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益文库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共同富裕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党课下载 不忘初心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科学构建

时间:2022-10-30 20:30:06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灵魂与生命。有效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顺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辅以一定的教学质量评价手段,并对教学质量评价有科学的认识,明确影响整体评价效果的关联因素,从而合理地完成由宏观到微观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把握教学实施的关键环节,确保人才的合格“出炉”。

[关键词]教学质量 评价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1)04-0155-03

[作者简介]刘爽,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城建学院科研处;李硕,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城建学院教务处处长(吉林长春 130111)

高等教育教学对个体来说是人之于人的实践,关系到个人的职业走向甚至是人生走向。从社会角度来说是人类对人类的实践,关系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教学质量评价是教育教学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科学的、系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于客观、准确地反映教育实际状态、评价教师及其教学质量、评定学生学习质量、衡量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效应。

一、教学质量评价释义与意义

1 教学质量评价

教学质量评价是指在遵循教育教学内在规律的前提下根据政策、法规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利用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技术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做出科学分析与量化判断的技术性管理方式,为教育决策提供全面的信息,发现问题进而采取有效措施,使教师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教学质量评价是一项内容多、涉及面广的评价活动,它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是主观之于客观的系统行为,由主观指向评价对象进行定性分析,到将客观结果定量标准化,再到主观分析量化结果这样一个循环构成。定性分析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主观判断为基准进行考量。定量评价将主观分析结论以范式化结果反映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

2 教学质量评价的意义指向

教学质量评价是现代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对整个教育过程起调节、控制和导向作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管理策略,近年来受到我国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其合理实施兼具现实与长远意义。

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可以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体现方向性和客观性教学评价目标的选取、科学的评价实施过程,以评价目标、指标体系为指引,引导教与学的方向,通过对评价的不断反馈和调节,摸清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发现教与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采取措施,使教学不断完善、改进、提高,达到教学效果的整体优化,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分析教学质量评价结论可以理清教学思路,实现教与学的功能性区分。通过对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分析达到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教学效果的科学判断,进而掌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以便制定合理的教学与培养计划。被评价者通过评价可以明了自己的优缺点,认清差距,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和学的方法,激发起教和学的积极性。

研究教学质量评价可以进一步认识教育特征,推进特色化教学改革。作为教学研究与实践的一种路径,通过评价不断明确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所应选择的手段和程序,为教学研究提供必要的信息,以便采取最优化的教学改进方案,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其健康稳定地发展。

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关联因素

1 教学质量评价观念

长期以来,教学质量评价都被当作审核结果来直接使用,把评价作为一种教学管理的目的,评价成了一个无形的框框,里边系着晋职、奖罚等人事管理链条,结果使评价完全成了工具,评价部门因评而评、为评而评,教师为评而教,学生为评而学;教学评价的过程性行为本身具有很好的导引作用,但评价指标与手段的机械性又直接抑制了教师与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同时也边缘化了教育专家、学者、教师、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主体性与主动性。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树立科学、先进的教学质量评价观念,软化评价指标,建立动态评价模式才能革除评价既是手段又是目的的弊病。

2 教学质量评价主体

教学质量评价是一项繁杂而又系统化的工作,教学质量评价主体直接掌握评价方式的实施。其主体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别确立,宏观层面主体为其组织与运作机构,评价机构应直属高校,联合组建,独立设置。成员应由高校各相关部门负责人、教育教学专家、管理专家、评估专家、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主要职责是把握整体评价观念、明确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合理细化评价指标、客观分析评价结果等,将方向性、机械性的程序与标准尽量普适化、规范化,从而形成多层渗透、上通下达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微观层面的主体是评价制度与方式的终端执行者与操作者,这一层面的主体直接将主观意向变为客观结果,是最重要、最直接的评价环节。一个良好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必须建立在广泛的支持和参与之上,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能够有效地减弱评价标准的差异化,因此,教学质量评价至少应采取师生自评、教师互评、生评教、教评学、第三方评教评学等基本形式,使最终的评价结果更客观公平,更具权威性。

3 教学质量评价指标

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是为评价主体与被评价客体建立的多重评价维度,纬度设计的落脚点与指标权重分配直接影响着评价者的主观思维模式和被评价者的评价结果。良好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应能够准确确定评价对象的各级重心,并尽可能地全方位、多角度地综合考察与评估。指标固然应确立在共性的基础之上,但是个性化的指标设置也不能够忽略,应考虑知识的基础专业特征、课程和教师的特征等因素。

三、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1 教学质量评价原则的确定

评价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评价对象的真实情况,统筹教学工作全局,提高个体能力与水平。因此在开展评价工作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其一,客观性原则。评价观念必须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必须符合教学过程的实际,每个程序必须精心设计才能客观衡量教学水准,评价的组织工作必须周密安排,尽可能排除人为干扰。其二,整体性原则。不同的评价者在教学过程中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问题的分析和判断方法亦不相同,所以在评价工作中必须考虑到要有不同的评价者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进行评价,并且要注意动态评价模式的建立。其三,导向性原则。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评价客体必定以评价标准为方向,改进教学行为,以取得较好的评价结果。科学的实施质量评价既能引导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行为走向规范,又能为其发挥创造性留下空间,在客观上必然会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推动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

2 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优化

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与权威性。要建立一个科学的、客观的

和极具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通常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其一,综合全面与简要明晰兼顾。指标设置必须考虑教学质量涵盖的各个方面,还应处理好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做到整体照顾、互不叠加,层次清晰,条理分明。其二,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各项具体指标之间既要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以构成有机的整体目标体系来综合衡量一个被测目标,以取得整体印象;又要相对独立,各司其职,在自己所在的维度中发挥点的权重。其三,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指标要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个性特点,尤其应体现在教师的个性化、创造性教学和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等方面。其四,可操作性与可比性。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表述必须准确无歧义,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并存,增强其可信度与区分度。大范围的评价测量需要注意不同背景的教学行为之间的统一界定,并要取得广泛共识。

3 教学质量评价的方法创新

教学质量评价方法是评价者与被评价对象之间的纽带,传统的填表打分再佐以科学的统计方式,如矩阵对偶比较法、专家经验法、关键特征调查法、特尔斐法、抗衡法、分类法、权重分析法等,基本能够反映出整个评价结果,但要想进一步提升评价水平,增强评价的准确性与客观性,就要在评价方法上有所创新。首先,应合理增加主观表述的评价方式,如谈话、论文等。认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属于师生互动、合作学习行为,教师最应该发挥的是点拨作用,对世界的理解和所赋予的意义是由个体决定的,个体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的,客观的评价程序与指标会严重削弱或限制个体主观意志的发挥与表达,所以适当采取或设置主观表述环节有利于发现最真实的客观情况,当然,主观评价结论性内容最好采取模糊综合评价分析法进行处理。该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它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适合各种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模糊集合理论的概念于1965年由美国自动控制专家查德教授提出,用以表达事物的不确定性)。其次,应关注情景评价方式。教学是一个过程,所有的过程均发挥在一定的情境之中,如客观的物质、环境、身体条件,主观的意识、状态、能力等一起构成了教学行为开展的“场”,这个场就是教学情境,是所有教学的基础,科学、全面的评价不应该忽略这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交叉影响,对于衡量一个纯粹的教学行为就应该调和情景因素,以达到评价所追求的客观性。最后,应关注教学行为的动态发展,形成过程式评价。教学结果只停留在教学轨迹的终点上,教学过程中的蓄势、跃进等节点以及教学内容的变更、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师的自我努力与自我进步等均无法在教学的终点体现,所以只有建立覆盖全过程的动态评价方法才能全面、准确地对线性的教学质量作出评价。

(责任编辑:刘新才)

推荐访问:高等学校 教学质量 评价体系 构建 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