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益文库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共同富裕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党课下载 不忘初心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消费引领中国经济发展

时间:2022-11-10 11:06: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主要靠投资、消费和净出口这“三驾马车”来拉动。而当前,投资增速下滑明显,净出口甚至出现负增长,只有消费继续保持强劲增长,这也让消费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动力。消费对当前GDP的贡献率主要来自居民可分配收入的增长和国家大力推进的城镇化建设。同时,消费的稳步增长也给当前中国的消费结构带来了升級的机遇,一旦开发出中国的消费市场,将对我国经济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摘要:消费;中国经济;发展

一、当前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4%,而投资增速为8.3%,净出口总额同比增速则为负增长。2016年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上升到71%,而投资形成的资本贡献率则为36.8%,净出口贡献率为-7.8%。所以在当前经济形式放缓下,中国经济出现了消费驱动型增长,在短期里,消费依然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事实上,从2011年到2016年,消费每年的增速基本维持在10%左右,消费对GDP的贡献率高达71%,不是因为消费增速过快,而是由于投资增速的下滑和净出口的下降。2016年我国投资增速为8.3%,从2010年到2013年,投资增速都保持在20%以上,哪怕是在2014年到2015年,也维持在10%以上。而2016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2%,导致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为负值,净出口反而拖累了GDP的增速。这也不难理解,由于当前我国制造业总体低迷,其中行业的利润率接近零,导致投资者的投资动机不足。国外市场需求的萎靡,导致了净出口下滑严重。相比之下,2016年中国社会零售总额增速同比增长10.4%,在投资增速下滑及净出口下降的背景下,稳定增长的消费自然成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在总体经济下滑之际,消费仍能保持稳定增长,一方面得益于消费者当前的周期性需求爆发,特别是2016年房地产市场的火热和汽车销量的回升,不仅促进了消费,同时也带动了其他行业的消费需求,比如在2016年间,家具和建筑及装潢材料的社会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和14.6%,高于社会整体零售总额10.4%。国家也积极推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消费, 比如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对小排量汽车实施购置税减半和对能源汽车补贴等措施。这种激励和引导机制也使得房地产和汽车的总体需求上升,支撑了周期性需求爆发。但与此同时,对于房地产和汽车消费来说,消费者往往耗费了自己大量的储蓄和收入,甚至还有一些通过贷款来购买,一旦家庭有大量负债,他们往往削减未来支出,这意味着当期的消费挤压了未来的消费。同时,房子和汽车属于耐用品,这也削弱了消费者未来继续购买的动力。另一方面,消费的升级引导了新兴产业的发展,这也帮助了消费仍能保持稳定增长,在2016年间,教育和娱乐的消费占整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5.3%,而在2015年这才只占了12.9%,增长了2.3%,这也吸引了许多中外企业的注意,比如外企捷信集团就通过与中国的苏宁和天猫等零售商合作,设立了超过10.9万个贷款服务网店,而这些都是为了能够抢占中国未来有巨大潜力的消费领域,同时也有效带动了国内销售额的增长,有利于推进中国消费领域的升级。

如果说在2016年消费增长具备如此良好稳定的势头,是由于周期性需求和消费升级的需求带动下实现的,那么从2014年至2016年间,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从2014年的50%,到2015年的60%,再到2016年的71%,更与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和国家城镇化不断推进有直接关系。近30多年来,我国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收入比重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收入占比也呈现出类似的下降趋势。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决定消费能力的强弱。如果居民收入上不去,消费跟不上,社会再生产就不能顺利进行。一旦收入水平低和消费率偏低得以长期持续发展,则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容易造成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供求失衡,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可喜的是,随着促进居民收入增长的各项政策的落实,近几年来,居民收入一直保持比较快的增长,而且快于GDP增速。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3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1%,GDP增长7.7%,;2014年居民人均收入增长8.0%,GDP增长7.3%。2015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2年增长33.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5.4%,年均实际增长7.8%,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速快于同期人均GDP年均增速。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2年增长29.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8%,年均实际增长6.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2年增长36.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8.3%,年均实际增长8.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速快于城镇居民1.9个百分点。在2016年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7%。从人均水平看,居民人均收入增速稍快于人均GDP增速,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所以,从更长时间看,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仍快于GDP增速。所以如果想让消费这驾马车快跑起来,亟须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大力推进住房、医疗、养老等福利保障制度改革,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尤其要真正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把农民的消费能力提上来。另外,国家大力推动城镇化进程。从21世纪开始,伴随着房地产行业的迅猛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根据相关数据,城镇化率从1990年的26.4%上升至2000年的36.2%,到2012年已经攀高至52.6%,再到2015年的56.1%。这种高速城镇化是在中国加入WTO后,变为更开放经济体的背景下,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出现的。城镇化速度加速的一个大背景是经济高速增长,而这个经济高速增长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投资的增长,尤其是房地产投资在进入21世纪后的井喷式发展。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逐步过渡到中速增长阶段,未来城镇化将面临不同的大环境。有鉴于此,中央政府要改变过去的模式提出了新型城镇化,从以往的城镇化(主要是房地产发展)提升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转到新型城镇化提升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因此,新型城镇化不会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投资,而更希望通过提升消费,通过“农民工市民化”,来拉动经济增长的质量。因此,未来的新型城镇化将有助于推动消费,拉高消费在GDP中的贡献。根据统计局数据,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3.1倍左右,人均消费也是农村居民的3.1倍左右。大量的农民转为市民,除了收入差距会逐步收敛外,农村居民消费观念的更新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将会逐步释放出巨大消费潜能。从另一个角度,过去由于社保不健全、人口流动频繁等原因,农民工等外来人口的消费倾向明显低于拥有户籍的城镇居民。新型城镇化推动大量农民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居民,将大大提升他们的消费倾向。根据预测,如果每年户籍城镇化率提高1%,即每年1300万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将每年提高消费增速0.12%。总体而言,虽然目前来看,中国经济增速缓慢下行是大概率事件,但在新型城镇化扩内需的政策推进下,农民工将大量转为市民,从而一方面随着他们的实际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会推动消费,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居民的消费倾向高于农村居民,总体平均消费倾向会得到提高,实际消费增速的回落会比经济增速回落缓和得多。

二、消费升级的机遇

2011年以来,随着人口老龄化、房地产增长瓶颈、宏观债务压力、劳动力成本上升等短中长期问题陆续浮出水面,传统总需求扩张面临严重天花板。而经济长期扩张带来的居民收入和财富增长,意味着新兴消费需求具备巨大的成长空间,中国进入了大消费时代。消费升级决定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而会滋生出一些投资机遇。数据表明,居民对于食品衣着等必需品以及家电等半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其商品的收入需求弹性逐渐变小,转而对收入需求弹性变高的交通通讯、居住以及服务等商品的消费。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收入以更快的速度向高阶段消费领域转移,从这一点看,随着居民消费观念的逐渐改变,对于消费服务的支出还会进一步增多。目前,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是以住房、汽车等提供最终产品的房地产、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未来一段时期,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服务业提供的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将会进入上升通道,进而成为新的产业群。消费结构升级是产业结构变迁和经济增长的根本驱动力。中国仍然拥有较大增长空间,为经济继续保持较高增速创造必要条件。随着收入增长,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将继续升级。而以房地产、汽车制造等为代表的重工业化阶段,目前的增长空间正在逐年减小。服务业和未来的高科技产品消费成长空间广阔,从投资者的角度上来说,抓住这一部分行业的发展机遇,将会为我们带来超额的收益。中国居民的消费升级动力既来自本部门的产业扩张,也来自不同产业间非均衡增长的推动,非均衡的力量主要来自服务业的推动,尤其现代服务业是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从这一点看,我国未来政策上必然会鼓励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方式,扩大消费领域和消费信贷,进一步促进消费由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满足多层次的消费需求。从目前行业上的新能源车就能看出来,未来肯定还会有这样的行业产生:

1.以90后消费经济为主的电竞、泛二次元、影视、网购等模块;

2.以女性“她”经济为主的内衣、医疗美容、女性保健、抗衰老等模块;

3.以二胎经济为主的辅助生殖、婴儿经济等模块;

4.以高科技风向的新供给导致的新需求模块。

三、供求两端需要同时发力

要想持续发挥消费的引擎作用,需要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同时发力。首先在需求端,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等一大批新型消费成了消费脉冲的重要力量。我国消费由生存型转向发展型,由商品性转向服务性、由传统型转向时尚型,由模仿型、排浪式转向个性化、多样化、多层次化的趋势异常显著。在需求端壮大拉动消费体量动能的同时,通过供给侧改革加码消费升级的力度更为重要。近些年来,国人出境旅游和购物很常见,同时,国内市场还出现Zara、优衣库等海外产品大肆攻城略地、而大批本土品牌服装鞋帽企业日渐式微的反差格局。两种商业场景导出了同一市场结果:伴随消费需求升级的提档加速,消费者更注重品质需求和良好体验,但由于本土的产品设计创新不足和质量水平不高,导致消费者选择购买进口产品。若能加大力度深化供给侧的改革,就可拓展出更为广阔的消费市场空间。围绕扩大消费的供给侧改革,目标指向就是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給的同时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弹性,让国人在国内也能买到满意的本土产品。为此,除了企业加大自主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力度形成有效供给外,政府当尽快促成国内消费品质量标准与国际标准或出口标准并轨,促进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倒逼企业技术进步和加大柔性化生产能力,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另外,创新消费供给方式,提高消费供给效率,如鼓励消费者参与产品或服务的研发设计,推动消费者需求反映的内部化,实现供给与需求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秦志刚. 三股力量引领中国消费新经济[N]. 国际商报,2015-12-23(A07).

[2]李琳. 消费引领中国经济行稳致远[N]. 中国信息报,2015-11-23(001).

[3]朱振亚. 经济转型期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地区差异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

[4]叶青. 完善分配和扩大消费:中国经济健康发展之路[J]. 涉外税务,2010,(04):5-7+1.

[5]李凌. 消费波动、消费增长和中国经济波动[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

作者简介:

陈朝哲,1991年9月16日,男,汉族,籍贯:广东省普宁市流沙镇北山村,研究生,单位:云南民族大学,方向:货币政策

推荐访问:引领 中国经济发展 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