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益文库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共同富裕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党课下载 不忘初心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大跃进”时期苏州地区的“大炼钢铁”运动述评

时间:2022-11-11 09:36: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大跃进”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次大胆尝试。钢铁作为当时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强弱的主要标志,“大炼钢铁”运动理所当然成了大跃进的核心内容。然而,由于其违背了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大炼钢铁”运动注定是一场劳民伤财的闹剧。本文以苏州地区为例,通过对当地报刊及馆藏档案资料进行梳理与分析,对苏州地区的“大炼钢铁”运动的道路、方法、结果及评价等方面进行述评,以期管中窥豹,丰富这一段历史的研究。

关键词:“大跃进”时期;苏州地区;“大炼钢铁”运动

一、道路:以小为主、以土为主

发展钢铁工业,当时有两条道路:一是先搞大的洋的,一是先搞小的土的。在“多快好省”总路线的引领和超级任务的重压下,无疑地选择了第二条道路。1958年全国工业书记会议上,陈云在讲话中提议,要依靠党委,发动群众搞“土炉子”,“土炉子”在中国的命运还有一个时期。[1]

1958年下半年,苏州市掀起堆砌土高炉,大办“小土群”(小型、土设备、群众运动)的冶炼钢铁高潮。当时认为大办“小土群”,有如下依据:

首先,从建设方面来看,要建设一个大型钢铁厂,需要3年到5年的时间,就是小型钢铁厂也要半年至一年的时间。如苏州钢铁厂,建立一座84立方米的高炉,筹备时间有一年,其中实际施工有一年多。如果要搞一座土高炉,只要几天或几个星期的时间就行了。民丰厂建立的0.3立方米土高炉,只花了3天时间;金阊区的一立方米的土高炉和农机厂1.5立方米的土高炉,只花了10天时间;苏州铁工厂2.5立方米土高炉也不过花了15天时间。

其次,从投资方面来看,建设一个中型的钢铁厂,要花几千万元,小型的也需几百万元。像苏州钢铁厂第一期工程建立的84立方米高炉,总共投资260多万元;农机厂的1.5立方米小高炉,也花了15万左右。如果建立小的土高炉,那就省得很多了。民丰厂的土高炉只花了几百元,农机厂的土高炉只花了几千元。

再次,从高炉本身来看,大的、洋的高炉,机械化程度高,所需的技术设备、钢材和耐火材料很多。另外还要附属设备如变电所、水泵房、运输机械以及化验设备等等。而这些设备都要齐全,缺少一项就不行。但是土高炉,可以因陋就简,就地取材。所使用的材料,又都是一般普通材料。同时,大高炉建设条件要求高,土高炉可以到处兴建,遍地开花。更重要的是,大的、洋的高炉,操作比较复杂,在技术上短时间难以掌握而土高炉由于操作简便,很快的可以掌握技术,而且又为大高炉培养了技术力量。

可见,在全国大跃进的浪潮下,面临着资金少、钢材缺的困难,又要大量发展钢铁,只能以土和小为主。《新苏州报》发表文章强调“目前大搞土高炉,是解决钢铁有无和速度的问题”,并号召“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为土高炉迅速遍立全市而奋斗吧。”[2]这实际上指出了“大炼钢铁”的实质并从侧面刻画了当时人们激动之余的无奈之情。

二、方法:大搞群众运动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大跃进”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就是把在战争中、土改中大搞群众运动的传统工作方法运用到经济建设上来。作为“大跃进”一部分的“大炼钢铁”,也采取了这种群众运动。

“大炼钢铁”热潮掀起后,苏州全市各行各业迅即响应市委“建炉炼铁”的口号。1958年7月,民丰农具制锅厂首先在一只0.18立方米熔铁炉里,进行土法冶炼。8月,市委提出了“猛干十天,建炉万只,苦干一月,出铁万吨”号召,从8月5日到9月7日的34天中,堆砌土炉2 800余座,参加人数28万人,其中调集外地农民14万人。之后,全市相继开展三次突击周活动。第一次是9月26日到9月30日“国庆建炉周”。各单位为响应市委使苏州成为日产“千吨市”的号召,又一次掀起建炉热潮。机关停止办公,商店、企业大量合并,学校停课,客运汽车、三轮车与接送小孩去托儿所的车子也加入运输工具行列,参加人数达20万人。续建土高炉502座,总容积776.9立方米,其中投产的有235座,容积达207.7立方米;土洋炉7座,378.8立方米。第二次是10月15日到22日“高额丰产周”。这次突击周,仅高炉操作工和炼焦、运输人员就有5万余人,连续战斗7昼夜,有178.5立方米土高炉升火。第三次是10月29日到11月3日“比赛周”。旨在批判“丰产周”后的松劲情绪,获取突飞猛进的成果。

诚然进行经济建设需要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但是这毕竟不同于打仗、土改。把战争、土改中大搞群众运动的传统方法照搬到生产建设过程中是不合适的。搞生产建设,要求掌握和遵守客观规律,有准确的信息,精确的计划与计算,严密的规章,严格的纪律,精细和准确的操作。海底有石油,你没有专门的知识,复杂的技术设备,你的“小土群”不管搞的多么火热,也只能“望洋兴叹”。不顾这些要求,只是依靠群众运动冲击,势必破坏经济平衡,搞乱生产秩序,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

三、勤俭炼钢铁:技术设备不足情况下的弥补

在技术设备不足的情况下,只能集思广益,发挥精神力量来弥补设备的不足。在勤的方面表现为在原料管理方面,坚持吃熟粮、吃热粮、吃细粮,保证颗粒均匀合格;在高炉操作上,除了原有的大风量、高风温、风嘴并联等先进操作外,还坚持定期打瘤制度,规定每7天定期打瘤一次,悬料事故基本上消灭了,尽可能地延长了高炉的寿命。俭的方面指节约利用原材料、使用代用品、综合利用物力、节省劳动力等。以横泾炉群开展勤俭炼铁为例,已开展的内容包括:第一,组织专人打扫战场,从1958年10月9日至20日共扫到生铁18 954斤,相当于该工地10月上旬平均日产量的220%;闷铁24 101斤,锅铁200斤,煤21 673斤,紫泥27 645斤,矿石14 719斤,焦炭6 700斤,白泥7 210斤,白石8 440斤。第二,广泛使用代用品。如以木代铁,以木制的鼓风机、进风管、皮带盘代替铁制的。全工地共有鼓风机66架,其中木制的27架。又如以煤屑作煤球代替煤块。再如以泥塞代替木塞堵风口(每天每只炉壳省掉一颗小树),甚至以紫泥代替铁条建造烘煤灶炉膛。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成本,如铁皮带盘每只值60元,木制的只需16元,更重要的是对缓解某些物资供应紧张起了一定作用。第三,综合利用物力、挖掘物质潜力。如利用炉渣回炉,不仅可以提高炉温,增加产量,而且节约煤耗,代替锅铁。又如利用出炉热渣烘原料,再如炼焦结合烘煤,炼铁结合烘炉烘原料,烘炉结合焙烧矿石,鼓风机单管改双管等。第四,采取各种措施节省劳动力。该工地在第一次放卫星时,参加的劳动力最多时达到8 000多人,一天开炉53只。第二次放卫星时人数减少到4 000多人,开炉数增加到66只。[3]

勤俭炼铁炼钢运动对降低成本、杜绝浪费、解决原材料供应紧张等起了一定作用,也表达了人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的热情。然而,大炼钢铁追求的毕竟是“有无和速度”,在目标的压力下有时会出现不良现象。比如卫星钢铁厂职工利用城墙挖洞筑炉炼铁。除了出渣出铁口用几块耐火砖,整个炉子没有用一块砖头。炉膛是用土制耐火泥直接搪在城墙洞上,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4]然而,这却是以牺牲大量珍贵文物为代价的。更有甚者,为了节约材料,简化设计或撤销必须的安全措施。例如建大烟囱时,为防止烟囱裂缝倒塌,要加装钢箍。苏州市工程局技术人员为节省材料,撤去钢箍,每吨节省1.7吨钢材。建筑公司施工技术员更是省去了砌烟囱时用毛竹搭建的脚手架,能节省毛竹一千五百根,造价降低近千元。[5]这样就给工业的生产和人民生命安全带来严重隐患。

四、结果:闹剧收场

在小土高炉前,人们将能寻得到的废铜烂铁,甚至尚在使用的工具,包括做饭的铁锅,取暖的铁炉、火钩等等,统统放进去。除此之外,缸瓮、铅皮桶、铁桶、煤炉、痰盂都成了炼铁炉。这样炼出来的钢铁,质量差,成本高,洋高炉搞的好的可以保本或略有盈余,搞的不好需要亏本;土高炉都要亏本。洋高炉除苏州市不亏本外,吴县、江阴等地10月份以前以每吨350元计算,11月开始以300元计算,收购价平均每吨140元计算,前者亏本210元,后者亏本160元。土高炉10月份每吨估计在1 500元左右,11月开始估计每吨800元左右。收购价每吨140元,前者亏本1 360元,后者亏本660元。这只是一般的统计,实际亏本数不止于此。[6]可见,大跃进“钢铁卫星”上天是以巨大亏本为代价的。

事实上任何事情一旦陷入愚昧和想入非非,也就如同闹剧。“大炼钢铁”运动急于求成,忽视客观规律,片面强调高指标,追求高速度,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很大浪费,短期内总产值上去了,但却为将来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总结历史,放眼未来,尊重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走一条稳健的科学发展之路,才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M].中 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2]土高炉的优越性[N].新苏州报,1958-07-09.

[3]苏州市档案馆藏.横泾炉群开展勤俭炼铁的情况 [R].档号H7-007-0008.

[4]城墙洞里铁水奔流[N].新苏州报,1958-10-07.

[5]砌烟囱不用脚手架[N].新苏州报,1958-06-18.

[6]苏州市档案馆藏.关于钢铁生产资金补贴的情况调 查报告[R].档号H07-003-0008.

[责任编辑:褚永慧]

推荐访问:大跃进 述评 苏州 时期 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