,最终无法自拔。

(一)心智尚未成熟,缺乏情绪管理能力

青少年期正处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阶段,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尚未发展成熟,欠缺自我约束力。部分学生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获得老师、家长、同学们的赞赏,并不是单纯地为了学习而学习,一旦老师、家长的称赞不再,他们的学习动机就不再那么强烈,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消失。他们的习惯形成或者某一种行为的表现只是为了得到肯定而存在。当青少年感到学习的压力或者在老师、家长那里得不到赞赏时,往往做出叛逆行为进行反抗或者是通过考试作弊的形式来获得好成绩。

此外,青春期阶段的青少年情绪不稳定、起伏较大,呈现两极分化的特点,且缺乏控制情绪的能力。当遇到生活中的压力或者挫折时,会出现情绪波动及生理变化,使个体常处于紧张和焦虑的状态。在承受重大压力的同时,如果抗逆力较低,缺乏社会支持,认知方面又存在偏差,青少年极容易表现出偏差行为。

(二)家庭结构不完整,教养方式不恰当

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家庭因素中,家庭教育是关键因素。其中,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结构对孩子的影响尤为突出。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其未来发展。忽视型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譬如农村留守儿童跟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得不到父母的教育,其父母亲也采取不过问、不询问、不付出的状态,在这种家庭教育模式中,儿童很容易辍学或者产生畸形心理;溺爱型父母则会忽视正确的教育方式,无止境的包容,对于儿童一些错误的认知不能给予及时的教育与纠正,导致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形成。

良好的家庭氛围会促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给予成长过程中足够的安全感,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优良的行为品质。而对于家庭氛围欠缺的家庭来说,譬如说有些孩子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他们对孩子的要求仅仅只是学习成绩好,不问过程只要结果,这种行为最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抗,从而促使青少年出现逃课、考试作弊等偏差行为。父母之间的相处方式也会影响青少年,孩子在与有暴力倾向的父母相处过程中,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这种相处方式,导致青少年在与朋友、同学交往过程中采取暴力行为。

(三)学校教育方式不恰当,师生关系不融洽

对于青少年,尤其是中低年级的青少年来说,老师的话就是权威,学生们多数都十分崇敬自己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他们将老师作为自己的榜样,模仿老师的言语和行为。因此,老师这个角色的表率作用,会在无形之中作用于学生的言行举止。就教师而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领导方式都会或多或少的对学生产生影响。一方面,教师的鼓励和期望会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产生;另一方面,如果连教师都将学生视为或者是标定为“问题少年”,那么青少年自身也会逐渐地接受大家对其的标定,从而表现出与“问题少年”这个角色所具有的越轨行为,很大可能最终走上“越轨生涯”。

除了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的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外,在学校、同伴群体间的影响也十分明显。同伴群体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是指那些在年龄、兴趣倾向、特长喜好、家庭背景等都相对接近的个体所自觉构成的社会群体。在青少年期,青少年的心理需求重心从家庭转移到同伴群体间,如果在这个时期,有不良行为表现的学生经常被老师责备,一般都会出现被孤立、被攻击的现象,不能被集体所接纳,则会影响青少年的自尊,产生压力和消极的情绪,他们则往往会通过一些其他的方式如攻击他人、上课捣乱、不遵守班级纪律等来吸引老师同学们的关注。此外,青少年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尚未发育成熟、辨别是非能力较弱,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很容易受到外界及同辈群体的不良影响影响从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四、标签理论视角下青少年偏差行为矫正策略

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能得到良好的社会风气影响,也会受到一些不利因素限制,使他们在青少年时期出现越轨心理和越轨行为。要想矫正青少年偏差行为,需要连接家庭、学校、青少年个人等多方资源,加强青少年自身价值观念和道德素养内化,以鼓励式教学推进社会化家庭教育,实现个人与家庭的双向教育。

(一)提高自我认知及辨别是非能力,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

很多青少年存在对自身认知上的偏差,自我认同感偏低。因此,青少年自身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与同伴沟通交流,在此过程中通过朋辈群体对自己的评价来发掘自身的优点与劣势,强化自我认识、接纳自我、增强信心。积极的人格品质对于青少年社会化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自尊属于人格的一部分。高自尊的人群往往更能够受到同辈群体的欢迎和支持,能够在社会坏境中建立较强的支持网络,从而促使自身表现出良好的行为。相反,低自尊的人群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则处于劣势。因此,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应当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使自己成为一个高自尊的人,秉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理念对待周围环境或者人对自身标签化的定义。同时青少年也要提升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自主地辨识和判定越轨行为,并且采取积极措施规避他人对自身越轨行为的标定。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建立良好的教养方式

许多人的性格、处理问题的方式以及对待他人行为等都会受到其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教养方式为民主型的父母,更善于与孩子沟通交流、倾听孩子的声音、站在孩子的视角上考虑问题,培养出来的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较强且善于与人交往。反之,则会对孩子日后的行为造成一定的困扰。家长以民主的方式教育孩子,在与孩子相处时应该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以和孩子尽可能多的沟通,引导孩子主动地表达和交流。同时,家长也应该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視角来看待问题,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和宽容,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尽可能降低被他人误加“标签”的可能性。此外,家长还应当尊重孩子的选择,在面对一些复杂的问题时,父母可以给出参考性的意见,与孩子共同商量并分析所做选择的利弊,最终决定权交给孩子。在孩子出现偏差行为时,不主动予以其贴标签,而是让其认识到偏差行为的负面影响,积极引导青少年矫正偏差行为。

(三)改善教学方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學校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有目的学习行为规范的活动。青少年在此过程中能获得知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老师更应该从正面去关注学生,多鼓励赞扬学生,关注到学生的差异性与特殊性,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在班级采取代币制,通过强化好习惯给予一定的奖励,使更多的良好行为产生。老师在采取正强化的措施时,也要分清场合,针对具体问题给予奖励,让学生知道自己是因为什么原因得到奖励。代币制的应用能激发他们正确的学习动机,巩固他们习得的良好行为,减少偏差行为出现的次数或者降低偏差行为出现的概率。同时,教师应与青少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关注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越轨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尽可能降低被他人误贴标签的可能性。

由于青少年偏差行为形成的影响因素除了自身因素外,还存在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因素,矫正青少年偏差行为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从这些方面介入并长期干预他们的不良行为,还需家长、学校以及青少年自身之间的联动,形成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首先,青少年自身要提高自我认知及辨别是非能力和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自主地辨识和判定越轨行为,并且采取积极措施规避他人对自身越轨行为的标定。其次,家长需要给青少年营造积极的家庭氛围以及建立良好的教养方式,民主的方式教育孩子,尽可能降低被他人误加“标签”的可能性。最后,教师需要改变其教学方式,帮助青少年巩固习得的良好行为,减少偏差行为出现的次数或者降低偏差行为出现的概率。

————————

参考文献:

[1]风笑天.社会学导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278.

[2]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83-185.

[3]冯霞.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引入和解制度探析[J].法治论丛(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7:06.

[4]谷长芬.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学业不良儿童孤独感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09(2):69-72.

[5]杨敏.亚文化及标签理论视角下的青少年越轨行为矫正治疗[J].法制与社会,2017(21):170-171.

[6]冯文全,吴丽秋.越轨社会学标签理论视角下小学阶段“问题”学生德育新思路[J].教育评论, 2018(05):84-87.

[7]张爱梅.标签理论视角下青少年越轨心理与行为探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7(06):179-180.

[8]黄圆圆.新媒体技术在青少年偏差行为问题矫正中的应用[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7.

[9]史书雪,杨中枢.社会标签理论视角下随班就读问题探讨[J].绥化学院学报,2017,37(04):16-19.

A Study on Adolescent Deviant Behav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bel Theory

YANG Haili

(School of Society and Politics, Anhui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601,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arrival of the information age, people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of teenag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bel theory, 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labeling" on adolescent deviant behaviors, then analyzes the specific manifestations and causes of adolescent deviant behaviors, and finally explores the corrective strategies for adolescent deviant behavior.

Key wordslabel theory; teenagers; deviant behavior

推荐访问:偏差 视角 青少年 理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