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益文库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共同富裕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党课下载 不忘初心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普通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设计

时间:2022-11-06 08:48: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大连民族学院计算机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设计,包括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实践与能力培养等内容,它反映了大连民族学院计算机学院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差异性,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以及地方经济建设,培养计算机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强调了“强化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理念,突出了特色课程和特色培养。

关键词: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随着二级学院制的改革,2004年大连民族学院将原来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和网络工程三个专业以及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合并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计算机学院”)。5年来,计算机学院准确定位大连民族学院作为一个本科教学型大学的办学层次,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发挥各专业的人才优势,充分利用各专业的优质教学资源,积极探索如何建立一个三个专业既相互融合,又相互促进的课程体系。我们的基本思路是,打通这三个专业的主要基础课程,建立一个计算机学院专业类基础教学大平台,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根据就业方向设置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和多元化的培养模式课程模块。在这一课程体系中,充分体现计算机学院“三阶段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逐步形成了“学院专业类平台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培养模式课程模块”的分阶段、多层次、模块化的课程体系。经过近5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计算机学院在计算机类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建设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并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1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计算机学院在全面开展毕业生就业质量大规模专项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化基础,分阶段、分层次、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设计思路,将课程体系分成三个阶段安排,即一二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三个阶段。除了学校公共基础必修课和选修课,把课程分成三个层次,即学院专业类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培养模式课程,并在每个层级设置了相应的课程模块,分三个阶段实施“2+1+1”三段式培养模式,即前两年按专业所属专业大类、第三年按所在专业、第四年根据市场变化和就业需求柔性设置相应的课程,达到“加强基础、突出应用、适应市场、拓宽面向”的要求。经过近5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已经形成了“前期强化基础、中期融合专业、后期面向就业”的“三阶段三位一体”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前期就是学校公共基础和专业类基础教育阶段(一二年级),中期就是专业教育阶段(三年级),后期就是面向就业的综合实践教育阶段(四年级)。在学校公共基础和专业类基础教育阶段,要力图达到“基础、系统和计算机编程”三位一体;在专业教育阶段,要力图达到“专业技能、系统和专业方向”三位一体;在综合实践教育阶段,要力图达到“培养模式、集中实践和就业”三位一体。通过“三阶段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计算机类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计算机学院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学院按照“强化基础,分阶段、分层次、模块化”的设计思路,不断整合课程内容,建立了有效的知识和能力体系。除了学校的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学院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学院专业类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培养模式课程三个层次。

学院专业类基础平台课是所有计算机学院学生必修的课程,主要包括:自然科学基础类、计算机类专业基础等,并形成以计算机编程能力为核心的“基础、系统、编程”三位一体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其中,除了学校公共的数学、物理基础课,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等;系统类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组织与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等;计算机编程类课程主要包括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数据结构与算法等。我们认为:构建和完善计算机学院专业类平台课程的关键是如何根据“专业类基础课程的深度要有一定的控制”的原则,整合计算机类专业基础课程,优化教学内容,突出计算机编程能力的培养。

专业方向课程是每个专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其中一个方向进行选修的课程模块,主要包括:软件工程方向课程模块、网络工程方向课程模块、嵌入式系统方向模块、数字媒体技术课程模、电子商务与信息系统课程模块、软件服务外包课程模块等,并形成以专业方向为核心的“专业技能、系统和专业方向”三位一体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其中,专业课程主要是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专业特点设置了相应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主要是面向市场需求,设置若干的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我们认为:构建和完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的关键是如何根据“重视基础,拓宽面向企业需求的专业方向”的原则,有效地设置专业方向课程模块。

培养模式课程是提供给学生最多自由选择的部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选择某一个培养模式课程,主要包括:企业实习、项目实训、工作室项目、升学考研类课程、实用外语课程等模块,并形成了以就业为核心的“培养模式、集中实践和就业”三位一体的综合实践教育课程体系。我们认为:构建和完善培养模式课程的关键是如何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设计,整和和优化分散性实验、集中性课程实践、课外创新实践、实习实训、工作室项目、毕业设计等课程模块,使之相互间具有层次性、逻辑性、递进性,从简单到复杂,形成阶梯式的能力链条,并通过多元化的培养模式课程以及集中实践环节、企业实习实训、模拟项目实训以及企业定制等,实现高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平滑过渡。

3实践与能力培养

计算机学院通过借鉴CC2001、CC2004,特别是教育部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等指导性文件,学习研究国内外兄弟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结合我院的办学层次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和目标,并结合计算机类专业应用性很强的特点和我院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计算机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并从三个层面上为学生提供了实践与能力培养的教育平台,即校级平台(主要包括各种学科竞赛、大学生“太阳鸟”科研立项、大学生科研助手等)、学院级平台(主要包括实验和课程设计、模拟项目实训、工作室项目、毕业设计)、企业级平台(主要包括企业见习、企业实习实训、企业定制等)。通过学科竞赛、科研平台和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专业知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得到较大的提高;通过校企合作和培养模式课程,开阔了学生视野,学生的就业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此外,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对实验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设计,达到与理论课程相辅相成,即:理论指导实验学习,实验促进理论课程学习。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上,保证每个课程设计的目标明确,保证课程设计之间知识的衔接和连贯性。每个阶段均有明确的阶段目标,并有阶段性成果,形成一个阶梯状、渐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最后,通过培养模式课程和毕业设计,实现学生就业的平滑过渡。

4教学计划及其实施

为了贯彻落实学校关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要求,给学生留出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计划中将学分调整为180学分以内,其中课内170学分,课外10学分。压缩理论学分,保证实践教学学分。其中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学校公共基础课程:46学分(38学分公共基础必修和8学分综合素质教育选修)

学院专业类基础平台课程:60学分(21学分数学物理基础必修、35学分专业类基础必修和4学分跨专业类选修)

专业教育课程:35学分(7学分专业教育必修、12学分专业方向选修和16学分培养模式课程选修)

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28学分(3学分程序设计课程设计、3学分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设计、3学分数据库与信息管理课程设计、3学分专业方向课程设计和16学分毕业设计)

经过多年的实践,计算机学院按照“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制定了教学计划的实施办法如下:

(1) 设计了“分阶段、分层次、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2) 规定了各个专业及其专业方向的选课要求和指导意见。

(3) 在选课阶段提供详细的选课指导和帮助。

大一入学时,学院组织各专业主任介绍各专业的基本情况、培养方案、发展前景等,并组织班主任、辅导员对新生进行选课指导和帮助。大二下学期开始选专业,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本科生导师指导和帮助学生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和网络工程专业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进入三年级专业及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大三下学期,学生开始自由选择培养模式课程,进入四年级培养模式课程和毕业设计阶段,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本科生导师将继续给予相关的指导和帮助。

5小结

几年来,计算机学院积极探索和实践计算机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实践与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教学改革,经过近5年的努力,计算机学院在计算机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方面形成了比较鲜明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构建了“前期强化基础、中期融合专业、后期综合实践”的“三阶段三位一体”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学院专业类平台课、专业方向课、培养模式课”的“分阶段、多层次、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2) 逐步探索出计算机类专业少数民族学生的实践教学模式,形成了一个目标明确、层次分明、系统性强的实践教学体系;

(3) 全面实施分层次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从低到高、从基础到提高、从接受基础知识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分层次教学。

(4) 积极开展课内外创新实践教育,成效显著。2008年获得微软“创新杯”总决赛第二名,2009年进入微软“创新杯”软件设计总决赛全国前20名。

(5) 设置多元化的培养模式课程教育,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明显提高。

2007年,我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评为教育部第二批特色专业建设点。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分别于2007年、2008年被评为辽宁省精品课。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改进和优化计算机类专业平台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培养模式课程模块,进一步研究与探索计算机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实践与能力培养等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为计算机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作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 李锡祚,宋海生,郑海旭,等. 民族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7(20):118-120.

[4] 李锡祚,王玲芬,宋海生. 普通院校计算机学科基础平台公共核心课程设计[J]. 计算机教育,2009(12):149-151.

推荐访问:人才培养 类专业 本科 院校 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