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益文库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共同富裕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党课下载 不忘初心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复兴之路解说词第四集20篇

时间:2022-11-22 13:24:02 来源:网友投稿

复兴之路解说词第四集20篇复兴之路解说词第四集  篇一:纪录片《复兴之路》解说词《复兴之路》解说词第一集:千年局变序言在世界的东方,屹立着一个历史文化从未间断的国家——中国。几千年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复兴之路解说词第四集20篇,供大家参考。

复兴之路解说词第四集20篇

篇一:复兴之路解说词第四集

  篇一:纪录片《复兴之路》解说词《复兴之路》解说词第一集:千年局变序言在世界的东方,屹立着一个历史文化从未间断的国家——中国。几千年来,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历史的脚步,进入公元1661年的时候,随着清朝第三个皇帝康熙的登基,中国迎来了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段盛世。此时,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15世纪末,欧洲的航海家们开始征服海洋。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和贪婪掠夺,世界逐渐联接在一起,从此,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孤立于世界之外而存在。18世纪后期,英国的工业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以及法国的大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股汹涌的浪潮,不可阻挡地逼近了中国。沉浸在康乾盛世中的人们,全然不知这盛世亦正面临着一场厄运。正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利益和霸权的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已经扩张到东方,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即将到来,中华民族百余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复兴历史,由此拉开了大幕。第一集:千年局变(福建马尾港)这是位于中国东南的一个小镇。2006年,小镇上的一个造船企业,迎来了自己140岁的生日,今天的中国,已是世界第三造船大国,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只是行业中十分普通的一家企业。而在140年前的1866年,马尾造船厂的建立,却是一件备受关注的大事。船厂的创办者——大清国闽浙总督左宗棠在奏折中说修建造船厂的目的是“欲防海之害”。肩负着如此重大的使命,中国第一个也是当时亚洲最大的现代船舶修造厂,在小镇马尾动工了。一百多年前,大清国在海上遭到了怎样的侵害?一个造船厂,如何能迎接这个挑战?马尾造船厂开始修建的26年前,危机从海上而来。1840年6月,集结在澳门沿海之外的英国舰船,出发北上,入侵中国。此后两年中,清政府屡战屡败,最终被迫议和。历史学家称这场战争为“鸦片战争”。古老中国以这样的方式,开始了自己的近代历史。那么,中英之间,为什么会爆发这场战争?它将会造成这样的后果呢?也许,英国议会在1840年4月的3天辩论,可以帮助后人考察战争的根源。关于是否对中国开战,看起来似乎是与两种植物有关的贸易引起的——英国人的鸦片和中国人的茶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牛大勇)在鸦片战争前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对外贸易主要是输出茶叶、农产品、经济作物,贸易的中介是银元。在银元方面中国方面是入超的,这个对我们财政上是有利的。但是英国人很快找到了一个有利的武器,就是鸦片。(英国剑桥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教授方德万)与同时期处在工业革命阶段的英国比起来,中国经济已经处于落后的位置了。对于工业革命后生产能力激增的英国来说,扩大世界市场是它最急迫的愿望。中国的邻邦印度此前已经成为英国掠夺原材料倾销工业品的殖民地。为了获取利润,英国殖民者在中国人中制造了一种需求——鸦片,以此在40年间,掠走了三、四十亿两白银。马克思曾谴责到:“非法的鸦片贸易,年年靠摧残人命和败坏道德,来填满英国国库。”(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龚书铎)因为英(国)政府的鸦片烟,除去对商人得了很大利润外,英(国)政府很多税收是从鸦片里面得的。所以它(鸦片战争)背后实际上是英国政府在那里支持。(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亚洲研究中心主任克里斯托弗·休斯)当时为了打开市场,我们付诸鸦片战争。我们过去用枪炮去打开市场。英国议会最后以5票的优势否决了反对党提出的反战议案,鸦片战争爆发。在这场从海上而来的挑战中,完全没有准备的清政府,遭遇了完全没有预料的失败。道光年间的中国,作

  为东方的大国,拥有80万的军力,而英国派出的远征军初期只有7000人,到战争结束时也不过2万人,偌大一个帝国为什么会败于远道而来的英军?(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乘旦)英国的军事势力是建立在工业革命的基础之上的,当时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工业化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而中国呢,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然而,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几乎没有中国人意识到双方在社会制度和生产力上的差距,长期的闭关锁国封闭了中国人的眼睛和心灵。一位中国文人汪仲洋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就连在广东抗敌前线的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而英国人却很早就对双方的差距了如指掌,并为战争作了周密的准备。(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黄兴涛)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有了深入得多的了解。比如:他认为中国的军队已经不堪一击,中国的沿海的各种炮台、防范措施,他们认为很糟糕。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以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等为重要内容的《南京条约》,记录了中华民族在西方殖民者的枪炮逼迫下,堕入近代的屈辱、彷徨和困惑。自此,中国社会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战争结束后,当得知英军已经撤出长江,道光皇帝的第一个反映就是下令沿海各省撤军,清政府的军政大员弹冠相庆。有人形容当时文恬武禧的状态:“大有雨过忘雷之意。”中国的一切仿佛又回到原点。(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杨东梁)在当时北京的茶楼酒肆里面,贴了有一些告示。这个告示主要的意思就是讲:不要谈时事,莫谈时事。主张抗英的林则徐被罢去了官职,1841年8月的一天,迁戍**伊犁途中的他,在镇江与老朋友魏源会面,林则徐将自己搜集编成的《四洲志》等外国资料交给魏源,希望他能编撰成书,唤醒国人了解世界。一年之后,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的中文著作《海国图志》完成了。魏源的一句“师夷之长以制夷”带着理性救国的态度,写出了第一代“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对国家前途的思考。然而,这确是一次无声的呐喊。几年后,林则徐自伊犁归来,从历史记载来看,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在无奈中沉默下来。他的老朋友——编撰《海国图志》的魏源则遁入佛门,悄然病逝于杭州的一间僧舍。1840年的炮声,无法惊醒与一个沉溺于自己深厚传统的天朝迷梦。第一代探索者的声音,是这样微弱,变革连萌芽都没有产生就已结束。大清王朝对于近代世界的仅有的一些认识,无声无息得消亡了。历史的悲剧在第一次降临时,人们往往漠然盲目,只有在悲剧重演时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就在这一时期,历代封建王朝由盛而衰的周期性危机已在清王朝再次上演。据记载,1842年到1850年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达到百次以上,1851年,反抗清政府统治和西方列强入侵的太平天国起义爆发。起义不仅严重动摇了清王朝的根基,而且提出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较为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然而这场历时14年的农民起义却被清政府镇压了。就在太平天国起义爆发的1851年,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在伦敦海德公园为第一届万国博览会剪彩。此时,大英帝国的工业制成品占到世界的三分之一,铁路里程和船舶数量占到世界的一半,依靠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英国成为全球最强大富裕的国家。与此同时,美国、法国、普鲁士等国也奋起直追。(英国哈佛大学教授柯伟林)新兴的海上帝国,包括英国、法国和美国。这个帝国主义时期,是一个争夺地盘、军事侵略与经济扩张并举的时期。疯狂的帝国主义扩张没有给清王朝喘息的机会,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14年后,危机再次从海

  上来。这一次,侵略者直接逼进了大清国的首都。1960年的10月18日,侵入北京的英法联军焚毁了清朝皇帝的离宫圆明园。篇二:复兴之路全部解说词六集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解说词第一集:千年局变序言在世界的东方,屹立着一个历史文化从未间断的国家——中国。几千年来,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历史的脚步,进入公元1661年的时候,随着清朝第三个皇帝康熙的登基,中国迎来了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段盛世。此时,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15世纪末,欧洲的航海家们开始征服海洋。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和贪婪掠夺,世界逐渐联接在一起,从此,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孤立于世界之外而存在。18世纪后期,英国的工业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以及法国的大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股汹涌的浪潮,不可阻挡地逼近了中国。沉浸在康乾盛世中的人们,全然不知这盛世亦正面临着一场厄运。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利益和霸权的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已经扩张到东方,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即将到来,中华民族百余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复兴历史,由此拉开了大幕。第一集:千年局变(福建马尾港)这是位于中国东南的一个小镇。2006年,小镇上的一个造船企业,迎来了自己140岁的生日,今天的中国,已是世界第三造船大国,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只是行业中十分普通的一家企业。而在140年前的1866年,马尾造船厂的建立,却是一件备受关注的大事。船厂的创办者——大清国闽浙总督左宗棠在奏折中说修建造船厂的目的是“欲防海之害”。肩负着如此重大的使命,中国第一个也是当时亚洲最大的现代船舶修造厂,在小镇马尾动工了。一百多年前,大清国在海上遭到了怎样的侵害?一个造船厂,如何能迎接这个挑战?马尾造船厂开始修建的26年前,危机从海上而来。1840年6月,集结在澳门沿海之外的英国舰船,出发北上,入侵中国。此后两年中,清政府屡战屡败,最终被迫议和。历史学家称这场战争为“鸦片战争”。古老中国以这样的方式,开始了自己的近代历史。那么,中英之间,为什么会爆发这场战争?它将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呢?也许,英国议会在1840年4月的3天辩论,可以帮助后人考察战争的根源。关于是否对中国开战,看起来似乎是与两种植物有关的贸易引起的——英国人的鸦片和中国人的茶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牛大勇)在鸦片战争前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对外贸易主要是输出茶叶、农产品、经济作物,贸易的中介是银元。在银元方面中国方面是入超的,这个对我们财政上是有利的。但是英国人很快找到了一个有利的武器,就是鸦片。(英国剑桥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教授方德万)与同时期处在工业革命阶段的英国比起来,中国经济已经处于落后的位置了。对于工业革命后生产能力激增的英国来说,扩大世界市场是它最急迫的愿望。中国的邻邦印度此前已经成为英国掠夺原材料倾销工业品的殖民地。为了获取利润,英国殖民者在中国人中制造了一种需求——鸦片,以此在40年间,掠走了三、四十亿两白银。马克思曾谴责到:“非法的鸦片贸易,年年靠摧残人命和败坏道德,来填满英国国库。”(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龚书铎)因为英(国)政府的鸦片烟,除去对商人得了很大利润外,英(国)政府很多税收是从鸦片里面得的。所以它(鸦片战争)背后实际上是英国政府在那里支持。(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亚洲研究中心主任克里斯托弗·休斯)当时为了打开市场,我们付诸鸦片战争。我们过去用枪炮去打开市场。英国议会最后以5票的优势否决了反对党提出的反战议案,鸦片战争爆发。在这场从海上而来的挑战中,完全没有准备的清政府,遭遇了完全没有预料的失败。道光年间的中国,作为东方的大国,拥有80万的军力,而英国派出的远征军初期只有7000人,到

  战争结束时也不过2万人,偌大一个帝国为什么会败于远道而来的英军?(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乘旦)英国的军事势力是建立在工业革命的基础之上的,当时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工业化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而中国呢,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然而,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几乎没有中国人意识到双方在社会制度和生产力上的差距,长期的闭关锁国封闭了中国人的眼睛和心灵。一位中国文人汪仲洋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就连在广东抗敌前线的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而英国人却很早就对双方的差距了如指掌,并为战争作了周密的准备。(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黄兴涛)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有了深入得多的了解。比如:他认为中国的军队已经不堪一击,中国的沿海的各种炮台、防范措施,他们认为很糟糕。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以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等为重要内容的《南京条约》,记录了中华民族在西方殖民者的枪炮逼迫下,堕入近代的屈辱、彷徨和困惑。自此,中国社会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战争结束后,当得知英军已经撤出长江,道光皇帝的第一个反映就是下令沿海各省撤军,清政府的军政大员弹冠相庆。有人形容当时文恬武禧的状态:“大有雨过忘雷之意。”中国的一切仿佛又回到原点。(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杨东梁)在当时北京的茶楼酒肆里面,贴有一些告示。这些告示主要的意思就是讲:不要谈时事,莫谈时事。主张抗英的林则徐被罢去了官职,1841年8月的一天,迁戍**伊犁途中的他,在镇江与老朋友魏源会面,林则徐将自己搜集编成的《四洲志》等外国资料交给魏源,希望他能编撰成书,唤醒国人了解世界。一年之后,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的中文著作《海国图志》完成了。魏源的一句“师夷之长以制夷”带着理性救国的态度,写出了第一代“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对国家前途的思考。然而,这却是一次无声的呐喊。几年后,林则徐自伊犁归来,从历史记载来看,被称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在无奈中沉默下来。他的老朋友——编撰《海国图志》的魏源则遁入佛门,悄然病逝于杭州的一间僧舍。1840年的炮声,无法惊醒一个沉溺于自己深厚传统的天朝迷梦。第一代探索者的声音,是这样微弱,变革连萌芽都没有产生就已结束。大清王朝对于近代世界的仅有的一些认识,无声无息地消亡了。历史的悲剧在第一次降临时,人们往往漠然盲目,只有在悲剧重演时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就在这一时期,历代封建王朝由盛而衰的周期性危机已在清王朝再次上演。据记载,1842年到1850年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达到百次以上,1851年,反抗清政府统治和西方列强入侵的太平天国起义爆发。起义不仅严重动摇了清王朝的根基,而且提出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较为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然而这场历时14年的农民起义却被清政府镇压了。就在太平天国起义爆发的1851年,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在伦敦海德公园为第一届万国博览会剪彩。此时,大英帝国的工业制成品占到世界的三分之一,铁路里程和船舶数量占到世界的一半,依靠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英国成为全球最强大富裕的国家。与此同时,美国、法国、普鲁士等国也奋起直追。(英国哈佛大学教授柯伟林)新兴的海上帝国,包括英国、法国和美国。这个帝国主义时期,是一个争夺地盘、军事侵略与经济扩张并举的时期。疯狂的帝国主义扩张没有给清王朝喘息的机会,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14年后,危机再次从海上来。这一次,侵略者直接逼进了大清国的首都。1960年的10月18日,侵入北京的英法联军焚毁了清朝皇帝的离宫圆明园。法国作家雨果这样记录了这一暴行:“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两个胜利者一起彻底毁灭了圆明园,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分别叫做法兰西

  和英格兰。”强盗们的大火,在中国人的记忆中烙上了深深的伤痕,也焚毁了大清国士大夫心头虚幻的“上国尊严”。内外交困之下,1860年12月24日,咸丰皇帝不得不发布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第一个“上谕”。此时距离鸦片战争已过去20年,清王朝丧失了20年革新突变的宝贵时间。但这毕竟是古老中国发出的寻求自强的声音。以1861年1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为起点,中国近代第一次由清政府主导的自救探索开始了,史称洋务运动。它继承了魏源的“师夷之长以制夷”的思想,提出了“自强”“求富”的主张。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风生水起。以军事工业为主的近代工业出现了,新式海陆军开始筹建,新式学堂一一举办,留学生陆续外派,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洋务运动能够帮助清王朝实现国家的自强吗?这是否就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方向呢?30多年后,这一问题有了答案。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危机依然从海上来。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未能御敌于海上,这支在洋务运动中装备起来的舰队最终全军覆没。中国陆军更是一败再败。(日本孙文学会理事狭问直树)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给了日本2亿3千万两白银的赔款,相当于中日战争发生前清政府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明治政府4年的财政收入。清政府分3年付清,当然是用了借款。日本一下子获得了相当于战争前4年的财政收入,用这个赔款,日本的工业化一下子就得到了迅速发展。交战的双方,同样装备着坚船利炮,同样有留学归来的指挥官,同样是被西方殖民者用武力打开国门,同样是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学习西方,为什么大清国会败于近邻日本呢?(中国史学会会长李文海)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不是偶然的。它有深刻的社会根源,主要的原因有两条,第一条就是社会制度的腐败,第二条就是经济技术的落后。(英国爱丁堡大学汉学系主任费南山)人们通常说中国从此觉醒,这是中国第一次发现自己落后于日本和其他西方国家,他们也认识到了必须打开国门,实现现代化。腐朽导致愚昧,愚昧加剧了腐朽。洋务运动期间,中国自主修建了第一条铁路,起自河北唐山,止于胥各庄,名为唐胥铁路。1881年建成后,清政府却认为,火车震动了东陵的先王神灵,因而禁止使用机车,只准以骡马拽引车辆,人称“马车铁路”。而打败了大清国的日本,1872年由英国人建成第一条铁路,明治天皇亲自参加了通车典礼,国人纷纷前来,在月台上脱去鞋子,小心翼翼地登车参观庆贺。7年后,日本已经开始自己设计和修建铁路。对待铁路态度的差异,暴露了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与时代大潮间的巨大落差。此时,欧美各国已经进入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国武科考试的内容却还是弓马骑射,文科考试的内容仍然是八股文章。然而,洋务派却一再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华中师范大学校长马敏)中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体。这个本体主要指的是什么呢?就是指以“三纲五常”为代表的这样儒家的道统。这个东西是不能够去碰的,不能改变的。西学为用,就是西方的科学技术可以借鉴,可以运用来弥补中国文化的不足。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排斥在世界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一场殊死的搏斗中死去。”残酷的现实证明,洋务运动无法实现自强的目的,不是中国现代化的方向。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救亡的良方呢?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一年后,曾留学英国的严复,在《救亡决论》中指出“如今中国不变法则必亡”。三年后的1898年,严复再次为中国人敲响了解放思想的警世钟,他翻译出版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著作,取名《天演论》。(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张岂之)思想解放的作用究竟在哪里?就在于动摇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头的循环论的思想,都是循环,你看都是循环,周围都是循环。起点,然后经过了一圈以后,又回到起点。进化论不

  是循环,进化论是不断地向前发展,不断地向前发展,逐步地向前发展。这对人的思想解放起了很大的作用。一批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开始挑起对社会进行启蒙的重任,探索实现救国自强的道路。早在甲午战争爆发的1894年,一个广东人北上天津,希望拜见清政府的重臣李鸿章,表达自己“以和平之手段,渐进之方法,请愿于朝廷,俾倡行新政”的主张,却遭到了拒绝。他就是孙中山。失望的孙中山远赴海外,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开始用革命的方式探索救国之路。此时,另一个广东人康有为正试图用变法维新,来挽救清政府的危亡。(孙中山研究所原所长林家有)人的素质很重要,要民主就是靠人,要投票、选举、竞选。人的素质太差了就不能搞共和,康有为他是这个看法。孙中山的看法跟他不一样,他说不是,虽然我们中国人现在不行,但是可以搞共和,中国具有民主共和的素质。两个人的看法不一样,于是两个人就走向不同的道路。1895年春天,康有为和学生梁启超联合千余名在京应试的举人,共同发起“公车上书”,提出变法主张。对于变法的迫切性,康有为认为,甲午海战之后的中国已处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四万万民众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宰割,此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变。”如何才能改变被列强瓜分的命运呢?维新派提出兴民权、开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中国人用近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认识到打败中国的并不是坚船利炮,而是西方的制度。康有为认为,在所有的政体之中,只有君主立宪才是“治国之大经”,专制政体之不能生存于当今世界这是大势所趋。康有为的主张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支持。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戊戌变法就此开始。(清华大学历史系副主任蔡乐苏)戊戌变法它在政治上是具有君主立宪的目标和理想,在经济上呢,它是推动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但是仅仅103天后,维新派的改革就被迫终结。109年前那个烦闷的夏季,又一次见证了旧制度的腐朽。刽子手挥刀砍下了六颗爱国者的头颅,也砍断了所有试图通过改良实现救国自强的人们的幻想。谭嗣同从容赴死,他认为国家不昌盛是因为还没有人为变法救国而流血。戊戌变法被扼杀了,但“六君子”的鲜血没有白流。(中国史学会原会长金冲及)当时到了戊戌维新以后,大量地介绍维新,介绍了很多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这样来讲就是使得人从原来一脑子的封建思想里面增加了一些资本主义的因素。这是一个进步啊!一个新的东西!(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史景迁)19世纪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屈辱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有着大量反思、思考中国需要做些什么才能在这个复杂的世界生存下去的时代。对于亟待变革的中国来说,失败同样宝贵。作为中国近代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戊戌维新将禁锢了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变法措施中被保留下来的京师大学堂,在此后的多次进步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1900年,在甲午战争失败五年后,列强再次侵入北京。不同的是,这一次是八个国家的铁蹄。各国军队在北京城划区驻扎,要求所驻区域的所有中国人家必须悬挂占领国国旗。一时间,中国的心脏插着的是八个国家的旗帜。人类进入近代以来,还没有哪个国家曾遭受过如此的屈辱。整个中国仿佛都被撕裂了。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赔款4亿5000万两白银相当于当年清政府财政收入的5倍。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此,清政府的战争赔款总数高达7亿2450万两白银,帝国主义列强强迫中国政府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条款等总数达几百个之多。清王朝已经完全沦为一个对内不能保护国民尊严对外不能捍卫国家主权的腐朽没落的政府。(广东孙中山研究会会长张磊)非常屈辱的《辛丑条约》,中国最终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沦为这种悲惨的深渊。在这个时候,革命的气息愈加浓烈。1901年4月,在被英国枪炮打开国门60年后,大清王朝所谓的政治制度改革终于开始了。虽然清政府的“新政”方案在

  广度和深度上远远超出了被他们扼杀的戊戌变法,但其实际行动却令国人大失所望,直到10年后的1911年,清政府才迫于形势而成立了所谓的责任内阁,却仍是由满族大臣和皇族为主组成。举国一片哗然,改良彻底破产。(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章开沅)但已经太晚了,而这个新政并没有使人民更加趋向于它,而是社会更加远离王权,更加疏远它了,成为它的对立物,包括它培养的新军,培养的学生,都成为它的对立物了。就自己也参与埋葬自己了。孙中山说,清政府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子免于倾倒吗?20世纪初的中国,一个声音变得越来越响亮,那就是——革命。此时的孙中山已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他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并始终坚持奋斗,成为20世纪初期推动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的主要代表。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等人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把创立民国列为誓词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顾问尚明轩)三民主义就是针对着当时中国所面临急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提出了革命主张。这三个问题,第一个是民族独立的问题,第二个是政治民主共和的问题,第三个是人民的生活和社会进步的问题。在三民主义中这一革命纲领的指导下,孙中山和一批批爱国志士进行了多次武装起义,并最终成功领导了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辛亥革命。这是位于广州市先烈路的一座墓园,这里安眠着72位年轻的革命党人。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领120余人在广州起义,在牺牲的革命党人中,有很多是专门回国参加起义的留学生,其中包括年仅24岁的林觉民。广州起义的两天前,林觉民在一方白色手帕上写下了给妻子的绝笔信:“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虽然满怀着对亲人的殷殷深清,但为了苦难中的祖国,林觉民舍弃了他眷恋的妻子和即将出生的儿子。历史将永远铭记一代志士仁人“以天下人为念”,用青春、幸福乃至生命为天下人谋永福的伟大情怀。他们的勇气和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广州起义半年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不到三天,武汉三镇光复。不到一个月,全国就有13个省宣布独立,脱离清政府统治。短短四个多月,大清王朝土崩瓦解。一个王朝终结了,一个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灭亡了。一个共和制的国家在亚洲诞生了!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中国人的思想也由此而获得了一次巨大的解放。人们发现,既然两千多年来都被视为奉天承运的“天之子”不过是压在人们心灵上的土偶,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思想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呢?从此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深入人心。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然而,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它只是赶跑了一个皇帝,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在接下来的岁月中,谁能真正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谁能让中国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将经历怎样的艰难曲折,才能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呢?第二集:峥嵘岁月序言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但是,袁世凯很快就窃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这年4月,孙中山将临时大总统之位让于袁世凯,中华民国看似有国会、有《约篇三:cctv复兴之路解说词cctv《复兴之路》解说词为了一个民族的梦想,我们从1840年的海面出发;为了一个不变的追求,我们在岁月深处写下光荣。全球视野下展现中国道路之抉择;全景历史中浓缩民族复兴之历程。电视政论片

  《复兴之路》——用历史感悟未来。第一集:千年局变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中国人的思想也由此而获得了一次巨大的解放。人们发现,既然两千多年来都被视为奉天承运的“天之子”不过是压在人们心灵上的土偶,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思想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呢?从此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深入人心。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然而,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它只是赶跑了一个皇帝,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在接下来的岁月中,谁能真正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谁能让中国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将经历怎样的艰难曲折,才能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呢?第二集:峥嵘岁月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但是,袁世凯很快就窃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这年4月,孙中山将临时大总统之位让于袁世凯,中华民国看似有国会、有《约法》、有众多政党,但实际上政权都操纵在袁世凯和北洋军阀手中。1913年3月国民党领袖宋教仁遭暗杀,他和许多人所期待的议会民主制度成了泡影,随后,为了换取支持,袁世凯基本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二十一条”,时人感叹道: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1916年袁世凯终于随着83天皇帝梦的破灭而败亡,但北洋政府却连形式上的统一都维持不了,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中国依然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之砥柱伊谁。20世纪早期的中国已到了国将不国的地步,军阀之间为争权夺利混战不断,四处可见城头变幻大王旗,百姓生活在兵荒马乱的恐惧之中,报刊上常见的描述是大肆劫掠,惨不忍言。租界和占领区则一如从前,外国人在华特权原封不动,外国的战舰仍在中国内河扬威,一个迫切而又迷茫的问题是中国该往何处去?在这众多的主义和思想中哪一个能给中国带来光明。1919年梁启超来到欧洲,贫富差距和尖锐的劳资矛盾让他十分震惊,他在《欧游心影录》中描述道:全社会人心都陷入怀疑、沉闷、畏惧之中,好像失去了罗针的海船,迎着风遇着雾,不知前途怎生是好。一位美国记者直截了当地告诉梁启超,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了,这使得正在向西方学习的中国人感到困惑,中国还要沿着这条路再走一遍吗?就在这个时候,从俄国传来了十月革命成功的消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中国的先进分子在反复比较中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第三集:中国新生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同时也宣告了自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新生的共和国仅用了半年时间就使全国物价基本稳定,治愈了旧中国无法医治的顽症,农村则继续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先后共使3亿多农民无偿获得了约7亿亩土地,但是,建设一个新国家的路途却山高水长,1949年的中国铁路主干线没有一条能够全线通车,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相当于亚洲国家平均值的三分之二,4000万灾民等待救助。面对旧政权留下的满目疮痍,冷战格局下诞生的新中国,在建设的进程中将经历怎样的艰难曲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将领导人民如何开辟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道新中国宣告成立的第3天,苏联政府发来外交照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对新中国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支持。两个多月后,毛泽东踏上了西去的列车前往

  莫斯科,这是他第一次出国,也是他出国访问时间最长的一次,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条约签订后迅速回国的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指出条约定下来比不定好,定下来,就有了靠,可以放手做别的事情。然而,此时却中国东北边境传来了隆隆炮声,建设的步伐被打乱了,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借机派第七舰队开进了台湾海峡,10月,美军无视中国的警告,越过三八线,将战火扩大到鸭绿江边,新生政权的安全受到了威胁,中国人民志愿军毅然开始保家卫国的战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为新中国的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第四集:伟大转折2007年北京工人体育场正在为迎接奥运会进行大规模的改建。30年前,这里曾经成为世界的焦点,在1977年的一场足球赛上,从公众视线中消失了两年多的邓小平第一次公开亮相,日本共同社描述道:数万观众撇开比赛,霎时都站立起来,向他报以狂热的掌声,美国新闻周刊的评论认为,在经济事务方面预计他将逐渐发挥关键作用。当时的中国刚刚结束了长达十年的灰暗岁月,10年间中国百姓的生活几乎没有得到改善,1977年全国农村的贫困人口超过两亿,中国经济与世界的差距也在日益拉大,而就在这一时期中国大陆的四周出现了经济迅猛发展的亚洲四小龙,中国将如何选择前进的方向,在这样一个特殊历史关头复出的邓小平将如何带领中国实现伟大的转折。一位88岁高龄的老人在改革开放的重要关口再次以他特有的改革精神为中国指明了道路,他不仅留下了宝贵的邓小平理论,而且留下了宝贵的邓小平精神。有人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推翻封建帝制的孙中山,为中国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建立起新中国的毛泽东,让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而挽救了社会主义的邓小平为中国找到了一条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道路。当人们回首20世纪时会发现,整个人类都处在大变局之中,各种社会思想的演变、竞争影响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命运,也改变了世界的格局,20世纪的最后20多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在民族复兴的征途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将如何继续?新世纪的晨光中世界将看到一个怎样的中国?第五集:世纪跨越当20世纪进入倒计时的时候,信息革命已全面来临,世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中国的社会变革也在提速。在19*****,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的江泽民带领着改革开放的中国迈向新世纪。此后的13年,每个关注中国发展的目光都注意到了中华民族释放出的惊人活力,世界见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给中国带来的全方位的变化,这个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崭新构想,是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正式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在一起,既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么,这样一种经济体制将如何建立?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又将开启怎样一段新的航程?上海浦东:今天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国际金融贸易区,它像一只头雁,带动着整个长江流域地区,共同经历了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黄金年代。然而,在17年前,被宣布为国家级开发区的时候,这里还是一望无际的农田,1992年,浦东开发的战略目标被写进了党的十四大报告,这是党的代表大会第一次具体部署一个城市的经济建设工作,从此,这个中国最大,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开发区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浦东开发和许多同样发端于1992年的经济事件一道成为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中国全力起飞的写照。上海浦东:今天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国际金融贸易区,它像一只头雁,带动着整个长江流域地区,共同经历了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黄金年代。然而,在17年前,被宣布为国家级开发区的

  时候,这里还是一望无际的农田,1992年,浦东开发的战略目标被写进了党的十四大报告,这是党的代表大会第一次具体部署一个城市的经济建设工作,从此,这个中国最大,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开发区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浦东开发和许多同样发端于1992年的经济事件一道成为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中国全力起飞的写照。第六集:继往开来一个崭新的世纪已经开启了,中国迎来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激励着走在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每一位中国人。200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选举出以胡锦涛同志为***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2003年3月18日中共中央***国家**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我深知担任国家**这一崇高的职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一定忠诚地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恪尽职守、勤勉工作,竭诚为国家为人民服务,不辜负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重托。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给国内外的评论员留下了精干、务实、亲民的第一印象,13亿中国人和国际社会众多观察者注视着这个新的领导集体,他们将如何管理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如何领导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继续走好民族复兴之路?2002年12月5日胡锦涛和中共中央书记处全体人员冒雪前往西柏坡学习考察,这是他们履新不到一个月的首次集体行动,西柏坡是中国共产党进入北京前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1949年3月在革命胜局已定的历史性时刻,毛泽东指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半个多世纪以来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一直伴随着新生政权,2002年的冬天新一届领导集体来这里重温历史,是对全党的警示也是对人民的承诺。

  

  

篇二:复兴之路解说词第四集

  ……………………………………………………………最新资料推荐…………………………………………………

  《复兴之路——伟大转折》观后感

  学号:201614268

  姓名:管强东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在课上老师为我们组织播放了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伟大

  转折》,讲述了“***”被粉碎后,中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上来,农村改革,拉开了中国改

  革开放的大幕,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使中国迈向了走向市场的重

  要一步。在经历了转轨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和苏东剧变国际大气候的多

  重考验后,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再次为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指明

  了方向。中国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作为新一代的大

  学生,我有着深深的感触,我们国家从一个落后而贫穷的,不为世人

  所知的末流国家,经历着不同寻常的伟大变革,而崛起、屹立在世界

  的东方,成为世界一颗耀眼的明珠

  记录片在一场激烈的足球比赛中拉开历年,在北京工人体育馆的

  赛场上,一个熟悉的身影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他就是邓小平同志。霎

  时,全场数百万名观众站了起来,并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因为一直

  以来他给人的印象就是精明能干,即便国家发生什么大事,他都能从

  一位智者的角度来分析状况,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历经过风

  雨沧桑、世事变化,历经了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

  争、十年**,中国又来到了一个转折点。摆在他面前的是这么一个

  严峻的国情:中国刚刚从十年动乱中逃脱出来,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超

  过两亿,中国的经济由于十年来的动乱已经被世界的经济强国远远地

  抛在了后面,想要实现国家经济的复苏,谈何容易!经历了十年磨难

  1

  ……………………………………………………………最新资料推荐…………………………………………………

  和挫折后的人们开始期盼着新的生活快些到来,但是“两个凡是”的出台,却让人们再次陷入困惑,中国未来的路又该怎么走下去?这时,一个老人的复出,让人们又看到了新希望的曙光。

  1977年秋,复出的邓小平同志就做出了一个意义重大的举措:恢复因“**”而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是的,一个国家的发展的最终动力是这个国家国民的受教育程度。正如培根所说:“知识就是力量。”而在几个月之后,邓小平又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响亮的口号。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批判的“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这为“*****”后的中国,实现历史性转折奠定基础;1978年11月,邓小平同志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主题,其贯穿了以后的改革,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的,极为重要的会议,其实现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实现建国以来的一次伟大改革,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1982年邓小平又提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讲话,其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1982年至1992年,邓小平同志多次下南方,并发表讲话,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展开了新的篇章,同时确立中国的经济体制,为今后的经济崛起奠定制度基础。这次大会之后,我国的科学教育开始朝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前进,中国开始走向一条繁荣富强的道路。

  那一年,安徽和四川等一些农村开始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

  ……………………………………………………………最新资料推荐…………………………………………………

  那一年,深圳、珠海等四个经济特区开始筹建;那一年,中美两国的合作有了新的基础;那一年,中国开放的大门注定再也关不上……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同时也宣告了自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但是,建设一个新国家的路途却山高水长,1949年的中国铁路主干线没有一条能够全线通车,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相当于亚洲国家平均值的三分之二,4000万灾民等待救助。面对旧政权留下的满目疮痍,冷战格局下诞生的新中国,在建设的进程中必将经历艰难曲折。虽然困难重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不屈不挠的意志、艰苦奋斗的作风缔造了新中国,开辟了社会主义道路,从此,中国进入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探索国家发展道路,确立了坚持思想解放、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综合国力全面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始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的新阶段。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1982年,一个决定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命题被提了出来: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命题伴随我们走过风风雨雨,经历了转轨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和苏东剧变国际大气候的多重考验后,至今有无数人为之奋斗。

  面对如今依旧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邓小平的话语同样给我

  3

  ……………………………………………………………最新资料推荐…………………………………………………

  们指明了一条道路: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在如今的形势下,我们依旧要结合马克思主义,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让中国真正成为一个世界经济强国。

  回首这一百多年来,中国从被外强侵略到又重新站在世界的舞台上,离不开一代代领导人的英明指导。孙中山带领我们推翻了封建帝制,为中国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毛泽东带领我们建立起新中国,让中国人从此站了起来;而邓小平则是挽救了社会主义,带领我们走向一条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道路。这一百多年来,有过辛酸,有过彷徨,有过曲折、坎坷,这一百多年,我们付出了太多的代价,但我们也终于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为之奋斗的目标,我们肩负着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我们将坚定不移的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

  今天的中国能够取得辉煌的成绩得益于创造,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便是前无古人的最伟大的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历史的选择,反映着人民的意愿,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强国富民、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历史的尊重、对人民的尊重,也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拓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综合国力加大增强,人民生活从贫穷走向富足,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创举,多年来,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

  4

  ……………………………………………………………最新资料推荐…………………………………………………

  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到发达现代的工业化国家;从解决温饱到奔入小康;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如此种种,都源于改革开放的创造精神。

  邓小平同志用他的远见和智慧,在中国人民最需要他的时候,以他特有的改革精神为中国指明了道路,他不仅留下了宝贵的邓小平理论,而且留下了宝贵的邓小平精神。有人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推翻封建帝制的孙中山,为中国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建立起新中国的毛泽东,让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而挽救了社会主义的邓小平,为中国找到了一条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道路。

  看完《复兴之路—伟大转折》,我们在震感之余,最重要的是要继往开来现在,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沿着前辈们在复兴之路上留下的足迹,更成功的走好复兴之路。

  一个国家有如此意志和精神,一个人也不例外。在人的一生中,有成功也有失败,即使你是一个成功者,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坦然面对它,接受它,给予失败正确的认识,从中总结教训并最终战胜它。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可想而知,我们肩上的担子还是很重的,所以,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多少的沧桑岁月,才得来今朝幸福生活,为了中华的复兴大业,为了大家心中共同的中华梦,也为了每个人心中的梦,我们大家共勉之。为了明天,觉醒,努力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继续努力奋斗!

  曾经,是烈士用他们的鲜血换来了新中国的成立;曾经,是人们用血的代价找到了这条复兴之路,而如今,复兴中国的重任就肩负在

  5

  ……………………………………………………………最新资料推荐…………………………………………………

  我们新一代的肩上。我们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世界,用科学知识来武装自己,为国家的建设贡献出我们自己的力量。也许,复兴之路依旧漫长,但我们已经找到属于我们的方向,而我们也会坚定不移的继续往下走,相信中国终将站在世界的最高处!

  6

  

  

篇三:复兴之路解说词第四集

  复兴之路第四集观后感

  复兴之路第四集观后感(一)《复兴之路》的第四集是《伟大转折》,叙述了从1976年毛泽东去世到90年代初期邓小平时代改革开放的历史。中外历史上的改革成功的不多,因为改革是利益的重新调整,是对陈旧观念的突破,改革必将遭到既得利益者和思想保守者的阻扰反对。但邓小平领导的改革成功了,这是因为毛泽东时代的物极必反,穷则思变啊,老路实在走不下去了,当然也和邓小平等人的极高个人威望以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关,保持了社会的安定团结的环境。改革的过程就是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冲破各种阻扰向前探索的过程。改革每前进一步,几乎都会有各种争论,所以邓小平提出要不争论,一争论时间就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复兴之路第四集观后感(二)在课上老师为我们组织播放了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伟大转折》,讲述了“***”被粉碎后,中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上来,农村改革,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使中国迈向了走向市场的重要一步。在经历了转轨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和苏东剧变国际大气候的多重考验后,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再次为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指明了方向。中国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有着深深的感触,我们国家从一个落后而贫穷的,不为世人所知的末流国家,经历着不同寻常的伟大变革,而崛起、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成为世界一颗耀眼的明珠。记录片在一场激烈的足球比赛中拉开历年,在北京工人体育馆的赛场上,一个熟悉的身影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他就是邓小平同志。霎时,全场数百万名观众站了起来,并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因为一直以来他给人的印象就是精明能干,即便国家发生什么大事,他都能从一位智者的角度来分析状况,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另一方面,因为摆在他面前的是这么一个严峻的国情:中国刚刚从十年动乱中逃脱出来,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超过两亿,中国的经济由于十年来的动乱已经被世界的经济强国远远地抛在了后面,想要实现国家经济的复苏,谈何容易!1977年秋,复出的邓小平同志就做出了一个意义重大的举措:恢复因“文

  1——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革”而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是的,一个国家的发展的最终动力是这个国家国民的受教育程度。正如培根所说:“知识就是力量。”而在几个月之后,邓小平又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响亮的口号。这次大会之后,我国的科学教育开始朝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前进。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批判的“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这为“*****”后的中国,实现历史性转折奠定基础;1978年11月,邓小平同志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主题,其贯穿了以后的改革,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的,极为重要的会议,其实现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实现建国以来的一次伟大改革,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1982年邓小平又提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讲话,其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1982年至1992年,邓小平同志多次下南方,并发表讲话,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展开了新的篇章,同时确立中国的经济体制,为今后的经济崛起奠定制度基础。

  今天的中国能够取得辉煌的成绩得益于创造,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便是前无古人的最伟大的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历史的选择,反映着人民的意愿,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强国富民、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历史的尊重、对人民的尊重,也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拓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综合国力加大增强,人民生活从贫穷走向富足,国际地位显着提升。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创举,多年来,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到发达现代的工业化国家;从解决温饱到奔入小康;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如此种种,都源于改革开放的创造精神。

  看完《复兴之路——伟大转折》,我们在震撼之余,最重要的是要继往开来,现在,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沿着前辈们在复兴之路上留下的足迹,更成功的走好复兴之路。

  一个国家有如此意志和精神,一个人也不例外。在人的一生中,有成功也有失败,即使你是一个成功者,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失败是在所难免的,

  2——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坦然面对它,接受它,给予失败正确的认识,从中总结教训并最终战胜它。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可想而知,我们肩上的担子还是很重的,所以,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多少的沧桑岁月,才得来今朝幸福生活,为了中华的复兴大业,为了大家心中共同的中华梦,也为了每个人心中的梦,我们大家共勉之。为了明天,觉醒,努力吧!

  3——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篇四:复兴之路解说词第四集

  复兴之路第四集观后感

  以下是关于复兴之路第四集观后感,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复兴之路第四集观后感(一)

  第四集:《伟大转折》讲述“***”被粉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掀起了全社会的思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上来的战略决策。在经历了转轨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和苏东剧变国际大气候的多重考验后,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再次为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指明了方向。

  复兴之路第四集观后感(二)在课上老师为我们组织播放了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伟大转折》,讲述了“***”被粉碎后,中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上来,农村改革,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使中国迈向了走向市场的重要一步。在经历了转轨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和苏东剧变国际大气候的多重考验后,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再次为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指明了方向。中国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有着深深的感触,我们国家从一个落后而贫穷的,不为世人所知的

  ·

  末流国家,经历着不同寻常的伟大变革,而崛起、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成为世界一颗耀眼的明珠。

  记录片在一场激烈的足球比赛中拉开历年,在北京工人体育馆的赛场上,一个熟悉的身影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他就是邓小平同志。霎时,全场数百万名观众站了起来,并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因为一直以来他给人的印象就是精明能干,即便国家发生什么大事,他都能从一位智者的角度来分析状况,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另一方面,因为摆在他面前的是这么一个严峻的国情:中国刚刚从十年动乱中逃脱出来,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超过两亿,中国的经济由于十年来的动乱已经被世界的经济强国远远地抛在了后面,想要实现国家经济的复苏,谈何容易!1977年秋,复出的邓小平同志就做出了一个意义重大的举措:恢复因“**”而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是的,一个国家的发展的最终动力是这个国家国民的受教育程度。正如培根所说:“知识就是力量。”而在几个月之后,邓小平又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响亮的口号。这次大会之后,我国的科学教育开始朝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前进。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批判的“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这为“*****”后的中国,实现历史性转折奠定基础;1978年11月,邓小平同志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主题,其贯穿了以后的改革,而十一

  ·

  届三中全会,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的,极为重要的会议,其实现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实现建国以来的一次伟大改革,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1982年邓小平又提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讲话,其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1982年至1992年,邓小平同志多次下南方,并发表讲话,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展开了新的篇章,同时确立中国的经济体制,为今后的经济崛起奠定制度基础。

  今天的中国能够取得辉煌的成绩得益于创造,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便是前无古人的最伟大的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历史的选择,反映着人民的意愿,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强国富民、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历史的尊重、对人民的尊重,也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拓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综合国力加大增强,人民生活从贫穷走向富足,国际地位显着提升。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创举,多年来,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到发达现代的工业化国家;从解决温饱到奔入

  ·

  小康;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如此种种,都源于改革开放的创造精神。

  看完《复兴之路---伟大转折》,我们在震撼之余,最重要的是要继往开来,现在,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沿着前辈们在复兴之路上留下的足迹,更成功的走好复兴之路。

  一个国家有如此意志和精神,一个人也不例外。在人的一生中,有成功也有失败,即使你是一个成功者,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坦然面对它,接受它,给予失败正确的认识,从中总结教训并最终战胜它。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可想而知,我们肩上的担子还是很重的,所以,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多少的沧桑岁月,才得来今朝幸福生活,为了中华的复兴大业,为了大家心中共同的中华梦,也为了每个人心中的梦,我们大家共勉之。为了明天,觉醒,努力吧!

  ·

  

  

篇五:复兴之路解说词第四集

  (福建马尾港)这是位于中国东南的一个小镇。2006年,小镇上的一个造船企业,迎来了自己140岁的生日,今天的中国,已是世界第三造船大国,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只是行业中十分普通的一家企业。而在140年前的1866年,马尾造船厂的建立,却是一件备受关注的大事。船厂的创办者——大清国闽浙总督左宗棠在奏折中说修建造船厂的目的是“欲防海之害”。肩负着如此重大的使命,中国第一个也是当时亚洲最大的现代船舶修造厂,在小镇马尾动工了。一百多年前,大清国在海上遭到了怎样的侵害?一个造船厂,如何能迎接这个挑战?马尾造船厂开始修建的26年前,危机从海上而来。1840年6月,集结在澳门沿海之外的英国舰船,出发北上,入侵中国。此后两年中,清政府屡战屡败,最终被迫议和。历史学家称这场战争为“鸦片战争”。古老中国以这样的方式,开始了自己的近代历史。那么,中英之间,为什么会爆发这场战争?它将会造成这样的后果呢?也许,英国议会在1840年4月的3天辩论,可以帮助后人考察战争的根源。关于是否对中国开战,看起来似乎是与两种植物有关的贸易引起的——英国人的鸦片和中国人的茶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牛大勇)在鸦片战争前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对外贸易主要是输出茶叶、农产品、经济作物,贸易的中介是银元。在银元方面中国方面是入超的,这个对我们财政上是有利的。但是英国人很快找到了一个有利的武器,就是鸦片。(英国剑桥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教授方德万)与同时期处在工业革命阶段的英国比起来,中国经济已经处于落后的位置了。对于工业革命后生产能力激增的英国来说,扩大世界市场是它最急迫的愿望。中国的邻邦印度此前已经成为英国掠夺原材料倾销工业品的殖民地。为了获取利润,英国殖民者在中国人中制造了一种需求——鸦片,以此在40年间,掠走了三、四十亿两白银。马克思曾谴责到:“非法的鸦片贸易,年年靠摧残人命和败坏道德,来填满英国国库。”(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龚书铎)因为英(国)政府的鸦片烟,除去对商人得了很大利润外,英(国)政府很多税收是从鸦片里面得的。所以它(鸦片战争)背后实际上是英国政府在那里支持。(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亚洲研究中心主任克里斯托弗·休斯)当时为了打开市场,我们付诸鸦片战争。我们过去用枪炮去打开市场。英国议会最后以5票的优势否决了反对党提出的反战议案,鸦片战争爆发。在这场从海上而来的挑战中,完全没有准备的清政府,遭遇了完全没有预料的失败。道光年间的中国,作为东方的大国,拥有80万的军力,而英国派出的远征军初期只有7000人,到战争结束时也不过2万人,偌大一个帝国为什么会败于远道而来的英军?(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乘旦)英国的军事势力是建立在工业革命的基础之上的,当时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工业化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而中国呢,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然而,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几乎没有中国人意识到双方在社会制度和生产力上的差距,长期的闭关锁国封闭了中国人的眼睛和心灵。一位中国文人汪仲洋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就连在广东抗敌前线的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而英国人却很早就对双方的差距了如指掌,并为战争作了周密的准备。(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黄兴涛)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有了深入得多的了解。比如:他认为中国的军队已经不堪一击,中国的沿海的各种炮台、防范措施,他们认为很糟糕。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以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等为重要内容的《南京条约》,记录了中华民族在西方殖民者的枪炮逼迫下,堕入近代的屈辱、彷徨和困惑。自

  此,中国社会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战争结束后,当得知英军已经撤出长江,道光皇帝的第一个反映就是下令沿海各省撤军,清政府的军政大员弹冠相庆。有人形容当时文恬武禧的状态:“大有雨过忘雷之意。”中国的一切仿佛又回到原点。(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杨东梁)在当时北京的茶楼酒肆里面,贴了有一些告示。这个告示主要的意思就是讲:不要谈时事,莫谈时事。主张抗英的林则徐被罢去了官职,1841年8月的一天,迁戍**伊犁途中的他,在镇江与老朋友魏源会面,林则徐将自己搜集编成的《四洲志》等外国资料交给魏源,希望他能编撰成书,唤醒国人了解世界。一年之后,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的中文著作《海国图志》完成了。魏源的一句“师夷之长以制夷”带着理性救国的态度,写出了第一代“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对国家前途的思考。然而,这确是一次无声的呐喊。几年后,林则徐自伊犁归来,从历史记载来看,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在无奈中沉默下来。他的老朋友——编撰《海国图志》的魏源则遁入佛门,悄然病逝于杭州的一间僧舍。1840年的炮声,无法惊醒与一个沉溺于自己深厚传统的天朝迷梦。第一代探索者的声音,是这样微弱,变革连萌芽都没有产生就已结束。大清王朝对于近代世界的仅有的一些认识,无声无息得消亡了。历史的悲剧在第一次降临时,人们往往漠然盲目,只有在悲剧重演时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就在这一时期,历代封建王朝由盛而衰的周期性危机已在清王朝再次上演。据记载,1842年到1850年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达到百次以上,1851年,反抗清政府统治和西方列强入侵的太平天国起义爆发。起义不仅严重动摇了清王朝的根基,而且提出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较为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然而这场历时14年的农民起义却被清政。府镇压了。就在太平天国起义爆发的1851年,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在伦敦海德公园为第一届万国博览会剪彩。此时,大英帝国的工业制成品占到世界的三分之一,铁路里程和船舶数量占到世界的一半,依靠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英国成为全球最强大富裕的国家。与此同时,美国、法国、普鲁士等国也奋起直追。(英国哈佛大学教授柯伟林)新兴的海上帝国,包括英国、法国和美国。这个帝国主义时期,是一个争夺地盘、军事侵略与经济扩张并举的时期。疯狂的帝国主义扩张没有给清王朝喘息的机会,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14年后,危机再次从海上来。这一次,侵略者直接逼进了大清国的首都。1960年的10月18日,侵入北京的英法联军焚毁了清朝皇帝的离宫圆明园。法国作家雨果这样记录了这一暴行:“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两个胜利者一起彻底毁灭了圆明园,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分别叫做法兰西和英格兰。”强盗们的大火,在中国人的记忆中烙上了深深的伤痕,也焚毁了大清国士大夫心头虚幻的“上国尊严”。内外交困之下,1860年12月24日,咸丰皇帝不得不发布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第一个“上谕”。此时距离鸦片战争已过去20年,清王朝丧失了20年革新突变的宝贵时间。但这毕竟是古老中国发出的寻求自强的声音。以1861年1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为起点,中国近代第一次由清政府主导的自就探索开始了,史称洋务运动。他继承了魏源的“师夷之长以制夷”的思想,提出了“自强”“求富”的主张。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风生水起。以军事工业为主的近代工业出现了,新式海陆军开始筹建,新式学堂一一举办,留学生陆续外派,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洋务运动能够帮助清王朝实现国家的自强吗?这是否就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方向呢?30多

  年后,这一问题有了答案。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危机依然从海上来。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未能御敌于海上,这支在洋务运动中装备起来的舰队最终全军、覆没。中国陆军更是一败再败。(日本孙文学会理事狭问直树)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给了日本2亿3千万两白银的赔款,相当于中日战争发生前清政府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明治政府4年的财政收入。清政府分3年付清,当然是用了借款。日本一下子获得了相当于战争前4年的财政收入,用这个赔款,日本的工业化一下子就得到了迅速发展。交战的双方,同样装备着坚船利炮,同样有留学归来的指挥官,同样是被西方殖民者用武力打开国门,同样是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学习西方,为什么大清国会败于近邻日本呢?(中国史学会会长李文海)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不是偶然的。它有深刻的社会根源,主要的原因有两条,第一条就是社会制度的腐败,第二条就是经济技术的落后。(英国爱丁堡大学汉学系主任费南山)人们通常说中国从此觉醒,这是中国第一次发现自己落后与日本和其他西方国家,他们也认识到了必须打开国门,实现现代化。腐朽导致愚昧,愚昧加剧了腐朽。洋务运动期间,中国自主修建了第一条铁路,起自河北唐山,止于胥各庄,名为唐胥铁路。1881年建成后,清政府却认为,火车震动了东陵的先王神灵,因而禁止使用机车,只准以骡马拽引车辆,人称“马车铁路”。而打败了大清国的日本,1872年由英国人建成第一条铁路,明治天皇亲自参加了通车典礼,国人纷纷前来,在月台上脱去鞋子,小心翼翼地登车参观庆贺。7年后,日本已经开始自己设计和修建铁路。对待铁路态度的差异,暴露了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与时代大潮间的巨大落差。此时,欧美各国已经进入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国武科考试的内容却还是弓马骑射,文科考试的内容仍然是八股文章。然而,洋务派却一再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华中师范大学校长马敏)中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体。这个本体主要指的是什么呢?就是指以“三纲五常”为代表的这样儒家的道统。这个东西是不能够去碰的,不能改变的。西学为用,就是西方的科学技术可以借鉴,可以运用来弥补中国文化的不足。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排斥在世界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一场殊死的搏斗中死去。”残酷的现实证明,洋务运动无法实现自强的目的,不是中国现代化的方向。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救亡的良方呢?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一年后,曾留学英国的严复,在《救亡决论》中指出“如今中国不变法则必亡”。三年后的1898年,严复再次为中国人敲响了解放思想的警世钟,他翻译出版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著作,取名《天演论》。(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张岂之)思想解放的作用究竟在哪里?,就在于动摇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头的循环论的思想,都是循环,你看都是循环,周围都是循环。起点,然后经过了一圈以后,又回到起点。进化论不是循环,进化论是不断地向前发展,不断地向前发展,逐步地向前发展。这对人的思想解放起了很大的作用。一批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开始挑起对社会进行启蒙的重任,探索实现救国自强的道路。早在甲午战争爆发的1894年,一个广东人北上天津,希望拜见清政府的重臣李鸿章,表达自己“以和平之手段,渐进之方法,请愿于朝廷,俾倡行新政”的主张,却遭到了拒绝。他就是孙中山。失望的孙中山远赴海外,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开始用革命的方式探索救国之路。此时,另一个广东人康有为正试图用变法维新,来挽救清政府的危亡。(孙中山研究所原所长林家有)人的素质很重要,要民主就是靠人,要投票、选举、竞选。人的素质太差了就不能搞共和,康有为他是这个看法。孙中山的看法跟他不一样,他说不是,虽然我们中国人现在不行,但是可以搞共和,中国具有民主共和的素质。两个人的看法不一

  样,于是两个人就走向不同的道路。1895年春天,康有为和学生梁启超联合千余名在京应试的举人,共同发起“公车上书”,提出变法主张。对于变法的迫切性,康有为认为,甲午海战之后的中国已处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四万万民众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宰割,此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变。”如何才能改变被列强瓜分的命运呢?维新派提出兴民权、开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中国人用近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认识到打败中国的并不是坚船利炮,而是西方的制度。康有为认为,在所有的政体之中,只有君主立宪才是“治国之大经”,专制政体之不能生存于当今世界这是大势所趋。康有为的主张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支持。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戊戌变法就此开始。(清华大学历史系副主任蔡乐苏)戊戌变法它在政治上是具有君主立宪的目标和理想,在经济上呢,它是推动了民族的工商业的发展。但是仅仅103天后,维新派的改革就被迫终结。109年前那个烦闷的夏季,又一次见证了旧制度的腐朽。郐子手挥刀砍下了六颗爱国者的头颅,也砍断了所有试图通过改良实现救国自强的人们的幻想。谭嗣同从容赴死,他认为国家不昌盛是因为还没有人为变法救国而流血。戊戌变法被扼杀了,但“六君子”的鲜血没有白流。(中国史学会原会长金冲及)当时到了戊戌维新以后,大量地介绍维新,介绍了很多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这样来讲就是使得人从原来一脑子的封建思想里面增加了一些资本主义的因素。这是一个进步啊!一个新的东西!(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史景迁)19世纪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屈辱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有着大量反思、思考中国需要做些什么才能在这个复杂的世界生存下去的时代。对于亟待变革的中国来说,失败同样宝贵。作为中国近代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戊戌维新将禁锢了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变法措施中被保留下来的京师大学堂,在此后的多次进步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1900年,在甲午战争失败五年后,列强再次侵入北京。不同的是,这一次是八个国家的铁碲。各国军队在北京城划区驻扎,要求所驻区域的所有中国人家必须悬挂占领国国旗。一时间,中国的心脏插着的是八个国家的旗帜。人类进入近代以来,还没有哪个国家曾遭受过如此的屈辱。整个中国仿佛都被撕裂了。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赔款4亿5000万两白银相当于当年清政府财政收入的5倍。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此,清政府的战争赔款总数高达7亿2450万两白银,帝国主义列强强迫中国政府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条款等总数达几百个之多。清王朝已经完全沦为一个对内不能保护国民尊严对外不能捍卫国家主权的腐朽没落的政府。(广东孙中山研究会会长张磊)非常屈辱的《辛丑条约》中国最终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沦为这种悲惨的深渊。在这个时候,革命的气息愈加浓烈。1901年4月,在被英国枪炮打开国门60年后,大清王朝所谓的政治制度改革终于开始了。虽然清政府的“新政”方案在广度和深度上远远超出了被他们扼杀的戊戌变法,但其实际行动却令国人大失所望,直到10年后的1911年,清政府才迫于形势而成立了所谓的责任内阁,却仍是由满族大臣和皇族为主组成。举国一片哗然,改良彻底破产。(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章开沅)但已经太晚了,而这个新政并没有使人民更加趋向于它,而是社会更加远离王权,更加疏远它了,成为它的对立物,包括它培养的新军,培养的学生,都成为它的对立物了。就自己也参与埋葬自己了。孙中山说,清政府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子免于倾倒吗?

  20世纪初的中国,一个声音变得越来越响亮,那就是——革命。此时的孙中山已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他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并始终坚持奋斗,成为20世纪初期推动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的主要代表。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等人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把创立民国列为誓词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顾问尚明轩)三民主义就是针对着当时中国所面临急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提出了革命主张。这三个问题,第一个是民族独立的问题,第二个是政治民主共和的问题,第三个,人民的生活和社会进步的问题。在三民主义中这一革命纲领的指导下,孙中山和一批批爱国志士进行了多次武装起义,并最终成功领导了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辛亥革命。这是位于广州市先烈路的一座墓园,这里安眠着72位年轻的革命党人。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领120余人在广州起义,在牺牲的革命党人中,有很多是专门回国参加起义的留学生,其中包括年仅24岁的林觉民。广州起义的两天前,林觉民在一方白色手帕上写下了给妻子的绝笔信:“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虽然满怀着对亲人的殷殷深清,但为了苦难中的祖国,林觉民舍弃了他眷恋的妻子和即将出生的儿子。历史将永远铭记一代志士仁人“以天下人为念”,用青春、幸福乃至生命为天下人谋永福的伟大情怀。他们的勇气和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广州起义半年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不到三天,武汉三镇光复。不到一个月,全国就有13个省宣布独立,脱离清政府统治。短短四个多月,大清王朝土崩瓦解。一个王朝终结了,一个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灭亡了。一个共和制的国家在亚洲诞生了!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中国人的思想也由此而获得了一次巨大的解放。人们发现,既然两千多年来都被视为奉天承运的“天之子”不过是压在人们心灵上的土偶,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思想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呢?从此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深入人心。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然而,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它只是赶跑了一个皇帝,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在接下来的岁月中,谁能真正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谁能让中国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将经历怎样的艰难曲折,才能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呢?

  

  

篇六:复兴之路解说词第四集

  《复兴之路——伟大转折》观后感

  学号:201614268

  姓名:管强东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在课上老师为我们组织播放了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伟大

  转折》,讲述了“***”被粉碎后,中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上来,农村改革,拉开了中国改

  革开放的大幕,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使中国迈向了走向市场的重

  要一步。在经历了转轨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和苏东剧变国际大气候的多

  重考验后,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再次为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指明

  了方向。中国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作为新一代的大

  学生,我有着深深的感触,我们国家从一个落后而贫穷的,不为世人

  所知的末流国家,经历着不同寻常的伟大变革,而崛起、屹立在世界

  的东方,成为世界一颗耀眼的明珠

  记录片在一场激烈的足球比赛中拉开历年,在北京工人体育馆的

  赛场上,一个熟悉的身影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他就是邓小平同志。霎

  时,全场数百万名观众站了起来,并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因为一直

  以来他给人的印象就是精明能干,即便国家发生什么大事,他都能从

  一位智者的角度来分析状况,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历经过风

  雨沧桑、世事变化,历经了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

  争、十年**,中国又来到了一个转折点。摆在他面前的是这么一个

  严峻的国情:中国刚刚从十年动乱中逃脱出来,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超

  过两亿,中国的经济由于十年来的动乱已经被世界的经济强国远远地

  抛在了后面,想要实现国家经济的复苏,谈何容易!经历了十年磨难

  和挫折后的人们开始期盼着新的生活快些到来,但是“两个凡是”的出台,却让人们再次陷入困惑,中国未来的路又该怎么走下去?这时,一个老人的复出,让人们又看到了新希望的曙光。

  1977年秋,复出的邓小平同志就做出了一个意义重大的举措:恢复因“**”而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是的,一个国家的发展的最终动力是这个国家国民的受教育程度。正如培根所说:“知识就是力量。”而在几个月之后,邓小平又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响亮的口号。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批判的“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这为“*****”后的中国,实现历史性转折奠定基础;1978年11月,邓小平同志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主题,其贯穿了以后的改革,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的,极为重要的会议,其实现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实现建国以来的一次伟大改革,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1982年邓小平又提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讲话,其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1982年至1992年,邓小平同志多次下南方,并发表讲话,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展开了新的篇章,同时确立中国的经济体制,为今后的经济崛起奠定制度基础。这次大会之后,我国的科学教育开始朝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前进,中国开始走向一条繁荣富强的道路。

  那一年,安徽和四川等一些农村开始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那一年,深圳、珠海等四个经济特区开始筹建;那一年,中美两国的合作有了新的基础;那一年,中国开放的大门注定再也关不上……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同时也宣告了自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但是,建设一个新国家的路途却山高水长,1949年的中国铁路主干线没有一条能够全线通车,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相当于亚洲国家平均值的三分之二,4000万灾民等待救助。面对旧政权留下的满目疮痍,冷战格局下诞生的新中国,在建设的进程中必将经历艰难曲折。虽然困难重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不屈不挠的意志、艰苦奋斗的作风缔造了新中国,开辟了社会主义道路,从此,中国进入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探索国家发展道路,确立了坚持思想解放、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综合国力全面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始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的新阶段。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1982年,一个决定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命题被提了出来: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命题伴随我们走过风风雨雨,经历了转轨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和苏东剧变国际大气候的多重考验后,至今有无数人为之奋斗。

  面对如今依旧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邓小平的话语同样给我

  们指明了一条道路: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在如今的形势下,我们依旧要结合马克思主义,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让中国真正成为一个世界经济强国。

  回首这一百多年来,中国从被外强侵略到又重新站在世界的舞台上,离不开一代代领导人的英明指导。孙中山带领我们推翻了封建帝制,为中国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毛泽东带领我们建立起新中国,让中国人从此站了起来;而邓小平则是挽救了社会主义,带领我们走向一条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道路。这一百多年来,有过辛酸,有过彷徨,有过曲折、坎坷,这一百多年,我们付出了太多的代价,但我们也终于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为之奋斗的目标,我们肩负着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我们将坚定不移的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

  今天的中国能够取得辉煌的成绩得益于创造,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便是前无古人的最伟大的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历史的选择,反映着人民的意愿,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强国富民、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是对历史的尊重、对人民的尊重,也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拓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综合国力加大增强,人民生活从贫穷走向富足,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创举,多年来,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

  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到发达现代的工业化国家;从解决温饱到奔入小康;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如此种种,都源于改革开放的创造精神。

  邓小平同志用他的远见和智慧,在中国人民最需要他的时候,以他特有的改革精神为中国指明了道路,他不仅留下了宝贵的邓小平理论,而且留下了宝贵的邓小平精神。有人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推翻封建帝制的孙中山,为中国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建立起新中国的毛泽东,让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而挽救了社会主义的邓小平,为中国找到了一条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道路。

  看完《复兴之路—伟大转折》,我们在震感之余,最重要的是要继往开来现在,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沿着前辈们在复兴之路上留下的足迹,更成功的走好复兴之路。

  一个国家有如此意志和精神,一个人也不例外。在人的一生中,有成功也有失败,即使你是一个成功者,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坦然面对它,接受它,给予失败正确的认识,从中总结教训并最终战胜它。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可想而知,我们肩上的担子还是很重的,所以,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多少的沧桑岁月,才得来今朝幸福生活,为了中华的复兴大业,为了大家心中共同的中华梦,也为了每个人心中的梦,我们大家共勉之。为了明天,觉醒,努力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继续努力奋斗!

  曾经,是烈士用他们的鲜血换来了新中国的成立;曾经,是人们用血的代价找到了这条复兴之路,而如今,复兴中国的重任就肩负在

  我们新一代的肩上。我们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世界,用科学知识来武装自己,为国家的建设贡献出我们自己的力量。也许,复兴之路依旧漫长,但我们已经找到属于我们的方向,而我们也会坚定不移的继续往下走,相信中国终将站在世界的最高处!

  

  

篇七:复兴之路解说词第四集

  ---------------------------------精选公文范文--------------------------

  复兴之路第四集观

  后感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复兴之路第四集观后感第四集:《伟大转折》讲述“***”

  被粉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掀起了全社会的思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上来的战略决策。在经历了转轨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和苏东剧变国际大气候的多重考验后,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再次为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指明了方向。

  复兴之路第四集观后感在课上老师为我们组织播放了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伟大转折》,讲述了“***”被粉碎后,中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上来,农村改革,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使中国迈向了走向市场的重要----------------精选公文范文----------------1

  ---------------------------------精选公文范文--------------------------

  一步。在经历了转轨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和苏东剧变国际大气候的多重考验后,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再次为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指明了方向。中国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有着深深的感触,我们国家从一个落后而贫穷的,不为世人所知的末流国家,经历着不同寻常的伟大变革,而崛起、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成为世界一颗耀眼的明珠。

  记录片在一场激烈的足球比赛中拉开历年,在北京工人体育馆的赛场上,一个熟悉的身影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他就是邓小平同志。霎时,全场数百万名观众站了起来,并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因为一直以来他给人的印象就是精明能干,即便国家发生什么大事,他都能从一位智者的角度来分析状况,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另一方面,因为摆在他面前的是这么一个严峻的国情:中国刚刚从十年动乱中逃脱出来,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超过两亿,中国的经济由----------------精选公文范文----------------2

  ---------------------------------精选公文范文--------------------------

  于十年来的动乱已经被世界的经济强国远远地抛在了后面,想要实现国家经济的复苏,谈何容易!1977年秋,复出的邓小平同志就做出了一个意义重大的举措:恢复因“**”而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是的,一个国家的发展的最终动力是这个国家国民的受教育程度。正如培根所说:“知识就是力量。”而在几个月之后,邓小平又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响亮的口号。这次大会之后,我国的科学教育开始朝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前进。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批判的“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这为“*****”后的中国,实现历史性转折奠定基础;1978年11月,邓小平同志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主题,其贯穿了以后的改革,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的,极为重要的会议,其实现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实现建国以来的一次伟大改革,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现

  ----------------精选公文范文----------------3

  ---------------------------------精选公文范文--------------------------

  代化建设的新道路;1982年邓小平又提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讲话,其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1982年至1992年,邓小平同志多次下南方,并发表讲话,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展开了新的篇章,同时确立中国的经济体制,为今后的经济崛起奠定制度基础。

  今天的中国能够取得辉煌的成绩得益于创造,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便是前无古人的最伟大的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历史的选择,反映着人民的意愿,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强国富民、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历史的尊重、对人民的尊重,也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拓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精选公文范文----------------4

  ---------------------------------精选公文范文--------------------------

  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综合国力加大增强,人民生活从贫穷走向富足,国际地位显着提升。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创举,多年来,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到发达现代的工业化国家;从解决温饱到奔入小康;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如此种种,都源于改革开放的创造精神。

  看完《复兴之路---伟大转折》,我们在震撼之余,最重要的是要继往开来,现在,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沿着前辈们在复兴之路上留下的足迹,更成功的走好复兴之路。

  一个国家有如此意志和精神,一个人也不例外。在人的一生中,有成功也有失败,即使你是一个成功者,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坦然面对它,接受它,给予失败正确的认识,从中总结教训并最终战胜它。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可想而知,我们肩上的担子还是很重的,所以,泱泱中----------------精选公文范文----------------5

  ---------------------------------精选公文范文--------------------------

  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多少的沧桑岁月,才得来今朝幸福生活,为了中华的复兴大业,为了大家心中国共产党同的中华梦,也为了每个人心中的梦,我们大家共勉之。为了明天,觉醒,努力吧!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精选公文范文----------------6

  

  

篇八:复兴之路解说词第四集

  《复兴之路》宣传片解说词欣赏:为了一个民族的梦想,我们从1840年的海面出发;为了一个不变的追求,我们在岁月深处写下光荣。全球视野下展现中国道路之抉择;全景历史中浓缩民族复兴之历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用历史感悟未来。

  第一集千年局变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中国人的思想也由此而获得了一次巨大的解放。人们发现,既然两千多年来都被视为奉天承运的“天之子”不过是压在人们心灵上的土偶,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思想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呢?从此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深入人心。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然而,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它只是赶跑了一个皇帝,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在接下来的岁月中,谁能真正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谁能让中国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将经历怎样的艰难曲折,才能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呢?

  第二集:峥嵘岁月

  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但是,袁世凯很快就窃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这年4月,孙中山将临时大总统之位让于袁世凯,中华民国看似有国会、有《约法》、有众多政党,但实际上政权都操纵在袁世凯和北洋军阀手中。1913年3月国民党领袖宋教仁遭暗杀,他和许多人所期待的议会民主制度成了泡影,随后,为了换取支持,袁世凯基本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二十一条”,时人感叹道: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1916年袁世凯终于随着83天皇帝梦的破灭而败亡,但北洋政府却连形式上的统一都维持不了,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中国依然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之砥柱伊谁。20世纪早期的中国已到了国将不国的地步,军阀之间为争权夺利混战不断,四处可见城头变幻大王旗,百姓生活在兵荒马乱的恐惧之中,报刊上常见的描述是大肆劫掠,惨不忍言。租界和占领区则一如从前,外国人在华特权原封不动,外国的战舰仍在中国内河扬威,一个迫切而又迷茫的问题是中国该往何处去?在这众多的主义和思想中哪一个能给中国带来光明。1919年梁启超来到欧洲,贫富差距和尖锐的劳资矛盾让他十分震惊,他在《欧游心影录》中描述道:全社会人心都陷入怀疑、沉闷、畏惧之中,好像失去了罗针的海船,迎着风遇着雾,不知前途怎生是好。一位美国记者直截了当地告诉梁启超,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了,这使得正在向西方学习的中国人感到困惑,中

  国还要沿着这条路再走一遍吗?就在这个时候,从俄国传来了十月革命成功的消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中国的先进分子在反复比较中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第三集中国新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同时也宣告了自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新生的共和国仅用了半年时间就使全国物价基本稳定,治愈了旧中国无法医治的顽症,农村则继续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先后共使3亿多农民无偿获得了约7亿亩土地,但是,建设一个新国家的路途却山高水长,1949年的中国铁路主干线没有一条能够全线通车,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相当于亚洲国家平均值的三分之二,4000万灾民等待救助。面对旧政权留下的满目疮痍,冷战格局下诞生的新中国,在建设的进程中将经历怎样的艰难曲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将领导人民如何开辟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道路。

  新中国宣告成立的第3天,苏联政府发来外交照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对新中国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支持。两个多月后,毛泽东踏上了西去的列车前往莫斯科,这是他第一次出国,也是他出国访问时间最长的一次,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条约签订后迅速回国的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指出条约定下来比不定好,定下来,就有了靠,可以放手做别的事情。然而,此时却中国东北边境传来了隆隆炮声,建设的步伐被打乱了,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借机派第七舰队开进了台湾海峡,10月,美军无视中国的警告,越过三八线,将战火扩大到鸭绿江边,新生政权的安全受到了威胁,中国人民志愿军毅然开始保家卫国的战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为新中国的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第四集:伟大转折

  2007年北京工人体育场正在为迎接奥运会进行大规模的改建。30年前,这里曾经成为世界的焦点,在1977年的一场足球赛上,从公众视线中消失了两年多的邓小平第一次公开亮相,日本共同社描述道:数万观众撇开比赛,霎时都站立起来,向他报以狂热的掌声,美国新闻周刊的评论认为,在经济事务方面预计他将逐渐发挥关键作用。当时的中国刚刚结束了长达十年的灰暗岁月,10年间中国百姓的生活几乎没有得到改善,1977年全国农村的贫困人口超过两亿,中国经济与世界的差距也在日益拉大,而就在这一时期中国大陆的四周出现了经济迅猛发展的亚洲四小

  龙,中国将如何选择前进的方向,在这样一个特殊历史关头复出的邓小平将如何带领中国实现伟大的转折。

  一位88岁高龄的老人在改革开放的重要关口再次以他特有的改革精神为中国指明了道路,他不仅留下了宝贵的邓小平理论,而且留下了宝贵的邓小平精神。有人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推翻封建帝制的孙中山,为中国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建立起新中国的毛泽东,让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而挽救了社会主义的邓小平为中国找到了一条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道路。当人们回首20世纪时会发现,整个人类都处在大变局之中,各种社会思想的演变、竞争影响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命运,也改变了世界的格局,20世纪的最后20多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在民族复兴的征途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将如何继续?新世纪的晨光中世界将看到一个怎样的中国?

  第五集世纪跨越

  当20世纪进入倒计时的时候,信息革命已全面来临,世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中国的社会变革也在提速。在19*****,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的江泽民带领着改革开放的中国迈向新世纪。此后的13年,每个关注中国发展的目光都注意到了中华民族释放出的惊人活力,世界见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给中国带来的全方位的变化,这个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崭新构想,是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正式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在一起,既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么,这样一种经济体制将如何建立?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又将开启怎样一段新的航程?上海浦东:今天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国际金融贸易区,它像一只头雁,带动着整个长江流域地区,共同经历了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黄金年代。然而,在17年前,被宣布为国家级开发区的时候,这里还是一望无际的农田,1992年,浦东开发的战略目标被写进了党的十四大报告,这是党的代表大会第一次具体部署一个城市的经济建设工作,从此,这个中国最大,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开发区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浦东开发和许多同样发端于1992年的经济事件一道成为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中国全力起飞的写照。

  上海浦东:今天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国际金融贸易区,它像一只头雁,带动着整个长江流域地区,共同经历了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黄金年代。然而,在17年前,被宣布为国家级开发区的时候,这里还是一望无际的农田,1992年,浦东

  开发的战略目标被写进了党的十四大报告,这是党的代表大会第一次具体部署一个城市的经济建设工作,从此,这个中国最大,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开发区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浦东开发和许多同样发端于1992年的经济事件一道成为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中国全力起飞的写照。

  第六集继往开来

  一个崭新的世纪已经开启了,中国迎来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激励着走在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每一位中国人。200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选举出以胡锦涛同志为***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2003年3月18日中共中央***国家**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我深知担任国家**这一崇高的职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一定忠诚地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恪尽职守、勤勉工作,竭诚为国家为人民服务,不辜负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重托。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给国内外的评论员留下了精干、务实、亲民的第一印象,13亿中国人和国际社会众多观察者注视着这个新的领导集体,他们将如何管理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如何领导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继续走好民族复兴之路?2002年12月5日胡锦涛和中共中央书记处全体人员冒雪前往西柏坡学习考察,这是他们履新不到一个月的首次集体行动,西柏坡是中国共产党进入北京前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1949年3月在革命胜局已定的历史性时刻,毛泽东指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半个多世纪以来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一直伴随着新生政权,2002年的冬天新一届领导集体来这里重温历史,是对全党的警示也是对人民的承诺。

  

  

篇九:复兴之路解说词第四集

  第一篇:复兴之路第四集观后感

  《复兴之路——伟大转折》观后感

  历经过风雨沧桑、世事变化,历经了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十年**,中国又来到了一个转折点。经历了十年磨难和挫折后的人们开始期盼着新的生活快些到来,但是“两个凡是”的出台,却让人们再次陷入困惑,中国未来的路又该怎么走下去?这时,一个老人的复出,让人们又看到了新希望的曙光。

  1977年秋天,邓小平恢复了高考制度;几个月后,他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978年11月,又发表了主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演讲;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从此,中国开始走向一条繁荣富强的道路。

  那一年,安徽和四川等一些农村开始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一年,深圳、珠海等四个经济特区开始筹建;那一年,中美两国的合作有了新的基础;那一年,中国开放的大门注定再也关不上„„

  1982年,一个决定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命题被提了出来: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命题伴随我们走过风风雨雨,经历了转轨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和苏东剧变国际大气候的多重考验后,至今有无数人为之奋斗。

  面对如今依旧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邓小平的话语同样给我们指明了一条道路: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在如今的形势下,我们依旧要结合马克思主义,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让中国真正成为一个世界经济强国。

  回首这一百多年来,中国从被外强侵略到又重新站在世界的舞台上,离不开一代代领导人的英明指导。孙中山带领我们推翻了封建帝制,为中国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毛泽东带领我们建立起新中国,让中国人从此站了起来;而邓小平则是挽救了社会主义,带领我们走向一条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道路。这一百多年来,有过辛酸,有过彷徨,有过曲折、坎坷,这一百多年,我们付出了太多的代价,但我们也终于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为之奋斗的目标,我们肩负着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我们将坚定不移的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

  曾经,是烈士用他们的鲜血换来了新中国的成立;曾经,是人们用血的代价找到了这条复兴之路,而如今,复兴中国的重任就肩负在我们新一代的肩上。我们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世界,用科学知识来武装自己,为国家的建设贡献出我们自己的力量。也许,复兴之路依旧漫长,但我们已经找到属于我们的方向,而我们也会坚定不移的继续往下走,相信中国终将站在世界的最高处!

  第二篇:复兴之路第四集观后感

  复兴之路第四集观后感

  复兴之路第四集>观后感

  (一)

  第四集:《伟大转折》讲述“***”被粉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掀起了全社会的思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上来的战略决策。在经历了转轨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和苏东剧变国际大气候的多重考验后,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再次为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指明了方向。

  复兴之路第四集观后感

  (二)

  在课上老师为我们组织播放了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伟大转折》,讲述了“***”被粉碎后,中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上来,农村改革,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使中国迈向了走向市场的重要一步。在经历了转轨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和苏东剧变国际大气候的多重考验后,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再次为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指明了方向。中国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有着深深的感触,我们国家从一个落后而贫穷的,不为世人所知的末流国家,经历着不同寻常的伟大变革,而崛起、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成为世界一颗耀眼的明珠。

  记录片在一场激烈的足球比赛中拉开历年,在北京工人体育馆的赛场上,一个熟悉的身影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他就是邓小平同志。霎时,全场数百万名观众站了起来,并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因为一直以来他给人的印象就是精明能干,即便国家发生什么大事,他都能从一位智者的角度来分析状况,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另一方面,因为摆在他面前的是这么一个严峻的国情:中国刚刚从十年**中逃脱出来,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超过两亿,中国的经济由于十年来的**已经被世界的经济强国远远地抛在了后面,想要实现国家经济的复苏,谈何容易!1977年秋,复出的邓小平同志就做出了一个意义重大的举措:恢复因“**”而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是的,一个国家的发展的最终动力是这个国家国民的受教育程度。正如培根所说:“知识就是力量。”而在几个月之后,邓小平又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响亮的>口号。这次大会之后,我国的科学教育开始朝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前进。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批判的“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这为“*****”后的中国,实现历史性转折奠定基础;1978年11月,邓小平同志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主题,其贯穿了以后的改革,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的,极为重要的会议,其实现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实现建国以来的一次伟大改革,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1982年邓小平又提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讲话,其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1982年至1992年,邓小平同志多次下南方,并发表讲话,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展开了新的篇章,同时确立中国的经济体制,为今后的经济崛起奠定制度基础。

  今天的中国能够取得辉煌的成绩得益于创造,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便是前无古人的最伟大的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历史的选择,反映着人民的意愿,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强国富民、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历史的尊重、对人民的尊重,也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拓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综合国力加大增强,人民生活从贫穷走向富足,国际地位显着提升。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创举,多年来,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到发达现代的工业化国家;从解决温饱到奔入小康;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如此种种,都源于改革开放的创造精神。

  

篇十:复兴之路解说词第四集

  复兴之路-第四集观后感

  《复兴之路——伟大转折》观后感

  学号:201614268

  姓名:管强东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在课上老师为我们组织播放了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伟大

  转折》,讲述了“***”被粉碎后,中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上来,农村改革,拉开了中国改

  革开放的大幕,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使中国迈向了走向市场的重

  要一步。在经历了转轨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和苏东剧变国际大气候的多

  重考验后,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再次为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指明

  了方向。中国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作为新一代的大

  学生,我有着深深的感触,我们国家从一个落后而贫穷的,不为世人

  所知的末流国家,经历着不同寻常的伟大变革,而崛起、屹立在世界

  的东方,成为世界一颗耀眼的明珠

  记录片在一场激烈的足球比赛中拉开历年,在北京工人体育馆的

  赛场上,一个熟悉的身影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他就是邓小平同志。霎

  时,全场数百万名观众站了起来,并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因为一直

  以来他给人的印象就是精明能干,即便国家发生什么大事,他都能从

  一位智者的角度来分析状况,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历经过风

  雨沧桑、世事变化,历经了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

  争、十年**,中国又来到了一个转折点。摆在他面前的是这么一个

  严峻的国情:中国刚刚从十年动乱中逃脱出来,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超

  过两亿,中国的经济由于十年来的动乱已经被世界的经济强国远远地

  抛在了后面,想要实现国家经济的复苏,谈何容易!经历了十年磨难

  和挫折后的人们开始期盼着新的生活快些到来,但是“两个凡是”的出台,却让人们再次陷入困惑,中国未来的路又该怎么走下去?这时,一个老人的复出,让人们又看到了新希望的曙光。

  1977年秋,复出的邓小平同志就做出了一个意义重大的举措:恢复因“**”而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是的,一个国家的发展的最终动力是这个国家国民的受教育程度。正如培根所说:“知识就是力量。”而在几个月之后,邓小平又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响亮的口号。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批判的“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这为“*****”后的中国,实现历史性转折奠定基础;1978年11月,邓小平同志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主题,其贯穿了以后的改革,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的,极为重要的会议,其实现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实现建国以来的一次伟大改革,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1982年邓小平又提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讲话,其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1982年至1992年,邓小平同志多次下南方,并发表讲话,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展开了新的篇章,同时确立中国的经济体制,为今后的经济崛起奠定制度基础。这次大会之后,我国的科学教育开始朝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前进,中国开始走向一条繁荣富强的道路。

  那一年,安徽和四川等一些农村开始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那一年,深圳、珠海等四个经济特区开始筹建;那一年,中美两国的合作有了新的基础;那一年,中国开放的大门注定再也关不上……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同时也宣告了自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但是,建设一个新国家的路途却山高水长,1949年的中国铁路主干线没有一条能够全线通车,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相当于亚洲国家平均值的三分之二,4000万灾民等待救助。面对旧政权留下的满目疮痍,冷战格局下诞生的新中国,在建设的进程中必将经历艰难曲折。虽然困难重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不屈不挠的意志、艰苦奋斗的作风缔造了新中国,开辟了社会主义道路,从此,中国进入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探索国家发展道路,确立了坚持思想解放、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综合国力全面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始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的新阶段。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1982年,一个决定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命题被提了出来: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命题伴随我们走过风风雨雨,经历了转轨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和苏东剧变国际大气候的多重考验后,至今有无数人为之奋斗。

  面对如今依旧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邓小平的话语同样给我

  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到发达现代的工业化国家;从解决温饱到奔入小康;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如此种种,都源于改革开放的创造精神。

  邓小平同志用他的远见和智慧,在中国人民最需要他的时候,以他特有的改革精神为中国指明了道路,他不仅留下了宝贵的邓小平理论,而且留下了宝贵的邓小平精神。有人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推翻封建帝制的孙中山,为中国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建立起新中国的毛泽东,让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而挽救了社会主义的邓小平,为中国找到了一条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道路。

  看完《复兴之路—伟大转折》,我们在震感之余,最重要的是要继往开来现在,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沿着前辈们在复兴之路上留下的足迹,更成功的走好复兴之路。

  一个国家有如此意志和精神,一个人也不例外。在人的一生中,有成功也有失败,即使你是一个成功者,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坦然面对它,接受它,给予失败正确的认识,从中总结教训并最终战胜它。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可想而知,我们肩上的担子还是很重的,所以,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多少的沧桑岁月,才得来今朝幸福生活,为了中华的复兴大业,为了大家心中共同的中华梦,也为了每个人心中的梦,我们大家共勉之。为了明天,觉醒,努力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继续努力奋斗!

  

篇十一:复兴之路解说词第四集

 《复兴之路》宣传片解说词

  为了一个民族的梦想,我们从1840年的海面出发;为了一个不变的追求,我们在岁月深处写下光荣。全球视野下展现中国道路之抉择;全景历史中浓缩民族复兴之历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用历史感悟未来。

  引言:认识国家和这个国家的历史,是我们认识自己的开始。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中华民族重新复兴道路的全景展现,民族过去的辉煌已经远去,我们在国家近现代过程中经历的封关锁国、落后挨打、艰苦革命、国家变革、社会建设等等所有的历程,决定了我们国家和我们每个人的命运和未来,我们有必要知道,也应该将这种历史和现实的辩证思想沉淀运用到人生和生活的各方面去,这样我们就会更接近一个真实和厚重的自己。

  第一集千年局变时间跨度:1840年---1911年

  本集以第一次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中国社会各阶层救国图强的各种探索为主要内容。以林则徐、魏源等少数人睁眼看世界为起始(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试图以封建统治秩序与西方技术相结合来实现自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维新派试图以君主立宪来改革政体、变法图强从而挽救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甲午战争后),这些探索都失败了,直到孙中山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领导辛亥革命摧毁封建专制制度,才为中华民族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本集把帝国主义侵略扩张和清王朝腐朽落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苦难与种种救亡图存的探索相结合,透过那一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意识的独特历史细节,描绘出一幅苦难中不屈、黑暗中寻路、危难中图强的历史画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课题被历史性地提了出来。

  解说词: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中国人的思想也由此而获得了一次巨大的解放。人们发现,既然两千多年来都被视为奉天承运的“天之子”不过是压在人们心灵上的土偶,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思想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呢?从此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深入人心。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然而,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它只是赶跑了一个皇帝,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在接下来的岁月中,谁能真正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谁能让中国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将经历怎样的艰难曲折,才能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呢?

  读后感: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里,改朝换代似的封建国治轮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变革,他的一些前进变化可以总体归结为自然发展现象(以及局部个体创造性)。当世界由各自封闭转变到四海通驿,这种理想上的均衡就破灭了。一个国家体制要变革需要内外的原因,他要有内在的思想变革为起点,思想基础来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国没有需要借鉴先进的移植过来;还要有外在的环境为背景,中国近代的前期变革是被动的,是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利益角逐中逐渐脱胎孕育的,那是一个在屈辱逼迫中成长起来的探索历程,路很多,但是能走到光明的很少,因为变革必须强大到强制国家体制的转换的地步才能继续下去……

  第二集:峥嵘岁月时间跨度:1912年---1949年

  本集以辛亥革命后各种政治力量探索中国道路为线索,重点表现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发展、挫折到壮大、赢得胜利并最终建立新中国。

  辛亥革命没能解决中国的问题,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进步人士的选择。中国共产党诞生后,率先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并在大革命失败后独立探索救中国的道路;日本侵华,民族大义面前,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破坏和平建国主张和政权腐败,导致了自身的失败;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赢得了民心的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全面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自1840年以来对于中国最重要的命题: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也为第二大历史任务——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进入新纪元,走上了新的道路。

  解说词: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但是,袁世凯很快就窃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这年4月,孙中山将临时大总统之位让于袁世凯,中华民国看似有国会、有《约法》、有众多政党,但实际上政权都操纵在袁世凯和北洋军阀手中。1913年3月国民党领袖宋教仁遭暗杀,他和许多人所期待的议会民主制度成了泡影,随后,为了换取支持,袁世凯基本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二十一条”,时人感叹道: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

  1916年袁世凯终于随着83天皇帝梦的破灭而败亡,但北洋政府却连形式上的统一都维持不了,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中国依然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之砥柱伊谁。

  20世纪早期的中国已到了国将不国的地步,军阀之间为争权夺利混战不断,四处可见城头变幻大王旗,百姓生活在兵荒马乱的恐惧之中,报刊上常见的描述是大肆劫掠,惨不忍言。

  租界和占领区则一如从前,外国人在华特权原封不动,外国的战舰仍在中国内河扬威,一个迫切而又迷茫的问题是中国该往何处去?在这众多的主义和思想中哪一个能给中国带来光明。

  1919年梁启超来到欧洲,贫富差距和尖锐的劳资矛盾让他十分震惊,他在《欧游心影录》中描述道:全社会人心都陷入怀疑、沉闷、畏惧之中,好像失去了罗针的海船,迎着风遇着雾,不知前途怎生是好。一位美国记者直截了当地告诉梁启超,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了,这使得正在向西方学习的中国人感到困惑,中国还要沿着这条路再走一遍吗?就在这个时候,从俄国传来了十月革命成功的消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中国的先进分子在反复比较中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读后感:那是一个民族未来道路选择的时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不是问题,问题是哪条路走得通。资本主义道路尝试了,为什么资产阶级革命失败,因为他不彻底,他和新封建势力军阀、国外资本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分连两可,使他最终沦落到代表封建地主、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为什么会有共产党,因为那是另一条路的探索,俄国十月革命是适时的一座灯塔(他展示了打破资本主义世界的一种新的发展导向),还是思想的变革和选择并产生了倾向性先进群体的产生,然后有了一个领导代表先进生产力(工人、知识分子)和绝大数人(农民和劳苦大众等)利益的革命性政党。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规律,代表更广泛人利益的、能够实现中国复兴需要的政党才是能够走向成功的力量,这也决定了中国命运发展的方向。当然这个规律首先要经历外部环境的考验(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完整),在这个过程中两个主要政党的历史角色演变更加明确了我们自己的选择。历史没有如果,因为利益决定本质和方向。

  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个使中国摆脱历史兴衰周期率的新路——民主,有了民主才能有民权、民生和民强!在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后,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近代史一直追求的第一项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使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开始了新的征程。

  第三集中国新生时间跨度:1949年---1976年

  本集以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的重大成绩为核心内容,表现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探索国家发展道路的经验和教训。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独特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新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在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确立社会主义制度,通过计划经济的方式,快速向工业化迈进,并取得了辉煌的成果。虽然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而导致社会主义道路遭遇曲折,但是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仍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为了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一个先进的工业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以巨大的热情建设新中国,同时也在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中华民族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解说词: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同时也宣告了自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新生的共和国仅用了半年时间就使全国物价基本稳定,治愈了旧中国无法医治的顽症,农村则继续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先后共使3亿多农民无偿获得了约7亿亩土地,但是,建设一个新国家的路途却山高水长,1949年的中国铁路主干线没有一条能够全线通车,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相当于亚洲国家平均值的三分之二,4000万灾民等待救助。面对旧政权留下的满目疮痍,冷战格局下诞生的新中国,在建设的进程中将经历怎样的艰难曲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将领导人民如何开辟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道路。

  新中国宣告成立的第3天,苏联政府发来外交照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对新中国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支持。两个多月后,毛泽东踏上了西去的列车前往莫斯科,这是他第一次出国,也是他出国访问时间最长的一次,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条约签订后迅速回国的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指出条约定下来比不定好,定下来,就有了靠,可以放手做别的事情。然而,此时却中国东北边境传来了隆隆炮声,建设的步伐被打乱了,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借机派第七舰队开进了台湾海峡,10月,美军无视中国的警告,越过三八线,将战火扩大到鸭绿江边,新生政权的安全受到了威胁,中国人民志愿军毅然开始保家卫国的战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为新中国的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读后感:新中国开始了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二项任务: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但是如何建设一个国家,他内部来自于长期的积贫积弱、他门外面的世界逐渐进入新的的两极分化体系内,事实证明外界形势影响了中国前期的国家建设和政治决策。证明和维护自己的存在然后找到归属,然后才能发展。那是一个充满红色纯情记忆的年代,是一个洋溢青春狂热激情的年代。那是中国人历史上第一次切身经历和体验了当家做主人的时代,而这些情感自然很容易演化成为对代表性领袖的精神崇拜。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的经济发展是可以想象的而且让人自豪的!但是建设国家是没有经验下的探索,一切都需要思考、尝试,面对好的形势容易失去理性的东西和对未来困难客观的评价,所以错误和弯路不可避免。经济形势、社会意识风气以及国际形势的相互影响使得人民和国家情绪变得狂热而敏感,阶级斗争正好迎合了人民这种情绪。但是即使在那个*****的艰难时期,我们都学会了很多,不仅是经验教训、思考和变革、现实和未来,还有那个时代留下的永远的印记,都那么真实而厚重,那是激情燃烧的年代。

  第四集:伟大转折时间跨度:1976年---1982年

  本集以思想解放为起点,重点展现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程。

  1976年,“***”被粉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的前夜。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掀起了全社会的思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上来的战略决策。

  农村改革的进行和经济特区的设立,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撕开了高度计划经济的僵化体制,迈出了走向市场的重要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同时被提上日程;在经历了转轨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和苏东剧变国际大气候的多重考验后,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再次为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指明了方向。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解说词:2007年北京工人体育场正在为迎接奥运会进行大规模的改建。30年前,这里曾经成为世界的焦点,在1977年的一场足球赛上,从公众视线中消失了两年多的邓小平第一次公开亮相,日本共同社描述道:数万观众撇开比赛,霎时都站立起来,向他报以狂热的掌声,美国新闻周刊的评论认为,在经济事务方面预计他将逐渐发挥关键作用。

  当时的中国刚刚结束了长达十年的灰暗岁月,10年间中国百姓的生活几乎没有得到改善,1977年全国农村的贫困人口超过两亿,中国经济与世界的差距也在日益拉大,而就在这一时期中国大陆的四周出现了经济迅猛发展的亚洲四小龙,中国将如何选择前进的方向,在这样一个特殊历史关头复出的邓小平将如何带领中国实现伟大的转折。

  一位88岁高龄的老人在改革开放的重要关口再次以他特有的改革精神为中国指明了道路,他不仅留下了宝贵的邓小平理论,而且留下了宝贵的邓小平精神。有人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推翻封建帝制的孙中山,为中国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建立起新中国的毛泽东,让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而挽救了社会主义的邓小平为中国找到了一条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道路。

  当人们回首20世纪时会发现,整个人类都处在大变局之中,各种社会思想的演变、竞争影响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命运,也改变了世界的格局,20世纪的最后20多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在民族复兴的征途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将如何继续?新世纪的晨光中世界将看到一个怎样的中国?读后感:这是一个转折的时期,解放思想、事实就是、改革开放;客观总结过去、团结一致向前看。改革开放也是一个国家另一个创业的开始,初期的艰难和困扰,成绩带来的不断惊喜,以及不断探索前进的道路继续延续着。思想变革又开启了新的社会经济变革,这次政治变革要服务于经济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又有了一位领着中国勇敢往前走的人——不要怕,黑猫白猫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而渐渐的证明我们不仅仅是好猫。

  第五集世纪跨越

  时间跨度:1982年---2002年

  本集以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综合国力全面提升,中国经济发展逐步融入世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为主要内容。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中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沉着、负责地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取得抗洪胜利,使中国赢得世界赞许的目光;党的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世界显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国有企业改制取得突破,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经过15年的努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和世界在相互了解中一步步走近。

  在社会实践的推动下,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新时期中国发展的重要理论指导。2002年,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党和国家的中央领导集体再次实现平稳交替。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始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的新阶段。

  解说词:当20世纪进入倒计时的时候,信息革命已全面来临,世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中国的社会变革也在提速。在19*****,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的江泽民带领着改革开放的中国迈向新世纪。此后的13年,每个关注中国发展的目光都注意到了中华民族释放出的惊人活力,世界见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给中国带来的全方位的变化,这个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崭新构想,是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正式提出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在一起,既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么,这样一种经济体制将如何建立?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又将开启怎样一段新的航程?

  上海浦东:今天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国际金融贸易区,它像一只头雁,带动着整个长江流域地区,共同经历了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黄金年代。然而,在17年前,被宣布为国家级开发区的时候,这里还是一望无际的农田,1992年,浦东开发的战略目标被写进了党的十四大报告,这是党的代表大会第一次具体部署一个城市的经济建设工作,从此,这个中国最大,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开发区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浦东开发和许多同样发端于1992年的经济事件一道成为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中国全力起飞的写照。

  上海浦东:今天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国际金融贸易区,它像一只头雁,带动着整个长江流域地区,共同经历了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黄金年代。然而,在17年前,被宣布为国家级开发区的时候,这里还是一望无际的农田,1992年,浦东开发的战略目标被写进了党的十四大报告,这是党的代表大会第一次具体部署一个城市的经济建设工作,从此,这个中国最大,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开发区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浦东开发和许多同样发端于1992年的经济事件一道成为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中国全力起飞的写照。

  读后感:我们这个年龄段(80后)的历史和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演化的最新开端正是这个时代内发生的。这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中国开始了新的发展快车道。电影《80后》为了我们勾画了我们成长的某些记忆,然而我们国家的变革比我们的童年大的多复杂的多,有人称为中国奇迹,就这样我们在这个急剧变革的年代的一些类似而不同的记忆中走向了成年(关于家庭、学校、农村、城市等等等等)。不是我们成长的太慢,而是社会变化的太快,不是不想长大,而是长大了之后我们如何适应?这也是一个企业创始的阶段,我们熟知的一些企业和企业家都开始了他们的历史,而且他们影响着我们的现在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有时候我们羡慕那个给予的创业和淘金的机遇。

  第六集继往开来时间跨度:2002年---2007年

  本集以中国在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带领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为主要内容。履新之初西柏坡之行,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执政为民的理念;抗击非典之战中,践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领袖和民众共赴危难、恪尽职守,赢得了最终的胜利;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仍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傲人成绩,并就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做出了重要决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出发,党中央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战略思想,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经过新中国成立50多年和改革开放近30年的努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坚定地朝着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迈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实现。

  解说词:一个崭新的世纪已经开启了,中国迎来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激励着走在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每一位中国人。

  200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选举出以胡锦涛同志为***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2003年3月18日中共中央***国家**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我深知担任国家**这一崇高的职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一定忠诚地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恪尽职守、勤勉工作,竭诚为国家为人民服务,不辜负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重托。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给国内外的评论员留下了精干、务实、亲民的第一印象,13亿中国人和国际社会众多观察者注视着这个新的领导集体,他们将如何管理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如何领导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继续走好民族复兴之路?

  2002年12月5日胡锦涛和中共中央书记处全体人员冒雪前往西柏坡学习考察,这是他们履新不到一个月的首次集体行动,西柏坡是中国共产党进入北京前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1949年3月在革命胜局已定的历史性时刻,毛泽东指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

  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半个多世纪以来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一直伴随着新生政权,2002年的冬天新一届领导集体来这里重温历史,是对全党的警示也是对人民的承诺。

  读后感:继往开来,仍然是改革开放的继续和深化,我们将继续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继续努力,今天理解的深刻些了,而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我们会有新的答案和追求。我们的经济继续高效增长,综合国力继续不断提高;我们的有了或者将会有更多自豪和成绩;我们有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而我们的社会现在存在和将要面临诸多国内国际矛盾和难题;我们每天所经历和耳濡目染的社会的大千万象,摇头而又点头的真实着;我们说要建设和谐社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也许这才是现在的中国,也许这才是征程中的我们;也许正像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一样,我们还年轻,还有许多未来的未知需要面对,但是我们需要不骄不躁、坚持坚忍、艰苦奋斗、成就未来。历史说,每代人都有他的历史使命,我们呢?我们的社会——是中国现代化和社会变革的历史现在时和将来时!社会的我们——是个人成长和认识与规划人生的现在时和将来时!

  资料推荐:

  中文名称:复兴之路别名:《大国崛起》姊妹篇资源类型:RMVB

  版本:[YYTvO][全6集]发行时间:2007年电视台:CCTV1

  地区:大陆

  语言:普通话

  简介:【类型】:科教/历史/纪录【集数】:6

  

  

篇十二:复兴之路解说词第四集

 央视大型记录片《复兴之路》解说词

  序言

  在世界的东方,屹立着一个历史文化从未间断的国家——中国。几千年来,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历史的脚步,进入公元1661年的时候,随着清朝第三个皇帝康熙的登基,中国迎来了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段盛世。此时,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15世纪末,欧洲的航海家们开始征服海洋。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和贪婪掠夺,世界逐渐联接在一起,从此,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孤立于世界之外而存在。18世纪后期,英国的工业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以及法国的大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股汹涌的浪潮,不可阻挡地逼近了中国。沉浸在康乾盛世中的人们,全然不知这盛世亦正面临着一场厄运。正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利益和霸权的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已经扩张到东方,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即将到来,中华民族百余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复兴历史,由此拉开了大幕。

  

篇十三:复兴之路解说词第四集

 《复兴之路》解说词第二集:峥嵘岁月

  第二集:峥嵘岁月

  序言

  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但是,袁世凯很快就窃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这年4月,孙中山将临时大总统之位让于袁世凯,中华民国看似有国会、有《约法》、有众多政党,但实际上政权都操纵在袁世凯和北洋军阀手中。1913年3月国民党领袖宋教仁遭暗杀,他和许多人所期待的议会民主制度成了泡影,随后,为了换取支持,袁世凯基本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二十一条”,时人感叹道: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

  1916年袁世凯终于随着83天皇帝梦的破灭而败亡,但北洋政府却连形式上的统一都维持不了,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中国依然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之砥柱伊谁。

  第二集:峥嵘岁月北京天安门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象征。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它是一个特殊的见证者。88年前的一天,这里爆发了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奋起抗争的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大学生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游行。游行的起因是正在召开的巴黎和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黎和会决定由日本继承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而对于日本强加给中国的“二十一条”则置之不理。(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章开沅)巴黎和会的表现仍然是强权胜于公理。尽管中国也是一个参战国,也是战胜国之列。但是因为你是(弱)小的、贫弱的、穷弱的、没有实力的,所以照样改变不了原有的这种处境。所以这样引起了民间极大的激愤。继5月4日的学生游行之后,工人罢工,商人罢市,中国的各种社会力量都行动起来汇聚成自1840年以来涉及范围最广、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爱国运动。中国为什么会爆发如此大规模的群众运动,辛亥革命后中国人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915年9月15日一本杂志在上海黄浦江畔创刊,一年后杂志改名为《新青年》,发行量接近16000份,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影响深远的新文化运动就此发端,《新青年》的主编陈独秀提出要想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唐宝林)孙中山虽然推翻了一个皇帝,但是中国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民主共和的理念也没有实现。为此,陈独秀独辟蹊径,他提出来要拯救中国必须要改造中国人的国民性。(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陈谦平)实际上就是从臣民向国民的一个转变,那中国没有这个啊,(没有)这个思想基础,因为他只是刚从一个封建社会转过来的,而且中间没有这么一个阶段。《新青年》亮相三个月后,在一场大风雪中,北京大学迎来了新校长蔡元培。他聘请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随之迁往北京。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一批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在中国社会进行了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院院长杜维明)从18世纪以来,讲科学理性、讲自由、讲人权、讲法治、讲个人的尊严,这些价值通过五四成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结构中间,就是文化传统所不可或缺的一些基本价值。新文化运动中,西方的各种政治学说和社会思潮纷纷涌入。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在各种各样的“主义”中寻找着各自的信仰。中国已经醒来,但是,正如鲁迅所指出的“人生最痛苦的事,是梦醒了发现无处可走。”20世纪早期的中国已到了国将不国的地步,军阀之间为争权夺利混战不断,四处可见“城头变幻大王旗”,百姓生活在兵荒马乱的恐惧之中,报刊上常见的描述是“大肆劫掠,惨不忍言。”租界和占领区则一如从前,外国人在华特权原封不动,外国的战舰仍在中国内河扬威,一个迫切而又迷茫的问题是中国该往何处去?在这众多的主义和思想中哪一个能给中国带来光明。1919年梁启超来到欧洲,贫富差距和尖锐的劳资矛盾让他十分震惊,他在《欧游心影录》中描述道:全社会人心都陷入怀疑、沉闷、畏惧之中,好像失去了罗针的海船,迎着风遇着雾,不知前途怎生是好。一位美国记者直截了当地告诉梁启超,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了,这使得正在向西方学习的中国人感到困惑,中国还要沿着这条路再走一遍吗?就在这个时候,从俄国传来了十月革命成功的消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中国的先进分子在反复比较中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于沛)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以后,在中国出现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据不完全的统计,当时有400多种报刊从不同的程度、方面,以不同的形式来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一些倾向于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开始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集合起来。1920年2月9日,从北京通州到天津的路上,因传播革命主张而被北洋政府通缉的陈独秀和护送他离开的李大钊,正在筹划组建中国共产党。这段惊险的历程为历史留下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故事。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在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打败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革命纲领就被旗帜鲜明地提了出来。(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陈雪薇)它(中国共产党)是代表有先进理论指导,有组织、有纪律,严密的一个战斗部队,所以中国共产党产生之后,毛泽东说是中国革命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就预示着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会走出一条正确的道路,会达到自己胜利的目标。刚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虽然看上去还十分弱小,但站在它身后的却是越来越多的正在将目光投向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中国人,北京大学在1923年时进行了一次选举世界第一伟人的民意测验,497票中列宁独得227票位居第一,美国总统威尔逊得51票列第二,这一结果,折射出当时中国知识界榜样转移的思想状态,然而,中国太难改变了,就像鲁迅曾经说过的那样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新生的中国共产党将如何改变中国,怎样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呢?从1922年1月开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组织和推动下中国掀起了第一个工人运动的高潮,13个月时间中有30多万人参加的100余次罢工,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力量,扩大了党在全国的政治影响,也让中国国民党的领袖孙中山决心与共产党合作。(广东省孙中山研究会会长张磊)我想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孙中山与时俱进的结果,他找到了真正的朋友,找到了国内的真正的盟友,也看到了革命的基础是农民和工人。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就此开始。一年后,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因病去世,他没有能够看到毕生追求的理想成为现实。在他去世的第二年,由国共两党成员共同领导和组成的国民革命军从广州出发,开始了“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北伐战争,农民、工人被组织和动员起来,形成了历史上空前广泛而深刻的群众运动,史称大革命。1927年3月国民革命军攻占上海和南京,完全控制了长江中下游以南各省,北伐形势大好。但是蒋介石勾结中外反动势力积极策划反革命政变,仅仅十多天之后,4月12日蒋介石在南京发出密令:已光复的各省,一致实行清党。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开始捕杀共产党员,此后共有26000名共产党员和30多万群众被杀害,工农运动被镇压下去。(中央党史研究室原事务委员会委员黄修荣)因为共产党是代表广大工人、农民和劳苦大众利益的,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国民党右派是代表地主、资产阶级利益的,是

  为少数人谋利益的。因为他们代表的阶级利益根本不一样,所以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是在所难免的。大革命失败了,现实给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上了残酷的一课,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经过艰苦探索,中国共产党逐步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多年以后,毛泽东对外国朋友说,我们原先都不是拿枪的,都是爱和平的人,有种地的、有做工的、有当教员的、有做生意的,我是当小学教员的,我没有准备拿枪去打仗,毛泽东将武装革命形容为“逼上梁山”。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8月7日中共中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1927年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中的实际领导地位,1936年纵横十余省跨越二万五千里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结束。这里本是黄土高原上一块贫瘠的土地,自从红军长征来到这里,它就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地名逐渐成为决定中国命运的思想制高点。正是在这片沟壑纵横,连生存都很艰难的黄土地上,发出了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声音,培育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思想。它所散发的精神气息仿佛一块磁石,吸引着每一个有理想的中国人。(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杨胜群)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应该说是全面地充分地表现出来了,从而使得中国广大的先进分子,还包括许许多多的中间分子都纷纷站到它的旗帜下面来,中国人民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走向复兴的坚强的政治力量。中国的问题就是农民的问题。当中国共产党深深植根于农村的时候,国民党正在城市发展资本主义,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一批国民党高官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榨取和掠夺,逐渐成为新的官僚兼买办的资本家,而占人口85%的农村普遍贫困,到1937年时杂税名目竟高达1700多种。国民党统治的十年,经济垄断,政治独裁,没有能够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社会依然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就在这10年间,世界局势发生了急剧变化。苏联通过实行计划经济迅速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资本主义世界却从1929年起遭遇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被失业、饥饿笼罩着的人们陷入恐慌之中。欧洲上空,战争的阴云开始凝结。1939年纳粹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在亚洲,日本军国主义加紧实施其既定的侵华政策。1931年日军入侵中国东北,国民党政府却仍将兵力用于“围剿”工农红军,对日本则实行不抵抗主义和妥协退让的方针,致使11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沦陷。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荣维木)共产党多次向国民党提出了合作抗日这么一种诚意,那么直到1936年底西安事变爆发,共产党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尽了最大的努力,最后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的形成。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

  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中国取得了自1840年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在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被日本占领的台湾省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中国为世界发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牺牲和突出贡献,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英国哈佛大学教授入江郎)我认为从1931年日本入侵满洲到1937年之后的抗日战争,对于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国家统一有重大意义,因为中国共产党在三、四十年代始终在抵抗日本侵略。(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所长步平)我们的民族,也是近代以来由于我们的一团散沙,所以呢是在斗争中遇到失败,而抗日战争呢,因为我们党提倡了一个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这个民族统一战线的指导下,我们民族形成一个统一的一个抵抗的一种势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和美国成为世界两大阵营的首领。在社会主义阵营不断壮大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将以何种方式建国,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共和国成为各种力量关注的焦点。这是丰子恺先生作于1945年的漫画——《炮弹作花瓶》,它表达了中国人民希望铸剑为犁、重建家园的美好愿望。1945年10月10日国共两党签署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江沛)共产党提出来是希望国民党结束****,容纳包括共产党,包括其他民主党派还有无党派人士,大家组成一个联合政府,向民主政治迈进。但是呢,国民党它也深知一旦迈进宪政国民党将不可能独占政治资源。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会议达成五项协议,提出要建立国民政府委员会。但是中国人期盼已久的和平建国并没有到来,政治协商会议结束仅仅5个月后,1945年6月国民党挑起内战,中国共产党被迫面对一场不得不打的战争,这无疑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国民党的兵力是共产党的3倍,控制着全国几乎所有的大城市和主要交通干线、几乎全部的现代工业以及全国75%的土地和71%的人口。但是最终的胜利者却是中国共产党。究竟是什么改变了两党的力量对比?共产党凭借什么赢得了胜利?早在1945年人心的天平就开始倾斜,国民党在抗战中赢得的支持却在接收大员的腐败中一点点消失,房子、票子等照单全收,百姓称其为“五子登科”;谁有金条,谁就有理,百姓称其为“有条有理”。国民党政府还出台了这样的金融政策,抗战时大后方发行的法币1元可以兑换200元沦陷区使用的伪币,这意味着在重庆只能买四根油条的钱可以在上海摆两桌酒席。(复旦大学中国金融史研究中心主任吴景平)它的后果就是使国统区的广大的原先使用伪币、中储券的社会大众包括工商阶层等等,把他们的财产中的相当一部分奉献给了国民党政权,被掠夺了。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我认为,国民党的腐败、组织涣散是它的重大失败。共产党的领导人很明智,强调军队纪律的重要,强调服务人民的重要。国民党内的高级官员向蒋介石进言说这是在一片胜利声中埋下了一颗失败的定时炸弹。上海《大公报》的社评中写道“国民政府的做法几乎把京沪一带的人心丢光了”。但蒋介石并没有认识到人心向背将成为国共两党较量的核心。这是一部刊行于1943年的蒋介石的著作,在书中蒋介石极力宣扬维护其独裁的“一个政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这引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民盟中央重要成员闻一多对此异常失望,他说五四给我的影响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向五四挑战,我是无论如何接受不了的。1946年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闻一多被暗杀了,第二年国民党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强迫解散。

  (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毛里和子)1946年之后的中国状况是民主主义成为一个课题,反对独裁的口号呼声很高,这个的背景是国民党一党统治和国民党的相当腐败。

  抗战胜利后,一些民主党派曾经试图在国共对立的纲领之外寻找第三条道路,提倡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使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的幻想最终破灭。民主党派中的大多数逐渐靠近共产党。而此时毛泽东对中国道路的思考已日渐成熟,早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毛泽东就开始撰写一批重要的理论著作,系统阐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在1945年4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思想被确认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

  (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谢春涛)毛泽东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中国的具体问题,在中国革命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观点,那么这些观点,经过40年代的延安整风在党内形成了高度共识,在这个基础上七大把它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确定为一切工作的指针。我想这是历史的选择。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的前途和道路日渐清晰。就在1945年夏天,民主人士黄炎培来到延安,他与毛泽东进行了长达十几个小时的促膝谈话。黄炎培希望毛泽东找出一条新路,跳出历史上王朝兴衰周期律的支配。毛泽东回答道,“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这条新路就是民主。”毛泽东所说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路,正是1840年之后中国人民苦苦追求、一直盼望实现的道路。在向着这一理想前行的同时,解放区的实践正在把一个延续了2000年的关于土地的梦想变成现实。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它旗帜鲜明地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一年后,解放区近9000万农民分得了土地。这是

  一场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翻身的喜悦直接到达每一个农民的心头,而农民的力量正是可以决定中国命运的力量。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方德万)我认为蒋介石与毛泽东、孙中山相比,他输在没有清晰地描绘出一个被人民接受的中国的未来。在赢得民心方面,我认为他始终没有成功。

  国统区反内战、反饥饿、反独裁的运动与战场上国民党军的溃败,共同演绎着蒋介石政权最后的挽歌。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在中国大陆22年的统治被宣告结束。对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蒋介石自己作了这样的评价,他说国军为什么会弄到今天这个信心丧失、精神解体的地步,共产党的力量在抗战之前微不足道,由于我们的弱点被它抓住了,遂演成我们今天这样溃烂的局面,共产党打败了我们,不是共产党有三头六臂,是我们腐败无能,自己的弱点击败了自己。1949年9月21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和来自全国的民主党派、民主团体及无党派人士共商国是。在会上,民革中央名誉**宋庆龄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跃进”,民盟中央**张澜说:“从今天起,中国人民真正做了自己的主人”。

  (毛泽东录音)“诸位先生代表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中国史学会原会长金冲及)听到说是中国人现在从此站立起来了,那确实是只有当事人大概才能理解到当时那个心情。盼望了一百多年啊!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史景迁)这是一段非凡、充满巨变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有大量的民众牺牲,但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经历,取得了大量实验成果。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标志着1840年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一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胜利。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毛泽东录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109年沧桑巨变换了人间,北京天安门曾在1900年见证了西方列强的野蛮,在1919年见证了中国人民的觉醒,1949年的秋天它终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共和国。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一代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在这峥嵘百年中历经无数艰难坎坷,他们的业绩将永远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

  1949年9月30日,就在新中国宣告成立的前一天,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毛泽东亲自撰写了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抗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篇十四:复兴之路解说词第四集

 

  

篇十五:复兴之路解说词第四集

 《复兴之路》宣传片解说词

  为了一个民族的梦想,我们从1840年的海面出发;为了一个不变的追求,我们在岁月深处写下光荣。全球视野下展现中国道路之抉择;全景历史中浓缩民族复兴之历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用历史感悟未来。

  引言:认识国家和这个国家的历史,是我们认识自己的开始。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中华民族重新复兴道路的全景展现,民族过去的辉煌已经远去,我们在国家近现代过程中经历的封关锁国、落后挨打、艰苦革命、国家变革、社会建设等等所有的历程,决定了我们国家和我们每个人的命运和未来,我们有必要知道,也应该将这种历史和现实的辩证思想沉淀运用到人生和生活的各方面去,这样我们就会更接近一个真实和厚重的自己。第一集千年局变时间跨度:1840年---1911年本集以第一次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中国社会各阶层救国图强的各种探索为主要内容。以林则徐、魏源等少数人睁眼看世界为起始(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试图以封建统治秩序与西方技术相结合来实现自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维新派试图以君主立宪来改革政体、变法图强从而挽救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甲午战争后),这些探索都失败了,直到孙中山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领导辛亥革命摧毁封建专制制度,才为中华民族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本集把帝国主义侵略扩张和清王朝腐朽落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苦难与种种救亡图存的探索相结合,透过那一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意识的独特历史细节,描绘出一幅苦难中不屈、黑暗中寻路、危难中图强的历史画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课题被历史性地提了出来。

  解说词: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中国人的思想也由此而获得了一次巨大的解放。人们发现,既然两千多年来都被视为奉天承运的“天之子”不过是压在人们心灵上的土偶,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思想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呢?从此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深入人心。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然而,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它只是赶跑了一个皇帝,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在接下来的岁月中,谁能真正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谁能让中国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将经历怎样的艰难曲折,才能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呢?

  读后感: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里,改朝换代似的封建国治轮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变革,他的一些前进变化可以总体归结为自然发展现象(以及局部个体创造性)。当世界由各自封闭转变到四海通驿,这种理想上的均衡就破灭了。一个国家体制要变革需要内外的原因,他要有内在的思想变革为起点,思想基础来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国没有需要借鉴先进的移植过来;还要有外在的环境为背景,中国近代的前期变革是被动的,是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利益角逐中逐渐脱胎孕育的,那是一个在屈辱逼迫中成长起来的探索历程,路很多,但是能走到光明的很少,因为变革必须强大到强制国家体制的转换的地步才能继续下去……

  第二集:峥嵘岁月时间跨度:1912年---1949年本集以辛亥革命后各种政治力量探索中国道路为线索,重点表现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发展、挫折到壮大、赢得胜利并最终建立新中国。辛亥革命没能解决中国的问题,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进步人士的选择。中国共产党诞生后,率先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并在大革命失败后独立探索救中国的道路;日本侵华,民族大义面前,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破坏和平建国主张和政权腐败,导致了自身的失败;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赢得了民心的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全面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自1840年以来对于中国最重要的命题: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也为第二大历史任务——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进入新纪元,走上了新的道路。

  解说词: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但是,袁世凯很快就窃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这年4月,孙中山将临时大总统之位让于袁世凯,中华民国看似有国会、有《约法》、有众多政党,但实际上政权都操纵在袁世凯和北洋军阀手中。1913年3月国民党领袖宋教仁遭暗杀,他和许多人所期待的议会民主制度成了泡影,随后,为了换取支持,袁世凯基本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二十一条”,时人感叹道: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1916年袁世凯终于随着83天皇帝梦的破灭而败亡,但北洋政府却连形式上的统一都维持不了,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中国依然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之砥柱伊谁。20世纪早期的中国已到了国将不国的地步,军阀之间为争权夺利混战不断,四处可见城头变幻大王旗,百姓生活在兵荒马乱的恐惧之中,报刊上常见的描述是大肆劫掠,惨不忍言。

  租界和占领区则一如从前,外国人在华特权原封不动,外国的战舰仍在中国内河扬威,一个迫切而又迷茫的问题是中国该往何处去?在这众多的主义和思想中哪一个能给中国带来光明。1919年梁启超来到欧洲,贫富差距和尖锐的劳资矛盾让他十分震惊,他在《欧游心影录》中描述道:全社会人心都陷入怀疑、沉闷、畏惧之中,好像失去了罗针的海船,迎着风遇着雾,不知前途怎生是好。一位美国记者直截了当地告诉梁启超,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了,这使得正在向西方学习的中国人感到困惑,中国还要沿着这条路再走一遍吗?就在这个时候,从俄国传来了十月革命成功的消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中国的先进分子在反复比较中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读后感:那是一个民族未来道路选择的时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不是问题,问题是哪条路走得通。资本主义道路尝试了,为什么资产阶级革命失败,因为他不彻底,他和新封建势力军阀、国外资本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分连两可,使他最终沦落到代表封建地主、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为什么会有共产党,因为那是另一条路的探索,俄国十月革命是适时的一座灯塔(他展示了打破资本主义世界的一种新的发展导向),还是思想的变革和选择并产生了倾向性先进群体的产生,然后有了一个领导代表先进生产力(工人、知识分子)和绝大数人(农民和劳苦大众等)利益的革命性政党。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规律,代表更广泛人利益的、能够实现中国复兴需要的政党才是能够走向成功的力量,这也决定了中国命运发展的方向。当然这个规律首先要经历外部环境的考验(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完整),在这个过程中两个主要政党的历史角色演变更加明确了我们自己的选择。历史没有如果,因为利益决定本质和方向。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个使中国摆脱历史兴衰周期率的新路——民主,有了民主才能有民权、民生和民强!在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后,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近代史一直追求的第一项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使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开始了新的征程。第三集中国新生时间跨度:1949年---1976年本集以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的重大成绩为核心内容,表现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探索国家发展道路的经验和教训。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独特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新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在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确立社会主义制度,通过计划经济的方式,快速向工业化迈进,并取得了辉煌的成果。虽然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而导致社会主义道路遭遇曲折,但是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仍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为了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一个先进的工业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以巨大的热情建设新中国,同时也在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中华民族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解说词: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同时也宣告了自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新生的共和国仅用了半年时间就使全国物价基本稳定,治愈了旧中国无法医治的顽症,农村则继续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先后共使3亿多农民无偿获得了约7亿亩土地,但是,建设一个新国家的路途却山高水长,1949年的中国铁路主干线没有一条能够全线通车,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相当于亚洲国家平均值的三分之二,4000万灾民等待救助。面对旧政权留下的满目疮痍,冷战格局下诞生的新中国,在建设的进程中将经历怎样的艰难曲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将领导人民如何开辟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道路。新中国宣告成立的第3天,苏联政府发来外交照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对新中国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支持。两个多月后,毛泽东踏上了西去的列车前往莫斯科,这是他第一次出国,也是他出国访问时间最长的一次,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条约签订后迅速回国的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指出条约定下来比不定好,定下来,就有了靠,可以放手做别的事情。然而,此时却中国东北边境传来了隆隆炮声,建设的步伐被打乱了,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借机派第七舰队开进了台湾海峡,10月,美军无视中国的警告,越过三八线,将战火扩大到鸭绿江边,新生政权的安全受到了威胁,中国人民志愿军毅然开始保家卫国的战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为新中国的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读后感:新中国开始了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二项任务: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但是如何建设一个国家,他内部来自于长期的积贫积弱、他门外面的世界逐渐进入新的的两极分化体系内,事实证明外界形势影响了中国前期的国家建设和政治决策。证明和维护自己的存在然后找到归属,然后才能发展。那是一个充满红色纯情记忆的年代,是一个洋溢青春狂热激情的年代。那是中国人历史上第一次切身经历和体验了当家做主人的时代,而这些情感自然很容易演化成为对代表性领袖的精神崇拜。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的经济发展是可以想象的而且让人自豪的!但是建设国家是没有经验下的探索,一切都需要思考、尝试,面对好的形势容易失去理性的东西和对未来困难客观的评价,所以错误和弯路不可避免。经济形势、社会意识风气以及国际形势的相互影响使得人民和国家情绪变得狂热而敏感,阶级斗争正好迎合了人民这种情绪。但是即使在那个*****的艰难时期,我们都学会了很多,不仅是经验教训、思考和变革、现实和未来,还有那个时代留下的永远的印记,都那么真实而厚重,那是激情燃烧的年代。

  第四集:伟大转折时间跨度:1976年---1982年本集以思想解放为起点,重点展现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程。

  1976年,“***”被粉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的前夜。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掀起了全社会的思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上来的战略决策。农村改革的进行和经济特区的设立,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撕开了高度计划经济的僵化体制,迈出了走向市场的重要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同时被提上日程;在经历了转轨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和苏东剧变国际大气候的多重考验后,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再次为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指明了方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解说词:2007年北京工人体育场正在为迎接奥运会进行大规模的改建。30年前,这里曾经成为世界的焦点,在1977年的一场足球赛上,从公众视线中消失了两年多的邓小平第一次公开亮相,日本共同社描述道:数万观众撇开比赛,霎时都站立起来,向他报以狂热的掌声,美国新闻周刊的评论认为,在经济事务方面预计他将逐渐发挥关键作用。当时的中国刚刚结束了长达十年的灰暗岁月,10年间中国百姓的生活几乎没有得到改善,1977年全国农村的贫困人口超过两亿,中国经济与世界的差距也在日益拉大,而就在这一时期中国大陆的四周出现了经济迅猛发展的亚洲四小龙,中国将如何选择前进的方向,在这样一个特殊历史关头复出的邓小平将如何带领中国实现伟大的转折。一位88岁高龄的老人在改革开放的重要关口再次以他特有的改革精神为中国指明了道路,他不仅留下了宝贵的邓小平理论,而且留下了宝贵的邓小平精神。有人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推翻封建帝制的孙中山,为中国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建立起新中国的毛泽东,让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而挽救了社会主义的邓小平为中国找到了一条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道路。当人们回首20世纪时会发现,整个人类都处在大变局之中,各种社会思想的演变、竞争影响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命运,也改变了世界的格局,20世纪的最后20多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在民族复兴的征途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将如何继续?新世纪的晨光中世界将看到一个怎样的中国?读后感:这是一个转折的时期,解放思想、事实就是、改革开放;客观总结过去、团结一致向前看。改革开放也是一个国家另一个创业的开始,初期的艰难和困扰,成绩带来的不断惊喜,以及不断探索前进的道路继续延续着。思想变革又开启了新的社会经济变革,这次政治变革要服务于经济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又有了一位领着中国勇敢往前走的人——不要怕,黑猫白猫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而渐渐的证明我们不仅仅是好猫。

  第五集世纪跨越

  时间跨度:1982年---2002年本集以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综合国力全面提升,中国经济发展逐步融入世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为主要内容。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中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沉着、负责地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取得抗洪胜利,使中国赢得世界赞许的目光;党的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世界显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国有企业改制取得突破,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经过15年的努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和世界在相互了解中一步步走近。在社会实践的推动下,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新时期中国发展的重要理论指导。2002年,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党和国家的中央领导集体再次实现平稳交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始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的新阶段。

  解说词:当20世纪进入倒计时的时候,信息革命已全面来临,世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中国的社会变革也在提速。在19*****,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的江泽民带领着改革开放的中国迈向新世纪。此后的13年,每个关注中国发展的目光都注意到了中华民族释放出的惊人活力,世界见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给中国带来的全方位的变化,这个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崭新构想,是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正式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在一起,既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么,这样一种经济体制将如何建立?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又将开启怎样一段新的航程?上海浦东:今天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国际金融贸易区,它像一只头雁,带动着整个长江流域地区,共同经历了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黄金年代。然而,在17年前,被宣布为国家级开发区的时候,这里还是一望无际的农田,1992年,浦东开发的战略目标被写进了党的十四大报告,这是党的代表大会第一次具体部署一个城市的经济建设工作,从此,这个中国最大,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开发区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浦东开发和许多同样发端于1992年的经济事件一道成为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中国全力起飞的写照。上海浦东:今天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国际金融贸易区,它像一只头雁,带动着整个长江流域地区,共同经历了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黄金年代。然而,在17年前,被宣布为国家级开发区的时候,这里还是一望无际的农田,1992年,浦东开发的战略目标被写进了党的十四大报告,这是党的代表大会第一次具体部署一个城市的经济建设工作,从此,这个中国最大,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开发区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浦东开发和许多同样发端于1992年的经济事件一道成为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中国全力起飞的写照。

  读后感:我们这个年龄段(80后)的历史和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演化的最新开端正是这个时代内发生的。这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中国开始了新的发展快车道。电影《80后》为了我们勾画了我们成长的某些记忆,然而我们国家的变革比我们的童年大的多复杂的多,有人称为中国奇迹,就这样我们在这个急剧变革的年代的一些类似而不同的记忆中走向了成年(关于家庭、学校、农村、城市等等等等)。不是我们成长的太慢,而是社会变化的太快,不是不想长大,而是长大了之后我们如何适应?这也是一个企业创始的阶段,我们熟知的一些企业和企业家都开始了他们的历史,而且他们影响着我们的现在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有时候我们羡慕那个给予的创业和淘金的机遇。

  第六集继往开来时间跨度:2002年---2007年本集以中国在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带领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为主要内容。履新之初西柏坡之行,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执政为民的理念;抗击非典之战中,践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领袖和民众共赴危难、恪尽职守,赢得了最终的胜利;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仍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傲人成绩,并就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做出了重要决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出发,党中央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战略思想,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经过新中国成立50多年和改革开放近30年的努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坚定地朝着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迈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实现。

  解说词:一个崭新的世纪已经开启了,中国迎来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激励着走在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每一位中国人。200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选举出以胡锦涛同志为***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2003年3月18日中共中央***国家**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我深知担任国家**这一崇高的职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一定忠诚地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恪尽职守、勤勉工作,竭诚为国家为人民服务,不辜负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重托。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给国内外的评论员留下了精干、务实、亲民的第一印象,13亿中国人和国际社会众多观察者注视着这个新的领导集体,他们将如何管理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如何领导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继续走好民族复兴之路?2002年12月5日胡锦涛和中共中央书记处全体人员冒雪前往西柏坡学习考察,这是他们履新不到一个月的首次集体行动,西柏坡是中国共产党进入北京前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1949年3月在革命胜局已定的历史性时刻,毛泽东指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

  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半个多世纪以来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一直伴随着新生政权,2002年的冬天新一届领导集体来这里重温历史,是对全党的警示也是对人民的承诺。

  读后感:继往开来,仍然是改革开放的继续和深化,我们将继续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继续努力,今天理解的深刻些了,而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我们会有新的答案和追求。我们的经济继续高效增长,综合国力继续不断提高;我们的有了或者将会有更多自豪和成绩;我们有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而我们的社会现在存在和将要面临诸多国内国际矛盾和难题;我们每天所经历和耳濡目染的社会的大千万象,摇头而又点头的真实着;我们说要建设和谐社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也许这才是现在的中国,也许这才是征程中的我们;也许正像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一样,我们还年轻,还有许多未来的未知需要面对,但是我们需要不骄不躁、坚持坚忍、艰苦奋斗、成就未来。历史说,每代人都有他的历史使命,我们呢?我们的社会——是中国现代化和社会变革的历史现在时和将来时!社会的我们——是个人成长和认识与规划人生的现在时和将来时!资料推荐:中文名称:复兴之路别名:《大国崛起》姊妹篇资源类型:RMVB版本:[YYTvO][全6集]发行时间:2007年电视台:CCTV1地区:大陆语言:普通话简介:【类型】:科教/历史/纪录【集数】:6

  

  

篇十六:复兴之路解说词第四集

 改革每前进一步几乎都会有各种争论所以提出要不争论一争论时间就争掉了什么也干不在课上老师为我们组织播放了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伟大转折讲述了***被粉碎后中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上来农村改革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使中国迈向了走向市场的重要一步

  复兴之路第四集观后感

  复兴之路第四集观后感(一)《复兴之路》的第四集是《伟大转折》,叙述了从1976年毛泽东去世到90年代初期邓小平时代改革开放的历史。中外历史上的改革成功的不多,因为改革是利益的重新调整,是对陈旧观念的突破,改革必将遭到既得利益者和思想保守者的阻扰反对。但邓小平领导的改革成功了,这是因为毛泽东时代的物极必反,穷则思变啊,老路实在走不下去了,当然也和邓小平等人的极高个人威望以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关,保持了社会的安定团结的环境。改革的过程就是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冲破各种阻扰向前探索的过程。改革每前进一步,几乎都会有各种争论,所以邓小平提出要不争论,一争论时间就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复兴之路第四集观后感(二)在课上老师为我们组织播放了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伟大转折》,讲述了“***”被粉碎后,中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上来,农村改革,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使中国迈向了走向市场的重要一步。在经历了转轨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和苏东剧变国际大气候的多重考验后,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再次为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指明了方向。中国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有着深深的感触,我们国家从一个落后而贫穷的,不为世人所知的末流国家,经历着不同寻常的伟大变革,而崛起、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成为世界一颗耀眼的明珠。记录片在一场激烈的足球比赛中拉开历年,在北京工人体育馆的赛场上,一个熟悉的身影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他就是邓小平同志。霎时,全场数百万名观众站了起来,并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因为一直以来他给人的印象就是精明能干,即便国家发生什么大事,他都能从一位智者的角度来分析状况,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另一方面,因为摆在他面前的是这么一个严峻的国情:中国刚刚从十年动乱中逃脱出来,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超过两亿,中国的经济由于十年来的动乱已经被世界的经济强国远远地抛在了后面,想要实现国家经济的复苏,谈何容易!1977年秋,复出的邓小平同志就做出了一个意义重大的举措:恢复因“文

  1——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革”而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是的,一个国家的发展的最终动力是这个国家国民的受教育程度。正如培根所说:“知识就是力量。”而在几个月之后,邓小平又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响亮的口号。这次大会之后,我国的科学教育开始朝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前进。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批判的“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这为“*****”后的中国,实现历史性转折奠定基础;1978年11月,邓小平同志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主题,其贯穿了以后的改革,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的,极为重要的会议,其实现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实现建国以来的一次伟大改革,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1982年邓小平又提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讲话,其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1982年至1992年,邓小平同志多次下南方,并发表讲话,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展开了新的篇章,同时确立中国的经济体制,为今后的经济崛起奠定制度基础。

  今天的中国能够取得辉煌的成绩得益于创造,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便是前无古人的最伟大的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历史的选择,反映着人民的意愿,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强国富民、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历史的尊重、对人民的尊重,也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拓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综合国力加大增强,人民生活从贫穷走向富足,国际地位显着提升。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创举,多年来,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到发达现代的工业化国家;从解决温饱到奔入小康;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如此种种,都源于改革开放的创造精神。

  看完《复兴之路——伟大转折》,我们在震撼之余,最重要的是要继往开来,现在,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沿着前辈们在复兴之路上留下的足迹,更成功的走好复兴之路。

  一个国家有如此意志和精神,一个人也不例外。在人的一生中,有成功也有失败,即使你是一个成功者,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失败是在所难免的,

  2——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坦然面对它,接受它,给予失败正确的认识,从中总结教训并最终战胜它。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可想而知,我们肩上的担子还是很重的,所以,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多少的沧桑岁月,才得来今朝幸福生活,为了中华的复兴大业,为了大家心中共同的中华梦,也为了每个人心中的梦,我们大家共勉之。为了明天,觉醒,努力吧!

  3——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篇十七:复兴之路解说词第四集

 CCTV《复兴之路》宣传片解说词欣赏为了一个民族的梦想,我们从1840年的海面出发;为了一

  个不变的追求,我们在岁月深处写下光荣。全球视野下展现中国道路之抉择;全景历史中浓缩民族复兴之历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用历史感悟未来。复兴之路解说词下载复兴之路的解说词

  第一集千年局变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

  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中国人的思想也由此而获得了一次巨大的解放。人们发现,既然两千多年来都被视为奉天承运的“天之子”不过是压在人们心灵上的土偶,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思想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呢?从此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深入人心。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然而,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它只是赶跑了一个皇帝,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在接下来的岁月中,谁能真正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谁能让中国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将经历怎样的艰难曲折,才能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呢?

  第二集:峥嵘岁月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但是,

  袁世凯很快就窃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这年4月,孙中山将临时大总统之位让于袁世凯,中华民国看似有国会、有《约法》、有众多政党,但实际上政权都操纵在袁世凯和北洋军阀手中。1913年3月国民党领袖宋教仁遭暗杀,他和许多人所期待的议会民主制度成了泡影,随后,为了换取支持,袁世凯基本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二十一条”,时人感叹道: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

  1916年袁世凯终于随着83天皇帝梦的破灭而败亡,但北洋政府却连形式上的统一都维持不了,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中国依然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之砥柱伊谁。

  20世纪早期的中国已到了国将不国的地步,军阀之间为争权夺利混战不断,四处可见城头变幻大王旗,百姓生活在兵荒马乱的恐惧之中,报刊上常见的描述是大肆劫掠,惨不忍言。

  租界和占领区则一如从前,外国人在华特权原封不动,外国的战舰仍在中国内河扬威,一个迫切而又迷茫的问题是中国该往何处去?在这众多的主义和思想中哪一个能给中国带来光明。

  1919年梁启超来到欧洲,贫富差距和尖锐的劳资矛盾让他十分震惊,他在《欧游心影录》中描述道:全社会人心都陷入怀疑、沉闷、畏惧之中,好像失去了罗针的海船,迎着风遇着雾,不知前途怎生是好。一位美国记者直截了当地告诉梁启超,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了,这

  使得正在向西方学习的中国人感到困惑,中国还要沿着这条路再走一遍吗?就在这个时候,从俄国传来了十月革命成功的消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中国的先进分子在反复比较中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第三集中国新生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同时也宣告了自近

  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新生的共和国仅用了半年时间就使全国物价基本稳定,治愈了旧中国无法医治的顽症,农村则继续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先后共使3亿多农民无偿获得了约7亿亩土地,但是,建设一个新国家的路途却山高水长,1949年的中国铁路主干线没有一条能够全线通车,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相当于亚洲国家平均值的三分之二,4000万灾民等待救助。面对旧政权留下的满目疮痍,冷战格局下诞生的新中国,在建设的进程中将经历怎样的艰难曲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将领导人民如何开辟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道路。

  新中国宣告成立的第3天,苏联政府发来外交照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对新中国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支持。两个多月后,毛泽东踏上了西去的列车前往莫斯科,这是他第

  一次出国,也是他出国访问时间最长的一次,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条约签订后迅速回国的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指出条约定下来比不定好,定下来,就有了靠,可以放手做别的事情。然而,此时却中国东北边境传来了隆隆炮声,建设的步伐被打乱了,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借机派第七舰队开进了台湾海峡,10月,美军无视中国的警告,越过三八线,将战火扩大到鸭绿江边,新生政权的安全受到了威胁,中国人民志愿军毅然开始保家卫国的战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为新中国的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第四集:伟大转折2007年北京工人体育场正在为迎接奥运会进行大规模的改建。

  30年前,这里曾经成为世界的焦点,在1977年的一场足球赛上,从公众视线中消失了两年多的邓小平第一次公开亮相,日本共同社描述道:数万观众撇开比赛,霎时都站立起来,向他报以狂热的掌声,美国新闻周刊的评论认为,在经济事务方面预计他将逐渐发挥关键作用。

  当时的中国刚刚结束了长达十年的灰暗岁月,10年间中国百姓的生活几乎没有得到改善,1977年全国农村的贫困人口超过两亿,中国经济与世界的差距也在日益拉大,而就在这一时期中国大陆的四周出现了经济迅猛发展的亚洲四小龙,中国将如何选择前进的方向,

  在这样一个特殊历史关头复出的邓小平将如何带领中国实现伟大的转折。

  一位88岁高龄的老人在改革开放的重要关口再次以他特有的改革精神为中国指明了道路,他不仅留下了宝贵的邓小平理论,而且留下了宝贵的邓小平精神。有人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推翻封建帝制的孙中山,为中国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建立起新中国的毛泽东,让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而挽救了社会主义的邓小平为中国找到了一条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道路。

  当人们回首20世纪时会发现,整个人类都处在大变局之中,各种社会思想的演变、竞争影响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命运,也改变了世界的格局,20世纪的最后20多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在民族复兴的征途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将如何继续?新世纪的晨光中世界将看到一个怎样的中国?

  第五集世纪跨越当20世纪进入倒计时的时候,信息革命已全面来临

  ,世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中国的社会变革也在提速。在19*****,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的江泽民带领着改革开放的中国迈向新世纪。此后的13年,每个关注中国发展的目光都注意到了中华民族释放出的惊人活力,世界见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给中国带来的全方位的变化,这个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崭新构想,是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正式提出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在一起,既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么,这样一种经济体制将如何建立?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又将开启怎样一段新的航程?

  上海浦东:今天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国际金融贸易区,它像一只头雁,带动着整个长江流域地区,共同经历了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黄金年代。然而,在17年前,被宣布为国家级开发区的时候,这里还是一望无际的农田,1992年,浦东开发的战略目标被写进了党的十四大报告,这是党的代表大会第一次具体部署一个城市的经济建设工作,从此,这个中国最大,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开发区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浦东开发和许多同样发端于1992年的经济事件一道成为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中国全力起飞的写照。

  上海浦东:今天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国际金融贸易区,它像一只头雁,带动着整个长江流域地区,共同经历了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黄金年代。然而,在17年前,被宣布为国家级开发区的时候,这里还是一望无际的农田,1992年,浦东开发的战略目标被写进了党的十四大报告,这是党的代表大会第一次具体部署一个城市的经济建设工作,从此,这个中国最大,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开发区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浦东开发和许多同样发端于1992年的经济

  事件一道成为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中国全力起飞的写照。

  第六集继往开来一个崭新的世纪已经开启了,中国迎来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

  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激励着走在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每一位中国人。

  200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选举出以胡锦涛同志为***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2003年3月18日中共中央***国家**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我深知担任国家**这一崇高的职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一定忠诚地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恪尽职守、勤勉工作,竭诚为国家为人民服务,不辜负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重托。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给国内外的评论员留下了精干、务实、亲民的第一印象,13亿中国人和国际社会众多观察者注视着这个新的领导集体,他们将如何管理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如何领导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继续走好民族复兴之路?

  2002年12月5日胡锦涛和中共中央书记处全体人员冒雪前往西柏坡学习考察,这是他们履新不到一个月的首次集体行动,西柏坡是中国共产党进入北京前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1949年3月在革命胜局已定的历史性时刻,毛泽东指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半

  个多世纪以来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一直伴随着新生政权,2002年的冬天新一届领导集体来这里重温历史,是对全党的警示也是对人民的承诺。

  中文名称:复兴之路

  别名:《大国崛起》姊妹篇

  资源类型:RMVB

  版本:[YYTvO][全6集]

  发行时间:2007年

  电视台:CCTV1

  地区:大陆

  语言:普通话

  简介:【类型】:科教/历史/纪录

  【集数】:

  6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首过去,展望未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

  何实现?《复兴之路》围绕千年局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

  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六大主题线索,全景式追溯了中华民族160

  多年来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全片以翔实的史料、恢弘

  的结构篇章、深沉的叙述语言,辅以弥足珍贵的历史图片,为世人展

  示了全球视野下中国发现道路之抉择、民族复兴之画卷。

  全片述事宏大,解读深刻,凸现了历史发展主体脉络,电视片原

  创精彩内容及画面与图书内容合为一体,给人以启迪,引人以思索,

  发人以共鸣。这是一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交响史诗;一套浓缩民族

  复兴历程的震撼影视作品;一套极具深厚历史底蕴和史料价值的精粹

  集成,更是一套思想性、历史性、可读性俱佳的可收藏的影视精品。

  第一集千年局变

  时间跨度:1840年---1911年

  本集以第一次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中国社会各阶层救国图

  强的各种探索为主要内容。

  以林则徐、魏源等少数人睁眼看世界为起始(第一次鸦片战争

  后);洋务运动试图以封建统治秩序与西方技术相结合来实现自强(第

  二次鸦片战争后);维新派试图以君主立宪来改革政体、变法图强从

  而挽救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甲午战争后),这些探索都失败了,直到

  孙中山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领导辛亥革命摧毁封建专制制度,

  才为中华民族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本集把帝国主义侵略扩张和清王朝腐朽落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

  苦难与种种救亡图存的探索相结合,透过那一时期中国政治、经济、

  文化、社会意识的独特历史细节,描绘出一幅苦难中不屈、黑暗中寻

  路、危难中图强的历史画卷。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课题被历史性地提了出来。

  第二集峥嵘岁月

  时间跨度:1912年---1949年

  本集以辛亥革命后各种政治力量探索中国道路为线索,重点表现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发展、挫折到壮大、赢得胜利并最终建立新中国。

  辛亥革命没能解决中国的问题,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逐渐成

  为进步人士的选择。中国共产党诞生后,率先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纲领,并在大革命失败后独立探索救中国的道路;日本侵华,民族大

  义面前,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破坏和平建国主张和政权腐败,导致了自身的失败;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赢得了民心的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全面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自1840年以来对于中国最重要的命题: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也为第二大历史任务——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进入新纪元,走上了新的道路。

  第三集:中国新生

  时间跨度:1949年---1976年

  本集以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取

  得的重大成绩为核心内容,表现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探索国家发展道

  路的经验和教训。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独特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新中国选择了社

  会主义道路:在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确立社会主义制度,通过计划经

  济的方式,快速向工业化迈进,并取得了辉煌的成果。虽然由于缺乏

  经验、急于求成而导致社会主义道路遭遇曲折,但是党的第一代领导

  集体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仍然取得了伟大的

  成就。

  为了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一个先进的工业国,中国共产

  党领导中国人民以巨大的热情建设新中国,同时也在思考什么是社会

  主义,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中华民族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第四集:伟大转折

  时间跨度:1976年---1992年

  本集以思想解放为起点,重点展现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伟大历程。

  1976年,“***”被粉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的前夜。

  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掀起了全社会的思考;党的十一届

  三中全会上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

  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上来的战略决策。

  农村改革的进行和经济特区的设立,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

  幕。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撕开了高度计划经济的僵化体制,迈出

  了走向市场的重要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同时被提上日程;

  在经历了转轨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和苏东剧变国际大气候的多重考验

  后,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再次为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指明了方

  向。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第五集:世纪跨越

  时间跨度:1989年---2002年

  本集以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综合国力全面提升,中国经济发展逐

  步融入世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为主要内容。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中国经

  济成功实现“软着陆”;沉着、负责地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取得抗洪

  胜利,使中国赢得世界赞许的目光;党的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世界显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国有企业改制取得突破,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经过15年的努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和世界在相互了解中一步步走近。

  在社会实践的推动下,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新时期中国发展的重要理论指导。2002年,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党和国家的中央领导集体再次实现平稳交替。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始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的新阶段。

  第六集:继往开来

  时间跨度:2002年---2007年

  本集以中国在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带领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社会和谐为主要内容。

  履新之初西柏坡之行,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

  执政为民的理念;抗击非典之战中,践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领袖

  和民众共赴危难、恪尽职守,赢得了最终的胜利;与此同时,中国经

  济仍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傲人成绩,并就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若干问题做出了重要决议。

  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出发,党中央提出了坚持科

  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战略思想,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的总体布局,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

  设四位一体。

  经过新中国成立50多年和改革开放近30年的努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坚定地朝着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迈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实现。

  

  

篇十八:复兴之路解说词第四集

 CCTV《复兴之路》宣传片解说词欣赏

  为了一个民族的梦想,我们从1840年的海面出发;为了一个不变的追求,我们在岁月深处写下光荣。全球视野下展现中国道路之抉择;全景历史中浓缩民族复兴之历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用历史感悟未来。复兴之路解说词下载复兴之路的解说词

  第一集千年局变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中国人的思想也由此而获得了一次巨大的解放。人们发现,既然两千多年来都被视为奉天承运的“天之子”不过是压在人们心灵上的土偶,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思想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呢?从此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深入人心。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然而,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它只是赶跑了一个皇帝,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在接下来的岁月中,谁能真正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谁能让中国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将经历怎样的艰难曲折,才能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呢?

  第二集:峥嵘岁月

  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但是,袁世凯很快就窃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这年4月,孙中山将临时大总统之位让于袁世凯,中华民国看似有国会、有《约法》、有众多政党,但实际上政权都操纵在袁世凯和北洋军阀手中。1913年3月国民党领袖宋教仁遭暗杀,他和许多人所期待的议会民主制度成了泡影,随后,为了换取支持,袁世凯基本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二十一条”,时人感叹道: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1916年袁世凯终于随着83天皇帝梦的破灭而败亡,但北洋政府却连形式上的统一都维持不了,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中国依然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之砥柱伊谁。20世纪早期的中国已到了国将不国的地步,军阀之间为争权夺利混战不断,四处可见城头变幻大王旗,百姓生活在兵荒马乱的恐惧之中,报刊上常见的描述是大肆劫掠,惨不忍言。租界和占领区则一如从前,外国人在华特权原封不动,外国的战舰仍在中国内河扬威,一个迫切而又迷茫的问题是中国该往何处去?在这众多的主义和思想中哪一个能给中国带来光明。1919年梁启超来到欧洲,贫富差距和尖锐的劳资矛盾让他十分震惊,他在《欧游心影录》中描述道:全社会人心都陷入怀疑、沉闷、畏惧之中,好像失去了罗针的海船,迎着风遇着雾,不知前途怎生是好。一位美国记者直截了当地告诉梁启超,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了,这使得正在向西方学习的中国人感到困惑,中国还要沿着这条路再走一遍吗?就在这个时候,从俄国传来了十月革命成功的消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中国的先进分子在反复比较中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第三集中国新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同时也宣告了自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新生的共和国仅用了半年时间就使全国物价基本稳定,治愈了旧中国无法医治的顽症,农村则继续实

  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先后共使3亿多农民无偿获得了约7亿亩土地,但是,建设一个新国家的路途却山高水长,1949年的中国铁路主干线没有一条能够全线通车,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相当于亚洲国家平均值的三分之二,4000万灾民等待救助。面对旧政权留下的满目疮痍,冷战格局下诞生的新中国,在建设的进程中将经历怎样的艰难曲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将领导人民如何开辟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道路。新中国宣告成立的第3天,苏联政府发来外交照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对新中国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支持。两个多月后,毛泽东踏上了西去的列车前往莫斯科,这是他第一次出国,也是他出国访问时间最长的一次,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条约签订后迅速回国的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指出条约定下来比不定好,定下来,就有了靠,可以放手做别的事情。然而,此时却中国东北边境传来了隆隆炮声,建设的步伐被打乱了,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借机派第七舰队开进了台湾海峡,10月,美军无视中国的警告,越过三八线,将战火扩大到鸭绿江边,新生政权的安全受到了威胁,中国人民志愿军毅然开始保家卫国的战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为新中国的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第四集:伟大转折

  2007年北京工人体育场正在为迎接奥运会进行大规模的改建。30年前,这里曾经成为世界的焦点,在1977年的一场足球赛上,从公众视线中消失了两年多的邓小平第一次公开亮相,日本共同社描述道:数万观众撇开比赛,霎时都站立起来,向他报以狂热的掌声,美国新闻周刊的评论认为,在经济事务方面预计他将逐渐发挥关键作用。当时的中国刚刚结束了长达十年的灰暗岁月,10年间中国百姓的生活几乎没有得到改善,1977年全国农村的贫困人口超过两亿,中国经济与世界的差距也在日益拉大,而就在这一时期中国大陆的四周出现了经济迅猛发展的亚洲四小龙,中国将如何选择前进的方向,在这样一个特殊历史关头复出的邓小平将如何带领中国实现伟大的转折。一位88岁高龄的老人在改革开放的重要关口再次以他特有的改革精神为中国指明了道路,他不仅留下了宝贵的邓小平理论,而且留下了宝贵的邓小平精神。有人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推翻封建帝制的孙中山,为中国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建立起新中国的毛泽东,让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而挽救了社会主义的邓小平为中国找到了一条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道路。当人们回首20世纪时会发现,整个人类都处在大变局之中,各种社会思想的演变、竞争影响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命运,也改变了世界的格局,20世纪的最后20多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在民族复兴的征途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将如何继续?新世纪的晨光中世界将看到一个怎样的中国?

  第五集世纪跨越

  当20世纪进入倒计时的时候,信息革命已全面来临,世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中国的社会变革也在提速。在19*****,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的江泽民带领着改革开放的中国迈向新世纪。此后的13年,每个关注中国发展的目光都注意到了中华民族释放出的惊人活力,世界见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给中国带来的全方位的变化,这个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崭新构想,是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正式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在一起,既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么,这样一种经济体制将如何建立?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又将开启怎样一段新的航程?上海浦东:今天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国际金融贸易区,它像一只头雁,带动着整个长江流域地区,共同经历了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黄金年代。然而,在17年前,被宣布为国家级开发区的时候,这里还是一望无际的农田,1992年,浦东开发的战略目标被写进了党的十四大报告,这是党的代表大会第一次具体部署

  一个城市的经济建设工作,从此,这个中国最大,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开发区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浦东开发和许多同样发端于1992年的经济事件一道成为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中国全力起飞的写照。上海浦东:今天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国际金融贸易区,它像一只头雁,带动着整个长江流域地区,共同经历了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黄金年代。然而,在17年前,被宣布为国家级开发区的时候,这里还是一望无际的农田,1992年,浦东开发的战略目标被写进了党的十四大报告,这是党的代表大会第一次具体部署一个城市的经济建设工作,从此,这个中国最大,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开发区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浦东开发和许多同样发端于1992年的经济事件一道成为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中国全力起飞的写照。

  第六集继往开来

  一个崭新的世纪已经开启了,中国迎来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激励着走在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每一位中国人。200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选举出以胡锦涛同志为***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2003年3月18日中共中央***国家**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我深知担任国家**这一崇高的职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一定忠诚地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恪尽职守、勤勉工作,竭诚为国家为人民服务,不辜负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重托。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给国内外的评论员留下了精干、务实、亲民的第一印象,13亿中国人和国际社会众多观察者注视着这个新的领导集体,他们将如何管理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如何领导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继续走好民族复兴之路?2002年12月5日胡锦涛和中共中央书记处全体人员冒雪前往西柏坡学习考察,这是他们履新不到一个月的首次集体行动,西柏坡是中国共产党进入北京前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1949年3月在革命胜局已定的历史性时刻,毛泽东指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半个多世纪以来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一直伴随着新生政权,2002年的冬天新一届领导集体来这里重温历史,是对全党的警示也是对人民的承诺。

  中文名称:复兴之路别名:《大国崛起》姊妹篇资源类型:RMVB版本:[YYTvO][全6集]发行时间:2007年电视台:CCTV1地区:大陆语言:普通话简介:【类型】:科教/历史/纪录【集数】:6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首过去,展望未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何实现?《复兴之路》围绕千年局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六大主题线索,全景式追溯了中华民族160多年来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全片以翔实的史料、恢弘的结构篇章、深沉的叙述语言,辅以弥足珍贵的历史图片,为世人展示了全球视野下中国发现道路之抉择、民族复兴之画卷。全片述事宏大,解读深刻,凸现了历史发展主体脉络,电视片原创精彩内容及画面与图书内容合为一体,给人以启迪,引人以思索,发人以共鸣。这是一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交响史诗;一套浓缩民族复兴历程的震撼影视作品;一套极具深厚历史底蕴和史料价值的精粹集成,更是一套思想性、历史性、可读性俱佳的可收藏的影视精品。

  第一集千年局变

  时间跨度:1840年---1911年

  本集以第一次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中国社会各阶层救国图强的各种探索为主要内容。以林则徐、魏源等少数人睁眼看世界为起始(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试图以封建统治秩序与西方技术相结合来实现自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维新派试图以君主立宪来改革政体、变法图强从而挽救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甲午战争后),这些探索都失败了,直到孙中山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领导辛亥革命摧毁封建专制制度,才为中华民族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本集把帝国主义侵略扩张和清王朝腐朽落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苦难与种种救亡图存的探索相结合,透过那一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意识的独特历史细节,描绘出一幅苦难中不屈、黑暗中寻路、危难中图强的历史画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课题被历史性地提了出来。

  第二集峥嵘岁月

  时间跨度:1912年---1949年

  本集以辛亥革命后各种政治力量探索中国道路为线索,重点表现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发展、挫折到壮大、赢得胜利并最终建立新中国。辛亥革命没能解决中国的问题,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进步人士的选择。中国共产党诞生后,率先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并在大革命失败后独立探索救中国的道路;日本侵华,民族大义面前,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破坏和平建国主张和政权腐败,导致了自身的失败;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赢得了民心的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全面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自1840年以来对于中国最重要的命题: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也为第二大历史任务——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进入新纪元,走上了新的道路。

  第三集:中国新生

  时间跨度:1949年---1976年

  本集以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的重大成绩为核心内容,表现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探索国家发展道路的经验和教训。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独特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新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在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通过计划经济的方式,快速向工业化迈进,并取得了辉煌的成果。虽然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而导致社会主义道路遭遇曲折,但是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仍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为了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一个先进的工业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以巨大的热情建设新中国,同时也在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中华民族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第四集:伟大转折

  时间跨度:1976年---1992年

  本集以思想解放为起点,重点展现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程。1976年,“***”被粉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的前夜。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掀起了全社会的思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上来的战略决策。农村改革的进行和经济特区的设立,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撕开了高度计划经济的僵化体制,迈出了走向市场的重要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同时被提上日程;在经历了转轨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和苏东剧变国际大气候的多重考验后,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再次为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指明了方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第五集:世纪跨越

  时间跨度:1989年---2002年

  本集以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综合国力全面提升,中国经济发展逐步融入世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为主要内容。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中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沉着、负责地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取得抗洪胜利,使中国赢得世界赞许的目光;党的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世界显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国有企业改制取得突破,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经过15年的努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和世界在相互了解中一步步走近。在社会实践的推动下,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新时期中国发展的重要理论指导。2002年,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党和国家的中央领导集体再次实现平稳交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始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的新阶段。

  第六集:继往开来

  时间跨度:2002年---2007年

  本集以中国在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带领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为主要内容。履新之初西柏坡之行,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执政为民的理念;抗击非典之战中,践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领袖和民众共赴危难、恪尽职守,赢得了最终的胜利;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仍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傲人成绩,并就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做出了重要决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出发,党中央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战略思想,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经过新中国成立50多年和改革开放近30年的努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坚定地朝着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迈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实现。

  

  

篇十九:复兴之路解说词第四集

 【优质】复兴之路解说词-推荐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复兴之路解说词

  篇一:纪录片《复兴之路》解说词《复兴之路》解说词第一集:千年局变序言在世界的东方,屹立着一个历史文化从未间断的国家——中国。几千年来,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历史的脚步,进入公元1661年的时候,随着清朝第三个皇帝康熙的登基,中国迎来了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段盛世。此时,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15世纪末,欧洲的航海家们开始征服海洋。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和贪婪掠夺,世界逐渐联接在一起,从此,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孤立于世界之外而存在。18世纪后期,英国的工业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以及法国的大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股汹涌的浪潮,不可阻挡地逼近了中国。沉浸在康乾盛世中的人们,全然不知这盛世亦正面临着一场厄运。正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利益和霸权的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已经扩张到东方,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即将到来,中华民族百余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复兴历史,由此拉开了大幕。第一集:千年局变(福建马尾港)这是位于中国东南的一个小镇。201X年,小镇上的一个造船企业,迎来了自己140岁的生日,今天的中国,已是世界第三造船大国,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只是行业中十分普通的一家企业。而在140年前的1866年,马尾造船厂的建立,却是一件备受关注的大事。船厂的创办者——大清国闽浙总督左宗棠在奏折中说修建造船厂的目的是“欲防海之害”。肩负着如此重大的使命,中国第一个也是当时亚洲最大的现代船舶修造厂,在小镇马尾动工了。一百多年前,大清国在海上遭到了怎样的侵害?一个造船厂,如何能迎接这个挑战?马尾造船厂开始修建的26年前,危机从海上而来。1840年6月,集结在澳门沿海之外的英国舰船,出发北上,入侵中国。此后两年中,清政府屡战

  【优质】复兴之路解说词-推荐word版

  屡败,最终被迫议和。历史学家称这场战争为“鸦片战争”。古老中国以这样的方式,开始了自己的近代历史。那么,中英之间,为什么会爆发这场战争?它将会造成这样的后果呢?也许,英国议会在1840年4月的3天辩论,可以帮助后人考察战争的根源。关于是否对中国开战,看起来似乎是与两种植物有关的贸易引起的——英国人的鸦片和中国人的茶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牛大勇)在鸦片战争前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对外贸易主要是输出茶叶、农产品、经济作物,贸易的中介是银元。在银元方面中国方面是入超的,这个对我们财政上是有利的。但是英国人很快找到了一个有利的武器,就是鸦片。(英国剑桥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教授方德万)与同时期处在工业革命阶段的英国比起来,中国经济已经处于落后的位置了。对于工业革命后生产能力激增的英国来说,扩大世界市场是它最急迫的愿望。中国的邻邦印度此前已经成为英国掠夺原材料倾销工业品的殖民地。为了获取利润,英国殖民者在中国人中制造了一种需求——鸦片,以此在40年间,掠走了三、四十亿两白银。马克思曾谴责到:“非法的鸦片贸易,年年靠摧残人命和败坏道德,来填满英国国库。”(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龚书铎)因为英(国)政府的鸦片烟,除去对商人得了很大利润外,英(国)政府很多税收是从鸦片里面得的。所以它(鸦片战争)背后实际上是英国政府在那里支持。(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亚洲研究中心主任克里斯托弗·休斯)当时为了打开市场,我们付诸鸦片战争。我们过去用枪炮去打开市场。英国议会最后以5票的优势否决了反对党提出的反战议案,鸦片战争爆发。在这场从海上而来的挑战中,完全没有准备的清政府,遭遇了完全没有预料的失败。道光年间的中国,作为东方的大国,拥有80万的军力,而英国派出的远征军初期只有7000人,到战争结束时也不过2万人,偌大一个帝国为什么会败于远道而来的英军?(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乘旦)英国的军事势力是建立在工业革命的基础之上的,当时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工业化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而中国呢,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然而,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几乎没有中国人意识到双方在社会制度和生产力上的差距,长期的闭关锁国封闭了中国人的眼睛和心灵。一位中国文人汪仲洋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就连在广东抗敌前线的林则徐也

  【优质】复兴之路解说词-推荐word版

  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而英国人却很早就对双方的差距了如指掌,并为战争作了周密的准备。(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黄兴涛)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有了深入得多的了解。比如:他认为中国的军队已经不堪一击,中国的沿海的各种炮台、防范措施,他们认为很糟糕。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以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等为重要内容的《南京条约》,记录了中华民族在西方殖民者的枪炮逼迫下,堕入近代的屈辱、彷徨和困惑。自此,中国社会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战争结束后,当得知英军已经撤出长江,道光皇帝的第一个反映就是下令沿海各省撤军,清政府的军政大员弹冠相庆。有人形容当时文恬武禧的状态:“大有雨过忘雷之意。”中国的一切仿佛又回到原点。(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杨东梁)在当时北京的茶楼酒肆里面,贴了有一些告示。这个告示主要的意思就是讲:不要谈时事,莫谈时事。主张抗英的林则徐被罢去了官职,1841年8月的一天,迁戍**伊犁途中的他,在镇江与老朋友魏源会面,林则徐将自己搜集编成的《四洲志》等外国资料交给魏源,希望他能编撰成书,唤醒国人了解世界。一年之后,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的中文著作《海国图志》完成了。魏源的一句“师夷之长以制夷”带着理性救国的态度,写出了第一代“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对国家前途的思考。然而,这确是一次无声的呐喊。几年后,林则徐自伊犁归来,从历史记载来看,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在无奈中沉默下来。他的老朋友(来自:)——编撰《海国图志》的魏源则遁入佛门,悄然病逝于杭州的一间僧舍。1840年的炮声,无法惊醒与一个沉溺于自己深厚传统的天朝迷梦。第一代探索者的声音,是这样微弱,变革连萌芽都没有产生就已结束。大清王朝对于近代世界的仅有的一些认识,无声无息得消亡了。历史的悲剧在第一次降临时,人们往往漠然盲目,只有在悲剧重演时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就在这一时期,历代封建王朝由盛而衰的周期性危机已在清王朝再次上演。据记载,1842年到1850年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达到百次以上,1851年,反抗清政府统治和西方列强入侵的太平天国起义爆发。起义不仅严重动摇了清王朝的根基,而且提出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较为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然而这场历时14年的农民起义却被清政府镇压了。就在太平天国起义爆发的1851年,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在伦敦海德公园为第一届万国博览会剪彩。此时,大英帝国的工业制成品占到世界的三分之一,铁路里程和船舶数量占到世界的一半,依靠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英国成为全球最强大富裕的国家。与此同时,美国、法国、普鲁士等国也奋起直追。

  

篇二十:复兴之路解说词第四集

 复兴之路第四集观后感

  复兴之路第四集观后感(一)

  《复兴之路》的第四集是《伟大转折》,叙述了从1976年毛泽东去世到90年代初期邓小平时代改革开放的历史.中外历史上的改革成功的不多,因为改革是利益的重新调整,是对陈旧观念的突破,改革必将遭到既得利益者和思想保守者的阻扰反对.但邓小平领导的改革成功了,这是因为毛泽东时代的物极必反,穷则思变啊,老路实在走不下去了,当然也和邓小平等人的极高个人威望以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关,保持了社会的安定团结的环境.改革的过程就是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冲破各种阻扰向前探索的过程.改革每前进一步,几乎都会有各种争论,所以邓小平提出要不争论,一争论时间就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

  复兴之路第四集观后感(二)

  在课上老师为我们组织播放了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伟大转折》,讲述了“***”被粉碎后,中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上来,农村改革,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使中国迈向了走向市场的重要一步.在经历了转轨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和苏东剧变国际大气候的多重考验后,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再次为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指明了方向.中国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有着深深的感触,我们国家从一个落后而贫穷的,不为世人所知的末流国家,经历着不同寻常的伟大变革,而崛起、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成为世界一颗耀眼的明珠.

  记录片在一场激烈的足球比赛中拉开历年,在北京工人体育馆的赛场上,一个熟悉的身影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他就是邓小平同志.霎时,全场数百万名观众站了起来,并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因为一直以来他给人的印象就是精明能干,即便国家发生什么大事,他都能从一位智者的角度来分析状况,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另一方面,因

  为摆在他面前的是这么一个严峻的国情:中国刚刚从十年动乱中逃脱出来,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超过两亿,中国的经济由于十年来的动乱已经被世界的经济强国远远地抛在了后面,想要实现国家经济的复苏,谈何容易!1977年秋,复出的邓小平同志就做出了一个意义重大的举措:恢复因“**”而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是的,一个国家的发展的最终动力是这个国家国民的受教育程度.正如培根所说:“知识就是力量.”而在几个月之后,邓小平又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响亮的口号.这次大会之后,我国的科学教育开始朝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前进.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批判的“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这为“*****”后的中国,实现历史性转折奠定基础;1978年11月,邓小平同志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主题,其贯穿了以后的改革,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的,极为重要的会议,其实现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实现建国以来的一次伟大改革,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1982年邓小平又提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讲话,其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1982年至1992年,邓小平同志多次下南方,并发表讲话,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展开了新的篇章,()同时确立中国的经济体制,为今后的经济崛起奠定制度基础.

  今天的中国能够取得辉煌的成绩得益于创造,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便是前无古人的最伟大的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历史的选择,反映着人民的意愿,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强国富民、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历史的尊重、对人民的尊重,也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拓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综合国力加大增强,人民生活从贫穷走向富足,国际地位显着提升.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创举,多年来,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到发达现代的工业化国家;从解决温饱到奔入小康;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如此种种,都源于改革开放的创造精神.

  看完《复兴之路——伟大转折》,我们在震撼之余,最重要的是要继往开来,现在,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沿着前辈们在复兴之路上留下的足迹,更成功的走好复兴之路.

  一个国家有如此意志和精神,一个人也不例外.在人的一生中,有成功也有失败,即使你是一个成功者,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坦然面对它,接受它,给予失败正确的认识,从中总结教训并最终战胜它.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可想而知,我们肩上的担子还是很重的,所以,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多少的沧桑岁月,才得来今朝幸福生活,为了中华的复兴大业,为了大家心中共同的中华梦,也为了每个人心中的梦,我们大家共勉之.为了明天,觉醒,努力吧!

  分页:123

  

  

推荐访问:复兴之路解说词第四集 解说词 之路 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