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益文库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共同富裕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党课下载 不忘初心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发展三十年回顾与展望

时间:2022-11-01 20:18:01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宏观经济调控与管理的重要依据。三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改革与发展经历了恢复期、改革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有力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转轨与发展。统计理论和实际工作者不断探索与创新,在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与方法方面作出了贡献,完善了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原则和核算理论,提出了适用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国民大核算思路,推动了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变迁。我国未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球化为背景,以经济核算为基础,建立涵盖社会资本、资源环境、隐性经济、人力资本、国民卫生、代际公平、科教等人类生存与发展诸方面要素在内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F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09)01—0005—09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20世纪经济科学领域最大成就之一。它是对国民经济运行或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计算、测定和描述的宏观经济信息系统,它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的重要依据。1978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伟大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与发展的历程

30年来,为了适应不同经济体制下宏观经济调控与管理的需要,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国民经济核算恢复期(1978~1984年)

在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了满足国家物资和财政收支平衡工作的需要,有关部门在探索中进行了财力物力的平衡核算,于1951年建立了农产品平衡表、工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平衡表,后来又扩大了这些平衡表的产品种类。1952年,新中国政府统计机构成立之初就在全国进行工农业总产值和劳动就业调查。后来,在工农业总产值调查基础上形成了工农业总产值核算,又逐步从工农业总产值核算扩大到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五大物质生产部门总产值核算,用以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结构和速度。从1954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在学习苏联国民收入统计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开展了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消费和积累核算,提供了一系列国民经济总量指标以及国民收入积累率等重大关系资料,为认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规律,加强国民经济计划管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1956年,国家统计局派代表团对苏联国民经济核算工作进行了全面考察,随后在我国推行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The MatefiM Product System,缩写MPS),先后编制社会产品生产、积累和消费平衡表,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生产、分配、再分配平衡表,国民经济部门联系平衡表,劳动力资源和分配平衡表。然而,不幸的是,正当这些平衡表的编制工作刚刚起步的时候,遇上了“大跃进”时期和反“教条主义”运动。这些平衡表的编制工作受到了批评,并以过分繁琐为由停止了多数平衡表的编制。这是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遭受的第一次大挫折。*****时期,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遭受第二次大挫折,这期间政府统计机构被撤销,统计人员被下放,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完全陷入瘫痪状态。

*****结束后,我国陆续恢复国民经济核算工作。首先,恢复了MPS的国民收入核算,随后编制了MPS的投入产出表,建立了综合财政统计,编制了综合能源平衡表,主要原材料平衡表和消费品平衡表,等等。这一系列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的恢复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国民经济计划和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1983年国务院有关部门决定把国民收入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情况的综合指标之一,并在国民收入核算资料基础上逐步编制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民收入年度计划,对国家和地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指导作用。

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这一时期我国并没有完整地实现MPS,而是根据当时的实际需要有重点地采用了一些内容,因此,这一阶段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不系统、不全面的,尤其是随着经济体制的发展变化,它的缺陷也日益突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侧重于反映物质生产,不能反映非物质生产部门发展的情况,同国家加快发展社会、科教事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要求不相适应,既不利于反映综合国力,也不利于全面掌握产业结构。(2)侧重于反映实物流量,不能系统反映社会资金运动情况,同国家转变经济管理的职能不相适应,不利于国家通过财政、金融、物价、税收等经济杠杆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3)侧重于生产核算,分配、消费、积累等方面的核算比较薄弱,不能反映国民经济循环全貌及各环节之间的衔接情况,同国家掌握整个经济运行和进行总体平衡的要求不相适应。(4)核算方法单一,缺少联系性和严密性。

(二)国民经济核算改革期(1985~1992年)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我国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改革与完善。在继续实行MPS的同时,我国从1984年开始着手建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家统计局于1985年第一次统计核算国民经济账户体系(The System of NationM Accounts,缩写SNA)中的综合性指标国民生产总值(GNP)。根据国务院的指示,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共同协作,经过反复研究和多次试点,于1992年设计出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建立健全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指导思想是:从我国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实际出发,以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为指导,在总结我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国际上科学的核算方法和有益的经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全面反映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的过程、联系和规律性,为宏观经济决策和计划管理提供可靠依据。针对旧体系的不足,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主要进行四个方面改革:第一,扩大了核算的范围。从过去单纯的物质产品核算扩大为包括服务在内的全面核算;从过去财政、信贷资金运动扩大到全社会资金运动的核算。第二,充实了核算内容。在总量核算的基础上,充实了反映部门间经济技术联系的投入产出表:从部分价格指数的计算扩大到国民经济综合价格指数统计;从流量核算扩大到对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的存量核算。第三,改进了核算方法。根据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借鉴国外有益经验,采取了账户、矩阵和平衡表相结合的核算方法,为进行国民经济的总量核算、结构核算和各种数量分析提供了条件。第四,提高了国际比较能力。吸收了国际上不同核算方法的长处,并采用了板块的转换结构。可进行MPS和SNA两种核算体系的相互转换,可方便、科学地同世界各国进行比较。新体系的建立满足了在当时经济形势下改革原有核算体系的要求。适应进行国民经济分析研究和宏观决策的需要。

在《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中,MPS内容仍然占有相当的位置,表现出一种整合的特征。其原因除了当时考虑到保持我国国民经济核算资料的历史可变性、宏观经济分析和管理工作者的应用习

推荐访问:经济核算 三十年 中国 改革发展 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