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益文库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共同富裕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党课下载 不忘初心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的诠释个案研究

时间:2022-11-09 11:24:02 来源:网友投稿

一、知识结构的缺陷

一九二五年一月,北京《京报》副刊征求青年必读书目与青年爱读书目各十部,邀社会名流提供目录。胡适等人都交卷了,唯独鲁迅作答时发了一通牢骚,曰:“青年必读书,从来没有留心过,所以现在说不出。……我以为要少看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此语可见其性情,但谁都知道那是故意这么说的激矫语。因为鲁迅自己的中国书就看得很不少。①

研究或崇拜鲁迅的人,对于鲁迅读书之多之勤,当然更是知之甚稔。早在一九七九年厦门大学中文系就编了一本《鲁迅论中国古典文学》的书,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把鲁迅著作中涉及且有评议的古代著作开列出来,以示鲁迅对中国古代典籍熟习的程度。书名叫《鲁迅论中国古典文学》,可是也包括了《诗经》《易经》,孔子老子等周秦诸子,《史记》《吴越春秋》等史书,大抵可以看出鲁迅所阅读的古书范围。长江文艺出版社二○○四年也出版了何锡章《鲁迅读书记》,详述鲁迅如何读书。除外国书外,中国书部分,讲的大约与厦大所编那本书的范围相近。

那个范围确实非常可观,令人佩服。因为鲁迅确实是阅读范围广泛。而若再考虑到他除了文献书本子以外,还摩挲金石、版刻、图录等等,那更要令人赞叹不止了。

可是天下书本子之多,真是浩如烟海。每个人因其精力与兴趣之限,均仅能择选某一小领域去读。也因此,看那些某某名家读书目录之类书,更该注意的,或许不是他都读了什么,而是那些他所没读、没涉猎过的广大领域。因为那些领域造成了他知识结构上的缺口。他在这些领域的无知,必然影响到整个生命的发展和知识判断。

例如鲁迅是反礼教的,对宋明理学夙无好评。而事实上,他于宋明理学相关书籍恰好就读得极少,缺乏相关知识,故也不能讨论那些哲学问题。这也许是因性气不近,所以看着讨厌,读不下去。但也就因没有深究,读不下去,所以不甚了解。两者其实是彼此关联的。一方说它没啥价值时,另

[作者简介]龚鹏程(1956-),男,文学博士,世界汉学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讲座教授(济南 250100)。

① 详见何锡章:《鲁迅读书记》,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74页。

一方或许也同样嗤笑你根本不懂。

鲁迅于子部之学,除了宋明理学少下工夫外,诸子九流及佛道二教,实亦聩聩。他在一九一四至一九一六年间,曾大量读佛书,但限于时代,《大藏经》并没机会看。因此所读其实甚为零碎,既不成系统,也仅是整个佛教文献中小小一部分。

见《鲁迅回忆录·北京时期的读书生活》,转引自何锡章:《鲁迅读书记》,第51页。道教,他就更无知了。那个时代,他前辈大概只有刘师培读过《道藏》,同辈大约是陈垣。连陈寅恪都是喜欢谈道教而实际上并没读过什么道经的,因此并不能以此苛责鲁迅

陈寅恪对道教研究颇有贡献,但主要是史学、史事的进路,于道教、道派、道书之情況并不清楚,其中发生错误处,原因亦皆在此。详龚鹏程:《陈寅恪的道教研究》,收入《道教新论》二集,嘉义:南华管理学院,1998年。。不过,他未读过什么道书,却对道教肆其恶评,反对他的人当然也就不会服气。

经学史学之情況大抵相仿,可勿赘叙。单就集部,或更仅就文学说,问题也一样。例如他论文学,绝少谈及词曲,为什么?因为平时就少涉猎,在其知识结构中,对此终觉隔膜。

在前文所举《鲁迅论中国古典文学》一书中,隋唐五代都分开列了鲁迅评述过的作家作品是:骆宾王、张

族鸟

、杜甫、李白、李贺、钱起、李商隐、罗隐、皮日休、陆龟蒙、张泌、韦庄等;宋元有沈括、苏轼及《太平广记》《癸辛杂识》等,可见所读集中于诗和传奇部分。他另编有《唐宋传奇集》,自己又能作诗,因此为何读书及议论会集中于诗与传奇,不难理解。可是,唐宋文学内容丰富,仅仅读此,或仅论议及此,岂非甚偏?词曲没谈到,古文似乎也不入法眼,不欲品裁;唐宋的骈文,亦即**,更是不在其意识之内。

鲁迅对宋元明清诗也不熟。他的知识结构主要是六朝与唐代诗文史事,故于诗仅涉六朝唐代藩籬,而文章又不近六朝之骈俪而多有取于六朝之散体。这里面,可以看到章太炎的影响。讲“五朝学”的章太炎,对唐宋以降之诗、六朝以后之文,唐以下之学,也是既不熟悉,亦予摒斥的。

鲁迅是位文学史家,并不只是一位随兴读书的作家而已。

见陈平原:《作为文学史家的鲁迅》,收入江力编:《鲁迅报告》,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文中谈到鲁迅晚年曾再三表示想写一部中国文学史。该文也从文学史家的角度去看鲁迅。若仅是个人阅读,当然勿需求全责备,因为谁也看不全,谁都只能择性气相近的东西看。但文学史家在论列文学史的发展变迁轨迹时,在讨论文学大趋势时,总揽全局实在就非常重要了。古来论文,为何常由文体论开始?如挚虞《文章流别论》、刘勰《文心雕龙》,都先做各个文体的综述,再讲其流变、明其神理,就是因为要论文学之大势,势必如此。鲁迅自己在写《中国小说史略》时亦是如此。像清代,他就分拟晋唐小说、讽刺小说、人情小说、才学小说、狭邪小说、侠义小说、谴责小说各类,一一论叙。不能说因不喜欢狭邪小说就不看或不论。

然而,鲁迅不只写《中国小说史略》,他还写《汉文学史纲要》之类文章;论小说之价值时,也总不免需要与其他文类做个比较,或做些彼此关系的研究。这时,他偏畸的阅读习惯就可能会误了事。比方一位只读绝句、也只知绝句的人,要来谈中国诗;一位只读过六朝诗的人,要来谈中国诗史,那是谁也知道会讲不好的。

我们看鲁迅论文学时,绝少比较各体文,也绝少参会著讲。那就是因为他其实并没有参会或比较的知识基础,故亦无此视域,放过了许多可以比较或参会的论题。连诗与小说之间,亦是如此。像白居易《长恨歌》与陈鸿《长恨歌传》,陈寅恪处理起来就明显是从诗与传的关系着手,鲁迅则切开,只谈《长恨歌传》,不论诗歌。元稹的《莺莺传》,宋元以后,衍为词、衍为曲,鲁迅也不做比较性的讨论。

推荐访问:鲁迅 个案 中国 诠释 研究

上一篇:《张协状元》研究综述 下一篇:喜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