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益文库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共同富裕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党课下载 不忘初心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读后感 >

2023年做人做官苏东坡读后感3篇

时间:2023-03-04 12:00:08 来源:网友投稿

做人做官苏东坡读后感1  ——论苏东坡的人格*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所以,一个人的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做人做官苏东坡读后感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做人做官苏东坡读后感3篇

做人做官苏东坡读后感1

  ——论苏东坡的人格*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所以,一个人的人格可以说是他的名气的骨干。苏东坡所处的时代与现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历代为人们所称颂,可谓家喻户晓。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与他的人格魅力不无关系。苏东坡的人格虽然复杂多面,然而我认为也可以用“浩然之气”四个字来概括。所谓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之气,也就是人世间的正气。苏东坡即具有此种“浩然之气”,它致大致刚,激烈冲动,不可抑制,这种力量若辅以正义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一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胜称是。“不合时宜”正是苏东坡那坚执性格的体现。苏东坡坚执的性格集中表现在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坚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翔。

  ——论苏东坡的人格*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所以,一个人的人格可以说是他的名气的骨干。苏东坡所处的时代与现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历代为人们所称颂,可谓家喻户晓。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与他的人格魅力不无关系。苏东坡的人格虽然复杂多面,然而我认为也可以用“浩然之气”四个字来概括。所谓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之气,也就是人世间的正气。苏东坡即具有此种“浩然之气”,它致大致刚,激烈冲动,不可抑制,这种力量若辅以正义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一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胜称是。“不合时宜”正是苏东坡那坚执性格的体现。苏东坡坚执的性格集中表现在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坚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翔。


做人做官苏东坡读后感3篇扩展阅读


做人做官苏东坡读后感3篇(扩展1)

——《苏东坡传》读后感

【热】《苏东坡传》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东坡传》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东坡传》读后感1

  看完王水照老师的这本《苏轼传》,感慨良多。东坡是*文人中我非常喜爱的,可以说是最喜爱的一位,此次翻开这本传记,自然主要是因为对传主的爱戴,当然和优秀的文笔也是分不开的。

  那是一个初秋的早上,和煦的阳光洒满屋内,我从朋友的书袋内掏出这本书,赫然三个隽秀的字映入眼帘:苏轼传。朴素而清新淡雅的封面,良好的印刷,最重要的着者深厚的功力均深得我心,加上传主是我最喜欢的一代文豪,于是迫不及待地打开一睹为快。可以说书没有让我失望,我是一个队文字相当敏感的人,文字的质量会大大影响我对一书的爱恶,而此书于文字之流畅优美来说绝对是上乘之作,行云流水般的文笔娓娓道出东坡传奇的一生,跟随着着者的脚步,我仿佛进入了那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川蜀大地,看到了稳健自信的明允公,乐善好施的程夫人,还有可爱的苏轼苏辙兄弟……我渴望看到的情节书中几乎没有遗漏,苏轼考进士、任徐州、杭州知州,乌台诗案,贬官黄州,写下一首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诗词,一篇篇流芳百世万古不朽的美文,一页页通天地之气得日月之精的丹青墨宝……书中既有对人物生*流畅而传奇的叙述,精彩动人,跌宕起伏,又有对东坡诗文书画的专业性评论,高见迭出,云霞满纸,着实令人大呼过瘾,十分解渴。换句话说,这是一部能让外行看够热闹,让内行看够门道的大书好传。

《苏东坡传》读后感2

  《苏东坡传》读后感--王梓珺

  自从读了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后,我才发现,世界上竟有如此豁达之人,而他便是苏东坡。

  苏东坡的名字叫苏轼,东坡是他的号,字子瞻,他是北宋时期一位大诗人、大词人、大文学家。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唐宋八大家。你背过的“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是苏东坡写的一首关于庐山的很有名的诗。

  苏东坡一生都在被贬,可是我们总能在他的诗中找到一些乐观的诗句,比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月色入户”,门都破旧的连月光都透进来了,可是苏东坡接下来又写了一句“欣然起行”。他真的是一位乐天到无可救药的人,连我也佩服的五体投地。世上像这样的乐天派不多了,所以这也是苏东坡在历史长河中永远那么光彩夺目的原因之一。所以读完了《苏东坡传》,看完了苏轼的一生,我学到了两个字:乐观。

  与苏轼人格高尚相映衬的是他人格的魅力,高尚和魅力既有重合的部分,也有不同的一面。高尚指其善,魅力是美,分属不同的范畴。东坡人格的魅力在于他对人间贴自肺腑的爱,在于他于任何处境都能以达观心态享受生活,在于他性情里的幽默风趣,在于他能与各阶层人民真诚相交,在于他因言获罪多次却始终不曾停笔,在于他种种魅力。

  时光早已涤荡了苏东坡心中那因被贬、因颠簸、因月光、因夜风而生发出的一切忧忧愁愁与不达不快,只留下一个摆脱了官场的羁绊,人事的纠纷的大文学家形象,由宣纸上的墨迹、石碑上的刻纹,穿越千古传递到我们的面前。翻开旧书,在那无数豪情四射的诗词笔墨间,才能感受到生活赋予我们的是什么。

《苏东坡传》读后感3

  苏东坡是我国北宋著名的词人、诗人、散文家、画家、书法家等众多身份的集大成者。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被世人称为“三苏”,占据了唐宋八大家的三席之位,可见,苏家个个都是大才子,犹以苏轼为甚。

  苏东坡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多才多艺,不仅擅长写诗作画,还是工程师、瑜伽术的修炼者、皇帝的秘书、慈悲的法官、佛教徒等,就连著名的东坡肉都是他发明的呢!

  苏东坡的一生虽仕途坎坷多舛,但与生俱来性格乐观豁达,随时随地广结挚友,无论为官还是被贬为农,所到之处都把生活过成了诗,把自己的感受赋予了不朽的艺术形式,时而大气磅礴、时而豪放奔腾、时而隽永朴质,使之流芳千古,惊艳了世人。他一身浩然正气,刚直不阿,他是官员中的智者,强者,仁者。

  他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位罕见的全能天才、一位旷世奇才!在林语堂先生的笔下,他更是那么的光辉耀眼,将其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一生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童年崭露头角,青少年脱颖而出,中年精彩绽放,晚年颠沛流离,一生仕途“三起三落”,但他却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绎了一场永不谢幕的诗意人生。犹如一个和尚对他的赞誉,他就是天上宿星下界,在人间暂时做客而已!

  虽然苏东坡用尽了他的浩然之气已离我们远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也正如苏东坡自己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所说的:“浩然正气,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何尝不是对自己的评说呢!

《苏东坡传》读后感4

  苏东坡是我非常敬佩的大文豪和大学者,他在多个领域都是文艺上的佼佼者,例如书法、诗词、散文等,都成为了大家,并且他还是一个美食家,善于品尝和烹煮,他也是个热爱生活的人,是个天性乐观的人,早遭遇了不公*和排挤时,他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用自己的乐观坚持的做学问和生活着,这种精神值得我学习!

  苏东坡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也是举国闻名的散文家苏洵,但苏洵在科举的道路上走的非常不顺利,名声大却不善于科考,因此父亲对两个儿子给予了很高的期望。结果苏轼科考就中了榜眼,而根据历史记载,考官欧阳询害怕实际上第一名的苏轼是自己弟子曾巩,从而引起学子门的质疑,于是就改判为榜眼,结果发榜出来居然是苏轼,也就是说苏轼是实际上的状元。

  苏轼在政治上头脑清醒,既不属于鹰派,也不属于鸽派,因此遭到了两派的打压和排挤,不论是王安石,还是司马光,都认为他是政敌,因此他曾经也遭遇过著名的乌台诗案,好在宋英宗下旨赦免了他,这些遭遇不过是政敌的攻击罢了。

  苏轼在朝廷树敌很多,因此一再被贬,并且被贬到当是称之为九死一生的蛮荒之地儋州,也就是现在的海南岛,但苏轼不仅没有就此颓废和失望,更加坚强的活着,为当地的百姓办学和教化,此后海南也出了一些进士和举人,这都是苏轼的学生,可见文化的影响力之大。

  我要像苏东坡学习,成为一个乐观的人,为自己的人生添加光彩!

《苏东坡传》读后感5

  古代文人自幼读四书五经,学圣人之道,却读出了多少碌碌无为的呆气之徒和道貌岸然的虚伪之辈,他们是多余的,甚至是可怕的,他们在白白浪费着国家的钱粮和人民的血汗。苏轼和他们一样,从小泡在儒家的经典里长大;苏轼又和他们不一样,不仅仅是因为他头脑聪颖,活学活用,更重要的是,修齐治*的理念于他,不是敲开富贵之门的砖头,也不是通往欺世盗名之地的阶梯,而是真正的信仰与坚持,虽百折而不悔,虽千锤而无憾!历经风雨,那份心怀天下,一念为民的耿耿赤子之心,令千年之后的我辈热泪盈眶,心暖不已。他在其位一心谋其政,不在其为还要谋其政,徐州抗洪,杭州修堤,密州抗蝗抗旱救弃婴,儋州开荒开土倡文化,他就和他的文采所至一样,触处生春,只要有他管辖,就有一方百姓的安宁与快乐;只要有他在场,他就会用他的幽默带来一隅的欢声和笑语!高中历史课本上提及一些进步的封建士大夫总是说:他们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所以和人民大众仍是相对的。我想,如果他们了解了苏轼的一生,不知还会不会说出此等无耻之语来。

  该书也有些许不足,首先可能是对苏轼有些过于美化(其实拙文又何尝无此弊端,呵呵),比如在乌台时他的卑弱、绝望,展现得似乎并不十分充分,其在政治上的幼稚和意气用事,也总是曲为之说。再次是有的情节交代的不是特别明确,这主要表现在对苏轼一些好友的交代。比如有的好友(如巢谷)是苏轼年轻甚至年幼时就认识的,却到了老年才交代,难免令人有乱入之感。当然东坡一生的经历过于丰富,可能彼出场之时作者有更重要的事情和人物需要介绍,就顾不得这些过于繁芜和相对而言无关紧要的线索了。

《苏东坡传》读后感6

  其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土。诗人,政治家,思想家。

  宋代第一才子。他的政坛生涯并不走运,不同于在文坛上的一帆风烦,他这一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三次返回政治中心。第一次因不同意改革派并得罪其,被贬黄州;第二次回归得益于保守派的到来,却又因不满其做风,自请离京;第三次在归京途中长别世人。

  自此可以发现他不满于改革派与保守派也是因为*民百姓。被贬黄州、自请离京他都是为了造福百姓,在基层生活让他看到百姓生活中的苦难,让他能深入了解,去想方设法改变其困局。

  他造福了百姓,但他也“贪生怕死”,面对对手的陷害,他害怕了,他害怕死,也害怕以后无法造福百姓。

  在《水调歌头》中他曾写过“但愿人长久”,很多人都以为他写的是希望亲情能够长长久久,但非也,他希望的是生命能再长一点。苏轼是现实的,他清楚地知道只有长寿,亲情才能长久,他的才华才能展现。

  苏轼是豪放派诗人,他的豪放中又带着一点细腻的情感,他与别的诗人词人又不同,他能描绘家庭小事,也能挥笔写下国家大事,似乎世间万物都能融入他的文中,汇聚在他的笔下。

  苏轼与李白有着很大的差别,李白一生似乎只有喝酒玩乐写诗交朋友,一生好不洒脱,但苏轼虽也爱玩爱写诗,但他心系天下,一心想为百姓造福,能亲临抗洪前线,能指挥改造西湖让她名扬天下。李白能吗?

  苏轼若一心写诗,他定能超跃李白、杜甫成为一个无人能比的大诗人,而事实是文坛因为他的词又迎来一座不可超过的高峰。

  苏轼若一心步入政坛,他定能使朝廷改头换面,成为一代政坛奇人。

  苏轼何许人也?我如是认为。

《苏东坡传》读后感7

  宋代是淹没在历史中的一个朝代。原来对于宋朝的了解,只知道开封有个包青天,以及唐诗宋词中宋词的温柔婉约,还有读书时学过一篇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于苏东坡只记得有个菜名叫东坡肉。

  林语堂自称苏东坡转世,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自然感觉不同,换一种说法,也许林语堂眼中苏东坡的一生就是自己的一生。

  读完本书,跟随苏东坡的人生轨迹,对宋朝有了大致的了解。那是一个相对开明的时代,文化昌盛,工商业发达,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以至北宋灭亡后江南的富庶又支撑了南宋150年。但苏东坡生活在北宋将要灭亡的时代,战乱纷纷,人民游离失所,政治改革(王安石变法失败),注定了苏东坡悲苦的一生。

  人在这世上得不到生存,得不到尊严,再强大的文化都是无根之萍,镜中月、水中花。在那种命如草芥、朝不保夕的时代,需要苏东坡的洒脱和开悟,豪迈与豁达,淡定与操守。

  苏东坡的伟大之处在于:面对苦难,他完美结合了儒、释、道三家,即*人的三个信仰,儒家的积极人生,佛教的淡泊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

  这世间的苦难,需要精神力量的慰藉,需要诗词的灵性,需要大智慧、大毅力,对抗这自然的恶劣和命运的无奈。

  看过苦难的历史,才发现生活在和*时代是多么幸运,先民们筚路蓝缕、可歌可泣、可悲可叹,才有了现代的物质文明,才了追求自我的生存基础,我想我们应更珍惜这种机会。

  人生如光阴之逆旅,不求能达到什么成就(都是成功学忽悠的"),只求不辜负这光阴,要活得自在,活得精彩,活出自己的意义。

《苏东坡传》读后感8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自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必大家都知道这句诗句是*古代大文豪苏轼所写的。可是你确定你很了解苏轼吗。

  读了《苏东坡传》我才知道我对他的了解太浅了。

  苏轼是宋代赫赫有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美食家不仅如此他还炼丹药,修炼瑜伽术……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至今流传的古诗名句很多都是出自他的。例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为他弟弟所写的,整首诗无处不透露出他对弟弟苏辙的思念,可见苏轼的重情重义。苏轼的词恰似北宋词坛的一阵清风,既影响了当代,又为词体的发展开拓了道路。苏轼词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不仅用来写爱情、离别、旅游等,还用来描绘农村生活、报国壮志、贬居生涯等。他用笔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寄托自己立功报国的壮志豪情,但苏轼词真正的黄金时段是在他被贬的时候。

  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并将苏轼被抓进乌台,被关进监狱,之后侥幸被放出的苏轼开始了“被贬生涯”。

  在被贬的这段岁月中苏轼领略了很多事,这也促使他的写作风格出现变化。如“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俩者耳。”表达了自己想报效祖国的心里,又同时安慰自己虽然被贬,但能赏到如此美好的风景是只有像他现在的一样的闲人才能欣赏得到。

  书中也提到过苏东坡诗的受欢迎程度,当时的皇帝和皇后可是把苏东坡的诗当宝贝一样,总是第一时间弄到最新的"苏东坡的诗,可见这也是为何,之后皇后帮助东坡。

  总的来说,正是因为东坡先生的所作所为,才使得他的一生再也不*淡无奇。

《苏东坡传》读后感9

  一代国学大师林语堂写苏东坡传,他说没有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我在图书馆遇到这本书时,出于对苏东坡的敬佩与喜爱,拿来看看,再看是林语堂先生所著,更是来了兴趣,这大概又是精神盛宴。

  林先生讲:苏东坡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伟大的书法家,是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看到这些描述,大家或许和我一样,想要再一次去了解这位多才多艺,品性正直,深得大家所喜爱的大诗人。

  本书共二十八章,从苏东坡的童年写到终了。读林先生的作品让你真正的理解什么叫:行云流水、妙笔生花、酣畅淋漓,阅读的过程真是一种享受。

  不过读这本书,并不顺利,文中摘录了一些诗词,遇到诗词,不得不停下来想去弄明白诗词的含义,所以目前还没有读完一整本。

  苏东坡的一生很曲折,也可以说很精彩。在他的一生中,有三任妻子,我最喜欢他与王弗的感情,只是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太短暂,王弗身故后在苏东坡的诗词中,能感受到苏东坡对王弗的思念以及深厚的情感。

  除了夫妻之情,苏东坡与兄弟子由的感情也让我特别羡慕和喜欢,两人不只是兄弟,还是良师益友,如果有两个宝宝,培养出他们那样的感情,也无憾了。

  书中还有一些育儿方法,比如:东坡小时候努力苦读经典名著,抄写背诵;父母与孩子,晚辈高声朗读,老辈倚床而听,帮小朋友纠正错误等,很多美好的小细节,都值得细细品味。

  一本传记,有政治,有情感,有生活,有欢喜,有苦闷。阅读的同时心情也随着文字此起彼伏,合上书,回味无穷。

《苏东坡传》读后感10

  东坡仙中人,禅悦聊自适。——题记

  我最喜欢的书,是《苏东坡传》;最敬佩的人,则莫过于苏东坡了。他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细腻温柔;有“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的桀骜不驯。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称其为“大自然的顽童”,苏东坡正是因为这股率性和倔劲,才让他在什么情况下都有着一颗乐观的心。官场似海,变法派与保守派的斗争贯穿他的政治生涯。他的性格,注定是处于浪尖之上。他的正直,他的调侃,让政敌们恨之入骨。

  于是就变成了“问汝*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林语堂形容其为“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百姓的朋友,巨儒的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厚道的法官”。或许正是因为乐观的性情,因此他受尽小人诽谤。他执行着佛教的思想去管理人民,他能毫无架子躺在菜田里与农人谈天说地。他纵情山水,但又同时装点山水,于是便有了苏堤。在坎坷的道路上,我没有看到他的泪水,而是看到了坦然,淡然和心*气和的喜悦。他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林语堂在写这本书时,并没有将东坡的形象美化,而是如实叙写,娓娓道来,偶尔还加以调侃。如苏东坡长子出生时,他说,幸亏晚了一年,不然可就为政敌们留下了一个把柄。另外,林语堂还引用了大量文史知识,让读者清楚,苏东坡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做出这样的抉择的。

  本书的趣味性也很强,作者尽量还原历史,将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无论是干劲十足的为百姓谋福利,还是惬意的游山玩水,令人神往。林语堂对苏东坡独特的理解,让人加深了对苏东坡的印象。

  读一本好书,如品一杯茗。虽只尝一口,却回味无穷。

《苏东坡传》读后感11

  《苏东坡传》是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的所作,该书以文献资料为基础讲诉了东坡颠沛流离又充满潇洒传奇的一生。

  提起东坡,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大多带着亲切会心一笑,随口都能吟上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或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东坡的作品之中无不流露出他至真至诚的本性,诙谐而有趣,文字间莫不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

  唐朝诗人李白、杜甫的诗篇传颂至今,广为人知。李白潇洒自如,从心所欲,遨游天地之间,不为凡尘琐事羁绊;杜甫忧国忧民,心怀天下,沉浮官场争斗,终身郁郁寡欢。李杜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或太过不羁洒脱,或太过忧愁苦闷,只选其一,未免太过单一。而东坡恰好将这两者合二为一,他的一生既忧且乐,美痛兼具,此乃真正的快意人生。

  苏轼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文学、书法、绘画等各方面皆有很高的造诣。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词作上与同为豪放派的辛弃疾,并称“苏辛”;诗作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理念。

  苏轼的才情虽名闻天下,但他一生卷在政治旋涡之中,仕途上历尽艰辛,乌台诗案屡遭贬谪,然而他始终光风霁月,淡然处之,真乃“一蓑烟雨任*生”。

  岁月如流沙,弹指间,韶华易逝。东坡就如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永远散发着光与热,吸引我们去探寻他深厚的文学宝藏。

《苏东坡传》读后感12

  苏东坡是个伟大的文学家,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虽然不断被排挤被贬,但是他乐观豁达,浩然正气,没有唉声叹气,感叹命运不公,只有努力改变民生,为老百姓办事!

  看了苏东坡一生,最让人敬仰的是他的乐观的人生态度。我在思考,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也许就是一个人的个性吧!苏子由可以做到谨言慎行,可以踏踏实实为官,而苏东坡却不能,苏东坡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勇气去提出并加以批评。是他不知道官场的潜规则么?作为一个精通历史,精通哲理的读书人,他不是不知道怎么做才能明哲保身,而是他的个性就是明辨是非,就是实事求是,他没办法视而不见,见而不管。这造就他一生的艰难,也是国家的不幸,但是却是文学之幸,没有那些磨难,我们也就看不到那么多的伟大作品。沧海桑田,多少迫害他的小人已经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而苏东坡还一直会被后人敬仰膜拜!

  苏东坡兴趣爱好广泛,很多方面都有建树,在当时,真是粉丝无数,太后和皇帝都对他另眼相看。由于对人生了解得太透彻,对生活对大自然无比热爱,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苏东坡是不愿把生活完全消耗于美酒和妇人之间的,真正做到有情而不滥情,积极入世关注民生疾苦为民办实事。

  最后感叹他跟苏子由的兄弟情,看到情深处,不觉泪目!

《苏东坡传》读后感13

  接连三天,阅读《苏东坡传》。印象中,这是一本失而复得的书。还是刚毕业时,爱书的当时还读中学的兄弟买了这本书,送给了我。而当时,恰好有同学到家玩。于是,在同样爱书的我这里借书阅读,似乎也成了她进步的表现。

  于是,每想起那同学,《苏东坡传》也就条件反射般地在眼前。好几次与她聚首,没有说起那本书。但苏东坡情节,还是时时影响着我。

  《苏东坡传》,能够了解宋朝那个朝代历史的书,能够找到那个朝代许多智者,知道他们许多事情的书,一位大家写的不朽的书。

  苏东坡还有一段流放岁月,最远到过当今海南。当时的海南可不是经济特区,而是一个鸟不生蛋的荒岛,极为落后。可他丝毫没有怨言,俨然是个“乐天派”。虽然苦,却也落得个清闲,“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文学家们这样评价苏东坡:

  “善谈吐,游踪甚广。天生聪慧,对佛理一触即通。”——林语堂

  “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赵翼

  “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王国维

  “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王国宪

  “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燮星期

  从中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真实的苏东坡——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明百姓的好朋友。

《苏东坡传》读后感14

  从小就读苏东坡的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忧愁,“大江东去浪涛尽”的气势……无不流露出诗人的豪迈奔放。可我对苏东坡的了解甚少,直至读了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传》,才明白苏东坡原先是千古奇人。

  苏东坡既是虔诚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他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仅有他自我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与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

  他热爱生活,在美食方面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东坡情感丰富,对其亡妻寄以青丝,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表达了自我的伤痛。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不改犀利的词风。他写诗讽刺“群鸟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卖青春”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他知己无数,兄弟情深,苏东坡又是幸福的。

  苏东坡有一身浩然之气,王安石变法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包括他自我的政治哲学,也表现出他个人的气质与风格,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他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回归与清纯与空灵。他习惯了淡泊,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苏东坡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超凡脱俗,刚正不阿,坦坦荡荡,使他任何环境中处之泰然,宠辱不惊。

  苏东坡的一生坎坷,但也是豁达的一生。身处逆境也不觉痛苦,脚踏荆棘也不觉悲凉,始终坚持乐观,像他的诗词一样千载有余情。

  细读“大江东去浪淘尽”“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原先这些都是苏东坡乐观的态度和别样的人生哲理。

《苏东坡传》读后感15

  近日读了林语堂版的《苏东坡传》,不愧是语言大师,活现了一个更加真实、鲜活的苏东坡。大师为大师写传,这点很吸引人。

  *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所以,一个人的人格可以说是他的名气的骨干。

  苏东坡所处的时代与现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历代为人们所称颂,可谓家喻户晓。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与他的人格魅力不无关系。

  苏东坡的人格虽然复杂多面,然而我认为也可以用“浩然之气”四个字来概括。所谓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之气,也就是人世间的正气。苏东坡即具有此种“浩然之气”,它致大致刚,激烈冲动,不可抑制,这种力量若辅以正义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

  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胜称是。

  “不合时宜”正是苏东坡那坚执性格的体现。

  苏东坡坚执的性格集中表现在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坚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翔。


做人做官苏东坡读后感3篇(扩展2)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东坡传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苏东坡传读后感1

  苏轼——四川眉山人,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不仅在诗文、书法、绘画上造诣很深,而且对医学、考古、水利等多方面都有独到见解。

  他的大名,如雷贯耳,让我万分佩服,尤其是他那一首首优美的诗。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有:《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等等等等,皆令我赞不绝口。

  这里还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轼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轼捧腹大笑,连连称是。

  人们都称苏轼乃三百年一见之天才。虽然他离我们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却依然为人们所称颂。我想这与他那心灵的喜悦和他那思想的快乐是分不开的,这才是他万古不朽的根源,也正是我们后人值得细细体味的。

苏东坡传读后感2

  关于苏东坡,也就是苏轼,我们都不陌生,他的文章诗词在课本上都学过,而且据说美食“东坡肉”是他研制出来的。总的来说,他的大名,是如雷贯耳的。

  翻开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对于里面介绍的苏东坡的童年生活,我非常有感悟。

  书中提到,苏东坡出生在一个小康家庭中。父亲苏洵年轻时也不爱读书,后来看到哥哥考到功名,受到影响,就开始决定认真读书了。刚好苏东坡的出生,让苏洵就萌生了一种和儿子一起陪伴式读书的想法。

  他教导苏东坡朗读,自己在一旁听,也能受益,父子算是共同学习与成长。而苏东坡的母亲对他的品行教育也起到了十分关键的引导。她给小苏东坡读故事,引导他像古人中的圣贤一样正直,勇敢。后来在对待王安石事件中,他能客观地看待王安石的成就,没有把当初被贬的私人情绪带到公事上的判断中。

  还有苏东坡的爷爷,他的豁达的性格,让从小与他生活的苏东坡长大后也是一种怡然积极乐观的性格,在事业上的起起落落,让他能够有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

  通过了解苏东坡小时候的成长故事,也 让我更加明白一个原生家庭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苏东坡传读后感3

  《苏东坡传》这本书我才只读了一遍,便对苏东坡这位大文豪有了足够的认识。书中提到过许多地名,多得数不清,这也正提示了我们苏东坡一生漂泊。

  时势造英雄,苏东坡之所以在*古代文学史谈论上经久不衰,多半是因当时所处的环境,造就他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正因为苏轼的思想超乎常人,才使他的作品犹如一颗璀璨的星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以文才学术论,他远超过其他文人学士之上,他自然无须心怀忌妒,自己既然伟大非他人可及,自然对人温和友善,对自己亦无损害,他是纯然一副淳朴自然相,故无需乎尊贵的虚饰。在为官职所羁绊时,他自称局促如辕下之驹。处此乱世,他犹如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虽然历朝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而历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挚友人,苏东坡竟屡遭贬降,曾受逮捕,忍辱苟活。

  还记得苏东坡被蹢吗?他当时已只不过是一个草民,但他依然一心想着那些黎明百姓,

  拿林语堂做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传读后感4

  喜爱传统文化尤其*文学的人,绕不开苏东坡。十多年前读过两回,而今电子版也好,快且方便。许多事情是个习惯,没有改变不了的习惯。

  最喜书中两段话:“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处贫贱易,处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忍痛易,忍痒难。人能安闲散,耐富贵,忍痒,真有道之士也”。

  东坡一生,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常州、登州、颍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大多时候是在贬谪中,带着官场泼给他的脏水。子由明见,一语道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这个世界常常是庸才小人制控着天才君子。昔日好友掌权之后往死里整他,面对小人,他不屑于还以颜色。因为他是东坡,心思没在官职上。

  天纵大才,诗文书画,心思在此。北宋*早亡了,东坡作品仍在,连着他的精神气局和人格。这是个元气充沛的人,他会把凄苦的生活过得绘声绘色。林语堂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反之,相当多的人对上阿谀奉承,对下横眉冷对,对己骄奢淫逸。如此,心即被上了锁,既便有自由,也是被囚禁的,为名利色权所囚。

  欣赏吴复古。一个中央党校的教授,三十四岁辞了职去做道士。九十六岁终,辞官有益身心。

  寿夭无定。热情浪漫的东坡,炼丹瑜伽养生,六十四岁亡。沉默寡言的子由,三儿七女,活到七十三。

苏东坡传读后感5

  首先林语堂写这本书肯定是下了一定的功夫的,从附录里这些资料的来源,可以知道他充分了解了他的诗集和文章。

  从小读苏轼的诗长大,一直对于这个人物非常好奇,对于宋朝年间的一些事情也颇有兴趣。

  从这本书我了解到,苏轼的人生是非常坎坷的,特别是他中年以后,一直过着颠沛流离,在一个地方待不了多久,不知道自己在这的日子什么时候到头。但是他还是能从当中找到趣味,以一种超脱,乐观的精神状态融入到他的作品以及为人处世当中。

  苏轼当过很多地方的地方太守,而且当地的居民很喜欢这位太守。他很亲民,常常请别人或去别人家吃饭喝酒谈国事。他非常为百姓着想,他整治西湖,在谷物歉收时,拼命为百姓想办法,多谋取一点粮食,即便这样会让那些小人更讨厌他,但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做了。

  同样,他和他弟弟苏辙的关系以及相处方式非常让我羡慕。这样一对兄弟,相处如此融洽,分别时格外的依依不舍。他们在官场上的立场相同,可以随时为对方付出一切。他们俩的性格截然不同,但相处时却又如此融洽。在彼此遇到官场上的低谷时,会相互陪伴,相互帮助,相互安慰。每次苏东坡写完一首诗,总会把它第一个寄给他的弟弟子由,与他分享。

  虽然在这本书中,有很多政治方面的,比较难理解,但是这本书确实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到了那个时代以及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还如此乐观,还笑迎人生的这样一位特别时期的伟大诗人!

苏东坡传读后感6

  这本书时一个朋友推荐我看的,我是很少看传纪的,刚开始我真的是看不下去,两次看着看着就睡着了,慢慢的看,直到看到王安石那里,我才慢慢走近了这本书。

  这本书从多个角度描写了东坡先生的一生,有家庭,朋友,政治甚至人民。林语堂先生用苏东坡的诙谐乐观的心态来描写苏东坡的一生,但东坡的一生的确坎坷曲折,我羡慕他的这种面对世界的心态,他直言不讳,他无论身处何地都结交很多朋友。他活的很快乐。其实在这之前我对宋朝是没多大感想的,现在我虽然觉得党派之争依然很可恶,他们的官员并没有明朝的那样可爱,可是那几个皇太后,和那些坚持己见,为国效力的官员真的很让我感动。看了这么久,从刚开始对王安石的痛恨,到最后也觉得他也是在为国服务,只是他太刚愎自用了。

  苏东坡的豪迈,苏东坡的乐观诙谐,苏东坡的嘲讽,苏东坡的坚持,苏东坡的真挚,都在林语堂先生下还原了。我看到了一个诗人的苏东坡,一个画家,书法家的苏东坡,一个体贴民情的苏东坡,一个脾气暴躁,而又逻辑清晰,才思敏捷的苏东坡。他是古今难见的奇才,也是个有喜怒哀乐的凡人。感谢林语堂先生,让我看见了一个真实的苏东坡。

苏东坡传读后感7

  *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所以,一个人的人格能够说是他的名气的骨干。

  苏东坡所处的时代与此刻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历代为人们所称颂,可谓家喻户晓。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与他的人格魅力不无关系。苏东坡的人格虽然复杂多面,然而我认为也能够用浩然之气四个字来概括。所谓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之气,也就是人世间的正气。

  苏东坡即具有此种浩然之气,它致大致刚,激烈冲动,不可抑制,这种力量若辅以正义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一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胜称是。不合时宜正是苏东坡那坚执性格的体现。苏东坡坚执的性格集中表此刻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坚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翔。

苏东坡传读后感8

  元丰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宫廷官员发出圣谕,将苏东坡贬往黄州,充团练副使,由于形势所迫,苏东坡暂时过上了隐士的生活。大概也正是因为这番经历,苏东坡为自己的儿子遁儿作的诗中,有“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一句。

  苏东坡在黄州这个肮脏不堪的小镇过着神仙般的生活,每天与朋友一起度过,谁又能想象,这是一位因“乌台诗案”而谪居黄州的人呢?苏东喜夜游,常常喝醉,有时甚至直接在野外睡觉,但是他和酒友的夜游却引起了不少有趣的谣言,一次说苏东坡顺江而下逃走,一次说苏东坡与散文大家曾巩一同玉楼赴召,同返天庭,这也引得东坡无奈:“*生所得毁誉,皆此类也。”

  黄州六年中,苏东坡乐观豁达的饮酒夜游的生活,是她写出了不少不朽的杰作,《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等名作皆出自此时。

  《赤壁赋》中,苏子以“乐——喜——悲”的感情脉络,通过对话以及对比的方式,表达了客人对于生命变化的感伤以及苏东坡对于拥抱大自然,忘却尘俗的追逐。

  赤壁赋一章,讲述的便是苏东坡的心境,这是道家的神仙境界,亦是苏东坡宁静欣悦的心境的写照,更是他旷达自适、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结语:东坡居士的是,源自于生活,来自于偶然,我们应该用这种恬适的心境,领略大自然的美好。

苏东坡传读后感9

  苏东坡——一个离去已近干年的人物,至今仍然广受文人士子的追捧、热爱、迷恋,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优其君,上可与皇帝宰辅论朝政得失,下可与村夫村妇谈年景收成,可与文人雅士诗文唱和,又与和尚道士谈经论道,他的足迹遍及大半个*,虽屡遭贬谪,却越挫越通达,越挫越强健。

  更可贵的是他有博大的胸襟,对待政敌,他最终都选择了释然。当然,他也有两任爱他的妻子、三个陪伴左右的`爱子和一个至死不忘的弟弟,这是他人生最大的幸福。他的成就涉及诗、词、书、画、医、佛、道、医、食等方方面面,而且成就均不凡,至今影响海外。

  这恐怕是对苏东坡最大的认可。写苏东坡的书很多,但是像林语堂先生这般详实、幽默、有趣的却不多,先生以饱蘸热情的笔墨描绘了苏东坡丰富多彩却又颠沛流离的一生,从多个方面展现了苏东坡的经天纬地之才,是非常好的了解苏东坡的著作。

  当然可能是由于作者的个人好恶的缘故,书中对王安石的描写几乎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对王安石变法也持全面否定的态度,当然这仍然不失为一部值得阅读的好书!

苏东坡传读后感10

  苏东坡是我非常敬佩的大文豪和大学者,他在多个领域都是文艺上的佼佼者,例如书法、诗词、散文等,都成为了大家,并且他还是一个美食家,善于品尝和烹煮,他也是个热爱生活的人,是个天性乐观的人,早遭遇了不公*和排挤时,他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用自己的乐观坚持的做学问和生活着,这种精神值得我学习!

  苏东坡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也是举国闻名的散文家苏洵,但苏洵在科举的道路上走的非常不顺利,名声大却不善于科考,因此父亲对两个儿子给予了很高的期望。结果苏轼科考就中了榜眼,而根据历史记载,考官欧阳询害怕实际上第一名的苏轼是自己弟子曾巩,从而引起学子门的质疑,于是就改判为榜眼,结果发榜出来居然是苏轼,也就是说苏轼是实际上的状元。

  苏轼在政治上头脑清醒,既不属于鹰派,也不属于鸽派,因此遭到了两派的打压和排挤,不论是王安石,还是司马光,都认为他是政敌,因此他曾经也遭遇过著名的乌台诗案,好在宋英宗下旨赦免了他,这些遭遇不过是政敌的攻击罢了。

  苏轼在朝廷树敌很多,因此一再被贬,并且被贬到当是称之为九死一生的蛮荒之地儋州,也就是现在的海南岛,但苏轼不仅没有就此颓废和失望,更加坚强的活着,为当地的百姓办学和教化,此后海南也出了一些进士和举人,这都是苏轼的学生,可见文化的影响力之大。

  我要像苏东坡学习,成为一个乐观的人,为自己的人生添加光彩!

苏东坡传读后感11

  苏东坡是四川眉山人,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不仅在诗文、书法、绘画上造诣很深,而且对医学、考古、水利等多方面都有独到见解。

  他的大名,如雷贯耳,让我万分佩服,尤其是他那一首首优美的诗。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还有:《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等等等等,皆令我赞不绝口。

  这里还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连称是。

  人们都称苏东坡乃三百年一见之天才。虽然他离我们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却依然为人们所称颂。我想这与他那心灵的喜悦和他那思想的快乐是分不开的,这才是他万古不朽的根源,也正是我们后人值得细细体味的。

苏东坡传读后感12

  这本书从家庭、生活、政治、书画等角度概况了苏轼一生,读完第一感受就是苏轼怎么这么好,被一贬再贬,还是很豁达地面对一切,王安石真的是令人讨厌,还邋里邋遢。

  苏轼不管走到哪里都有一群追随他的粉丝,敬仰他的人品和才华,穷困潦倒的时候还是有很多朋友愿意接济他,他倒是自得其乐,没官做就做做农民,种种地,到处游玩写写诗提提词。他是一个心中有国,却没政治的人,职位再低,都尽可能地救济百姓,他是真的想做事的人。

  看他给友人的书信,幽默自嘲,他好像一个体验派,总要搞点事情,体验瑜伽,体验制酒,体验制墨。他的名气在当时没有网络的时代竟然能席卷整个大陆甚至外邦。

  他在政治道路上是不幸运的,起起落落,被政敌视为眼中钉,但有很多人懂他,在他就要被害死的时候,与他政见不和的司马光替他说话,太后也替他说话,这就是他的人格魅力吧。

  第一次看他写的书法并不觉得好看,大大小小一点都不规整,倒是和他的脾性浑然天成,自然洒脱,字是要有灵魂才会像跳舞的精灵吧。

苏东坡传读后感13

  读完《苏东坡传》,在看到结尾处的“万古不朽”时,心中觉得怅然若失,竟真的有些舍不得,明明知道他早已作古,奇怪的是我到现在才真正认识他,并努力透过书去了解他,但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

  每个人的年少都怀着雄心壮志,可世事无情,梦想总被“雨打风吹去”。苏轼说“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但“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不如“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

  宦海沉浮,几近颠沛流离,最让我为之钦佩的是苏轼他的恬淡自足,似乎到哪儿都是家乡,一副乡土派头,融于山水之间。

  一杯茶,一幅远山的画,一个美好的梦想,就不难感受到苏轼为之推崇,并躬行实践的清欢了。

  作文网专稿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一本书讲述一个生命,这个生命其实又活了,并随着每一个读者的阅读一次一次上演他的人生舞台剧,我们也随着他的心情跌宕起伏,感受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

  当豪情经过磨练,渐渐转为*实,一颗心安静下来,开始着细小处为民造福,苏轼处处为民*,囤积粮食,以抵灾荒。久旱降雨,他比谁都高兴,一州一民是他不可割舍的责任。

  我想,如今的社会有多少人抱怨这抱怨那,不如抬起头多看看身边的美好事物。人总要经过许许多多的磨练,重要的是自己的生活态度。

苏东坡传读后感14

  读完《苏东坡传》,在看到结尾处的“万古不朽”时,心中觉得怅然若失,竟真的有些舍不得,明明知道他早已作古,奇怪的是我到现在才真正认识他,并努力透过书去解他,但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

  每个人的年少都怀着雄心壮志,可世事无情,梦想总被“雨打风吹去”。苏轼说“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但“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不如“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

  宦海沉浮,几近颠沛流离,最让我为之钦佩的是苏轼他的恬淡自足,似乎到哪儿都是家乡,一副乡土派头,融于山水之间。

  一杯茶,一幅远山的画,一个美好的梦想,就不难感受到苏轼为之推崇,并躬行实践的清欢。

  一本书讲述一个生命,这个生命其实又活,并随着每一个读者的阅读一次一次上演他的人生舞台剧,我们也随着他的心情跌宕起伏,感受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

  当豪情经过磨练,渐渐转为*实,一颗心安静下来,开始着细小处为民造福,苏轼处处为民*,囤积粮食,以抵灾荒。久旱降雨,他比谁都高兴,一州一民是他不可割舍的责任。

  我想,如今的社会有多少人抱怨这抱怨那,不如抬起头多看看身边的美好事物。人总要经过许许多多的磨练,重要的是自己的生活态度。

苏东坡传读后感15

  最近读完《苏东坡传》后,颇有感慨,感觉已经没法再出现唐宋诗人词人那样的文人了。

  写能够广为传颂具有历史传承意义的古体诗词需要经典积累,需要读经,需要从几岁开始二十岁之前就熟读《诗经》《楚辞》以降的古代经典著作,这在今天的*人来说,基本不可能,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至少从清朝末期开始,*就基本没出现过值得一提的诗词大家。现在别看电视上喜马拉雅听上的那些明星学者侃侃而谈诗词,他们只能评而已,让他们写一首古体诗词,结果可能就是惨不忍睹了!现代*人肯定也有尝试写古体诗词的,但基本上都最终只是“打油诗”的水*!

  人们也许认为,我们**人要与时俱进,不应拘泥于古体诗和文言文,现代诗不也不错吗?实际上,本人对汪曾祺这些现代诗人写的现代诗一点兴趣也没有,也许仓央嘉措的“现代”诗有点意思,只不过有点疑惑,仓央嘉措的诗是不是从藏语翻译成汉语的呢?我倒希望他是用汉语写的。

  苏东坡的确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文学家诗词大家,没有人能够超越他。这种人可遇不可求,再说唐宋的诗词文人把能写的都写掉了,能够引的经典都引掉了,现代人想写一首不错的古体诗词真的很难,但是我还是希望现代*也能够出一些能够传承*文化精髓的诗词大家。


做人做官苏东坡读后感3篇(扩展3)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东坡传》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东坡传》读后感1

  在我懵懂的记忆里,苏东坡也许就是一个写词的文人,我一直认为它和李白杜甫一样,就是一群只会创作诗词的人。读了《苏东坡传》我才算真真正正地懂了苏东坡。

  苏东坡是*古代的名人,不仅是因为苏东坡卓越的才华或是动人的诗赋,而是他高尚的人格,一个品行败坏的人是不会成为名人的。就像著名的奸臣秦桧,写得一手好字,开创了瘦金体,也很有才华,因为道德败坏而被世人唾骂。

  苏东坡讲究仁爱,对于世间饱受折磨的劳苦大众的十分有同情心,他在《杨村开运盐河雨中督义》一词中就表现出对人民的艰难和悲苦的一种自责感。所以他竭尽自己一切来改善人民的生活,有时由于被贬,自己所担任的官职太小,而力不从心,此时的他就会产生一种羞愧感。这种感情在当时腐败的帝王朝是多么可贵啊!

  苏东坡是个重情多义的人,他结交了很多益友,也认识当时的很多名人。 卓契 就是起中的一个,他曾经因为一个承诺,千里迢迢徒步去惠州看苏东坡,当时从苏州到惠州就像从天涯到海角,而卓契 一路化缘,风餐露宿 ,来到了苏东坡的面前,使苏东坡大惊。就是因为苏东坡的重情义,才使他结交了这个叫卓契的和尚。苏东坡的重情义还不仅于此,大家一定听说过苏东坡写的 《水调歌头》吧!这首词正是苏东坡写给他多年未见的弟弟的,这首词便流传的现在还这么有名。苏东坡的重情多义还体现在他对自己妻子的感情忠实。在苏东坡的第一任妻子王弗死后,苏东坡一直伤心至极,十分想念她的妻子,于是他在她妻子死后十年内为她种了三万棵雪松,以表对她的思念之情。他还在他的妻子死后的十年写了一首《江城子?记梦》感动了无数的世人。

  苏东坡还是一个乐观之人。他做官多次被贬但他丝毫不放弃自我,无论到哪里,他都会发现那里的美好,对人生充满信心。

  苏东坡就是这样一位几乎拥有所有优点的人,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需要学习他经典的诗词,更要学习他伟大的人格和品行。

《苏东坡传》读后感2

  曾几何时,苏轼还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年轻读书人,胸中满含着报效祖国的壮志和对未来人生道路的无限憧憬,踏上了前方未知的旅途。然而,光阴荏苒,飞鸿归去,当初弱冠之年的青年才俊转眼间就变成了体弱多病的暮年老人。在这其中,一代不朽文豪究竟经历了什么,又获得了什么呢?

  在北宋仁宗年间的一天,二十一岁的苏轼高中进士。他只因那满腹的诗书和一支生花妙笔就使当时的许多大儒拊掌称赞,难以忘怀。从始至终,苏东坡的仕途就与诗词歌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被贬黄州,是他后半生历经磨难的开始。无论是“大江东去”里散发出来的英豪之气,还是“寂寞沙洲冷”中流露出的凄清哀婉,无一不透出他高洁不屈的铮铮傲骨。

  再至惠州,似乎是上天嫉妒东坡居士的无尽英才带给他的又一次考验。可命运的狂风骤雨并没有击败他不屈不挠的意志。灯前红袖早已离他而去,独留子瞻一人笑傲长空,写下“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内心独白。可在那豪放不羁的文字背后,又隐藏了多少难言的辛酸?

  又至儋州,或许他已经看淡了那些风霜雨雪,生活中的辗转流离在苏东坡的心里或许已经只是过眼云烟。与其自怨自艾,还不如静下心来,细细收集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美好。“我本海南人,寄生西蜀州。”历尽沧桑变化,一代文豪不朽的灵魂中可能仍有几丝对命运的不甘,但他却早已不是年少时青春勃发的苏子瞻了。或许回过头来,他对自己初入仕途时的仗义执言和好友佳人依旧难以忘却,可那些毕竟也只是过眼云烟,一段回忆罢了。

  历尽磨难,最放不下的还是弟弟苏辙。无论荣华还是落难,那不屈的灵魂依旧回归自然,回归兄弟二人的携手同行。

  合上书本,静静地思考着当今的生活。没错,我们有了比东坡先生幸福快乐千百倍的生活,又有什么理由因为几次考试就轻易放弃?愈挫愈勇是这本书带给我最深刻的体会,也是困境中的激励。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传》读后感3

  看月黑风高,读“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苏轼出生在了眉州的眉山,父亲苏洵和母亲程氏对苏轼和弟弟苏辙关爱有加,苏轼18岁时与15岁的王弗小姐成为了夫妻,一家人进京赶考。考中进士,后苏轼的母亲病故。再次进京,苏轼被任命为校书郎,却不得不与弟弟分别。熙宁四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却引来了王安石的愤怒。被逼无奈的苏轼请求出京任职,也因此来到了他的“第二故乡”杭州。后被朝廷小人抓住他的文章不放,以“讽刺*”,“背叛皇室”的名义将苏轼关进了大牢(*)……但这都不能打垮苏轼。出狱之后,苏轼奉诏赴汝州就任。晚年的苏轼被贬到偏远的“南荒之地”,最终死在回程的船上,结束了他满怀豪情壮志的一生。

  “灾难舛途没有愚钝他对生命灵慧的感悟,艰难困苦不曾消磨他对生活敏锐的洞察”苏轼的才干与智慧并非任何人可以媲美,手下的妙笔生花婉转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曼妙,口中的美酒流淌激荡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壮,又或是在月明当空,微风轻拂脸颊时,转身从容地叹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东坡的乐观是一门学问,但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学会他那种出神入化的豁达。当他面对一次次的诬陷一次次的栽赃一次次的被贬时,你何曾看到过他脸上闪现过一丝地悲痛或愤怒呢?苏轼这位奇人上可进谏忠言,下可农耕为生。即使在花甲之年被贬到了偏远的海南岛,他也依旧保持着刘禹锡“陋室不陋”的乐观心态以及孩童般的天真。东坡肉,生蚝……这些美味的食物不也是他为生活增添的一点光彩吗?

  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善良的苏东坡也好,耿直的苏轼也罢,这位名副其实的“诗神”都做到了“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为后人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标杆!

  望江山如画,品“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东坡传》读后感4

  *古代文人墨客多如繁星,其中天纵之才不在少数,可是能够被后世永为流传的都是那些“真金不怕火炼”之人,苏东坡赫然在列。

  翻开《苏东坡传》,第一眼就令人惊奇,这本书是林语堂先生翻阅大量文献之后,用英语写成的作品,这就更令人萌生对书中世界的向往。

  苏轼,也就是我们口中的苏东坡,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诗人,也是众所周知的“三苏”之一。从小他就在母亲的谆谆教诲之下成长,在这个小康之家中,有一位洒脱豪放的爷爷,一位知书达理的母亲,还有一位中年得志的父亲,氤氲在这样的环境中,对于他后来人性的和善及创作都有着深远影响。

  很多人说苏东坡是天才,与其这么说,我更愿意称他为真人。他性情和善,挚友颇多;在政治的漩涡之中,他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狗苟蝇营的政治勾当之上,出淤泥而不染;他之写作,或一时即兴之作,或是有所不满、有感而发,都是自然流露、顺乎天性……

  书中对于苏东坡的政敌王安石下了不少笔墨,并且苏东坡与之斗智斗勇的.部分着实精彩。王安石新政,推行青苗法等,使天下民不聊生、乌烟瘴气,过去吟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时还对王安石充满敬意,今时一窥变法全貌,不由得生出少许厌恶之情。在这个官宦争权的北宋朝廷,唯有东坡和他的战友们坚守本心,可以说是混乱官场中的一股清流,终究力挽狂澜,废除了新政。

  苏东坡的美名更多的源于他的作品。捧着这本书,读着读着,脑海中就会不自觉地闪出这样一幅画面:苏东坡一脸轻松愉悦的神情,挥动如椽之笔,如同儿戏一般,寥寥数字勾勒出心之所向。要说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想象,是因为他的作品字字流露出本性,亦庄亦谐,生动而有力,虽需视情况之所宜而异其趣,然而莫大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

  捧起《苏东坡传》,来一场精神上的漂泊之旅,与苏东坡一同聆听母诲、一同考仕中举、一同官场沉浮,也一同为国而悲。

《苏东坡传》读后感5

  观苏轼一生,无法不对其才智赞叹不已;而其言行、诗词、幽默,无一不是其才智的体现。

  苏轼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轼是热爱生活的。其余不必说,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轼是感情丰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对其亡妻寄以情思,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后来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苏轼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苏轼也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尽管不如意事众多,如朝云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时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称为过得快乐呢?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象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谁说不是呢?仅此感怀东坡居士这位旷古奇才吧!

《苏东坡传》读后感6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题西林壁》,我从小就能朗朗上口地背出来。而作者苏轼,也名不虚传。从《饮湖上初晴后》到《惠崇春江晚景》,从《念奴娇 赤壁怀古》到《水调歌头》,人人无不熟知。

  苏轼,宋代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轼合称“三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精通各个领域。他是诗人、词人,写过数千篇诗词;他是书法家,于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是美食家,发明了流传至今都赞不绝口的东坡肉、东坡鱼;他还是艺术时尚家,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是奇人,他也是神人。

  我对他的了解不是很多,但却对他诗词特别感兴趣。

  还记得从小就背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是在他官场失利时所做。但是这首诗给人的意境没有任何的抑郁,它表现了虽然表现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何人不曾面对过离别,何人不曾面对过伤心。然而有人从此一阵不起,有人却乐观向上,创造出了“不可能”的奇迹。苏轼,虽然被一贬再贬,却在此时创造了他诗词辉煌的最高峰。他因第一任妻子去世,伤心万分,多年后写下感动千古的《江城子》。他的种种遭遇也炼成了他豪放千古的诗,炼出了他乐观的精神,炼就了他亘古不变的痴迷!

  “心如死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首自嘲诗是诗人面对当年自己的画像时所作,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既有对目前垂垂老矣的描述,也有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多重感情交织在一起。短短24个,却包含了作者多少年来的情感!我不禁对他有敬意几分。

  他,就是那个豪放的诗人,他成就了词的豪放派。他就是那个奇人——苏轼。

《苏东坡传》读后感7

  先提一句题外话,

  苏东坡有一首词广为流传: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但今日方知,这首词竟是苏东坡为了纪念早逝的妻子的(26岁病逝),由此可见东坡对亡妻的情意深重。

  言归正传。

  同朝为官,作为同时代的大文豪,苏东坡的一生注定是要与王安石交织在一起的,那就先谈谈王安石其人。

  王安石是一个怪人,思想人品都异乎寻常。学生时代很勤勉,除了语言文字相对比较糟糕之外,还算得上是个好学者,当然是宋朝一个主要的诗人。不幸的是,徒有基督救世之心,而无圆通机智处人治事之术,除了与他本人之外,与天下人都不可以相处。毫无疑问,他又是一个不实际的理想主义者。

  不过,王安石之勤勉,确实是令人叹服,终日只穿一件长袍,被换了也浑然不知,只要衣能蔽体即可;吃饭也只吃自己面前的那一盘菜,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这可以说得上是,一个人把全副精力完全倾注在内在的思想上,自然也就会忽略了他的外表。如此勤勉之人,不禁让我想到了李密挂牛角读书。

  “古今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王安石之所以能发起*古代第四次变法,也与他一生勤勉好学,韬光养晦多年有关。

  这里不得不提的一点是,王安石从21岁考中进士,到46岁得势,二十五年如一日,屡屡谢绝皇帝请他入朝为官,宁愿为一边疆小吏,一方面,这是他宁为鸡头,不做凤尾,宁愿在小地方去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也不愿去和朝中那些人去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另一方面,不管他是不是有意为之,有可能是为了静待时机,他多年拒不入朝,反倒使他名扬天下,人人皆知有这么一位“清高之士”,为他日后得势也奠定了基础。

  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地成功,如果没有25年韬光养晦,脚踏实地地去治理地方,潜心摸索和实践自己的新政,又如何能有日后载入史册的“王安石变法”呢?

  无论如何,王安石学习和做事的态度都值得学习,至于他的是非功过,就交给后人去评说。

《苏东坡传》读后感8

  今天心情不是很好,记起《苏东坡传》还没写书评,又想起东坡先生的性情才气,心情也*复了蛮多。

  苏东坡传我读了进三个星期,完成阅读是在前两天晚上,那时读到苏东坡去世时,满心伤悲,恰如一个好朋友离开尘世,但是生离死别,不是人生常事,没有一本书会没有结局,正如每个人都只是天地间的过客。但是过客留下什么,决定了后人是否会纪念他。苏东坡留下的东西很多,比如说他的精神情怀,他的诗词歌赋,他的政绩,他的美食食谱,他的风流韵事等等。这些东西让人口口相传,为什么一个古代文人会让人如此崇拜,以至于今日难忘?

  我们人,尤其是*人,是记好不记坏的,我们乐于记住那些善人,并且以他们为榜样,而苏东坡做了很多善事。在王安石变法期间,苏东坡被贬为地方官,一个小小的官,还是尽量维护人民,继而王安石失势,苏东坡第一个上书废除王安石的恶法,然后又不屈不挠的上书减免人民欠下的官债,最后成功了,人们又怎会不喜欢这个文人呢?很多自喻为聪明人的,总以为老百姓是容易糊弄的,但每个人心中都有杆秤,度量着善恶好坏,虽不善于言辞,心里亮堂着呢。

  其次就是苏东坡的诗词,我不是专攻于文学的,但是我相信美是一种直觉,当我们读着明月几时有时,真真切切感觉到明月皎洁,感到积极昂扬的人生态度。读赤壁赋时,能感到人生渺小,也感到在困境中享受人生的随遇而安。*凡人难以走遍四方,但苏东坡的诗词带我们走四方,这无比难得。

  再有就是思想,很难得的是林语堂先生还是客观的写苏东坡,他没有避开苏东坡的求仙炼丹,没有避开苏东坡的文人相轻,没有人成神成圣,避不开缺陷,但是如果好的多于坏的,那么就是一个大好人了。东坡先生达观知命这也是他可以坦然面对风雨的原因。他所逢的一切苦厄,是为民*的结果,他光辉的人道精神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都是一种圣光了。

  至于逸事,东坡先生一生中数不胜数,各位可以细细品读,仔细感受,也有很多人生道理。

《苏东坡传》读后感9

  在我小的时候,曾经接触过这人们口中鼎鼎有名的《苏东坡传》,当时可谓是惊鸿一瞥,感言不知如何下笔。而如今长大了些,有幸跟着老师再次拜读东坡传,辗转间仍觉下笔艰涩,真怕自己笔下的文字不够美好,表达不出内心对苏轼的敬意。

  阅此传前,苏轼这个有名的名字,对我来说仅仅是文采出众、逸兴遄飞的大文豪罢了。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固然精彩,而他潇洒的文笔凝结的字符更令人折服。苏轼的文学成就众人有目共睹,自不必多说,然而若只局限于此未免过于狭隘!多才多艺的他为历史文化的贡献除了延续百年的华夏诗词源流,更于书画上有过人的造诣;于政治上有独到的见解,甚至是日常繁琐的工作,他都能处理得井井有条。他不仅是中华文坛上光照古今的恒星,还是一名评述价值观的导师。

  在他的生*中,我们所能体会到的除了“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广阔胸怀,更有“人间如梦,一尊还泪江月”的人生觉悟。苏轼的一生坎坷,受王安石“新政”的影响,苏轼屡遭贬官。即使宿命于此,苏轼仍然不肯屈服。他大胆指出新政的不足之处,将其呈现与纸笔之中。他明知自己的这些举措得不到任何回应,只会给自己招致祸端,却仍然执着于自己的志向。他这么做不是由于他冥顽不化,更不是因为他贪图功名,而是为了黎明百姓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即使自己是沧海一粟,苏东坡也要以正直率性的心态,面对这些崎岖不*的道路,竭尽所能去纠正这些谬误。

  随着年龄的增长,苏东坡那份年少轻狂的作为也逐渐收敛起来。他开始感悟人生爱好广泛,擅长厨艺,也会制药,他身为官吏,却心向自然,“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大概说的就是他这样心境超然的伟人吧!

  总之,林先生的这部《苏东坡传》向我们展现了一位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的生命历程,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品味他的诗词散文,也让我们真切的体会到作者的切身情感,让我手不释卷。同样的,我也敬佩苏轼这样文采斐然而又胸襟宽广的灵魂,他的人生经历似乎如同教科书一般在指点着我们为人处事之时该做出怎样的抉择。他教会了我们“是造物者之无进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人生哲理!

《苏东坡传》读后感10

  终于断断续续读完了《苏东坡传》,既有荡气回肠的跌荡之感,又有始终让人安心的温暖之感。读到东坡死时,心里萦绕过无数次的伤感和遗憾,渐增至一种心碎。

  东坡弥留之际,对他的儿子们说:“我*生未尝为恶,自信不会进地狱。”这是何等的坦荡!人生一世,谁能在死前说“我*生未尝为恶”?

  是的,东坡“居庙堂之高”则“忧一国百姓”,处“江湖之远”则“忧一方百姓”,无论政敌虐他多少遍,他始终以爱以仁回馈社会、报效国家。虽坎坷一生,却始终保有纯良、仁爱和责任感。为官为人,他对得起天下,对得起百姓,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与他人格高尚相映衬的是他人格的魅力,高尚和魅力既有重合的部分,也有不同的一面。高尚指其善,魅力是美,分属不同的范畴。东坡人格的魅力在于他对人间贴自肺腑的爱,在于他于任何处境都能以达观心态享受生活,在于他性情里的幽默风趣,在于他能与各阶层人民真诚相交,在于他因言获罪多次却始终不曾停笔,在于他……

  东坡既是那个在杭州城里为百姓生活用水殚精竭虑,为预防饥荒反复向朝廷上奏的深受人民爱戴的为官者;也是那个在松风亭里酣睡,等待一只乌鸦来将他唤醒的高雅之人;还是那个在东坡地里耕作麦苗的农夫,是那个喜爱研究做菜和酿酒的生活能手;读后感·更是那个在朋友间谈笑风生妙语连珠的饱学之士,是那个诗作书法绘画都绝天下的天才……

  苏东坡超脱旷达,可不似陶潜避世;

  苏东坡忧国忧民,可不似杜甫自苦;

  苏东坡喜酒喜醉,可不似李白狂傲;

  苏东坡不似任何人,苏东坡是说不尽的。

  我想起了雍正帝赞誉张鹏翮那句话:“卓然一代之完人”。

  是的,苏轼在我心中便是“卓然一代之完人”。

  林语堂说:“在读苏东坡的生*时,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形成,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我想说,千年之后,万年之后,你依然值得一读一读,一颂再颂。

《苏东坡传》读后感11

  要了解一个死去已经一千年的人,并不困难。最主要是如何正确地走进这个古人。可以凭借传记来走进这个人的内心,就在这个寒假,我在国学大师林语堂老师的带领下,正确地走进伟大诗人与政客——苏东坡的内心。

  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还开玩笑的人。

  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商,有天真浪漫的赤子之心;他保持天真、淳朴,终身不渝。政治上的勾心斗角与利害谋算,与他的人品格格不入;他的诗词文章,或一时即兴创作,或是有所不满时有感而发,都是自然流露,顺乎天性,刚猛强烈,正如他所说的“春鸟秋虫之声”;也未尝不可比作他的诗句:“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人行。”

  在我读完书时,我深深得感受到这位旷古奇才的人生是坎坷曲折,富有传奇色彩。他是一个万事通,更是一个体恤人民的好官员。几乎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他涉猎的足迹。我最佩服他的就是他那乐天派的精神,而我却是遇到挫折﹑困难总是不能乐观的面对这些挫折,总是低头丧气。俗话说得好:书是一味良药。正是如此,我也因此学起了苏东坡的乐观的性格,是自己开朗。

  苏轼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这一生,他只是永恒在刹那显现间的一个微粒,他究竟是哪个微粒,有何关乎重要?所以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享尽人生。让我们走进苏东坡,见证这个传奇人物,领悟他的传奇人生。

《苏东坡传》读后感12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题记

  苏东坡亲历五朝,而在这悠悠五朝之间,除去童年和青年时的春风得意,自神宗之后,一直到苏东坡身死,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坎坷动荡,政治上的小人,为了打击这一代文豪,不惜使尽万般手段,一次次的贬谪,离中原愈发遥远,到最后,甚至有了元佑党人碑的出现,被刻上党人碑的官员,重者关押,轻者贬放远地,非经特许,不得内徒,而苏轼,与司马光一起,名列黑名单前列。但就是这样的政治上的迫害,苏东坡丝毫不以为意。“苏东坡对他弟弟子由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所以,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

  林语堂说,“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而我看《苏东坡传》却有许多的理由。其一,苏东坡的诗词既豪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又婉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怎样的一生,才有这样的才情?其二,苏东坡与欧阳修,王安石,到底有怎样的恩怨?其三,苏东坡和佛家有怎样的际会渊源?

  天气闷热,来不及一一细写。一言蔽之吧。东坡本人是个生性乐观的人,多才多艺,深厚,广博,诙谐,智利超群,又天真浪漫。有蟒蛇的智慧,鸽子的温柔敦厚(林语堂语)苏东坡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

  王安石是个怪人,徒有救世之心,无圆通机智处人治事之术,除去与他自己本人之外,天下无人可与相处,他还是一个不实际的理想主义者。王安石仪表邋遢。在他最好的年华21岁到46岁,一直谢绝任命,在一个偏远的省份当一名小吏。他有创见,也善于言谈。但在人际交往上,被认为矫揉造作,不尽人情。

  苏东坡本人一生坎坷,几次被流放,浪迹天涯,成为百姓之友。他与道佛两家都交往甚密。

《苏东坡传》读后感13

  苏东坡?嗷!就是那个特别有名的诗人嘛,我可是从小就读过他的诗呢,比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大江东去浪淘尽”等等。是的,这就是我在没读过这本书之前对苏东坡的认识。可是苏东坡只是个诗人吗?当然不是,这不,我读了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传》,才知道苏东坡原来是个千古奇人!

  苏东坡不仅是位诗人,他还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比如《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月色入户”,门都破旧的连月光都透进来了,可是他下一句诗却是“欣然起行”。看吧,他果然是个不折不扣的乐天派啊!

  苏东坡不仅是个乐天派,他还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比如西湖的苏堤,原来是苏东坡在杭州做太守时,发现西湖中的一种水草破坏了西湖的水质,影响百姓的生活用水。于是他带领大家清除水草,然而清除的水草无处可放,他便在西湖中建堤。这样既为水草找到了合适的放置地方,同时也方便了人们的出行,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举措。

  苏东坡不仅是百姓的朋友,他还是一名“吃货”。像《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还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对了!他不只是吃货他还是一名美食家呢,他发明了一味至今广受欢迎的佳肴:东坡肉。他还为这道菜专门写了一首诗:《猪肉颂》!他还经常研究各种菜和各种羹,每研究出来的菜品都会请自己的好友去品尝,有的甚至还为此吃坏了肚子呢!

  当然这些并不是苏东坡的全部,还有好多好多我没有描绘出来。苏东坡的一生非常的坎坷,但他的一生也非常豁达乐观。想要非常全面的了解一个人太难了,我所了解的苏东坡可能只有皮毛,甚至比较片面,但是苏东坡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坚信苏东坡的精神是永垂不朽的!

《苏东坡传》读后感14

  提起多面才子苏东坡,大家会冒出很多标签“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工程师”……而我最欣赏的就是他处事的态度,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对于一切无所无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快乐的一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这首诗便是他为人处世的真实写照。

  少年的苏东坡,文章是如同野马脱缰般的豪迈,像长江三峡那势如奔马的狂波,水花飞溅,年纪轻轻,便闻名天下。他本来有顺畅的官途,可以名利双收,可是,他因为与当权者不和,受他人迫害,遭遇四次流放。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贬到那玩到哪里。他洋洋洒洒的写诗,热衷于酿酒、品酒,“酒勿嫌浊,人当取醇”,“湛若秋露,穆如春风”。对朝政的失望渐渐融入酒香之中,他并无遗憾,而是十分乐观的写诗,恍若还是当年那个文思泉涌的少年。

  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像苏东坡那样,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依然乐观。著名的物理学家霍金先生,年纪轻轻便很有才华,对于数学和物理更是极具天赋,考上了牛津大学,研究宇宙学。可惜,意外总是潜伏于生活中。在研学途中,不幸染上了一种运动神经细胞病,名叫卢伽雷氏症,这种使霍金行动十分笨拙,并渐渐恶化,最终被禁锢在轮椅上,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疾病已经使他的身体严重变形,头只能朝右边倾斜,肩膀左低右高,双手紧紧并在当中,在经过一场手术后,他彻底的失去了说话的功能,只能依靠语言合成器演讲。

  但是,他没有因为疾病踌躇不前,而是乐观的面对自己的疾病。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的,霍金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却有一个聪明的大脑。他创立了宇宙之始是“无限密度的一点”的著名学说。霍金并没有止步于人生的不幸,而是克服了困难,创造了人类史上不朽的奇迹。

  人在遇到困难时,不能一味的逃避现实,要学会乐观的面对问题的根本,才能克服它,战胜它,将困难作为人生中的垫脚石,才可以一步步的登上人生的巅峰!一蓑烟雨任*生,微笑面对人生的沉浮。

《苏东坡传》读后感15

  苏东坡是是林语堂一生的挚爱。虽然相隔800多年,但在林先生笔下,苏东坡正如自己的忘年至交,仿佛亲眼见证了苏东坡“竹杖芒鞋,一蓑烟雨”的*生。

  没看这本传记之前,我对东坡的了解主要是他光辉熠熠的头衔,以及登封造极的艺术造诣。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首,豪放派之代表。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但是读了《苏东坡传》以后,我真正了解了一个完整的苏东坡,一个真实的苏东坡,一个自然的苏东坡,一个纯粹的苏东坡。

  对东坡的最新认识是他仕途上的浩然正气。以前总以为东坡是一位超凡脱俗的文人,读此书后,方知他的政治生涯是坎坷的。“学而优则仕”,带着“*和世界”的美好理想,东坡步入仕途。正值王安石变法之际,他在外任官期间,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极力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经历了10年的政治生涯,东坡经历了人生的第一难 ,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接着就是不断地被贬,再被贬。”人生最失意之时,却造就了他文学的巅峰。《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承天寺夜游》都是这时所作。在一个昏暗的时代里,苏公以文人之浩然秉性,敢于去质疑变法之弊端,敢于去挑战王宰相的权威。即使牺牲自己的仕途,也要坚定的拯救苍生。

  其次就是对其豪放旷达,虚幻若谷的人生境界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经济经历了仕途上的风风雨雨后,苏东坡也逐渐顿悟,认识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他淡却入世之心,步入出世之途。由那一刹那起,他看透了这一切。于是乎,他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开始了新的生活。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谈禅说理, 人生,就应似飞鸿踏雪泥。又何必被聪明误一生呢?

  读完《苏东坡传》,感受苏公,我体会到“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所言之理。感受自己,未来但求对社会“浩气长存”,但求对生活“烟雨一生”。


做人做官苏东坡读后感3篇(扩展4)

——《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10篇

《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1

  今年国庆七天长假,奉老师之命借来厚厚一本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本是是想草草读完草草了事,可不想自己被苏东坡命运多舛的一生所深深震撼,对这位*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产生了无限的敬意。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东坡的魅力在于他的单纯和挚真。他自称“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苏东坡的致命短处就是老向别人透露自己的心思,写文章也是发挥自己的见解。他常以己度人,往往看不透别人的内心和本质,在贤妻王弗在世时,常能加以提醒,使苏轼避免了许多错误。王弗仙逝后,影响了东坡一生的“乌台诗案”与其性格有着必然联系。他心直口快,口不择言,又愤世嫉俗,是非过于分明,在言语中,他随时都能吐露真理,不论何事,只要是真,便值得说出口来,不会有太多顾忌,这性情直接制约了他的政治生命。然而,若没有这份单纯和挚真,又哪来的名垂千古、可亲可爱又可敬的苏东坡!一个人想法多了,难免变得复杂而事故,处世便没有那种潇洒与豪放,思想和文字上也难免患得患失,无法抒发本真,而文学甚至世间万物的最高境界无法四字:返璞归真。东坡做到了。

  东坡的魅力在于他不拘小节的醉态。他酒量甚浅,却极为好饮。他曾言“予饮酒终日,不过五合,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予下者。然喜人饮酒,见客举杯徐饮,则胸中为之浩浩焉,落落焉,酣适之味乃过于客。闲居未尝一日无客,客至未尝不置酒,天下之好饮亦无在予上者。”他几乎逢酒必醉,并以此作为评价朋友的一个重要因素“常因既醉之适,方识此心之正”。醉态的东坡更为有趣,往往倒地便睡,或偎依在朋友怀中,待天近黄昏,才踉跄着回家。有心事的人从不敢酣醉,没有那份无愧于天地的坦然,哪有醉态可掬的东坡居士。文人多好饮,酒能助其找到灵感,但诚如李白、苏轼者,却无几人,李、苏二人的酒量都很差,但正是这份钟爱与坦荡,才有了万古流芳的瑰宝。却对酒杯浑似梦,试拈诗笔已入神。

  东坡的魅力在于他强烈的好奇心。他擅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宋诗,与弟子黄庭坚并称“苏黄”;他擅宋词,乃豪放词派开山鼻祖;他擅书法,乃宋朝“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首;他擅绘画,与文同、李公麟、米芾并称当时;他擅中药,对药材的了解更胜当时郎中;他擅炼丹,与沈括共著了《苏沈良方》;他擅瑜珈,堪称我国最早一批瑜珈习练者;他擅酿酒,精通各种酿酒技术;他擅工程,由他组织修建的“苏堤”至今仍是杭州一大景观……人,生命毕竟有限,在世一次,能有一项成就已属难能可贵,而仅仅经历65个春秋的苏东坡却将“全才”这词语,无限放大到极致,堪称前无古人后绝来者,这不仅源于他的天赋和才华,更源于那颗好奇心。好奇心每个人都有,苏东坡的可贵在于他的好奇心并不是“三分钟热血”,而是发自内心的喜爱,所以他才能坚持下去,并且取得一定成绩。也正是因为对世间万物的好奇心,才使得他对人生有着如此深刻的喜爱,才使他不至于如其他心灵脆弱的文人般消极避世、甚至自寻短见,才有了如此多的经典传世。

《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2

  在四川,有座风景宜人的小镇——眉山,古之名嘉州。文人世家的苏家便在此地。“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父子三人的文学造诣实属古往今来罕见,尤以苏轼为代表。不清楚是眉山的钟灵毓秀诞生了苏家的才气,还是苏氏家族的一时显赫才让世人对眉山更加青睐。也许只是造物主的一次偶得。

  近来一鼓作气读完国学大师林语堂最得意的作品《苏东坡传》——*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很久没有这种欣欣然而“一饮而尽”之酣畅感了。《苏东坡传》,非简单流水帐,更非采用“春秋笔法”,而是林语堂阅读大量资料,包括苏东坡的札记、诗词、私人书简等后所著的传记。

  苏东坡也好,林语堂也罢,都是他们所在的时代响当当的人物。苏的魅力和锦绣诗词流传千古,而林的小说、文章、学问也拥有近现代数一数二的力量和感染力。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与苏东坡有诸多相似之处,不然为何其言己了解、喜爱苏东坡,而又能将《苏东坡传》写得如此色彩鲜明、感情丰富。

  苏东坡的一生精彩绝伦,独一无二,正如书中所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主义的人、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观其一生,苏东坡比*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

  苏东坡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东坡是热爱生活的。即便身处逆境,亦不以为意。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江城子》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至情至性,念念不忘亡妻,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后来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苏东坡也是幸福的。他*易近人,一生交友无数,即使引车卖浆者,亦可成为知己,其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尽管不如意事众多,如朝云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时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称为过得快乐呢?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谁说不是呢?仅此感怀东坡居士这位旷古奇才。

《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3

  苏是天生的乐天派,是富有同情心的道德,是老百姓的一个好朋友,是心脏慈悲的法官,散文作家,是作家的新品种,是一个伟大的书法家,是实验者的酒,工程师是虚伪的对立,是瑜伽的练习者,谁是佛教徒,是一个学者,皇帝的秘书。

  可以说,苏东坡的一生可以丰富自己多彩。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俱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他的文章就是闻名*天下,仕途却历尽生活艰辛,屡遭迫害,但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

  寿司半漂泊四十岁之后,从达官贵人已退居不起眼的小吏,苦难的世界填充。降级寿司也自嘲道:没有知识,而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苏轼的“言”是出名的。曾经上神宗皇帝“万言书”,讥评时事,论辩研究是非,希望神宗逐渐改变*变法的心意,不久就遭贬职。此时的苏东坡文化依然可以胸怀大志,大不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时发展兴起,作诗几首,却被一些好事者诬陷,强加对社会君主大不敬的罪名,酿成企业一时成为轰动朝野的“乌台诗案”,身陷窘境,自己能力却不是很在意,四处进行作文以及游玩,四处学习写作,四处交友。以洒脱的人看待问题困境,以微笑学生面对我们人生。

  生活中充满了失败和挫折,你的态度决定了你的生活。 如果你积极对待,生活是充实的,精彩的,明亮的;如果你消极对待,生活是空虚的,无聊的,黑暗的。

  作为剑桥大学的一名研究生,霍金被诊断出患有”卢格雷氏症”很快就完全瘫痪了。1985年hokin因为肺炎接受了气管切开术。从那以后,他就完全不能说话了,只能用三根手指来移动身体,只能依靠一个坐在轮椅上的小型对讲机和一个语音合成器来说话; 阅读依靠一台翻页机,要求一个人在阅读一份文件的同时,把每一页都摊开在一张大桌子上。然后他开着轮椅,像蚕吃桑叶一样一页一页地读。

  霍金是在一般这个难以置信的困难,面对生活微笑,世界公认的巨头物理科学的严重性。剑桥大学的霍金,牛顿曾担任数学讲座卢卡逊教授,他的黑洞蒸发理论和量子宇宙论不仅震惊了自然科学的任何职位,也对哲学和宗教产生深远的影响。

  人生苦短,让我们像苏东坡、霍金一样以微笑可以面对自己人生,让我们的人生发展更加丰富充实,更加精彩,更加具有光明!

《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4

  子展,苏子展.......我不知道一千年前的宋朝,是否能像我称呼先生的名字一样温柔

  翻一翻语文书,原来童年在学习先生的诗歌。只恨当时只会背诵古诗,无论作者、朝代和题目,真的忽略了很多优秀的诗歌和作者。那时候,我觉得诗人都是枯燥的,自命不凡的,不仅有那么多的悲伤可以谈论,而且我们写的诗也必须由后人背诵,这是超级难记的。

  苏轼啊,这个学生一生被流放到了好多好多不同地方发展的人啊,这个国家政治上不得意却能另辟蹊径,在美食、烹饪、书法、绘画艺术史上都留下了一个深刻文化印记行为的人啊,把苦与乐都淡化,“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遗憾稚嫩的自己发展从未懂过诗人的深远意境进行思想,初中学生之后*也是懵懵懂懂恍恍惚惚。真正的诗人绝对不能没有教育教科书上写得那么单调,写下来的诗怎么成为可能存在只是企业为了后人背诵徒增烦恼?他们有情有味,每一首诗里都是可以叙述方式不尽的深情。

  所以在进行中考结束后的那个自己空闲暑假,我就想通过尝试可以了解学生一个*古人,机缘之下我们认识了苏先生,由林语堂所著的《苏东坡传》,让我深深着迷。

  寿司疤痕被放逐到荒凉的赤壁,也喝,并与船上的客人聊天。客人谁做只是写幻想,只是一个他心目中的“寿司”,“将涵盖其中改变尽收眼底,世界是不是到时候,它并没有改变,因为,所有的事情,和我没有结束“。

  他说:“船从那时起就死了,河和海使他们过余生。”但他写完这句话后,就上床睡觉了。还有,张先年今年80岁,嫁给了一个18岁的女孩,在婚礼上他可以取笑一个“树梨压海棠”吧。苏先生的心总是那么明亮可爱,这大概就是我喜欢他的原因吧。

  他把杭州发展作为*第二个家,绿杨阴里的白沙堤,青砖黛瓦的江南水乡,最能得到治愈自己一颗学习疲惫的心了。

  书中我们说道:元气得到淋漓不断富有*生机活力的人他们总是非常不容易进行理解的。”他多才多艺,生活环境艰苦也能活出一个多姿多样多彩——这样挑出使人敬爱的特点,倒是轻而易举。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画家,是书法家,是诗人——总之一双手也数不完他的功绩。

  苏先生活得像一阵清风,一轮明月,“我可以陪玉帝,下可以陪着袁农民乞讨。世上没有人。”他死了,离开了我们很多。是他内心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喜悦,是不朽的,每个人都会看到。

《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5

  向来相信缘分,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缘分,而且人与书之间亦如此。中学时代,语文老师向我们推荐了两本书,其中一本是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另一本像是《朱元璋传》(不确定,但前一本很确定)。当时的反应是我怎么可能对这种书感兴趣呢?!遂不以为意。然而喜好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随着知识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你会自然而然的对一些东西产生兴趣,甚至是以前不感兴趣的东西。比如说这本书……

  多少年之后,初到杭州,求学于此。期间与好友漫步于西子湖畔,走到苏堤的南端,旁边即是苏东坡纪念馆,遂进去参观。其中有一段引用的林语堂的话深深的吸引了我。

       话是这样的: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部……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看完这番话,很有共鸣。心想多么有意思的人生啊,这不正是自己想要的人生吗?活的潇洒自在、洒脱率性,做着各种各样有意思有趣的事情。*的理性兼具孩童般的心灵,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而又不出格。惩恶扬善,有强烈的正义感,有着知识分子阶层的悲悯情怀和极高的道德修养,不违背自己的良心。这样的人生,堪称完美!

  之后与好友漫步于林木茂盛、郁郁葱葱的苏堤之上,堤上有六个拱桥,甚是美观。一千年后还能享受到苏东坡提供给我们如此的雅致的环境,不禁更加感慨他的伟大,对他的崇拜也剧增,所以那天回去之后就毫不犹豫的把《苏东坡传》给买了下来。

  看完后,确实是本好书,对自己很有启发:人生还可以这样有趣,原来心灵可以是如此美妙,同时也进一步明白了应当怎样做人。林语堂先生,这位学贯中西,兼具西方浪漫与东方雅致的江南才子,以他优美的文笔把这位极为有趣惹人喜爱的文坛巨匠活生生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回味无穷!

  下面就简单的说说自己的感悟:

  首先,苏东坡是一个读书人,而他对人对事的态度则告诉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不是让自己变得更清高—你们这群凡夫俗子我才不跟你们玩呢—而是变得更加包容,更加随和,更加的*易近人,是一种对这个不完美世界的包容,对万事万物的包容。“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苏东坡的这句自我评价可以说是对此意一个很好的概括!而巧合的是英国著名诗人拉迪亚德·吉卜林在他那首经典的诗《如果》里面也写到:如果,你能和百姓打成一片,却拒绝随波逐流;或与王者同行,却不忘,庶民本色……可见,在这个话题上了东西方思想巧妙的达到了统一。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这个道理苏东坡可以说是践行的最好的,即使是被贬到偏远落后的地方,他仍能见到、感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见不到感不到的美。正如他在《超然台记》中所说: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蓝天、白云、村舍、竹林、小路、山川、河流、小桥、星辰这些意象哪里都有,在苏轼眼中只要它们随机的自由组合好在哪都是一幅美景!

  想要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关键要有一颗美妙的心灵,读完苏轼的文章往往会情不自禁的拍手称妙,写的这么美,这么妙,惊叹其心灵之如此美妙!所以苏东坡文章的魅力不仅在于文笔,更在于其心灵的美妙,在于其情感的自然流露,顺乎天性,刚猛激烈。而想要使自己的心灵优美,最关键的是要有一颗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一颗心无杂念的孩童般的心灵。苏轼无疑全都具备了。有了真性情,再加上他那过人的才华—既有真性情,肚子里又有东西,那他就完美了。而苏轼是把这两点结合并发挥到极致的。

  一颗美妙的心灵还不足以成就苏东坡的成就,他的乐观豁达的心态也是必不可少的。林语堂对他评价的第一印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一生仕途坎坷,历尽挫折。放在一般人身上可能就会一蹶不振,但苏东坡终非常人。对他来说生活是要继续的,遭遇挫折更要乐观的面对生活,更要积极的去发现这个世界的美。既然官场上不如意,那我就在别的地方寻找成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过着隐士般逍遥自在的生活:散步、读书、耕种、酿酒、与好友游山玩水喝到微醺之后再写出上好的文章……有意思好玩的事情多着呢,生活终归是精彩的,只要你用心去发掘和经营。

  在我看来,正是由于苏东坡有一颗孩童般的心灵,使他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和想象力,所以心灵才能如此美妙,成为一个有趣的人,一个真性情的人。乐观豁达的心态,使他乐观的面对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再加上自身的天分、过人的才华和极高的道德修养,一个名垂千古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的苏东坡也就不足为怪了。

《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6

  说起苏东坡,人们会很自然的想起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与辛弃疾统称为“苏辛”。然而,这位大文豪,着实是一位很奇怪的人。

  既然是豪放派的领军人物,自然十分“豪放”。但苏东坡不是这样的,他的.词,特别是他在被贬黄州期间的作品,全都清新脱俗。如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那么的感人,而且还有一些凄迷之感,实在是无法让人与豪放联想,相反,颇有一些婉约派的感觉。

  苏东坡也会对一些生活小事很为迷恋。比如他在黄州时就创造了东坡肉,并把其来历和做法记入《食猪肉诗》中。他发明的东坡肉也是我的最爱,实在是好吃,肥而不腻。

  东坡先生是一个一心为民却不得志的官员。只要是他就任的地方,总能为当地做一些实事,备受当地人民爱戴;只要他在中央任职,总会卷入政治漩涡,然后被人又踩又坑,几番下来,几乎不是贬官就是流放。

  苏东坡,他是一个真实的人,并不是圣贤,因为做圣贤太累,而他天性活泼,是不可能天天严肃的。

  苏东波,千百年过去了,仍然被人们景仰,并将继续被后世景仰。

《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7

  几千年前,从高贵的皇太后到普通的老百姓,但凡是客观的人,无一不被苏东坡的才华性格所吸引。

  几千年后的今天,人们谈起那个极具个人特色的苏轼,仍不禁流露出敬佩的神色。

  我也十分喜爱这个*历史上的宝*物,他是年少有志才华横溢的苏子瞻、不慕名利而诚实顽固的苏轼、*易近人又乐观豁达的苏东坡。

  他堪称"完美",但也会犯错。而我,却因为他犯错后的态度被打动。

  在当时朝廷小人百出的时代,又恰巧碰上了闹得轰轰烈烈的变法,直言不讳的苏轼,出现的那么不合适。果不其然,他因为他的诚实"犯了错"。若是大多数人,应该被打倒了,然而经历了“乌台诗案”的苏轼活出了更美好的自己。

  我深信不疑,他曾不止一次在被贬的路上哀声叹气,但最终,我们认识到的还是幽默、开朗又喜自嘲的他,也许几千年前的一天,苏东坡正津津有味地手把手教着一个厨子东坡饼,东坡肉的做法。厨子问了句:“您可曾争取过回朝廷的机会?"东坡一边搓着面饼一边一边笑着说:"我若回去了,你们崇拜谁的手艺呢?"

  苏轼传奇般的一生,留下了让人们欣赏的各种诗篇、美食,这几千年,他都活在人们身边和心中。

《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8

  看完王水照老师的这本《苏轼传》,感慨良多。东坡是*文人中我非常喜爱的,可以说是最喜爱的一位,此次翻开这本传记,自然主要是因为对传主的爱戴,当然和优秀的文笔也是分不开的。

  那是一个初秋的早上,和煦的阳光洒满屋内,我从朋友的书袋内掏出这本书,赫然三个隽秀的字映入眼帘:苏轼传。朴素而清新淡雅的封面,良好的印刷,最重要的着者深厚的功力均深得我心,加上传主是我最喜欢的一代文豪,于是迫不及待地打开一睹为快。

  可以说书没有让我失望,我是一个队文字相当敏感的人,文字的质量会大大影响我对一书的爱恶,而此书于文字之流畅优美来说绝对是上乘之作,行云流水般的文笔娓娓道出东坡传奇的一生,跟随着着者的脚步,我仿佛进入了那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川蜀大地,看到了稳健自信的明允公,乐善好施的程夫人,还有可爱的苏轼苏辙兄弟……我渴望看到的情节书中几乎没有遗漏,苏轼考进士、任徐州、杭州知州,乌台诗案,贬官黄州,写下一首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诗词,一篇篇流芳百世万古不朽的美文,一页页通天地之气得日月之精的丹青墨宝……书中既有对人物生*流畅而传奇的叙述,精彩动人,跌宕起伏,又有对东坡诗文书画的专业性评论,高见迭出,云霞满纸,着实令人大呼过瘾,十分解渴。换句话说,这是一部能让外行看够热闹,让内行看够门道的大书好传。

《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9

  从小就读苏东坡的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忧愁,“大江东去浪涛尽”的气势……无不流露出诗人的豪迈奔放。可我对苏东坡的了解甚少,直至读了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传》,才知道苏东坡原来是千古奇人。

  苏东坡既是虔诚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他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只有他自己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与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他热爱生活,在美食方面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东坡情感丰富,对其亡妻寄以青丝,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表达了自己的伤痛。苏东坡是刚直的,即使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不改犀利的词风。他写诗讽刺“群鸟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卖青春”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他知己无数,兄弟情深,苏东坡又是幸福的。

  苏东坡有一身浩然之气,王安石变法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现出他个人的气质与风格,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他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回归与清纯与空灵。他习惯了淡泊,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苏东坡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超凡脱俗,刚正不阿,坦坦荡荡,使他任何环境中处之泰然,宠辱不惊。

  苏东坡的一生坎坷,但也是豁达的一生。身处逆境也不觉痛苦,脚踏荆棘也不觉悲凉,始终保持开朗,像他的诗词一样千载有余情。

  细读“大江东去浪淘尽”“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原来这些都是苏东坡开朗的态度和别样的人生哲理。

《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10

  对于苏东坡,相信每个人都很熟悉。

  从小到大的课本中,他的诗词经常出现。不过那时我也只是把这些诗词作为必读课目学习背诵而已。

  我心目中感受到苏东坡的“与众不同”则是在大学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读到了他的《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似懂非懂之间,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当时被低落情绪笼罩,读到这首词的时候,忽然感觉心里照进了一束光。

  此后就自己找了苏东坡的很多作品来读。然而始终都不敢标榜自己是苏东坡的粉丝。因为千百年来他的粉丝太多了,尤其是,他的粉丝中牛人太多了。比如其中有一位粉丝叫做林语堂,这位粉丝就给偶像苏东坡作了个传记——《苏东坡传》。这么有学问的“追星”方式我自问显然做不到。那就别蹭偶像热度了,虚心学习吧。

  于是认真拜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越读,越了解苏东坡,越喜欢苏东坡。这真的是一个天纵奇才,是一个全方位可爱的人,是一个可以被很多美好的词汇修饰都不嫌过分的人。

  看得出来林语堂是个很铁杆的粉丝了,对苏东坡的了解程度自不必说,对于给苏东坡带来“厄运”的人物比如王安石,他也是恨得明明白白。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一度很讨厌王安石,可是后来又慢慢释怀了,苏东坡晚年自己也跟王安石和解了,我们这些千年后的人简直就在瞎计较。当然还是要说,幸好当时的皇帝还有一丝清醒,未曾杀害苏东坡,为人民为后世为*文学史留下了这位宝藏一般的人物,而我们也看到了在一次又一次贬谪的过程中越来越丰富的苏东坡。

  说个题外话,读完《苏东坡传》之后又看了林语堂的《武则天传》,却觉得不是那么吸引我,通篇看下来几乎就是武则天*记录合集。

  武则天任用酷吏、大肆杀戮以扫*权力道路障碍确实是一段很黑暗的历史,但我相信这个人物是多面的立体的,作为传记只写*这一方面还是有些片面了。


做人做官苏东坡读后感3篇(扩展5)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10篇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1

  《苏东坡传》,作者林语堂。写书人与被写人的名字都如雷贯耳,所以,这是一本含金量非常高的经典之作。

  当时读它依然带着一些目的性和应急性——为了讲好《大学语文》的一节专题,即《宋代文学的集大成者——苏东坡》。后来了解到,这本书还是*现代文学史上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学贯中西的林语堂先生用生花妙笔,将一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一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可敬可爱的苏东坡清晰地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古人之中,我最喜欢苏东坡,首先是喜欢他那些“明月几时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等等朗朗上口的诗文,再就是被他的深情所打动,被他“一蓑烟雨任*生”的旷达乐观态度所折服,读完这本书后,更觉得他“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也只有林语堂林大师的如椽之笔能把他夸尽、写真、写活。林大师说:“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

  而我们知道,有时我们爱上一个人,或者将之视为偶像,是因为我们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道,这样的人是我们穷极一生也无法成为的,无论是先天的天赋,还是后天的风骨气韵,或者是大时代给与的波澜壮阔。我们挣扎在自己的人生里,一不留神就变成了尘埃,那么渺小,那么为现实所迫,一切都是有理由的不得已,因此别人的闪光天赋和放任性情就成了我们在暗夜里羡慕嫉妒恨的标的之一。

  对韩寒如此,对迈克尔杰克逊如此,对苏东坡更是如此。苏东坡的智慧与才情,不但惊艳了同时代的人,还穿越了千载的悠悠岁月,温暖着我们,和我们同悲同喜。这样活泼泼的生命,这样*易近人的古人,这样的心胸才华,这样跌宕起伏的命运和他在命运流转之间表达出的达观幽默,享受生命的态度,真的是古今中外再找不出第二个出来。

  每当想到世间曾经有一个这样伟大而温暖的灵魂生活过,我就觉得非常感动。苏东坡用他的文,他的行,他的人,让我看到了生命的一种境界。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2

  回想我对苏轼的记忆,从小学开始就开始接触他,中学时期更多的诗词,说起来人人会唱的《但愿人长久》……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宋代的着名书法家、画家.除此之外,大概就是初三那年一位讲作文的语文老师的讲述了吧.老师非常喜欢苏轼,仔细的讲述了苏轼的生*,讲到最后竟声泪俱下,让人动容,给我很深的印象.然而,以后想想也并没有什么实感.

  这次看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颇有感触.为东坡潇洒之诗词所倾倒,为东坡人生之坎坷而叹息,为东坡不羁之情怀而钦佩,为东坡之真性情而感动.林语堂先生形容东坡为:“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以为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的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所有这些都可以和东坡一生的轨迹吻合.在这所有中,我觉得真性情的乐天派最能形容东坡.他是那种心中有感触不得不吐之为快的人,因此后代有了无数的好诗词,也因此他自己一生都被小人诽谤,但也不知“悔改”情动嘴开,自己也说“我真是不可救药”。

  他是那种游离在入世和出世之间的人,从年轻时的积极入世为官,到几经升迁贬职最后只想卸甲归田,他执行着佛教的思想在他所任职的一方为百姓造福也为自己修炼;他是那个一生都不缺乏声誉的人,既以此享过好处同时也牵累过不少人,然而却能毫无架子躺在菜田里同农人谈天说地纵使农人并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他是那个纵情于山水、美酒之人,纵情山水的.同时也装点山水,这便有了苏堤,品酒之时也尝试酿酒,虽然只是在酿酒过程中把自己灌醉而已;他是那个可以忍受人生巨大起伏的人,坎坷的道路上我没有看到泪水,看到的是坦然、淡然和心*气和的喜悦,每到一处地方,他都与自然融合与当地的百姓融合;他是那个翛然落拓的浪漫主义者,在深夜扁舟,在承天寺夜游,在月下饮酒赋诗;他是那个深得几代皇后喜爱的诗人,让我对这几位女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是一个胸怀宽广如海的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予生”.

  这些所有的零零碎碎的感触,其实都能是一个真性情的表现吧——只有最纯真、最率性、最真实的人才能如此的可爱、如此的潇洒、如此的热爱生活、如此的另人感动.从东坡的身上,我可以感受到一种爱、喜悦、快乐、*和的力量,从他的诗中,从他的经历中散发出来.我彷佛可以看到他举着酒杯漫步在月下、拿着锄头快乐的耕耘并自比陶潜.在人的一生中,总要有几个精神偶像的,苏东坡就应该是其中一个.在面对人生的坎坷的时候,我们自己的态度很重要,是笑对苦难呢?还是一蹶不振?有的时候是我们自己圈住了自己的心,慢慢得使自己不能放开,不能释怀,不能真真实实的去感受生活.不要怕苦难,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生活赋予我们的是什么,才能真正用心去珍惜!从今天起:“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予生”。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3

  起初拿到这本薄薄300多页的《苏东坡传》,粗略的翻翻,并没有发现他有多么多么的吸引人。认认真真地开始看起来,也被林语堂那些看起来略微费力的文字加上并不能太多的情节弄得昏昏欲睡。于是这本书就一直“束之高阁”,直到老师说下周一律收齐。为了届时的作业,硬着头皮开始飞速的看了起来。

  从一开始的一目十行到后来废寝忘食的细细去读,才发现吸引我的是苏东坡的那种大者所拥有的智慧,他那时间和空间都无法阻挡的人格魅力,加上林语堂那种*实的笔调,让这种魅力在字里行间浓烈的发散着。比起看书时候的万千思绪,真正到下笔却不知道怎样去描绘这样一个高大的人。林语堂的序里是这样写的“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x,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天下书”这是苏轼用来自勉的诗句,有这样的诗句作铺垫,但在我们领教了苏轼的天才和博学后,还是免不了的惊讶,随即就是无法言喻的崇拜。官场上的苏轼仍是一个智者,但却不是一个胜者。在那个党羽之争那个膨胀的年代,两党之争,受益的是真理,受害的是他本人。他的性格中缺少的周旋和圆滑,多的是冲动和嫉恶如仇的正直,当然,为了这种正直,即使有皇帝的信任,也没有使他逃过一些牢狱之灾。对于这些所谓“小人”的挖空心思的陷害,在于他这样一个乐天派而言总是嗤之以鼻“如蝇在食,吐之乃已”,而然在他不知吃过多少苍蝇之后,依旧我行我素,这样的性格除了让他自己大呼“我真是无可救药”之外,也不免让人察觉他的可爱。苏轼是幸运的,有一个信任他的皇帝,明辨是非,处处帮助他的皇太后。这种幸运或许也是他晚年悲凉不幸命运的导火线。

  苏轼的晚年是寂寞的,“夜凉吹笛干山月,路暗迷人白种花。棋罢不知人横世。……”即使这样,或许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懂得知足常乐,他是满足的。而喜欢他的却为他暗暗不*,为官清廉,为百姓谋福谋利,到晚年,出一身本事外,烙得一贫如洗。这是他的不幸?还是上天的一种公*。他也许一生所做的只是秉承他的天性,而他一生所承受的是常人不可企及的悲喜。别人耗尽一生心血得到的而苏东坡,所有的成就似乎都是信手拈来、不费半点功夫。

  苏东坡在宋词上的成就,不言而喻。没有人否认过,大家都对他的用典之多佩服得五体投地,即使李清照说苏轼的词不成调,也没有律。可这些都不影响他的地位。

  苏东坡是一个天才,是一个上下五千年才出了一个的天才。引用别人对于苏轼的评价结束我想说的话。 “每每读到有关东坡的文字,心是净的,也是静的。东坡给我的震撼,是人格上的,也是灵魂上的。如果真要探求他在我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一首诗正好作为写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做东坡这样的人,有凡人的不幸,更有圣人的高远。在浩瀚史卷中,有几个能像他那样拥有丰富的一生?为人处世有几个能像他那样旷达超然?领悟生命有几个能有他的心智和性灵?检索命运有几个能有他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他是一个伟人,留下了旷世奇才,体现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他也是一个凡人,任凭世俗尘埃掩盖;他是现时的石,后世的玉。”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4

  读完《苏东坡传》,在看到结尾处的“万古不朽”时,心中觉得怅然若失,竟真的有些舍不得,明明知道他早已作古,奇怪的是我到现在才真正认识他,并努力透过书去了解他,但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

  每个人的年少都怀着雄心壮志,可世事无情,梦想总被“雨打风吹去”。苏轼说“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但“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不如“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

  宦海沉浮,几近颠沛流离,最让我为之钦佩的是苏轼他的恬淡自足,似乎到哪儿都是家乡,一副乡土派头,融于山水之间。

  一杯茶,一幅远山的画,一个美好的梦想,就不难感受到苏轼为之推崇,并躬行实践的清欢了。

  作文网专稿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一本书讲述一个生命,这个生命其实又活了,并随着每一个读者的阅读一次一次上演他的人生舞台剧,我们也随着他的心情跌宕起伏,感受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

  当豪情经过磨练,渐渐转为*实,一颗心安静下来,开始着细小处为民造福,苏轼处处为民*,囤积粮食,以抵灾荒。久旱降雨,他比谁都高兴,一州一民是他不可割舍的责任。

  我想,如今的"社会有多少人抱怨这抱怨那,不如抬起头多看看身边的美好事物。人总要经过许许多多的磨练,重要的是自己的生活态度。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5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苏东坡

  我曾听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品过“一蓑烟雨任*生”,读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东坡的毕生,纵使命途多舛,也无法阻挡他忧国忧民的脚步。

  居庙堂之高

  为官,他心系黎民。

  短短的一年半时间内,苏东坡用太后的恩宠,请求大量的拨款,实现了针对于全城的公共卫生方案,修整出了一个全新的杭州。

  淡水资源在当时是极其重要的,它主要源于西湖,而西湖起着可以为百姓和稻田供水的作用。

  可是后来,西湖就开始日渐缩小,湖面蔓草丛生,六井年久失修,苏东坡也只好在“引湖水作六井”后,亲自去拜谒当年参与过这项工程的和尚,听取了他的意见,用陶瓦管代替竹管,上下用石板包围,以防水管再次被破坏。一切都计划好后,苏东坡利用自己的权力派遣了一千个兵,结果很早竣工,工程也做得很好。

  供水工程结束后,苏东坡立即着手清除西湖中的水草,他向太后请求拨一万七千贯,又向朝廷上书。随后,他将堆积如山的水草和淤泥用以建筑湖上的长堤,这就是后来的“苏堤”。

  处江湖之远

  为民,他忧国忧君。纵使苏东坡经历过多次沉重的政治打击,但他并没有产生丝毫怨恨,只是身在野,心忧君。

  绍圣三年,博罗大火全城付之一炬,地方官救济无家可归的百姓,临时搭棚供他们居住,官家衙署全都焚毁,全需重建。苏东坡担忧官方搜刮民脂民膏,便建议程之才公正处理这件事。

  苏东坡站在惠州街上,看着百姓们一个个排着队向当地*缴纳捐税,心中不觉向往*等的生活。更有甚者,竟因*自私自利,再加上为了自己的利益所着想,只收老百姓们的现金。

  在丰收时节,谷价下跌,有许多农民拉着满车的谷子,却因*需缴纳的捐税按粮价高时计算和谷价的下跌,只能在低价市场出售。

  苏东坡凭借与程之才的交情写了一封长信,信中揭发衙署积弊,向农民纯然勒索。他又请程之才和税吏、运输官举行会议,将他们说服并建议以当前谷价征税。数月后,他在听说三位官员已决定向朝廷呈请后欣喜至极。

  苏东坡在朝不被奸邪小人所左右,勇于发表自己的政见,因指出王安石变法对老百姓的迫害,家破人亡。在野,一贬再贬,仍通过自身的影响力为老百姓谋福利,为自己谋求诗意的生活,被贬广州。

  无论在朝还是在野,苏东坡都随心所欲,恰如其分地诠释了所谓的“至情至性”。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6

  之所以读这本书,一是因为想学习人物传记的写作方法,二是因为作者是林语堂,是一生三次被提名诺贝尔奖的《京华烟云》的作者。我想文学大师写出来的人物传记必定是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的。

  作者通过四部分来展现苏东坡的一生,第一卷:童年和青年;第二卷:壮年;第三卷:老练;第四卷:流放岁月。每一卷中按主要事件节点来分不同的章节描述,大的时间线里有时候会打乱年份的顺序,稍觉混乱,但是整个框架是清晰的。因为这本书是以英文写成再翻译回中文,所以可能会有些偏差,有的词语并不能完全表达作者的本意。

  总的来说林先生文采飞扬、文笔优美,想像力丰富,在结合了大量史料的基础上更丰富了事件的细节,把人物刻画得立体、生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苏东坡就是他脑中的形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当然作者也对王安石变法存在偏见,其实变法的初衷是好的,为增强国力,也是想要减轻农民负担,只是在执行过程出现了偏差。我们需要全面地看待问题。

  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苏东坡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脑子里仅有的那几首诗中:“大江东云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大气磅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款款;”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迷茫惆怅;”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的恣意豁达。而对于他人人的经历、这些诗词的由来却知之甚少。读过这本传记后,了解到苏东坡少年时的才华横溢,书中评价他十几岁时已经是”雏凤清于老凤声“才气已经超过自己的父亲苏洵。二十一岁时中进士,盛名于天下。之后走上仕途,但因生性耿直、不畏权势、处处为民着想,所以在王安石变法时针对变法中出现的一些过激的作法,极力上书陈词表明立场,也因此得罪了当权派,而政治上的争斗从来是不会停止的,他如一棵无法决定自己命运的小草,在历史的洪流中漂泊,时而得势时而又被打压。但凡他改变一下自己的处事风格,命运或许就有很大的改变,像弟弟苏辙一样少受许多迫害与苦难,但性格是注定无法改变的,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遇有不如意之事,便如蝇在食,吐之方快“。一生中数次被流放,可能是被流放次数最多,流放得最远的官员了。反过来想也正是因为有这些经历,才能激起他丰富细腻的感受,才能写出如此多风格迥异的作品。

  1060年苏轼于福昌县开始起仕途的起点,任福昌主薄,1065年,苏轼入开封府判登闻鼓院,一年后苏洵去世,丁忧三年。1071年,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而自请出京,任杭州通判,时间为三年。1074年,苏轼升任密州(今登州)知州,第一次成为地方主官,不仅政绩斐然,还在密州留下了《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篇章。1077年,苏轼改知徐州,任知州两年。1079年,苏轼到湖州任知州,到任后不久“乌台诗案”爆发,上任不到三个月就被下狱,1079年底苏轼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这是苏轼仕途及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在黄州(今湖北黄冈)苏轼极度苦闷,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召赴汝州但并未就任,1085年改知登州(今山东蓬莱),但仅四个月就再还开封。10*,苏轼再次自请出京,以龙图阁学士任杭州知州,第二次到杭州为官。这一次,苏轼在杭州疏浚西湖,设立三塔,建设苏堤,留下了深深的足迹。1091年,苏轼再次被召回朝,但不久就又被贬出京,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涯。1091年,苏轼任颍州(今安徽阜阳)知州,1092年改任扬州知州,不到一年又被召为兵部尚书,1093年9月又出知定州,1094年被贬英州(今广东英德),还未到任又降一级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惠州(今广东),苏轼终于被贬的远赴岭南。1097年,苏轼又被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昌化军即今海南儋州。苏轼将儋州视为第二故乡,在此留下了“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的诗句,苏轼在儋州共三年时间,将人文与教化撒播到了海南,在他的教导下,海南出现了第一位进士。1100年,时年六十五岁的苏轼携家眷再次返回神州大陆,先为廉州(今广西合浦)安置,仅两个月又改任舒州团练使、永州安置,未到任即遇大赦为朝奉郎,1101年于北归途中去世。(这一节是网上找到的资料,读传记的时候因翻译问题有的节点不太清晰)总之,这是跌宕起伏的一生,也是灿烂辉煌的一生。苏东坡的学识名满天下,学生也满天下。

  在本书的原序言中,作者首先表明了自己对苏东坡的喜爱,为他写传记没有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刚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若一说到苏东坡,在*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我想,写传记首先要因为对这个人物有热爱之情,这样才能有兴趣去全面地了解他,同时也要有客观的评价,不能全部以自己的感情来做评判,要公正、合理、尊重事实。

  喜欢一个人可以与他的作品共情,林先生说能“从他的笔端能听到人类情感之弦的振动,有喜悦有愉快,有梦幻的觉醒,有顺从的忍受“,你是不是也能从XZ的歌中感受到他情感之弦的振动呢?有怦然心动,有怅然若失,有相互拉扯,有会心一笑,有炽热、有*静、有得到、有满足。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7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众多作品中其中一篇,我自认为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而他的所有的作品都是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的,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其中的精华。就如同一壶好茶,需要我们坐下来好好的去品尝,才能读出其人生的哲理,如同一瓶好酒,甘甜纯美,让人留连忘返。一直都知道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就像他所写的诗一样的豪迈、大气凛然。当然我也是非常的喜欢他。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林语堂

  苏东坡为北宋豪放派词人乃是当之无愧,也开创出宋词另一番天地。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曾说:“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而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过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再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他心态乐观,亲自经历五朝,但是他只求独行其是,一切付之悠悠,所以,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虽然他业已逝世,但是每次听到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眼前便浮现出,年近半百的他站在赤壁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心中有志却无法实现的无奈而又感伤的情形。每当想起“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又好似看见,他站在亡妻的墓前,内心凄婉哀伤的样子。明明从未遇见,他却在我们的心中逐渐丰满、明朗了起来,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活着的人。

  无疑的,苏轼的一生是光辉璀璨的,他的人生旅程和他的诗作书画一样是值得我们后人细细体味的。无论是作为一名大宋帝国的臣子,还是一位举世闻名的才子,他都当之无愧的在华夏大地的群英中占据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林语堂先生的这本书尽管融入了他自己对于苏东坡的看法,但我想,正如他的那句"思想的快乐才是万古不朽的"正是我们对于苏东坡这位千年才子的贴切概括。

  他曾被流放岭南和两度曾被人迫害,他被流放时候,是不寂寞的,我们是可以想象的,所有临近的官员都在利用此机会来与他结交。而书中的苏东坡具有双重的性格,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虽然屡遭挫折和磨难,但是他被锉到并不会就此沉沦下去,而是以一种超凡脱俗的风姿和举世罕有的才华去追逐着他认为无以伦比的美好事物,一是自然,就是山水田林之类的事物;二是艺术,诗词书画类的;三呢则是他的爱情,四是瑜伽烹饪之类的。

  苏东坡,一个值得我们回忆的人。苏东坡坚执的性格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翔。我敬仰苏东坡,虽然我尚未完全读懂他的诗,读懂他的人,但我依然从心里对他怀有无比的尊重,只因为他那万古不朽的人格之伟大可是他的“浩然之气”依然在山河间久久回响。

  总之,我认为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无疑他也是苏东坡也是幸福。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8

  还记得瞿boss说要读《苏东坡传》,然后我没读。这是背景。我可亲可敬的母亲到学校找班主任的时候,说她自己在读,结果被瞿boss狠狠地讽刺了一顿。所以,我就读了。

  当然,那么厚一本书,那么多章节,自然不可能一一有感而发,也许是读前半部分比较认真,就大部分谈前面的了。

  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再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当然,这句话给我的印象最深,后面还有许多的评论,我也就不一一打上去了。不说李白和杜甫的评论,苏东坡的评论我还是觉得比较不错的。一生的才华,经历坎坷,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宋代读书人的一生,这也是我们读它的原因,当然有生动形象这一方面,也是了解宋的一个途径。

  当然,苏东坡和王安石之间的事情那是不得不提的。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说道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也许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生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他决心争论变法,可见他永不放弃的性格!

  无论是荣居高位,还是落魄南荒,苏东坡给后人的印象,或潇洒出尘,或安静自守,或童趣未泯。我的老师是对苏东坡的印象不错的,当然我也是。读完这本书,当然有些累,但也感觉了解苏轼了。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9

  岭南是天涯、域外,历代犯官被贬谪的地方。苏轼的政敌想从精神上、物质上折磨打击他,进而从肉体上消灭他。但是他不仅活着,而且快着,“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是让他的政敌无可奈何的地方。他们已经给了他仅次于杀头的惩罚,他们期望看到他痛苦不堪,看到他凄惶倒下,看到他低头认输,可是没有。在这场心里、人生博弈中,失败的是他的政敌,他们高高在上,权倾天下,操纵别人命运,却无法击败苏轼。

  苏轼被贬到岭南的时候,已经六十岁了,去岭南之前,他就为自己安排了后事,决心埋骨岭南。但是,苏轼在岭南那么艰苦的环境里没有死,这得益于许多方面。我觉得有以下十个原因:

  一、性情豁达。苏轼有一种天真纯朴的心态,在任何艰苦的环境里,都能乐观地活着,此心安处是吾乡。在被贬的途中,美丽的乡野,动人心神的急流高山,他都充分欣赏。过大庾岭,更是一扫沉思俗念。他以第一个牺牲者的身份,横越*南部巍峨雄伟的山脉,受难中却有一分卓然不群的优越感,真可谓“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生”。

  二、务实。苏轼做官的时候,治理西湖,成就了苏堤春晓,三潭印月等美景。在黄州生活困窘的时候,他彻底放下了文人士大夫的架子,使自己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夫,在黄州东坡亲自种地,自给自足。在儋州,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在那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向他学习。“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

  三、心中无恨。苏轼固然以其强烈的名士本色,坦直无畏的言论得罪了很多人。就像他自己说,一发现什么事情不对,就像在饭菜里找到个苍蝇,非要唾弃不可。但是,他向来对事不对人,不曾在心里有真正的有敌人。他只是遵循了自己的为政原则,较量利害,参用所长,不追随不盲从。他和王安石政见不同,但彼此相惜,文学艺术上引为知音。对把他一路貶到岭南的章淳,他在章淳遭贬说“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所增损也。闻其高年,寄迹海隅,此怀可知。”即使对把他从岭南屋里赶出去的董必,他也最多是写一篇寓言嘲弄一下而已。

  四、心悯天下苍生,不以己悲。他做官一直为百姓而抗拒朝廷,为宽免贫民的欠债而向朝廷恳求,必至成功而后已。在杭州有权利做事的时候,他抗洪、灭蝗、救孤,办安乐坊医院。他在惠州失去了做事的权力的时候,他关心民众疾苦,尽量用自己的影响力,写信给自己做官的朋友做实事。

  五、天下到处皆朋友。苏轼就性格而言,适合做朋友,他善于发现美,创造美,总是让生活微笑着继续,他自己有乐观的心态,也影响周围的人。他的文章让人爱看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让读者快乐。他自己说,上可以陪神仙皇帝提建议,下可以和贩夫走卒僧侣交朋友。在贬谪地无论黄州,还是惠州、儋州,他都和当地百姓打成一片。他始终受到中下层官吏民众的爱戴。

  六、幽默风趣。他弟弟个子高,但住的房子低矮,他写一句诗打趣“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惠州他无钱买肉,只好买别人不要的骨头,他发明了“火烤羊脊骨”,他说会让那些等着啃骨头的狗很不高兴。

  七、苏轼重视养生。他一直练瑜伽锻炼身体,他的身体很好。他自己总结了关于长寿的几句话: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

  八、善于创造发明,提高自己的成就感。苏轼在黄州时,因为贫困,买无人看好的猪肉,用小火,少着水的方法烧制“东坡肉”,发明美食,他自己烙“东坡饼”,自己制酒,自己研究草药,他自己嘲笑自己“自笑*生为口忙。”

  九、向佛。他第一次经历乌台案后死里逃生,他想寻找心灵的宁静,于是转向宗教。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

  十、书画怡情。他恰恰书画钻研是古今大家。

  岭南非常艰苦,像苏轼自己说的那样“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苏轼凭着自己的坚忍、豁达、了悟、勤劳、悲悯、幽默、随遇而安、与人为善,使他无论走到哪,都受到欢迎,他最后安然度过了岭南贬谪的岁月。儋州留下了苏轼的许多踪迹,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帽等等,回归常州,人们像欢迎英雄凯旋一样欢迎他。

  “此心安处是吾乡”使苏轼成为人生的赢家,他的苏堤春晓,三潭印月,造就了人间天堂,美如西子的西湖。他的“东坡肉“”东坡肘子”,至今是一道招牌菜,他诗词歌赋里的爱与情怀。他的气质,他的生活,就犹如跳动飞舞的火焰,不管到何处,都能给人以生命的温暖。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名气的骨干,他的风格文章之美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

  岭南万里不曾死的何止是他的血肉之身?他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一刻不曾死去,一如他的文章,他的书画,他的美食,他的故事……一道万古不朽。

  寒江雪,本名朱秀娟,1969年出生,高中毕业,北京市密云区人,是一个最普通的服装厂女工。20**年7月开始学写诗文,作品主要发各网络*台。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10

  今年寒假格外的漫长,为了开阔视野完成阅读作业借来一本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本来是想草草读完了事,没想到自己被苏东坡命运多舛的一生所深深震撼,对这位*文化史上伟大的诗人产生了无限的敬意。

  我敬仰苏东坡,正因他无可比拟的才华。一说起苏东坡,就不能不提他的旷世诗才。他的诗词,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有“……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透过东坡,我触碰到*文人飘忽的衣袂,聆听到*文化舒缓的脉动。

  我敬仰苏东坡,正因他乐观豁达的性格。“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东坡身上再恰当不过了。“乌台诗案”让人不禁感叹: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苏东坡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来与之为友的同道们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的几度外放他乡的下场,好在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创作才情与此同时也越发充沛。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那动人的词句和凄美的意境至今长盛不衰。而在他晚年身处的岭*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正是苏东坡明朗豁达心境的写照。

  我敬仰苏东坡,正因他的浩然之气。当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对,苏东坡利用他最擅长的武器——笔,写了上奏神宗皇帝的万言书,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示其个人之气质与风格,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都显然可见。随后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东坡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诚如林语堂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浩然之气,也将如他的诗词一样永留千古!


做人做官苏东坡读后感3篇(扩展6)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5篇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1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众多作品中其中一篇,我自认为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而他的所有的作品都是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的,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其中的精华。就如同一壶好茶,需要我们坐下来好好的去品尝,才能读出其人生的哲理,如同一瓶好酒,甘甜纯美,让人留连忘返。一直都知道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就像他所写的诗一样的豪迈、大气凛然。当然我也是非常的喜欢他。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为北宋豪放派词人乃是当之无愧,也开创出宋词另一番天地。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曾说:“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而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过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再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他心态乐观,亲自经历五朝,但是他只求独行其是,一切付之悠悠,所以,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虽然他业已逝世,但是每次听到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眼前便浮现出,年近半百的他站在赤壁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心中有志却无法实现的无奈而又感伤的情形。每当想起“……不思量,自难忘……”又好似看见,他站在亡妻的墓前,内心凄婉哀伤的样子。明明从未遇见,他却在我们的心中逐渐丰满、明朗了起来,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活着的人。

  无疑的,苏轼的一生是光辉璀璨的,他的人生旅程和他的诗作书画一样是值得我们后人细细体味的。无论是作为一名大宋帝国的臣子,还是一位举世闻名的才子,他都当之无愧的在华夏大地的群英中占据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林语堂先生的这本书尽管融入了他自己对于苏东坡的`看法,但我想,正如他的那句“思想的快乐才是万古不朽的”正是我们对于苏东坡这位千年才子的贴切概括。

  他曾被流放岭南和两度曾被人迫害,他被流放时候,是不寂寞的,我们是可以想象的,所有临近的官员都在利用此机会来与他结交。而书中的苏东坡具有双重的性格,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虽然屡遭挫折和磨难,但是他被锉到并不会就此沉沦下去,而是以一种超凡脱俗的风姿和举世罕有的才华去追逐着他认为无以伦比的美好事物,一是自然,就是山水田林之类的事物;二是艺术,诗词书画类的;三呢则是他的爱情,四是瑜伽烹饪之类的。

  苏东坡,一个值得我们回忆的人。苏东坡坚执的性格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翔。我敬仰苏东坡,虽然我尚未完全读懂他的诗,读懂他的人,但我依然从心里对他怀有无比的尊重,只因为他那万古不朽的人格之伟大可是他的“浩然之气”依然在山河间久久回响。

  总之,我认为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无疑他也是苏东坡也是幸福。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2

  林语堂的《苏轼传》,此前听到的评价甚高。林语堂原书是用英文写就的,是写给外国人看的,算是比较浅显易懂趣味性较强,跟我们之前阅读过得国内学者的专业性书籍相比,这书都让我们中文读者感觉更加轻松有趣。林语堂给我们展现的苏东坡是一个比较全面的东坡先生,不只是我们之前所了解到那些。

  “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林语堂在序中这样说道。我经常见到有作家只是为了乐趣而写文章,但没想到会记录得如此完整却语言婉转自然。在读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后,我不仅更加了解了苏东坡,也对林语堂本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首先,林先生在文中向我们先介绍了东坡的家世,对他影响比较大的应该是他的母亲程氏,接着介绍了他的学习经历,或者说成才的过程,天才加勤奋等于成功这句话一点都没错,就是因为这样用功的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因为每当他向皇帝进谏或替皇帝草拟圣旨之际,或在引用历史往例之时,他决不会茫无头绪,就如同现代律师之引用判例一般。再者,在抄书之时,他正好可以练习书法。苏东坡的学习经历也告诉我们天才也需要勤奋学习,也需要努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在《苏东坡传》里不只是介绍了苏东坡其人还介绍了与他最相关的三苏其他两人,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虽然这两人的名气不如他大,但是名气也不小。在这本书中让我更加了解了他们俩人,老苏天性沉默寡言,气质谨严,思想独立,性格古怪,自然不是与人易于相处的人。苏辙的性格与他哥哥不太一样,他的性格是恬静冷淡,稳健而实际,因此也比他哥哥在官场上得意些。虽然二人有关政治的意见相同,宦海浮沉的荣枯相同,子由冷静而机敏,每向兄长忠言规劝,兄长颇为受益。也许他不像兄长那么倔强任性;也许因为他不像兄长那么才气焕发,不那么名气非凡,因而在政敌眼里不那么危险可怕。写到这里的时候林先生又拿了外国的亨利·詹姆斯和威廉·詹姆斯做比,他也承认了子由没有哥哥才气的一半,但是他的文章内容充实,具有深度,使他在这一类文章之内,足称大家。

  林先生虽然对苏轼的才华为人特别敬佩,但是也提到了一件事,就是他报复陈太守的那件事,不过我们谁也不会因为这件事而去怀疑苏轼的人格道德问题,这只是因为那时的他太年少,不太成熟,但是因为陈太守的不介意也让他意识到他自己的错误,他为陈太守写的那篇墓志铭就是很好的反映。

  除了这些林先生还给我们介绍了他希望皈依宗教,写了他向往佛教,他修练瑜伽,炼丹药,这些都是我之前不曾知道的,而东坡先生也不会因为这些而使他的魅力减弱丝毫。反而通过这些让我了解到一个更真实,更可爱的东坡先生。

  林语堂曾说过今天看来,我觉得苏东坡伟大的人格,比*其他文人的人格,更为鲜明突出。他最敬佩的是苏东坡的人格魅力,这主要是通过他在宦海沉浮中所展示出的人生态度中来谈的。

  文中给我们重点介绍了东坡在官场的几次沉浮,及所处的境遇,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弟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他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身**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安享晚年。说到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严于批评的态度。也许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为*提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读《苏东坡传》时时都被这个伟大才情的伟大心灵激荡。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这就是那个真实的可爱的苏东坡,这个林语堂最喜欢的诗人,也是我最喜爱的诗人,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3

  我印象中的第一次接触到苏东坡的诗词,是我在小学的时候。当时大概是学习了《饮湖上初晴后雨》,下学回来,给父亲背诵时,父亲给我背了苏学士的那首《临江仙》,还给我解释了词中的每一句话。而幼时的我只记得“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至于初中,便又在读《宋词三百首》时读到苏东坡的词,印象并不为深,但记得“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句子,因为后半句尤为出名。那时已知,苏东坡是北宋豪放派词人。到了高中,读前后赤壁赋还有《念奴娇》或者说《酹江月》时,自己的文学欣赏素养还不存在,评论之处,往往拾人牙慧。

  而今,从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中,我了解了一个更为完整的苏轼。他的一生不可不谓波折,而他的心灵不可不谓纯真。

  从《苏东坡传》里了解苏东坡,从苏东坡也可了解林语堂。两个人仿佛时隔千年而达到一部分灵魂的契合。

  苏轼语“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的人生无疑处处有味,他无处不可幽默,多难还能自嘲,嘴欠难治,积习不改。到哪都要舒舒服服,把政敌气得牙根痒痒。所以林语堂先生说“一提到苏东坡,在*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

  我读此书,也是有目的性的。我想看苏东坡是如何写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我想知道他是如何应对生活的.挫折的;我想了解经营自己的情感,把自己内心深入剖析的。我做这些,只是因为我心中有解不开的心结,有难以释怀的忧伤。我心知自己难以逃脱,只能寻求应对之法。纵览此书,我得到的只是对先贤万分敬慕心向往之的感觉而已。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4

  众所周知,苏东坡是古时一位伟大的诗人,当然他的才华还不仅限于此,可以说每每谈起苏轼,人们心中都会涌出一股对他个人钦羡。林语堂这样说到:“我若一提到苏东坡,在*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我对苏轼开始的初步认识还是在初中;随后上了高中,由于陈校长对苏东坡的欣赏,使我对苏轼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这个暑假我读完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对苏轼其人有了细致彻底的品读和学习

  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对苏轼敬佩有加,从他的言语中就能体现出来。“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并不精于自谋,但却富有赤心为民的精神。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他虽生性倔强、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过也有时口不择言,过于心直口快;他多才多艺、好奇深思,虽深沉而不免于轻浮,处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便是林语堂对苏东坡的评价。

  苏轼作为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在文学方面作为中学生了解最多的还是他的诗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为豪放派词人。这本书让我了解了这位大才人的波澜坎坷一生,苏东坡是一位敢于在官场上直言的人,为人坦诚直率,这也使他在官场上的跌宕起伏的根本所在。在王安石当政时期,苏轼因不满王安石的新政,直言进谏,却遭贬职,不得重用;同时他又在肯定新法正确的部分,又得罪旧党,也遭到排挤贬谪。至于王安石,能成为宰相就必定有其过人之处,但是变法的失败既有其自身心胸狭隘,刚愎自用,王安石见不得有人说新政的问题,无法虚心纳谏有关,同时也与正如苏轼提出的新政存在的种种问题有关。苏轼有着乐观豁达的心态,这波折坎坷的一生也更磨练了苏轼的性格。他做官实实在在的为百姓着想,为百姓干实事儿,无论到哪都深受百姓爱戴,这便是苏东坡正直爱民的体现。

  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让我深入走进了一位伟大的*古代历史人物,使我对苏轼有了全新的人生,也有了更深的敬佩,也能使我在将来学习他的诗词时能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5

  终于断断续续读完了《苏东坡传》,既有荡气回肠的跌荡之感,又有始终让人安心的温暖之感。读到东坡死时,心里萦绕过无数次的伤感和遗憾,渐增至一种心碎。

  东坡弥留之际,对他的儿子们说:“我*生未尝为恶,自信不会进地狱。”这是何等的坦荡!人生一世,谁能在死前说“我*生未尝为恶”?

  是的,东坡“居庙堂之高”则“忧一国百姓”,处“江湖之远”则“忧一方百姓”,无论政敌虐他多少遍,他始终以爱以仁回馈社会、报效国家。虽坎坷一生,却始终保有纯良、仁爱和责任感。为官为人,他对得起天下,对得起百姓,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与他人格高尚相映衬的是他人格的魅力,高尚和魅力既有重合的部分,也有不同的.一面。高尚指其善,魅力是美,分属不同的范畴。东坡人格的魅力在于他对人间贴自肺腑的爱,在于他于任何处境都能以达观心态享受生活,在于他性情里的幽默风趣,在于他能与各阶层人民真诚相交,在于他因言获罪多次却始终不曾停笔,在于他……

  东坡既是那个在杭州城里为百姓生活用水殚精竭虑,为预防饥荒反复向朝廷上奏的深受人民爱戴的为官者;也是那个在松风亭里酣睡,等待一只乌鸦来将他唤醒的高雅之人;还是那个在东坡地里耕作麦苗的农夫,是那个喜爱研究做菜和酿酒的生活能手;读后感·更是那个在朋友间谈笑风生妙语连珠的饱学之士,是那个诗作书法绘画都绝天下的天才……

  苏东坡超脱旷达,可不似陶潜避世;

  苏东坡忧国忧民,可不似杜甫自苦;

  苏东坡喜酒喜醉,可不似李白狂傲;

  苏东坡不似任何人,苏东坡是说不尽的。

  我想起了雍正帝赞誉张鹏翮那句话:“卓然一代之完人”。

  是的,苏轼在我心中便是“卓然一代之完人”。

  林语堂说:“在读苏东坡的生*时,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形成,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我想说,千年之后,万年之后,你依然值得一读一读,一颂再颂。


做人做官苏东坡读后感3篇(扩展7)

——林语堂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心得

林语堂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心得1

  苏东坡,又名苏轼,苏子瞻。著名的诗人,画家,书法家。

  这位才华横溢的大家,一生是极其坎坷的。24岁时考取功名,先后在凤翔,杭州,徐州等地任职。他心系民众,所到之处,皆建树颇丰。他生性耿直,遇到不*事,总要说一说,“如蝇在喉,不吐不快”。

  作为一方父母官,视黎民百姓之幸福为己任,遭遇不良政法,势必提出异议。终究惹得小人嫉恨,遭遇陷害。他爱诗作诗,因此闻名,却也因此得祸。朝中奸臣无法找到苏东坡任职期间有何错处,只能在其诗中“挖掘”忤逆之罪,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后被发配至黄州。

  在皇帝驾崩之后,由皇太后摄政,被昭回京都,予以重用,一路直升至宰相。可他不是政治家,却身在政治漩涡中心,面对长久以来的清议弹劾,觉得无比烦累,自愿请辞至地方。又到杭州,他称之为“第二故乡”,开始大刀阔斧,建医院,修苏堤,清理河道。

  看到终日不停的暴雨,他建议提前预备粮食,以防灾荒,然而,这又触及一些人的利益。建议没能被采纳,反倒为自己埋下祸根。灾难终究如期而至,许多地区,人民死亡半数。“小人浅见,只为朝廷惜钱,不为君父惜民。”这位大诗人,除了感叹“呜呼,天下苍生,奈何!奈何!”,别无他法。

  皇太后去世之后,一个18岁的昏庸皇帝执政,一些被打压的奸佞小人,死灰复燃,重新回到朝野,开始大幅度的报复,多数忠臣都被归为“元祐派”,被降职贬谪,连一些死去的老臣都不放过,削官降爵,打压其后代。章惇甚至奏请皇帝给司马光挖棺鞭尸,并毁其《资治通鉴》。幸而,此次皇帝觉得太为过分,并未听信谗言。

  当然,苏轼兄弟难免其黑手。苏东坡先被贬谪至广东惠州,发现他在广东生活甚好,又被流放至海南。海南当时还处于境外,苏东坡是唯一被发配境外的官员。那时的他已60多岁,海南气候闷热潮湿,缺衣少食,生活十分艰难。

  苏东坡一生漂泊,有时舟车劳顿几个月,刚刚到一个新城市,还未休整踏实,又接到新的任命,匆忙上路,赶往下一发配地。好在他的才气人品,极为世人钦佩敬仰,所到之处,总有一些良善之士接济,总有一些文人知己陪伴,所以他并不孤寂,生活再困苦,也能把酒言欢,日子再艰难,也能吟诗高歌。

  终于这位昏庸的哲宗皇帝只活到24岁,之后由其母亲皇太后摄政几个月,那些元祐老臣得以赦免,苏东坡才有机会返回本土。然而,在北返途中染上疾病,刚刚返回常州后,就结束了他颠沛流离,却也丰富多彩的一生。

  苏东坡的一生多数时间都在朝为官,虽然他具备政治家的深谋远虑,但却不是政治家,因为他无心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他没有权倾天下的利欲熏心。他只是个一心为民的父母官,时时刻刻只想为民谋利,为民除害。他只是渴望自由的诗人,是心胸豁达的仙野道人,是童叟无欺的邻家老翁。他亦是百折不挠的斗士,刚正不阿的英雄。他是那个时代的伟人,亦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说到苏东坡,必绕不开王安石。小时教科书中提及王安石,只记得“政治家,王安石变法,青苗法”这些只言片语的概念,未曾想,他的影响如此“深远”。王安石是个怪人,不修边幅,生活自理能力差,但在政见上却极其自我。有人评价他坦率真诚,洁身自好,只是刚愎自用。为推行新政,凡是反对者,全部被撤职贬谪。他自身并没有想要权倾一方的功利之心,只是为了疆域辽阔的强国之梦,付出再多代价在所不惜。

  王安石变法的影响主要在两方面,其一,由于青苗法贷款利息太高,各项苛捐杂税压力太重,致使民不聊生。有家不敢回,有谷不敢收,甚至出现横尸遍野之惨状。王安石死后多年,民众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只有两条路走:一是遇歉年,忍饥挨饿;一是遇丰年,锒铛入狱。”其二,推行新政之时,多数人持反对意见,贤臣遭遇罢免之时,王安石启用了许多小人。小人一旦当权,后果十分严重。虽一度被打压,但“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在哲宗皇帝年间,先后被他们诬陷惩办官吏830人,辐射范围之广,其可耻可恨程度,令人发指。至徽宗年间,王安石新政仍在推行,罢黜流放的贤良忠臣,老的老,死的死,皇帝昏庸,小人当道,民间疾苦,无人体恤,直至最终,宋朝走向灭亡。王安石算不算是宋朝的罪人?

  想来,苏东坡与王安石都是闻名于世,但他们于国,于民,于历史的`意义,却是截然不同。

  《苏东坡传》是十分丰厚的一本书。作者林语堂对相关资料考证详尽细致,这不只是关于苏东坡个人的传记,也是宋朝后期历史的综合呈现。与苏东坡相关的人物关系,社会背景描述细致入微,分析透彻深刻。而且,作者语言精炼优美,尤其许多景物描写,绘声绘色,仿佛身临其境,令人神往,读来真是一大享受。

推荐访问:做官 读后感 苏东坡 做人做官苏东坡读后感3篇 做人做官苏东坡读后感1 做人当如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