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益文库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共同富裕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党课下载 不忘初心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振兴乡镇 >

乡村振兴工作方案范本

时间:2022-06-22 19:3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振兴工作方案范本,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乡村振兴工作方案范本

乡村振兴工作方案范文6篇

乡村振兴工作方案范文篇1

2020年某乡村组织振兴工作方案6760字范文(某省级)

02020年某乡村组织振兴工作方案06760字范文((某省级))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根据《**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现就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以XXX***关于打造乡村振兴**样板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牢牢把握“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以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重点,以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坚持以党组织建设带动其他组织建设、以组织振兴促进乡村振兴,着力健全完善乡村组织体系,激发乡村各类组织活力,凝聚乡村振兴的整体合力,夯实乡村振兴的组织基础,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打造乡村组织振兴的**样板。

到2020年,制约乡村组织振兴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构建起乡村振兴的组织体系和政策框架;2022年,形成领导有力、运转有序、治理有效的乡村组织振兴制度机制。

——农村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

党在农村的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制度、基本保障健全完善,党的组织有效嵌入、党的工作有效覆盖农村各类组织和群体,党组织政治领导力、组织覆盖力、群众凝聚力、社会号召力、发展推动力、自我革新力得到充分发挥,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到2020年,五星级村党组织达到30%以上;2022年达到40%以上,基本消除二星级以下村党组织。

——村民自治组织规范有序。

2018年,依法选举产生新一届村民委员会,依法推选产生村民代表和村民小组组长,健全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与计划生育、民政事务等下属委员会,实现村务监督委员会应建尽建。

村级自治组织相应规章制度健全完善,在村党组织领导下分工负责、有序运行。

到2020年,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更加健全规范。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健全完善。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顺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步建立,完善治理机制、健全组织章程,在村党组织领导下依法代表成员行使集体资产所有权,履行集体资产管理运营职能。

到2020年,全省涉农村(居)全部建立集体经济组织;202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

——群团组织基层阵地更加稳固。

党建带群建、带社建工作推进有力,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在乡村的组织架构健全,队伍建设不断强化,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发挥到位。

到2020年,配齐配强群团组织工作力量,群团组织团结教育、维护权益、服务群众功能得到明显增强;2022年,乡村群团组织建设全面加强,组织活力全面提升。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发展壮大。

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实现管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品牌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稳健规范,成为提供农业产前产后服务、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的重要桥梁;培育建立一批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和群众活动团队。

到2020年,全省农民合作社数量稳定在20万家以上;到2020年,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23万家,2022年达到25万家以上。

二、重点任务1.深化农村过硬党支部建设。

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组织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XXX***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推进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细化党组织评星定级实施细则和评价标准,通过定期评定、动态调整、晋位升级,全面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党的组织生活制度,不断扩大先进支部增量、提升中间支部水平、整顿后进支部。

深化党员量化积分管理,县(市、区)党委制定量化积分办法和考核标准,区分党员年龄、身体状况、从业、外出流动等不同情况,分类研究细化差异化的设岗定责、积分评价和考核奖惩办法,将评价结果与评先树优、党员民主评议挂钩,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实施农村过硬支部建设“百千万计划”,利用3年时间,省市县三级分别选树

500、

3000、10000个过硬党支部建设先进典型。

2.推动乡村各类组织健康发展。

以县(市、区)为单位统一组织修订和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落实群众性自治组织特别法人制度,支持村民委员会在党组织领导下依据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开展群众自治工作,依据职能从事民事活动。

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集体产权制度。

深化群团组织改革,着力推进农村共青团、妇联组织区域化建设,不断发展壮大基层群团组织阵地;支持和鼓励群团组织承接适合于群团组织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能。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吸引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共同参与,引导农民合作社按产业链、产品、品牌等组建联合社,提高农民群众组织化程度;鼓励党支部、党员领办创办合作社,深入推进合作社示范社建设;探索建立退出机制,促进合作组织规范发展。

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制定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鼓励在乡镇成立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

鼓励引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社会服务组织等,以市场化、社会化手段参与村级事务、开展为民服务,支持党组织健全规范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优先承接基层公共服务项目。

3.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级工作运行机制。

推动把加强党的领导有关要求写入村民自治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相关组织章程;积极推进村党组织书记通过规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负责人,推动村党组织班子成员、党员担任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提高村委会成员、村民代表中党员的比例。

对不服从党组织领导、违反法律法规、履职不到位、群众反映强烈的村民自治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探索建立退出机制。

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村级事务运行机制,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等民主决策制度,严格执行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全面推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修订完善《**省村务公开条例》,引导群众在党组织领导下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建立村党组织领导的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及时反映和处置群众诉求、维护群众合法权益,预防化解矛盾纠纷,促进乡村和谐稳定,到2020年,全面建立党组织领导的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村级协商机制。

4.提高乡村法治、德治水平。

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和法律进农村活动,建立村级法律顾问制度,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严厉打击黑恶霸痞等违法犯罪,坚决防止黑恶势力侵蚀扰乱乡村组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引导党员面对黑恶势力敢于发声亮剑,组织发动群众坚决同一切不良风气和违法犯罪作斗争。

加强乡村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深入实施“雪亮工程”,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化平安智慧村庄(社区)创建,强化安全生产保障,组织开展好社会治安防控、矛盾纠纷化解、重点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等综治维稳工作,建设平安乡村。

推动社会治安防控力量下沉,统筹各类组织和党员队伍、网格管理队伍、志愿者团队等方面力量,构建“多网融合、一网统筹”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实行乡村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与综治中心一体化运行。

推动基层党组织把农村道德建设抓在手上,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好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新时代文明传习中心建设,深入实施“四德工程”,开展文明家庭和“五好家庭”创建、寻找最美家庭等活动,扎实推进移风易俗行动,教育引导党员群众崇德向善,自觉抵制各种陈规陋习、封建迷信,自觉抵御邪教破坏、境外宗教渗透,自觉抵制宗族宗派势力影响,提高乡村文明程度。

乡村振兴工作方案范文篇2

乡村振兴文化振兴工作汇报范文

按照《县关于提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关资料的分工安排》要求,现就我局承担的乡村振兴文化振兴及文化创意相关工作作以下报告。

一、推进情况

1、农村文化创意

以举办夏季雅克音乐季为契机,加快打造大草原雅克音乐文化产业公园,让音乐产业成为优化经济结构、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成为促进群众增收、壮大县域经济的有力抓手,成为厚植发展优势、提升形象的核心举措,有力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大招商、大发展、大跨越。

2、加快建立乡村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

县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是两水的分水岭,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在传统游牧文化中有着天然的自然生态保护意识,这种意识植根于牧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特有的“牦牛、游牧文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单纯追求利益的获取,造成了现有牧场的退化、沙化,牦牛超载的问题,经济的发展在旅游之外,急需另辟蹊径;
因此,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植根于非遗的创意农业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在县委、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整合各界力量与资源,以科学的态度面对非遗创意农业,以期解决非遗传承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发扬长征精神开创文化扶贫新局面。

二、现状问题

三、举措经验

建设“美丽草原、和谐家园”;
继承红军长征精神,团结力量,共谋发展;
以奋斗者为中心,构建农村文化创意园,展示草原文化魅力,开创新时代;
以大生态建设为指导思想,遵循草原自然生态、社会经济发展、文化承载运行规律,以科学的发展观,开放的胸怀构建平台,共谋发展。

1、搭建科技、信息、资源整合平台,建设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发展、旅游生态体验园,创建农民增收新产业新业态。盘活现有牧场,恢复草原自然生态,利于环境保护,利于牧区进一步发展;
激发牧民参与意识,在平台学会先进技术及经营理念,利于草、畜的高技术转化,增加牧民收入;
提高牧民服务意识,增加牧民个体素质;
传承保护传统民族文化,充分认识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增加民族自豪感。

2、畅通国内研究机构、专家、学者解决问题渠道,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科技、信息技术手段(优质草畜种,改良,草、畜种产品加工销售)(种、养、加、销一条龙),集中资源建立集恢复生态、传承文化(红色、生态种植、养殖、藏饮食),旅游观光,草畜产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公司加牧民专业合作社,公司发展、生态恢复、牧民致富的“和谐家园”。

3、拓展非遗文化发展空间,优选非遗项目进行产业化发展,以传统文化为特色建设文化市场,构建非遗文化生态圈,以产业融合催生新业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建农民增收新产业新业态。

四、需求建议

开发民族特色创意民俗文化产品,做好牧民、牧场现状调查,充分考虑牧民现实需求与文化承载土壤生态结合点,做足了专业合作社与渠道平台建设的融合,规划切实可行落地的实施方案,加强和现有专业合作社的沟通,寻求最佳切入点。

1、在、县城和日干乔湿地建设红军长征文化产业体系,建成长征精神培训学院分院和以长征文化为主线的历史文脉展示长廊;
在镇依托赛马场建设高原马背文化产业园,包括马术培训基地、马术表演场地及队伍建设,格萨尔营地建设;
在镇建设牦牛文化博物馆,开展牦牛文化节;
在乡依托寺庙发展宗教文化产业;
在镇、镇适度规模发展唐卡、地毯、帐篷编制、牦牛绒手工制作等传统手工艺品加工示范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产业化发展工作已经开展。

2、依托镇赛马场,建设高原马背文化产业园,提供马术培训、马术表演、马背文化产品销售;
挖掘地域文化,展示高原牧民人马合一、刚健不息的奔腾和豪迈。

3、举行大草原牦牛文化节,开展了文体活动、经贸活动、论坛活动。包括举行千人大型锅庄盛会,服饰、藏戏、草地山歌、面具、民间弹唱等表演等现代体育大赛。

4、加强长征文化与当地历史文脉的整合,与茶马古道以及元代忽必烈大军南下的路线的整合,与雪山草地景观的整合。通过长征主体文化演艺、餐饮、特色酒店等产业实现与其他形式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在县建设以长征文化为主线的历史文脉展示长廊和“长征精神培训学院分院”。

5、依托、、经幡等人文资源资源和宁静草原绝美的自然景观资源,深入挖掘宗教文化内涵,提供优质禅修体验场所,展现了藏文化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灵魂与肉体关系的精髓内涵。

6、规划建设生态景观公路、半山及山巅观景平台,将如同“蓝月河谷”般的“水韵草原”开发建设成高端文化旅游生态体验产品。

盘活农村资源、增加就业、带动创业、助农增收、助推脱贫。

五、规划总结

(一)、技术

以非遗传承人为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意见为指导,充分考虑旅游市场专业导师意见,复原草原牧场游牧设施建设,传统中包含现代旅游人理念。

充分研究藏族文化,充分结合实际,规划和寻求适合发展的产业项目及未来发展方向。

(二)、销售

整合专家、企业家们现有资源和销售渠道,保证稳定的收益,为非遗后续项目的产业化发展,农村文化创意新产业新业态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奋斗者为核心的运作模式,激发奋斗者激情,合理而有吸引力的游客营销机制,吸引客人成为合伙人。

有趣,生动的体验项目,精心生产的非遗作品及产品,是体验、休闲、购买的不二选择。

(三)、处理关系

参与式方式处理生产、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极大激发参与者对企业自身的价值认同,对企业的发展,个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前进动力。

牦牛文化博物馆为进行非遗传承学习创业的人们提供了有得的场所,勾勒了美好的未来前景,每个进入平台的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光发热的位置。

让传统农业文化遗产产业化成为优化经济结构、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成为促进群众增收、壮大县域经济的有力抓手,成为厚植发展优势、提升形象的核心举措,有力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大跨越,实现农村文化创意新产业新业态,建设具有区域特征、草原游牧文化的活态体验保护区。探索发展立体化高科技农业和订制农业、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

乡村振兴工作方案范文篇3

坊子区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工作方案

  为扎实有效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美丽家园、和谐家园,根据《潍坊市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工作方案》(送审稿)、《坊子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征求意见稿),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山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顺应广大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打造“最干净的村庄”为目标,以乡村绿色发展、环境靓丽为主攻方向,加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大力发展美丽、生态经济,聚焦聚力农村“七改”,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强化农业农村生态产品供给,推动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可持续发展优势,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统一,着力打造乡村生态振兴“坊子样板”。

  二、任务目标

  (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通过三年集中攻坚行动,到2020年,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为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提供生态支撑。基本实现村庄规划编制、生活垃圾收运处置、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全覆盖,生活污水处理率大幅提高,“最干净的村庄”坊子样板基本建成,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到2022年,各项管护长效机制建立完善并规范运行,农民健康卫生意识普遍增强,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到2035年,广大农村生态宜居,广大农民安居乐业,生态绿色深入人心,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处处呈现“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的新时代农村面貌。到2050年,形成遍布坊子大地、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二)农业绿色发展。保护和节约利用农业资源,努力实现耕地数量不减少、耕地质量不降低。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规范化使用,不断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水平。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农业可持续发展、绿色供给能力明显提升。到2020年,严守35.7793万亩耕地红线。到2022年,全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744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46%以上,农药利用率达到42.8%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3%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6%,加快推进农膜回收综合利用工作,逐步提高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率。到2035年,全区耕地质量水平和农业用水效率进一步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进一步提升,农业废弃物全面实现资源化利用,全区农牧循环格局基本形成。

(三)生态保护与修复。强化规划引领,制定全区生态保护发展规划,把生态规划作为各级乡村振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街道(发展区)、村各级要依据全区整体规划和生态文明发展要求,逐级制定专项规划,明确年度计划。其中,街道(发展区)规划于2018年11月底完成,并指导村于2018年底前完成专项规划及年度计划制定工作。规划要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原则,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生态、生活、生产,划定主体功能区、生态带、保护点,筑牢生态安全屏障,2020年前,把生态保护、生态治理的措施落实到每一个街道、每一个村。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基本实现预防保护,重点防治地区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基本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自然生态系统进一步趋向好转。2018-2020年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4.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强度有所下降,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林草植被得到有效保护与恢复;
全区湿地面积不低于 2万亩,湿地面积不减少。到2022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7.5平方公里。

  (四)生态资源价值实现。2018年—2020年,完成新增、更新和低效林提升改造 0.25 万亩,森林抚育 0.22万亩,市级及以上森林镇街不少于 1 个、森林村居不少于 3 个。2021-2022年,完成新增、更新和低效林提升改造 0.08 万亩,森林抚育 0.07万亩,力争每年建成 1个森林村居。到2035年,全区森林覆盖率稳定在 9.73% 以上。

三、重点工作

围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推动实现生态资源价值4项重点任务,主要开展24项重点工程。

(一)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立足我区现有条件,以实施“2221”工程为引领,以“一年提标扩面、两年初见成效、三年全面提升”为目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将垃圾污水治理、厕所改造和村容村貌提升作为主攻方向,着力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加快建设美丽乡村,2018-2020年,打造55个美丽宜居示范村庄,30%以上的村庄达到山东省美丽乡村建设地方标准A级以上。到2022年,40%以上的村庄达到山东省美丽乡村建设地方标准A级以上,培育7个特色风貌示范村,重点实施 6项工程。(总牵头单位:区住建局、区委农工办;
责任单位:各街道)

一是农村垃圾综合治理工程。在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区场化运作、减量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数字化管理、法治化保障的工作机制,到2020年,100%的村庄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能力,探索适合农村特点的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方式。开展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加快清理公路边、铁路边、河边(沟渠)、山边,特别是村庄内外积存的建筑和生产生活垃圾,重点整治垃圾山、垃圾围村、垃圾围坝等问题。(牵头单位:区综合行政执法局;
配合单位:区环保局、区农业局、区水务局)

二是农村厕所改造工程。持续推进“厕所革命”,按照群众接受、经济适用、维护方便、不污染公共水体的要求,因地制宜选择改厕模式,普及不同水平的卫生厕所,鼓励建设农村公共厕所。坚持建管并重,加快建立并运行农村改厕管护长效机制。推广区场化运作模式,以街道为单位,结合城乡环卫一体化等工作,鼓励成立农村厕所管护服务站,扎实做好厕具维护、故障维修、粪液收运等服务工作。2018年,启动全区农村无害化厕所改造工作;
2019年,全部涉农街道基本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
2020年,全部涉农街办内300户以上自然村基本完成农村公共厕所无害化建设改造。(牵头单位:区住建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
配合单位:区卫计委、区环保局、区农业局)  

三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按照统筹城乡生活污水处理、统筹改水改厕的原则,以街道为单位编制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合理确定规划布局。对我区胶东调水工程输水沿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域的村庄,优先解决污水治理问题。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对城区、镇区和园区周边的村庄,接入城镇污水管网;
对不具备连接主管网条件,位置偏远、达到一定规模的村庄,鼓励采用生态处理工艺,积极推广低成本、低能耗、易操作、易维护、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技术,建设经济实用的污水处理设施。加强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衔接,将厕所、厨房、洗浴等生活污水全部收集一体化处理。到2020年,35%以上的村庄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农村新型社区基本实现污水收集处理。(牵头单位:区住建局;
配合单位: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环保局、区水务局、区规划分局)

四是村容村貌改善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现穿村公路和村内主干道路硬化全覆盖,到2020年,全区农村基本实现村内道路“户户通”,解决村内道路泥泞、村民出行不便等问题;
整治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活动,到2020年,农村50%以上庭院建成美丽庭院,10%的庭院建成精品庭院;
推进村庄绿化亮化,建设绿色生态村庄,在村庄主要街道两侧,文化广场、学校、村民中心等重要场所安装照明设施。到2020年,全区乡村绿化覆盖率达到10.86%;
稳妥推进农村地区清洁供暖,到2018年底,实现街道(发展区)域农村清洁供暖规划全覆盖,农村幼儿园、中小学、卫生室、养老院、便民服务中心等公共场所和农村新型社区实现冬季清洁供暖。到2022年,全区75%以上的村庄实现冬季清洁供暖;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通过提升水处理工艺、管网联通、村级工程提升改造等措施,全面提高农村供水保障能力。到2020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稳定在100%,集中供水率达到100%。(牵头单位:区住建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
配合单位:区发改局、区交通局、区林业局、区水务局、区规划分局、区文明办、区妇联、区供电公司)

五是美丽村居建设工程。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学习浙江、贵州等省及沂蒙特色民居经验做法,实施田园建筑示范,引导规划师、建筑师下乡进行设计指导,开展农房设计大赛,为不同地域的民房建设提供模板和参考。按照《山东省美丽村居建设“四一三”行动推进方案》要求,到2020年,形成一批体现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建设一批富有乡村气息的田园建筑,培养一批传承古法技艺的乡村建筑工匠;
编制村庄保护发展规划,挖掘传承传统文化,加大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力度,加强对古居、古街、古井、古树、古桥、匾额等历史文化要素的保护利用,并注重注入旅游元素,发展乡村旅游;
推进乡村风貌建设提升,划定乡村风貌分区、特色风貌带、田园建筑示范点,保护山水田园景观,整治美化公共空间,发展体现地域特点、历史文脉和时代特征的乡村建筑。(牵头单位:区住建局、区规划分局;
配合单位:区委农工办、区旅游局、区国土分局)

六是管理维护提升工程。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明确街道、村两级管理运行责任,加快构建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农村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以利用促保护,鼓励采取区场化运作手段,支持环保设备生产企业、第三方环保服务公司、旅游开发公司等区场主体,通过“认养、托管、建养一体”等模式开展后期管护,有条件的农村新型社区及经济强村,可以探索建立物业公司。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推行城乡垃圾污水处理统一规划、建设、运行、管理。提倡相邻村庄联合建设基础设施,实现区域统筹、共建共享。推行环境治理依效付费制度,健全服务绩效评价考核机制,保障设施可持续运转。完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探索建立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农户付费制度,健全财政补贴和农户付费合理分担机制。加大城乡统筹力度,推广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模式,建立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城乡一体的长效管护机制。(牵头单位:区住建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
配合单位:区发改局、区财政局、区环保局)

(二)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推进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重点实施7项工程。(总牵头单位:区农业局;
责任单位:各街道)

一是农业节水工程。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以水定发展、以水定规模、以水定结构的原则,合理明晰农业水权,大力推广喷灌、微灌、管道输水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不断构建完善有利于农业节水的政策、工程、技术、管理、机制体系。继续开展高效节水灌溉示范街道(发展区)创建,打造一批设施先进、管理科学、服务到位、运行良好的示范项目,引领所在区域乃至全区高效节水灌溉发展。坚持政策引导、政府扶持、区场机制共同发力,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民用水户协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项目法人开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与管理。到2020年,全区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到19.11万亩以上,占灌溉面积的比例提高到88.5%以上。到2022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744以上。(牵头单位:区水务局;
配合单位:区农业局)

二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落实畜禽养殖场主体责任,根据农业部《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规范(试行)》要求,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进一步加大指导与服务力度,对粪污处理设施简陋、工艺不合理、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低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进行改造提升,探索建立“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区场运作、保险联动”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和收集体系运行模式。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快构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到2022年,全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6%,培育建设一批以畜禽粪便为原料的有机肥生产主体。

2、秸秆综合利用项目。以秸秆还田和肥料化、饲料化利用为主导,以燃料化、基料化利用为补充,以原料化利用为辅助,大力推进秸秆还田和秸秆养畜,在商品有机肥加工、秸秆养殖食用菌、生物质能源和新型材料等领域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探索建立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构建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到2020年,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3%以上,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

3、地膜污染防治项目。按照我区不同作物覆膜面积和种植区域分布,在棉花、花生、马铃薯和设施蔬菜集中种植区域,开展地膜污染防治工程。推广双降解地膜和0.01毫米以上地膜,全面提高废旧农地膜的回收利用率,积极探索地膜回收、加工网点建设和生态补偿体制机制。(牵头单位:区农业局;
配合单位:区畜牧局、区环保局)

三是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程。在粮食、果品、蔬菜优势产区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新型肥料替代等技术措施,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化肥利用率。大力推广小麦、玉米种肥同播、机械深施等技术,积极推广宽行作物追肥机械串施。在设施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上广泛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开展农药零增长工程,依托病虫测报体系,建设一批自动化、智能化田间监测网点,提高监测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扩大高效低毒生物农药补贴项目实施范围,加快高效低毒农药品种的筛选和推广应用。深入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推广大型施药器械和航空植保机械,提高农药利用率。规范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建设,完善管理、运行机制,提高区场化服务水平,扩大统防统治作业覆盖面积。依托园艺作物标准园、“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2个绿色防控示范区。到2020年,全区推广水肥一体化面积达到4万亩以上,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6%以上,全区化肥使用总量在现有基础上下降 3%,化肥利用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8%。全区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以上,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达到 40%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比例明显提高,全区农药用量在现有基础上减量5%。(牵头单位:区农业局;
配合单位:区环保局)

四是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工程。1、开展示范创建工作。一是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街道(发展区)。选择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基础较好的街道(发展区),统筹规划产业布局、技术模式、科技支撑、服务设施和配套政策,构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休闲相协调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和生产经营体系,形成街道(发展区)域大循环,整建制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街道(发展区)。到2020年,力争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街道(发展区)1个;
二是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依托各类现代农业园区及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合理确定创建区域,以各类新型经营组织为实施主体,合理布局生态循环产业和生产模式,形成区域中循环。到2020年,争创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1个。选择生态农业发展基础好、发展思路清晰、循环模式相对成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良好的生态农业园区,通过集成推广农业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促进园区内乃至周围区域农业生产废弃物生态消纳和循环利用、农牧结合互动,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拓展农业功能、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标。到2020年,创建区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6个;
三是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选择生态环境好、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强的农业生产基地,集成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建立一套成熟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实现基地小循环。到2020年,力争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3个。

2、推广生态循环模式。大力推广标准化、绿色化、清洁化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和模式,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推广种养平衡、农牧结合、立体农业,充分利用种养业生产中产生的农作物秸秆、蔬菜残渣、食用菌废渣、畜禽粪便等有机废弃物,促进秸秆还田、生产有机肥、生物发酵生产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等,推进构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模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推广农村清洁能源。以秸秆、畜禽粪便等为原料,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为目标,稳步推进农村沼气、秸秆气化建设。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农村社区推进规模化沼气工程建设。依托各街道(发展区)秸秆资源,积极推广秸秆生物气化、热解气化、固化成型及碳化等技术,推进生物质能利用。大力推广太阳能杀虫灯等新能源设备,推动光能在农户屋顶、养殖场屋顶、瓜菜设施棚顶及沼气工程配套设施上的推广应用。到2020年,全区新建大型沼气工程1处、中小型沼气工程2处,推动提高清洁能源在农村用能中的比重。

3、推进种养结合一体化。根据资源分布、环境承载能力和产业特点,合理布局,形成产业相互融合、物质多级循环的产业结构。在适养区域合理发展种养结合的生态畜牧业。培育“畜—粪肥(沼渣、沼液)—林(粮、果、菜)”种养循环经济模式。“以地定养、以养肥地、种养对接”,堆肥、沤肥、沼肥、肥水等还田利用的处理模式依据畜禽养殖粪污土地承载力测算技术指南合理确定配套相应粪污消纳土地或根据种植需要发展相应养殖场户。种植养殖通过流转土地一体运作、建立合作社联动运作、签订粪污利用合同订单运作等方式,针对种植需要对畜禽粪便和污水采取不同方式处理后,直接用于农作物、蔬菜、果品生产,形成农牧良性循环模式,维护畜禽健康养殖,生产高端农产品,提高土壤肥力,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双丰收。(牵头单位:区农业局;
配合单位:区环保局、区畜牧局)

五是渔业生态养殖和污染治理工程。实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有序修复渔业生态链。加强渔业养殖污染治理,探索实施渔业养殖总量控制制度,全面清理开放性湖泊、饮用水源地网围网箱养殖。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加强养殖尾水排放监管,池塘和工厂化养殖实行达标排放。(牵头单位:区水务局;
配合单位:区环保局、区畜牧局)

六是耕地资源保护和质量提升工程。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纳入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开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街道(发展区)创建工作,大力推广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完善耕地占补平衡责任落实机制,保证建设占用耕地及时保质保量补充到位,确保划定的31.873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红线不动摇。深入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计划,扩大实施规模,推广秸秆还田、土壤改良、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综合配套技术。稳妥推进耕地轮作试点,坚持用地与养地结合,加大轮作耕地保护和改造力度,优先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保护提升耕地产能。全面推进建设占用和工矿企业生产建设活动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大力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0年,全区建成高标准农田8万亩以上。(牵头单位:区国土分局;
配合单位:区农业局)

七是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工程。按照《坊子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切实加强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摸清全区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划定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实施分类管控。以典型工矿企业周边农区、大中城区郊区、高集约化蔬菜基地等土壤污染风险区为重点,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工程试点,比选形成一批成本低、效果好、易推广的适用技术。针对典型作物和污染物,建设耕地污染综合治理与修复示范区,因地制宜选择外源污染隔离、灌溉水净化、低积累品种筛选应用、水肥调控、土壤调理、替代种植、秸秆回收利用等技术,逐步实现农作物安全生产。到2022年,全区土壤污染加重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牵头单位:区环保局、区农业局;
配合单位:区国土分局)

  (三)加大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完善全区生态规划,深入实施乡村生态保护和修复,积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完善生态系统保护制度,促进乡村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全面提升,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重点实施8项工程。(总牵头单位:区环保局、区林业局、区国土分局;
责任单位:各街道)

一是生态红线划定与保护工程。

1、生态保护红线优化工作。在《山东省生态保护红线规划(2016-2020 年)》的基础上,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环保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省环保厅、省发改局《山东省生态保护红线优化及勘界定标工作方案》以及国家有关要求,组织开展生态保护红线优化工作。

2、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工作。待省生态保护红线方案经由省政府正式印发后,全面启动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工作。将生态保护红线落实到地块,明确生态系统类型、主要生态功能。

二是重点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分析重点流域水体现状,制定水体污染防控方案,为开展水体预警和控制提供依据。在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探索发展环水有机农业,控制种植业面源污染。(牵头单位:区环保局、区水务局;
配合单位:区农业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

三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根据全省区域划分,鲁中南低山丘陵土壤保持区(潍坊段),以小流域治理为主,形成坡面防护、坡面径流调控和沟道综合防护相融合的综合防护体系,引导和扩大经济林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积极开展“四荒”治理,营建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对现有防护林开展封育保护,在水源区上游和城区郊区积极推进生态清洁流域建设。(牵头单位:区水务局;
配合单位:区林业局、区环保局)

四是退耕还果还林工程。按照全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规划以及省、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确保完成全区耕地保护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对25度以上陡坡耕地、严重沙化土地、重要水源地等实施退耕还果还林。坚持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苗则苗,大力推行林果、林药、林苗、林菌等立体种植模式,提高综合效益。通过退耕还果还林工程,建设一批高标准名特优新林果生产加工基地,提高名优林果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牵头单位:区国土分局、区林业局;
配合单位:区农业局)

五是农田防护林建设工程。围绕提升基本农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平原粮食主产区为重点,构建高标准综合农田防护林体系。在风沙危害较轻地区采用“大网格、宽林带”建设模式,在风沙危害较重地区采用“窄林带、小网格”建设模式,完善农田防护基干林带,优化农田林网结构布局。在树种选择上,优先采用深根系、窄冠幅树种,最大限度减少林木对农作物生长影响。有条件的街道(发展区)可将农田防护与木材生产有机结合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实现农田防护与木材生产有机结合。(牵头单位:区林业局;
配合单位:区农业局)

六是森林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加快建设森林生态廊道,在符合国家法律规定的基础上,以高速公路、铁路和国道、省道、县道、主要河道为重点,对适宜地区道路和河流两侧一定范围内裸露土地进行植树绿化,提升通道绿化美化彩化水平。对全区境内铁路、公路等通道和车站等重要区域,坚持一路一景规划、乔灌草花结合、常绿落叶并重,着力打造以绿为主、多彩协调的森林生态景观带。新建、扩建道路沿线用地范围内具备绿化美化条件的,要与道路建设同步规划设计、同步施工建设、同步检查验收。为保证电力输变电线路和泄洪河道的安全运行,不得种植危及电力设施安全和影响河道泄洪的树木。(牵头单位:区林业局;
配合单位:区农业局、区水务局、区交通局、区公路局)

七是特色经济林示范基地工程。立足坊子区丰富的果品种类与良好的种植基础,按照良种化、区域化、基地化的要求,发展特色经济林示范基地。坚持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建设田园综合体。紧紧围绕花卉、种苗、特色经济林、果品生产加工、木材生产经营加工、森林旅游、林下经济和野生动物驯养繁育等八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核桃、榛子等木本粮油作物,加强樱桃、葡萄、李子等区场潜力巨大的水果栽培,巩固桃、柿、山楂、梨、苹果等传统优势经济林,不断优化品种和树种结构,逐步扩大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生产,完善林产品区场。(牵头单位:区林业局;
配合单位:区财政局、区农业局)

八是城乡绿化美化工程。把植树绿化作为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功能多样原则,在城镇化进程中尽可能不砍树、不挖山、不填水,实现山水林田湖草与城镇、乡村有机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力开展生态造林绿化建设,加快宜林荒山、荒坡、荒地国土绿化。充分利用不适宜耕作的土地、未利用土地开展植树造林,增加森林植被。加强对未成林地、疏林地补植补造,加快植被恢复,推进生态修复与保护。大力开展环城生态林带建设,充分利用城区周边闲置土地、荒山荒坡和不适宜耕作的土地建设郊野森林公园,扩大绿地面积。大力推进城镇庭院绿化,加强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小区等绿化美化。大力推进农村道路、河渠、房前屋后、村庄周围、闲置土地绿化,着力打造体现文化特色、彰显花果景观、发展集中连片、融合一二三产业的绿色美丽新农村。深入推进国家森林城区建设,积极开展省级森林城区和省、市森林镇街、森林村居创建活动,建设各具特色的森林镇村。(牵头单位:区林业局;
配合单位: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国土分局)

(四)推动实现生态资源价值。进一步健全生态资源的保护补偿机制,提高森林资源的生态价值、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综合效益,重点实施3项工程。(总牵头单位:区林业局;
责任单位:各街道)

一是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完善工程。根据省、市统一部署,逐步完善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的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建立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推行以森林植被碳储量为切入点的区场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国家、省级重点公益林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的生态效益补偿。积极探索建立湿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结合我区实际,对现有生态补偿资金进行整合。到2020年,力争全区森林、湿地等重点领域和重要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得到有效落实,基本形成良性发展的生态保护补偿体系。(牵头单位:区林业局;
配合单位:区环保局、区国土分局、区财政局)

二是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提升工程。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将乡村生态优势逐步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加大营造林力度,按照“绿满城乡·美丽潍坊”国土绿化行动总体目标要求,加大国土绿化步伐,提高资源总量和质量。加快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产业,积极开发游憩休闲、健康养生、生态教育等服务。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实施原生态保护,创建一批特色生态旅游示范村和精品线路,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以省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建设工程实施为契机,建设一批林下经济、特色林果、木本油料、苗木花卉等标准化生产基地,增加优质绿色生态林产品供给。加快开发森林旅游、森林康养、森林体验和森林新资源食品、森林生物质能源、林业新技术新材料等新产业新业态,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开发林业“新六产”,立足现有资源,力争用三至五年时间在中心城区建成若干个高标准、成规模、上档次、有品位,能满足群众生态休闲、健身娱乐、旅游观光、产业发展等多种需求的郊野公园,全面构建起“圈、带、点、面”相结合的环城绿色生态屏障,实现森林环抱城区的目标,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保障城区生态安全。根据国家和省要求,落实林业碳汇项目,鼓励支持碳汇交易。(牵头单位:区林业局;
配合单位:区国土分局、区旅游局、区农业局)

三是自然生态资源盘活工程。进一步盘活森林、湿地等生态资源。落实国家和省林权流转管理规定,进一步盘活森林、湿地等生态资源;
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依法放活对集体和个人所有的人工商品林采伐和运输管理,扩大商品林经营自主权。鼓励各类社会资本通过租赁、转让等方式取得林地承包经营权。积极和金融部门协调,加大林权抵押贷款推进力度,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开发符合林业特点的信贷产品,适度提高林权抵押率,合理确定林权抵押贷款期限,适当延长贷款周期。(牵头单位:区林业局;
配合单位:区金融办)

四、政策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健全领导协调机制,切实落实责任分工,完善区级统筹督导、街道(发展区)主体负责并具体实施的工作推进机制,定期开展督导考核,每季度汇总进展情况。对街道(发展区)的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主要内容纳入考核。严格落实国家和省、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治理的法规、政策,研究完善符合我区实际的规章制度。

  (二)加大财政支持。加大投入力度,统筹各类涉农及建设资金,加强政策和资金保障。市以上财政安排的各类资金,区级政府统筹安排政府土地出让收益、涉农资金等相关渠道资金,要重点向乡村生态振兴倾斜。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有偿调剂使用所获土地增值收益以及村庄整治增加耕地获得的占补平衡指标收益,区政府要确定具体比例,通过支出预算统筹安排重点支持乡村生态振兴重点工程。切实加大资金安排,积极争取和整合资金,有效保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立损害赔偿磋商工作机制,规范农业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推动将农业环境损害鉴定纳入司法鉴定管理。加强林业碳汇计量工作,推进林业碳汇交易,拓展造林融资渠道。加强各类涉绿项目资金整合,综合实施破损山体治理、废弃矿坑治理、铁路沿线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大气污染综合整治项目,促进植被恢复。研究设立用于支持乡村生态振兴方面的基金,吸引和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乡村生态振兴。

  (三)创新金融服务。积极整合和统筹安排相关资金,支持担保机构开展国土绿化贷款担保业务,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公司按照国家和省、市、区有关规定积极开展林业信贷担保业务。支持金融机构开发适合林业特点的信贷产品,适当降低贷款门槛,提高抵押贷款比例,延长贷款周期。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稳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规模,探索创新信用互助模式。支持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积极利用抵押补充贷款工具,依法合规为乡村生态振兴提供低息中长期信贷支持。

  (四)完善用地政策。逐步提高土地出让纯收益用于乡村生态振兴的比例。鼓励各地探索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的具体办法,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和农民财产性收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释放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红利,通过农村闲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设用地,优先用于支持乡村生态振兴。

(五)引导社会参与。筛选上报一批符合条件的乡村生态振兴项目纳入PPP项目库。探索建立“建设运营一体、区域连片治理”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运行模式,项目统一打包,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鼓励采取整体打包或城乡一体的模式,推进农村垃圾污水治理项目建设。推动基层政府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向社会购买村庄规划建设、垃圾收运处理、污水处理、河道管护等公共服务。引导有条件的地区在开展特色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发展类项目时,同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动员相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资捐物或结对帮扶,倡导新乡贤回乡参与乡村生态振兴。

(六)加大宣传力度。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大力宣传生态振兴的理念、政策、路径和成果,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典型事迹和技术模式,积极倡导农业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投身到乡村生态环境改善工作中,努力营造全民支持、全民参与乡村生态振兴的良好氛围。

坊子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2018.10.25

乡村振兴工作方案范文篇4

如何促进乡村振兴工作

如何促进乡村振兴工作

  一是深入政策宣传一线。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把乡村振兴的各项政策和举措传达给乡亲们。我们改变过去靠开会发文件传达的方法,组织了政策宣传队,深入各个村庄,深入田间地头。讲政策,话家常,谈向往,用乡亲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党和国家的“三农”政策宣传到位,提高乡亲们对新时代、新思想、新征程、新目标的认识。

  二是深入解决问题一线。在积极宣传政策的同时,我们还深入一线了解问题,听取乡亲们的想法和建议。无论是下乡调研,还是走访慰问,镇村干部经常随身带着民情日记,把乡亲们的诉求和建议记下来,俯下身子查病根、找源头,能解决的马上解决,不等不靠;
暂时解决不了的纳入发展计划,逐步解决,确保乡亲们的诉求得到有效落实。

  三是深入推动发展一线。准确把握全镇人民对乡村振兴的向往,是我们“一线办公”的一项重要任务。乡亲们对村镇建设有什么样的希望,对生活质量有什么要求,都为我们确定发展目标打下基础。大力推进实力、美丽乡村建设,抓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推进幸福乡村建设,促进教育卫生等事业全面发展,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实现文明素质与经济发展同步提升,打造讲文明、有品位的乡村生活。

优品课件,意犹未尽,知识共享,共创未来!!!

乡村振兴工作方案范文篇5

乡村振兴文化振兴工作汇报范文
按照《县关于提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关资料的分工安排》要求,现就我局承担的乡村振兴文化振兴及文化创意相关工作作以下报告。
一、推进情况 1、农村文化创意
以举办夏季雅克音乐季为契机,加快打造大草原雅克音乐文化产业公园,让音乐产业成为优化经济结构、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成为促进群众增收、壮大县域经济的有力抓手,成为厚植发展优势、提升形象的核心举措,有力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大招商、大发展、大跨越。
2、加快建立乡村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 县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是两水的分水岭,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在传统游牧文化中有着天然的自然生态保护意识,这种意识植根于牧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特有的“牦牛、游牧文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单纯追求利益的获取,造成了现有牧场的退化、沙化,牦牛超载的问题,经济的发展在旅游之外,急需另辟蹊径;
因此,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植根于非遗的创意农业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在县委、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整合各界力量与资源,以科学的态度面对非遗创意农业,以期解决- 1 -


非遗传承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发扬长征精神开创文化扶贫新局面。
二、现状问题 三、举措经验
建设“美丽草原、和谐家园”;
继承红军长征精神,团结力量,共谋发展;
以奋斗者为中心,构建农村文化创意园,展示草原文化魅力,开创新时代;
以大生态建设为指导思想,遵循草原自然生态、社会经济发展、文化承载运行规律,以科学的发展观,开放的胸怀构建平台,共谋发展。
1、搭建科技、信息、资源整合平台,建设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发展、旅游生态体验园,创建农民增收新产业新业态。盘活现有牧场,恢复草原自然生态,利于环境保护,利于牧区进一步发展;
激发牧民参与意识,在平台学会先进技术及经营理念,利于草、畜的高技术转化,增加牧民收入;
提高牧民服务意识,增加牧民个体素质;
传承保护传统民族文化,充分认识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增加民族自豪感。
2、畅通国内研究机构、专家、学者解决问题渠道,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科技、信息技术手段(优质草畜种,改良,草、畜种产品加工销售)(种、养、加、销一条龙),集中资源建立集恢复生态、传承文化(红色、生态种植、养殖、藏饮食),旅游观- 2 -


光,草畜产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公司加牧民专业合作社,公司发展、生态恢复、牧民致富的“和谐家园”。
3、拓展非遗文化发展空间,优选非遗项目进行产业化发展,以传统文化为特色建设文化市场,构建非遗文化生态圈,以产业融合催生新业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建农民增收新产业新业态。
四、需求建议
开发民族特色创意民俗文化产品,做好牧民、牧场现状调查,充分考虑牧民现实需求与文化承载土壤生态结合点,做足了专业合作社与渠道平台建设的融合,规划切实可行落地的实施方案,加强和现有专业合作社的沟通,寻求最佳切入点。
1、在、县城和日干乔湿地建设红军长征文化产业体系,建成长征精神培训学院分院和以长征文化为主线的历史文脉展示长廊;
在镇依托赛马场建设高原马背文化产业园,包括马术培训基地、马术表演场地及队伍建设,格萨尔营地建设;
在镇建设牦牛文化博物馆,开展牦牛文化节;
在乡依托寺庙发展宗教文化产业;
在镇、镇适度规模发展唐卡、地毯、帐篷编制、牦牛绒手工制作等传统手工艺品加工示范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产业化发展工作已经开展。
2、依托镇赛马场,建设高原马背文化产业园,提供马术培- 3 -


训、马术表演、马背文化产品销售;
挖掘地域文化,展示高原牧民人马合一、刚健不息的奔腾和豪迈。
3、举行大草原牦牛文化节,开展了文体活动、经贸活动、论坛活动。包括举行千人大型锅庄盛会,服饰、藏戏、草地山歌、面具、民间弹唱等表演等现代体育大赛。
4、加强长征文化与当地历史文脉的整合,与茶马古道以及元代忽必烈大军南下的路线的整合,与雪山草地景观的整合。通过长征主体文化演艺、餐饮、特色酒店等产业实现与其他形式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在县建设以长征文化为主线的历史文脉展示长廊和“长征精神培训学院分院”。
5、依托、、经幡等人文资源资源和宁静草原绝美的自然景观资源,深入挖掘宗教文化内涵,提供优质禅修体验场所,展现了藏文化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灵魂与肉体关系的精髓内涵。
6、规划建设生态景观公路、半山及山巅观景平台,将如同“蓝月河谷”般的“水韵草原”开发建设成高端文化旅游生态体验产品。
盘活农村资源、增加就业、带动创业、助农增收、助推脱贫。

五、规划总结 (一)、技术
- 4 -


以非遗传承人为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意见为指导,充分考虑旅游市场专业导师意见,复原草原牧场游牧设施建设,传统中包含现代旅游人理念。
充分研究藏族文化,充分结合实际,规划和寻求适合发展的产业项目及未来发展方向。
(二)、销售
整合专家、企业家们现有资源和销售渠道,保证稳定的收益,为非遗后续项目的产业化发展,农村文化创意新产业新业态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奋斗者为核心的运作模式,激发奋斗者激情,合理而有吸引力的游客营销机制,吸引客人成为合伙人。
有趣,生动的体验项目,精心生产的非遗作品及产品,是体验、休闲、购买的不二选择。
(三)、处理关系
参与式方式处理生产、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极大激发参与者对企业自身的价值认同,对企业的发展,个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前进动力。
牦牛文化博物馆为进行非遗传承学习创业的人们提供了有得的场所,勾勒了美好的未来前景,每个进入平台的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光发热的位置。
- 5 -


让传统农业文化遗产产业化成为优化经济结构、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成为促进群众增收、壮大县域经济的有力抓手,成为厚植发展优势、提升形象的核心举措,有力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大跨越,实现农村文化创意新产业新业态,建设具有区域特征、草原游牧文化的活态体验保护区。探索发展立体化高科技农业和订制农业、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

- 6 -


乡村振兴工作方案范文篇6


乡村组织振兴工作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根据《**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现就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关于打造乡村振兴**样板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牢牢把握“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以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重点,以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坚持以党组织建设带动其他组织建设、以组织振兴促进乡村振兴,着力健全完善乡村组织体系,激发乡村各类组织活力,凝聚乡村振兴的整体合力,夯实乡村振兴的组织基础,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打造乡村组织振兴的**样板。到2020年,制约乡村组织振兴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构建起乡村振兴的组织体系和政策框架;2022年,形成领导有力、运转有序、治理有效的乡村组织振兴制度机制。
----农村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在农村的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制度、基本保障健全完善,党的组织有效嵌入、党的工作有效覆盖农村各类组织和群体,党组织XX领导力、组织覆盖力、群众凝聚力、社会号召力、
1

发展推动力、自我革新力得到充分发挥,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到2020年,五星级村党组织达到30%以上;2022年达到40%以上,基本消除二星级以下村党组织。
----村民自治组织规范有序。2018年,依法选举产生新一届村民委员会,依法推选产生村民代表和村民小组组长,健全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与计划生育、民政事务等下属委员会,实现村务监督委员会应建尽建。村级自治组织相应规章制度健全完善,在村党组织领导下分工负责、有序运行。到2020年,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更加健全规范。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健全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顺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步建立,完善治理机制、健全组织章程,在村党组织领导下依法代表成员行使集体资产所有权,履行集体资产管理运营职能。到2020年,全省涉农村(居全部建立集体经济组织;202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
----群团组织基层阵地更加稳固。党建带群建、带社建工作推进有力,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在乡村的组织架构健全,队伍建设不断强化,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发挥到位。到2020年,配齐配强群团组织工作力量,
1

群团组织团结教育、维护权益、服务群众功能得到明显增强;2022年,乡村群团组织建设全面加强,组织活力全面提升。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发展壮大。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实现管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品牌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稳健规范,成为提供农业产前产后服务、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的重要桥梁;培育建立一批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和群众活动团队。到2020年,全省农民合作社数量稳定在20万家以上;到2020年,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23万家,2022年达到25万家以上。
二、重点任务
1.深化农村过硬党支部建设。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组织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推进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细化党组织评星定级实施细则和评价标准,通过定期评定、动态调整、晋位升级,全面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党的组织生活制度,不断扩大先进支部增量、提升中间支部水平、整顿后进支部。深化党员
1

量化积分管理,县(市、区党委制定量化积分办法和考核标准,区分党员年龄、身体状况、从业、外出流动等不同情况,分类研究细化差异化的设岗定责、积分评价和考核奖惩办法,将评价结果与评先树优、党员民主评议挂钩,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实施农村过硬支部建设“百千万计划”,利用3年时间,省市县三级分别选树500、3000、10000个过硬党支部建设先进典型。
2.推动乡村各类组织健康发展。以县(市、区为单位统一组织修订和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落实群众性自治组织特别法人制度,支持村民委员会在党组织领导下依据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开展群众自治工作,依据职能从事民事活动。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集体产权制度。深化群团组织改革,着力推进农村共青团、妇联组织区域化建设,不断发展壮大基层群团组织阵地;支持和鼓励群团组织承接适合于群团组织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吸引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共同参与,引导农民合作社按产业链、产品、品牌等组建联合社,提高农民群众组织化程度;鼓励党支部、党员领办创办合作社,深入推进合作社示范社建设;探索建立退出机制,促进合作组织规范发展。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制定
1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鼓励在乡镇成立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鼓励引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社会服务组织等,以市场化、社会化手段参与村级事务、开展为民服务,支持党组织健全规范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优先承接基层公共服务项目。
3.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级工作运行机制。推动把加强党的领导有关要求写入村民自治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相关组织章程;积极推进村党组织书记通过规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负责人,推动村党组织班子成员、党员担任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提高村委会成员、村民代表中党员的比例。对不服从党组织领导、违反法律法规、履职不到位、群众反映强烈的村民自治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探索建立退出机制。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村级事务运行机制,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等民主决策制度,严格执行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全面推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修订完善《**省村务公开条例》,引导群众在党组织领导下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建立村党组织领导的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及时反映和处置群众诉求、维护群众合法权益,预防化解矛盾纠纷,促进乡村和谐稳定,到2020年,全面建立党组织领导的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村级协商机制。
4.提高乡村法治、德治水平。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和法律
1

进农村活动,建立村级法律顾问制度,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严厉打击黑恶霸痞等违法犯罪,坚决防止黑恶势力侵蚀扰乱乡村组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XX功能,引导党员面对黑恶势力敢于发声亮剑,组织发动群众坚决同一切不良风气和违法犯罪作斗争。加强乡村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深入实施“雪亮工程”,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化平安智慧村庄(社区创建,强化安全生产保障,组织开展好社会治安防控、矛盾纠纷化解、重点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等综治维稳工作,建设平安乡村。推动社会治安防控力量下沉,统筹各类组织和党员队伍、网格管理队伍、志愿者团队等方面力量,构建“多网融合、一网统筹”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实行乡村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与综治中心一体化运行。推动基层党组织把农村道德建设抓在手上,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好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新时代文明传习中心建设,深入实施“四德工程”,开展文明家庭和“五好家庭”创建、寻找最美家庭等活动,扎实推进移风易俗行动,教育引导党员群众崇德向善,自觉抵制各种陈规陋习、封建迷信,自觉抵御XX破坏、境外宗教渗透,自觉抵制宗族宗派势力影响,提高乡村文明程度。积极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壮大新乡贤队伍,发挥新乡贤作用,为村庄治理和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1

5.推进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建立健全村党组织书记履职情况定期评估、动态调整机制,对不胜任、不合格、不尽职的村党组织书记及时进行调整。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库,统筹各方面人才资源,有序推进村党组织书记优化升级、新老交替。根据基层实际和工作需要,从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优秀党员干部到工作基础薄弱村担任党组织书记。强化素质能力提升,省里每年选派1000名左右村党组织书记到先进地区进行集中培训;市县分级负责,每年对村党组织书记集中轮训一遍;依托农业院校、职业学院、广播电视大学、新型农民学校等培训机构以及智慧党建、智慧教育等信息化平台,开展农村干部学历及非学历教育。全面实行村党组织书记规范化管理,健全选拔任用、履行职责、激励保障、考核监督等管理体系,落实村干部“小微权力清单”、坐班值班、岗位目标责任制、民主评议等制度,督促村干部履职尽责、为民服务。
6.培育乡村组织振兴骨干力量。拓宽农村发展党员视野,对扶贫工作重点村、工作基础薄弱村、三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村实行发展党员计划单列,对长期不发展党员的村党组织进行组织整顿。加强优秀后备人才递进培养,注重从各类组织负责人、专业大户、农村实用人才、青年农民、村医村教、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X人等人员中发现优秀人才,把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发展为党
1

员,把优秀党员培养为村干部。坚持和完善村“两委”成员集中轮训、农村党员冬训春训制度,全面推行农村党员干部进党校、县级以上党校送学下乡村制度,确保5年内农村党员干部全部参加一次县级以上党校组织的集中培训;每个县(市、区依托本地先进村打造一定数量的乡村振兴培训基地,培育一批乡村组织振兴的“土专家”。实施“村村都有好青年”选培计划,为乡村组织振兴储备人才。
7.推动工作力量向乡村下沉。建立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从2019年开始,在实现第一书记对扶贫工作重点村、软弱涣散村全覆盖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向集体经济空壳村选派第一书记,给予相应扶持政策。开展机关企事业单位党支部与村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通过对口帮包、联系帮带、干部驻村、双向挂职等方式,助推乡村组织振兴。对未选派第一书记和开展结对共建的村,探索以县乡为主体选派乡村振兴指导员,实现对乡村组织的工作指导全覆盖。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积极组织农业、科技、卫生、文化、乡村规划等方面人才和青年志愿者到村开展志愿服务,每年选调1000名左右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从高校毕业生中招募1200名左右“三支一扶”人员到基层服务,充实乡村组织振兴工作力量。
8.搭建乡村组织作用发挥的平台载体。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扎实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
1

众、服务群众的工作。因地制宜丰富实践载体,加强对乡村振兴重大决策部署和各项政策的宣讲普及,全方位了解群众诉求、收集村情民意,确保各项政策全面落实到位、切实发挥效益,使推动乡村振兴成为各类组织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完善县、乡、村三级为民服务平台建设,统筹整合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等资源,依托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加强村级服务站(点建设,积极推进村(农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统一为群众提供生产生活服务。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组织功能,引导党员在脱贫攻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中发挥带头带动作用,把农民群众组织起来,全面参与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推行包片联户、设岗定责、承诺践诺、志愿服务等制度,实行服务项目认领制,组织有能力的党员参与志愿服务,引导乡村各类组织主动承担服务事项,形成党组织引领、多方参与的为民服务格局。
9.建立乡村组织和基层干部激励关爱机制。积极推动《关于关心关爱基层干部减轻基层工作负担的十条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村级党组织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贯彻落实,定期开展督促检查,确保基层减负、待遇福利、关爱帮扶、选拔使用、力量配备等各项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实。统筹整合乡村振兴各项政策、项目、资金、信息、人才、技术等资源,以乡镇(街道、村(农村社区党组织为主渠道承接,带领其他各类组织共同抓好落实,确保乡村组织振兴有抓手、有
1

资源。研究制定并全面落实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扶持政策。探索分类制定乡村组织服务乡村振兴的考核评价和激励制度,对表现突出的组织和个人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省、市、县定期推选宣传一批“乡村振兴好支书”;根据乡镇编制空缺情况,每年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考录一批乡镇机关公务员、招聘一批乡镇事业编制人员,调动和激发乡村组织和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
10.强化乡村组织运行保障。严格落实财政保障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村干部报酬待遇等政策规定,建立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正常增长机制,每3年调整一次财政补助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最低标准。积极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区域统筹规划,以县(市、区为单位,研究制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方案,用好用足农村综合改革、土地规模经营、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等政策,增加集体收入,提高村级组织自我保障能力。深化扶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试点,统筹整合涉农资金、扶贫资金等专项资金,重点扶持集体经济薄弱村、空壳村;建立集体经济空壳村、薄弱村在线数据平台,逐村确定增收目标和发展规划,跟踪督导、精准推进、销号管理。到2020年,基本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以下的村实现收入翻番;2022年,力争村集体收入全部达到x万元以上,其中50%以上的村超过10万元。

1

三、组织领导
1.压实市县党委主体责任。推进乡村组织振兴,实行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市委要加强对乡村组织振兴的研究谋划和组织协调,结合实际细化目标要求和政策措施,统筹各方面资源力量,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督促指导乡村组织振兴各项任务落实。
县(市、区党委是乡村组织振兴的“一线指挥部”,主要职责是:
(1全面领导本地乡村组织振兴工作,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本地乡村组织振兴实施方案,明确任务目标,细化推进措施,抓好工作落实; (2统筹整合各类要素和政策,推动资源力量下沉,强化对乡村组织振兴的支持和引导;(3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选优配强工作力量,提升乡镇干部整体能力水平,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培养; (4建立健全抓乡促村机制,强化对乡镇党委的指导考核,督促乡镇党委聚焦主责主业,抓好乡村组织振兴; (5合理界定县(市、区与乡镇的事权边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统筹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 (6关心关爱乡村党员干部,切实减轻基层负担,调动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县(市、区党委要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细化抓乡村组织振兴工作责任清单;县级组
1

织、政法、民政、财政、农业等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责,明确任务目标,形成抓乡村组织振兴的合力。
2.发挥乡镇党委关键作用。乡镇是抓乡村组织振兴的前沿阵地,乡镇党委承担推动乡村组织振兴的直接责任,主要职责是:
(1领导本乡镇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上级关于乡村组织振兴的各项决策部署; (2依据本县(市、区乡村组织振兴实施方案,研究细化具体实施办法,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地; (3全面掌握本乡镇乡村组织振兴的详细情况和动态进展,加强调度分析,及时发现并解决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4全面推进农村过硬支部建设,确保村党组织对农村其他各类组织实施有效领导; (5推动乡镇工作力量下沉,注重发现培养和吸引农村优秀人才,大力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 (6认真落实关心关爱村干部的政策规定,足额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和村干部报酬待遇; (7统筹安排使用好上级投入到村级的各项政策、资金、项目等,调动辖区内各类组织参与乡村振兴; (8加强对乡村组织振兴具体工作的指导、推动和落实。

3.强化督导考核。把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工作情况纳入市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作为考核领导班子
1

和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加大经常性督促检查和差异化考核力度,通过集中督导、调研指导、观摩交流、抽查暗访等方式,推动各项任务落实。依托“灯塔--党建在线”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立村级组织在线管理督查系统和村干部队伍信息系统,全面实时掌握村级组织基本信息、活动开展、运行保障、任务落实等情况,通过建立动态维护和数据分析机制,实现对全省村级组织工作的在线跟踪、即时指导,以信息化手段提升工作效能。充分发挥市县巡察作用,及时发现影响和制约乡村组织振兴的突出问题,督促抓好问题整改;对面上存在的共性问题,分级负责开展专项整治。对因落实责任不力、长期打不开局面,导致乡村组织振兴工作滞后的地方,依规依纪严肃追责问责。
4.营造良好氛围。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各级积极探索乡村组织振兴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及时总结推广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坚持整乡推进、整县提升,利用3年左右时间全省打造10个乡村组织振兴县(市、区样板、100个乡村组织振兴乡镇(街道样板。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类宣传媒介,大力宣传推广乡村组织振兴工作实践中涌现出的优秀集体和先进个人,营造推动乡村组织振兴的浓厚氛围。

1

推荐访问:范本 振兴 工作方案 乡村振兴工作方案范本 乡村振兴工作方案范文 乡村振兴实施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