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益文库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共同富裕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党课下载 不忘初心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达斡尔民族音乐研究

时间:2022-11-11 14:42: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本文通过对达斡尔民族音乐特色和歌唱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揭示其特点和价值,并建议为传承达斡尔民族音乐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民族音乐;特点;歌唱方法

中图分类号:J616.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1—0203—02

达斡尔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民族文化。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以及黑龙江中上流域,少数居住在**塔城县,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达斡尔族虽然人口较少,但其民族音乐文化有着自己的传统和特色,其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和我国各民族传统文化一样,都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功能,均有采用本民族语言演唱的习惯。达斡尔民族音乐是达斡尔民族文化的灵魂,反映了社会的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并在长期的文化传播中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演唱特色和方法。

一、达斡尔民族音乐的分类和特点

达斡尔族的民族音乐有“扎恩达勒”、“哈库麦”、“乌春”和“萨满”歌曲等多种形式,以音调热情奔放、委婉多变、节奏鲜明、节拍严整见长。

山歌,达斡尔人称为“扎恩达勒”,通常是在田间劳作、草原放牧、伐木放排、骑马起车时唱的歌曲,其曲调悠长、粗犷、奔放。可分为有词的和无词的两种类型,无词的是一种以衬词“讷咿呀”、“呢咿呀”这种无实际意义的词即兴演唱,节奏变化较大,用以抒发其内心的情感或是对大自然的赞美等。有词的是在无词的基础上,填上具有具体内容的歌词,但词的变化性很大,同一曲调配以多种歌词的现象较为普遍。演唱“扎恩德勒”,需要声音辽阔、明亮、豪放以及具有穿透力。高音区有假声,收音时喉部有力量,声音在中声区时自如,低音区浑厚,有动听的喉音,在乐句结尾长音处,声音先取直声后有颤动,具有特殊的达斡尔族山歌韵味。达斡尔族民间艺术工作者在本民族山歌基础上加工改编的《心上人》、《山乡》、《催眠曲》等山歌,可谓当今达斡尔民歌的优秀作品。

“哈库麦”歌舞曲(亦称鲁日格勒),是女子舞蹈时演唱的歌曲,汉语的意思为“燃烧”或者“兴旺”,达斡尔族语可以引申为“跳起来吧”。因为表演时边舞边喊“罕伯、罕伯”,所以鲁日格勒又有“罕伯舞”之称。表演者大多数都是中年妇女,舞蹈中有采集、提水、捕鱼、飞翔、禽兽斗闹的内容及舞蹈形象,歌舞集中表现了勤劳质朴的达斡尔人民在劳动中分享快乐的场面,起源于民族先人在深山密林中围着篝火生息劳作的早期狩猎时代。“哈库麦”歌舞曲中有部分为人们喜欢的优秀歌曲,也可以与舞蹈分离,单独演唱。

“乌春”,富有说唱性、叙事性的吟诵叙事歌曲,是达斡尔族的民间说唱形式,是用演唱来讲述故事的一种形式,其歌曲形式接近于通谱歌,并不是固定的曲调来演唱长篇多段的故事,脱离了多段并置的分节歌形式,发展到叙述描写齐头并进,推动情节发展,组织一个完整故事的高级形式。音乐赋予说唱性,紧密结合语言特点,非常便于叙事和抒情。乌春的演唱有哭泣的感觉控制气息,声音也带有哭腔,非常具有民族特色。这也是这个民族演唱中特有的技巧,可谓表现这个民族的“族性腔调”。这种演唱风格深受达斡尔人的偏爱,世代延续,被很好的继承了下来。

“萨满”歌曲,北方民族大都信奉其原始宗教——萨满。此类歌曲就是“萨满”在进行祭祀、求神、治病等活动中演唱的歌曲。演唱时“雅德根”领唱,每个“雅德根”都有自己的编唱能力及风格;有些“雅德根伊若”歌曲是由民歌演变过来的,但演唱时采取夸张手法,使其曲调带有神秘的色彩。演唱时随意性强,节奏随着“萨满”的扭动长短不一,速度也快慢不一,很有特色。由于其萨满种类的不同以及萨满演唱者的个人独特的唱腔,即使是同一曲调的萨满歌曲,在不同萨满者的演唱下也颇不同。

二、达斡尔族的歌唱方法

演唱者与唱法理论。达斡尔族民歌手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演唱技法是在民族语言习惯上形成的。他们可以说是未经外来文化雕塑、原生态的自然歌唱家。这种歌唱是以口头传承方式世代相传,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完善。

发声。达斡尔族民歌歌唱的发声,同样是打开喉咙,但不如美声唱法开的那么大。它习惯于适当的打开喉咙,喉头相对稳定,声音集中,发音比较轻松。发高音时喉头的位置和发低音时喉头的位置有差异。也用较深的气息去歌唱,与美声唱法的呼吸大同小异。在高声区,它的声音比较直,声带的力量多,声音靠前,明亮而不“挤”,擅于演唱直声和颤音。美声唱法的发声同样是打开喉咙,但喉头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不能有多余力量,有很强的穿透力。两种唱法发声的差异,是不同歌唱风格形成的原因之一。

颤音。达斡尔族歌唱中的颤音(达斡尔语“扎那一伯”),在发声上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点,类似哭泣。它采用喉咙的颤动,频率较慢,每秒约三次,而且专用于中音区和低音区的乐句长音上。小二度或大二度的颤动,即上述“苦腔”。这种依靠喉咙抖动的颤音,恰是美声唱法所不允许的。

共鸣腔。各共鸣腔的使用上,达斡尔族民歌演唱方法与美声唱法既有相同又存差异。美声演唱追求整体共鸣(头腔、口咽腔、胸腔)三者的协调,高、中、低三个声区通过共鸣来调整声音,换声不能有痕迹。达斡尔族民歌演唱虽然也讲究共鸣腔的运用,但在运用上不追求整体共鸣。演唱时高、中、低三个声区不求统一。高音区明亮、甜美、有空旷的回声感觉,运用假真声结合,头腔共鸣多,胸共鸣不用,声音以细、直、亮为标志;中声区在语言的基础上演唱,每个音都很结实,以喉腔、胸腔的共鸣为主,声音比较自然;而低音区以胸腔共鸣为主,加有喉咽的力量,声音丰满,浑厚、结实,听起来像美声唱法的中音音色。安艳华演唱的《嫩水渔歌》,声音优美、流畅、自然、音域宽广,三个声区不统一,但三个声区非常协调,这正是达斡尔族民歌演唱的特色。

装饰音。达斡尔族的装饰音、滑音较多,多用喉部控制,喉咙抖动的音用的比较多。声音有“横”唱的感觉,口腔也处于多变状态。声音有张力,弱音多用颤音的技法演唱,形成特殊的韵味。

“起音”。由于语言重音在第一音节的元音上,形成的“起音”很特别,从喉部和胸腔开始发音,强起音后又轻下来,好像刚想大声喊叫时声音还没完全发出又马上止住、变成轻柔的发声状态,这种起音在中低声区使用较多。旋律大跳时,也依靠喉部和起音的状态转折,声音刚柔交融,有草原宽广辽阔的感觉。

“收音”。“收音”有多种,乐句与乐句之间的“收音”是从频率慢的颤音变成稍快的颤音加装饰音后收音。半终止和结束处的“收音”大都不用颤音,用较直的声音落在喉部。达斡尔民歌几乎没有在高音结束的,所以没有在高音上的“收音”。

达斡尔民族音乐有着久远的历史,应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运用民族音乐学的方法探讨和揭示它们的特点和价值,不仅仅是为了总结某一个民族的歌唱理论,也不仅仅是为了掌握某个民族的歌唱风格,而在于通过这种总结,使我国声乐艺术的视野能够更加开阔,从而具有人类文化的胸怀。

通过上述的研究不难发现,达斡尔民族民间文化底蕴丰厚、瑰丽多姿。南方的少数民族现以自己的风土人情、民间文化构筑了享誉一方的旅游市场,将其作为一种谋生计手段的同时,还发展和弘扬了他们自己的民间文化。而我们的达斡尔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零散的闲置着,极少有人去研究、创新和整合,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和悲哀。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文化的东西自然会引起人们的重视。可是,这里有一个时间的紧迫性问题,如果等到有些文艺形式和有些民间艺人都流失或终老了,回过头来再去做抢救和整理,不仅要后悔,而且所付出的成本也会比现在高得多。所以,挖掘、整合、创新并弘扬达斡尔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应当早日纳入有关方面的议事日程!要保持各民族音乐独特的多样性,就应当加大保护民间音乐珍贵财富的力度,在对传统音乐实施保护的基础上,谋求发展的道路。

各民族的传统音乐是源于生活的艺术,民间音乐是淳厚的民间风情的结晶,反映着民族质朴的审美观念。达斡尔族的传统民族音乐作为一种民族艺术,必将随着我国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而日益繁荣。

参考文献:

[1]王耀华,杜亚雄编著.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2]杜亚雄著.中国少数民族音乐[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3]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彭巍)

推荐访问:达斡尔 民族音乐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