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益文库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共同富裕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党课下载 不忘初心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我国铁路运输企业在金融危机下的应对策略

时间:2022-11-02 14:18: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金融危机的来临对我国发展中的铁路企业带来冲击和机遇。我国铁路企业应该抓住危机中改革的机遇,积极应对,深修内功,顺势而上,为未来铁路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金融危机 铁路 机遇 应对

中图分类号:F552 文献标识码:A

2006年春季,由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从房地产领域和金融领域向更多的实体经济领域扩散,其影响程度之深、波及的范围之广、持续的时间之长、对全球经济打击之大,简直难以想象。人们都在思考,这场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及行业的影响究竟有多大?我国的企业如何应对? 笔者作为一名铁路工作者,现就金融危机中我国铁路运输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方法予以阐述。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铁路运输企业影响不大

铁路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据《人民日报》报道:铁路货运量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反应最为敏感,也最能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从2007年第四季度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与国内工业增速下滑及外向型的企业的外销产品减少的影响,铁路日均装车数、货运量均有所下降。货运方面影响比较明显,但反应有一定滞后。

从铁道部公布数据看,2008年前两个月国内铁路货运总发送量同比下降6.7%,达到49358万吨。其中,日均装车数减少5.1%,为133681车。货运总周转量同比下降5.7%,为3625.3亿吨公里。在货运方面,前两个月地方铁路同比下降幅度达到27.7%,仅为3170万吨。与此同时,国家铁路总发货量为41325万吨,同比下降5.8%。非控股合资铁路总发货量为4864万吨,同比增长4%。

但据铁道部分析,这种影响看起来有一定的限度,一是我国经济结构内需成分很大,并非依赖于外向的经济,更多是国内自己的市场,所以对我们铁路产生的直接冲击不会太大;其次,铁路本身是一个限制型的行业,一票难求、一车难请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在最紧张的干线上,铁路能够满足货主的需求在35%甚至更低。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客运还是货运,都不会因为金融危机而造成大量运力的闲置,无客无货可运,这种情况不存在。

二、铁路企业在危机中面对的问题

铁路企业虽然所受影响不大,但面对危机中所出现的前所未有种种情况,我们不能固守自封,而是应该在“危”中寻“机”,积极应对,把握机遇。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黄淑和表示,国有企业在应对危机机时做到“五个不”,即,资金链条不断裂,经营业绩不萎缩,现有市场不丢失,新的发展机会不错过,发挥主导作用不打折扣,真正实现稳健经营和科学发展,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做出更大贡献。

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对与企业来说是一个风险管理问题。铁路企业长期以来由于政治和社会的特殊原因,对风险管理问题一直是企业薄弱环节,做好风险管理,对机遇的把握,自身的修复都存在良好的作用,能提高企业活力,而实现企业降低成本,利润最大化。就企业风险源来说,有五类风险:

(一) 资源的风险。

资源对铁路来说就是衣食父母,失去了资源就是失去企业生存发展的原本。我们应该摒弃“铁老大”帽子,一是要积极与地方经济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沟通协调,走访运量稳定的重点港口、企业和客户,到粮食、化肥、煤、焦炭、木材等主要货物集散地和批发市场调查,摸清货源底数。通过签订运量互保协议等措施,确保大宗货源稳定。二是要做好货源结构变化分析,特别是做好潜在高附加值品类货源的调查,针对高附加值品类货源制定营销策略。加强与物流公司的合作,充分利用既有大型货场的设备、仓储能力,加快新建物流园区建设,发展铁路现代物流业务,优化调整货源结构,创新货运产品和组织班列开行,实现货运增运增收目标。

(二)现金流短缺的风险。

现金流短缺会造成企业不能运转,项目失败,企业遭受重大损失,有的企业因现金流问题而破产;铁路企业正面临铁路大发展的时期,铁路企业资金来源单一性也一直困扰着铁路企业。在货运严重不足的局面下,我们要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把经营补欠的重点放在做大客运蛋糕上,“以客补货”,即通过增加热门方向客运班车、优化客运产品结构、改善服务来吸引客流,增加运输收入。

同时我们可以考虑适度提价。铁路作为大众化的交通工具,如果客流大幅增加,而客票依然长期徘徊在低廉价位,一是重点时期“一票难求”的状况依然难以改变;二是可能因为客流过大可能影响列车服务质量;三是铁路运输必需的设备设施将无法得到改善。更主要的是,目前,因大规模铁路建设投入和大量廉价列车运营的矛盾,加上金融危机雪上加霜的影响,使得铁路本来就资金紧张的问题将变得更加突出。有鉴于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也应适当考虑铁路客运目前的低廉票价问题,使之更趋合理,更符合市场规律。

(三)管理缺失的风险。

很多企业没有风险管理设计,没有风险救援措施,没有风险应对预案,处在一种被动应对状态,听任发展,风险管理缺失是要承担严重的风险后果;铁道部早就看到中国铁路的落后,前瞻性的在铁路建设上为未来打下基础。

英国专家霍德也表示,中国这次斥巨资在高铁上是明智的,中国和美国在发展铁路运输上面临的问题其实非常相似。美国同样拥有广阔的疆域,但在此之前美国选择的是极力发展航运业。这样的想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是很理想的,但是经济一旦低迷,航运业就会立刻暴露出它高成本低回报的硬伤,甚至全面影响到国民的日常旅行。另外,选择高速列车无疑是对环境保护起到积极作用的决定,因为无论从交通能源的温室气体排放,还是运载人数的角度考虑,航运业在现阶段和高铁相比都处于劣势。

(四) 机制设计的风险。

企业不能没有机制,机制是企业运行的链条,如果企业的机制设计有问题或应对危机的机制有问题,会造成极大的企业风险。企业遇到重大危机时,其救援机制有问题往往是旧的风险解决了新的风险又来了。次贷危机从其本质上看是金融产品的利益和运行机制设计有问题;有鉴于此,铁路系统在垄断的背景下,价格管制尽管有其必要,但并不意味着铁路客运无法开展市场化改革尝试。面对金融危机,谁都要改变策略,适应市场规律。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资源、环境、基础设施投资需求。有专家指出,大规模修建铁路,对拉动内需将起到积极作用,但其前提条件是政企分开。我国的铁路改革严重滞后,铁路体制是目前我国唯一的政企合一的体制,即使发行铁路债券,主体还是铁道部,而不是铁路公司。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铁路体制不改革的话,即使国家再增加几千亿元的投入,也难以带动民营资本的投入。从现实的情况看,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快资源价格改革和垄断行业改革,使之在加大国家投资的同时,拓宽社会资本的投资范围。

同时,铁路企业应该把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作为主攻方向,任何一次危机后,都会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竞争优势,目前国际最为追求的就是新能源运输工具,铁路企业不能因为当前金融危机导致能源暂时的供需矛盾缓和,而忽视新能源产业发展。我们应该汲取过去一些产业发展的沉痛教训,密切跟踪世界新一轮新能源发展方向,加强新能源技术研发,增加对新能源产业发展投资。

(五)信心不足的风险。

当企业遇有重大突发事件,金融危机对企业造成重大损失,企业领导团队临危不乱,与企业全体员工树立信心战胜危机极为重要。美国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即金融信心不足,产生恐慌,引起骨牌效应,因此,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三、铁路运输企业面临的机遇

(一)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机遇。

2008年11月,面对金融危机,国家提出投入4万亿资金,重点建设铁路、公路、机场。这对铁路企业而言,不啻为一次机遇良缘,也是国家解决行车难、购票难问题的重大举措。

我国铁路运输尤其是铁路货运能力不足,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日益明显,2003-2007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年均增幅只有3.4%,货运请车满足率不足35%,客运日均也有约100万人的缺口。利用这次处理应对危机的机会,推动一大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的上马,可以为未来十年我国经济发展新的黄金机遇期打下更为扎实的基础。

自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通过大力建设高速公路和房地产度过了危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更加频繁,中国虽然国土辽阔,但人口多耕地少,发展高速公路占地太多不可取。同时,以我们目前的经济条件,从成本考虑,又不能通过航空来解决人员运输问题,因此铁路从各个方面看都是我国目前最适合的运输方式。

(二)国家计划开征燃油税对铁路形成利好。

燃油税的实施可能会导致一部分原公路运输货源向铁路运输转移。从数据分析来看,税费改革后的方案能够部分降低货车的用油成本,对其形成一定的利好。但从长期来看,油价在经济转好时,肯定还要上行,物流企业的用油成本还必将上升。另外,由于国家近年对铁路行业的投资加速,未来铁路运输将更加便捷,从而导致铁路将分流公路货流。

综上所述,铁路系统作为国家的一个经济体系中的一份子,面对金融危机,不能做到独善其身,也不能固封自首,当国家赋予我们重任,大力发展铁路以带动内需时,我们更不能面对机遇,麻木不仁,我们更应该审视自身,完善自身体系,眼光远大,树立信心,为名副其实的“铁老大”,为百年铁路而努力。□

(作者单位:武汉铁路局武汉新港江北铁路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夏 锋.积极探寻扩大内需的新路子.

[2]万 军.屹立寒潮,铁路是否也该适度涨价?.

[3]李心愉,滕贞旭.经济战略转型期企业风险根源及治理措施.

[4]馬 骏.中国垄断产业的体制改革任重道远.

[5]刘立峰.对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的几点看法.

[6]章玉贵.中国不可缺席金融危机后的产业革命.

[7]吴 明.金融危机与交通企业应对.

推荐访问:铁路运输 金融危机 应对策略 我国 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