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益文库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共同富裕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党课下载 不忘初心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浅析沈延毅书法风格成因及其借鉴意义

时间:2022-11-06 13:00: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本文对沈延毅魏体行书风格形成的原因、思想来源及沈书的影响及意义进行解析,以期我们当代书法人更客观、更正确地认识和了解沈延毅先生。

[关键词]沈延毅书法风格借鉴意义

中图分类号:J292.1文献标识码:A

沈延毅(1903—1992),原名沈延蓉,又名沈著,字公卓,晚年又字攻昨,号述菊、豳风舍、语冰室等,晚号天行健斋主。沈延毅是当代著名书法家,与书坛泰斗沙孟海齐名,有“南沙北沈”之誉,现当代著名学者启功先生在见到先生的墨宝之后作诗道:“白山黑水气葱茏,振古人文大地同。不使龙门擅伊洛,如今魏法在辽东。”评价之高,无出其右者。

一、沈延毅融合碑与帖的实践

(一)髫龄满纸笑涂鸦,先仿隋唐诸大家

沈鹏在《沈延毅书法集》序言中说:“先生幼禀家学,九岁临池,自学颜字入门,旋学欧、柳,进而学褚,十年之内,唐代大家临习殆遍。”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沈延毅初以隋唐诸家入手习字,这段学书经历也可以从沈老的《学书偶得》诗四首中得以窥见,在诗中沈老这样写道:“髫龄满纸笑涂鸦,先仿隋唐诸大家。”继而他又详细写到习唐楷时的情景:“学罢诚悬又率更”“积健为雄羡鲁公”。“诚悬”即柳公权,“率更”即欧阳询,“鲁公”即颜真卿。在沈老的字中虽不得见柳字的影子,但“骨力”凸显处,亦可现其神韵。沈老也曾自言“柳公权结体内擫,吾用其‘擫’”。“欧体”楷书用笔峻险,字有清傲之气。从沈老的《毛**词·浪淘沙·北戴河》中可清晰地看出他欧楷的功底。

沈老以柳、欧入手,但却以习“颜”最勤,尤其是行书“鲁公三稿”。沈延毅《论书语录》言:“吾喜颜鲁公三稿,遒劲圆熟,或浑厚,或流丽,英风烈意,见于笔端,吾用其‘随’。”沈老笔下“颜书”,可谓“积健为雄”,稳中见其锋芒,端正之中见其率意。

(二)先学盛唐体,继学何绍基

沈老对“何体”字的钟爱来源于沈老的父亲沈羹唐老先生。沈老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沈羹唐于光绪29年取得秀才之名,学识渊博,精通书法,尤其擅长何绍基的字。何绍基擅写各种书体,尤其是行书,他的行书取法颜真卿,学书最初也是由颜入手,后更是对颜真卿的《争座位帖》反复临习,精熟于胸。

何绍基是沈延毅转身“北碑”的引路人。在沈老诸多作品中皆可见何书之风韵,行笔稳健周圆,浑厚苍劲,构字头大脚小,以险求平。

(三)童年十日前尘梦,沓渚楼头拜圣人

谈起沈延毅的书法,还不能不提其少年时一段特殊的际遇。沈延毅有诗曰:“童年十日前尘梦,沓渚楼头拜圣人。”圣人便指康有为,此诗描述了他少年时期拜见康有为的情景。在康有为的引导下,沈延毅深浸古碑之中。从那以后,沈老更是潜心临习《石门颂》《瘗鹤铭》《张猛龙》《龙门十二品》等,又参法汉隶,寻求“两石”的精良拓片,力求线条刚劲挺拔,一波三折,圆中有方,方中有圆,以达到北碑的纯朴天趣,峻宕灵动。他以魏碑为根基,参法汉隶,加以少年临习唐楷之风韵,时而临写,时而披览,这一时期的风格面貌既有欧、柳之瘦硬,又有“两石”之秀朗挺劲。曾得到先生指点的董文在谈及沈延毅这一时期书法风格形象时这样写道:“他朝夕浸淫于碑海之中,择优汰劣,眼手并进,摄其浑元之气,取其雄劲之力,立其风骨,味其妙境。循规蹈矩力求齐于古人,经过由形入神、从法到意的长期引纳消融,得以脱胎换骨,铸成他一生书法艺术雄健朴拙、方正峻伟的格调和主旋律。以后纵有渐变,皆以此为发端。”可见,康有为对沈延毅影响之深。

(四)别开生面书中象,一帜独垂百代风

沈老少年以唐楷为根基,又以北碑为主攻方向,兼参汉隶,他取法古人,但又不完全拘泥于古人,在临古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真性情的东西,在个人风格的形成过程中进行反复实践、推翻、再实践的过程,最后形成独具特色的“魏体行书”的个人风貌。

魏碑与行书本是两个风格迥异的书体,将它们结合,怎一个妙字了得。但这创新的过程也是困难重重,魏碑的刚正不阿与行书的圆润流畅,魏楷结字的雍容大气与行书结构的怡然自得等都是矛盾的对立双方,但沈延毅成功地将魏碑与唐楷中的因素与行书完美结合。在笔法上,将魏碑的技法融入行书之中,下笔刚健挺拔,变方为圆,或用篆书之笔意兼隶意,气势磅礴,挺健又不失灵动。在结体上,摒弃了北碑刻板、呆滞的问题,但又不失其端庄、大气,将它们与灵活多变的行书融合在一起,给书法注入了一股新的元素,自己的风格完全凸显出来。先生此阶段的作品几乎脱离了何绍基、颜真卿、欧阳询及北碑的影子,在临古的同时,又创造出一些新的元素,此时的沈延毅是一个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的书法大家。

二、沈延毅融会碑与帖的思想来源

沈延毅尊崇碑学,但又不忽视帖学,但从这点看,沈老的卓见已然是对康有为书法思想的推陈出新。他认为碑帖各有所长,当兼收并蓄,当学碑之古拙以去帖之媚俗,学帖之流动而去碑之凝滞。

字如其人,字背后所体现的是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自古以来,书法与学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分不开的。提到书法,人们大多会想到饮酒赋诗和饱读诗书的文人,是的,古代的文人都同时具有书者与学者的双重身份,而现当代的书法家也不例外,没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的滋养,是无法完成一幅幅富有真性情的书法作品的。

黄庭坚曾说:“学书需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善使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认为笔墨技法只是书法的基本因素,而想要更上一层楼,则需胸有道义,然与俗人无异。胸有点墨,靠学问滋养出来的书法才是真性情、真意境的表达。

三、沈延毅书法的价值与意义

(一)诗书一体

沈延毅诗书一体的个人风貌对我们当今书坛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翻阅沈延毅的作品集,笔者发现沈先生的大部分作品都是自己所作诗词,将诗书一体表现得恰到好处。沈老那华丽的辞藻、优美的诗句无不表现出他刚正不阿的品质及独特的人格魅力,那一幅幅书法作品正是沈老真性情的表现。每每在观摩沈老的作品时笔者总是由衷地敬佩这位集诗书、笔墨、性情于一体的学者。

反观当今书坛,越来越多的人为了所谓的功利,将书法艺术本该有的真性情、翰墨意趣丢失,失去了书法本身带给我们的修养性情、诗书笔墨的趣味。有的甚至把古代不同背景下的诗作拼凑在一起,形成自己的文章,诗作如此,可想而知,书法作品又怎么会饱含情感,打动观者呢?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是否更应该去发展自己,充实自己的文化修养呢?这一点值得我们思考。

(二)推陈出新

可以说,“魏体行书”俨然成了沈延毅的标签。这对当下书坛千篇一律的书风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于笔者而言,沈延毅关于碑帖兼收并蓄的观点对笔者影响颇深。正是沈老这样不投机取巧,一步一个脚印,根植于传统又突破传统,才使我们今天能够欣赏到如此真性情的作品。

以沈延毅为标签,再来看我们当今书坛,“汲汲于名利,戚戚于富贵”的大有人在,着眼于评审的喜好,自以为终南捷径,而忘学书初衷,终将难得书法之精髓。书法如果成了功利品,那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

參考文献:

[1]沈延毅.沈延毅书法选集[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6.

[2]沈阳市文史研究馆.沈延毅先生纪念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

[3]董文.沈延毅书法艺术论[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6):46—51.

[4]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推荐访问:成因 浅析 书法 借鉴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