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益文库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共同富裕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党课下载 不忘初心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关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三个理论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全文完整)

时间:2022-12-31 17:18:02 来源:网友投稿

关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三个理论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关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三个理论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摘要:由单一的公有制改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由计划经济改为市场经济,由单纯按劳分配改为以按劳分配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三个理论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供大家参考。

关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三个理论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关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三个理论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摘要:由单一的公有制改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

  ,由计划经济改为市场经济

  ,由单纯按劳分配改为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三个主要的理论支柱和政策目标。

  关键字:公有制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按劳分配

  一、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党的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是十五大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新发展,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当代中国的坚持和运用。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这个国情,就是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主体必须是公有制,这要坚定不移。”其理论和实践的意义,就是使我们更加明确,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定要做到“两个坚定不移”,即不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要坚定不移,而且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也要坚定不移,并把这两个坚定不移统一起来。

  邓小平同志一贯强调公有制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坚决反对一切私有化的言论和主张。他在论及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哪个好的问题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不是为了剥削。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这些特点,我国人民能有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理想,共同的道德标准。以上这些,资本主义社会永远不可能有。资本主义无论如何不能摆脱百万富翁的超级利润,不能摆脱剥削和掠夺,不能摆脱经济危机,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不能避免各种极端严重的犯罪、堕落、绝望。”

  1、这段精辟论述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原因,乃在于它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因而完全可以说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区别。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观点,也是邓小平同志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的一项根本原则而加以坚持的原因。后来,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总结历史经验,作出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提出要“允许个体经济发展,还允许中外合资经营和外资独营的企业发展”,但他强调要“始终以公有制为主体”又说,“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就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又注意不导致两极分化”,“按照这个方向走”,“就是坚持社会主义”。

  2、为什么我们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也是由中国国情所决定的。如江泽民同志所说:“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尽管经过近51年的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总的来说,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在各个地区生产力发展极不平衡,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生产与十分落后的手工劳动并存的情况下,单一的所有制形式同多层次的大跨度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显然是不适应的。此外,某些部门的特殊性,消费结构的复杂性,特别是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劳动就业压力大等因素,也使得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难以包揽一切。所有这些,决定了只有发展多种经济成分,才能适应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邓小平同志正是从我国生产力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并把它作为党的经济工作的长期方针。根据邓小平同志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思想,党的十三大、十四大,都强调了要允许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十五大进一步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规定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从而进一步

  明确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1992年邓小平再一次指出:“只要我们头脑清醒,就不怕。我们有优势,有国营大中型企业,有乡镇企业,更重要的是政权在我们手里。”发展“三资”企业,“归根到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

  3、十五大进一步指出:“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这些都说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会改变我国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是有前提条件的,即在保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持国家政权的人民民主专政性质的前提下,才能做到这一点。忽视或贬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错误的,而只强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忽视、否定公有制为主体,更是错误的。因此,江泽民同志强调:“如果不把这两个坚定不移统一起来,只讲一面,就会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就建不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有计划经济改为市场经济

  从1949年建国到本世纪末,在这半个世纪中,我国虽然始终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但事实上,深层却经历了由集权计划经济转向现代市场经济的巨大变化,这是一场深刻的“换代”。1949—1979的三十年,我们实行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有过取得伟大成就的辉煌时期;但也曾有使国民经济出现过崩溃危机和人民群众承受过饥荒灾难的时期。1979—1999的二十年,我们推进市场化改革,逐渐实现由集权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变,尽管也有过许多困难,甚至还出现过尖锐的社会矛盾,但我国的综合实力却增强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了,人民生活改善了。在世纪之交,对这五十年的“换代”即由集权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变的实践进行经济学的理论思考,这对中国的经济学发展还是大有好处的。

  1949—1979年,我国实行了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个体制对经济建设的效果,党中央在有关《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曾有过一些评价,按统计数据说:1952—1980年,我国经济年平均增长为8.1%;在1961—1980年间,其间有过“三年困难时期”,也有过八年“*****”的动乱时期,但国民经济年均增长仍然是6.1%。就文字表达说,决议指出:经过三十年艰苦奋斗,我国“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显著改变,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的发展”等等。决议中的这些评价,对我国人民树立继续坚持走社会主义的道路的信心,无疑是有鼓舞力量的。但在世界上,却生产了另外的一种效果。有些关注中国改革开放的外国学者,他们从统计数据的计算中对我国进入八十年代以来的市场化改革的深层原因作出了另外的理解,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并不慢,因此,中国改革的深层原因不是因为经济没有搞好,而是有别的什么因素。1987年美国学者哈里.哈丁(布鲁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曾出版过《中国的②、《邓小平文选》③、《邓小平文选》④、《论中国经济五十年》

  于光远

  江苏人民出版社

  ⑤、《理论月刊》

  杨荣绅

推荐访问:体制改革理论文章 关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三个理论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经济体制改革 理解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