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益文库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共同富裕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党课下载 不忘初心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西藏村庄整体搬迁绩效评估:基于德吉新村连续四年的观察

时间:2022-10-31 16:00:06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斯科特命题”认为“试图改善人类命运”的大型社会工程,其结果经常都是彻底的失败。文章在田野调查基础上对德吉新村整体搬迁的绩效成败进行了研究,其结论是:德吉新村村民搬迁前的生存资源使他们处于贫困生活状态,构成政府实施整体搬迁的条件,政府行为的目的与当地农民的期望相互重合。这改变了斯科特假说的致命前提,政府的种种努力贯穿于入住农户的条件,住房的修建、耕地的提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生产发展项目的设计以及社会援助等全过程。由此德吉新村的经济发展出现了跳跃,农业生产方式走向现代化,非农业活动大量出现,农民出现收入增长与贫困缓解的趋势。同时,德吉新村农民社会方式也出现了始料未及的变化,包括村民生活世俗化的出现、村民生育观念的改变、现代消费品进入生活,使得德吉新村的农村社会变迁加速。斯科特所强调的要从农民的视角思考问题在德吉新村也得到进一步证实。

[关键词] 西藏;德吉新村;扶贫搬迁;斯科特

[中图分类号] C915(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57(X)(2010)03-0158-10

德吉新村地处西藏自治区扎囊县扎其乡朗赛岭开发区。1998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开始规划建设德吉新村,作为区级重点的扶贫开发新村,以“一江两河、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三大重点项目来具体落实建设。政府从生产到生活各方面进行全面规划建设,包括耕地、住房、教育设施、文化设施以及村庄治理等。2001年底,政府启动贫困户的整体搬迁工作,60户从边境县错那县迁入,88户从扎囊县扎其乡、吉如乡等地迁入。在此基础上,组建一个新的社区实体,包括新的党群系统(村党支部、村共青团、村妇联等)、村行政组织(德吉新村村民委员会和8个村民小组)以及相应的经济组织。迁入的148户、712人分别编入8个新的村民小组。以后人口有所繁衍,家庭分置,到2010年底,德吉新村有村民165户、763人。

西藏自治区政府实施的德吉新村建设工程是以移民搬迁帮助这部分农村居民摆脱贫困的困扰,它比较类似“贾乌玛运动”(The Ujamaa Village Campaign),即1973—1976年非洲坦桑尼亚中央政府将本国绝大部分人口强制地永久安置在村庄,村庄的布置、房屋设计和地方经济全部或者部分由中央政府来计划进行。1998年,耶鲁大学的詹姆斯•C•斯科特(James C.Scott) 对坦桑尼亚的这种强制性村庄化连同德国的林业科学化运动、前苏联的集体农庄和巴西的首都建设等国家宏大社会工程进行了分析Scott, James C.,Seeing Like a State: How Certain Schemes to Improve the Human condition Have Failed,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98.pp.211—240.。他得出的结论是,由“国家亲自导演”的“试图改善人类命运”的大型社会工程,其结果经常都是彻底的失败(spectacular failures)。此后,由“国家亲自导演”的“试图改善人类命运”的大型社会工程注定是要彻底的失败,便成为一种流行的观点。发生在德吉新村的故事,是符合斯科特理论的一种政治占卜?还是斯科特理论的一种无端诅咒?本文是根据我们2007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在德吉新村所做的田野调查资料进行的专项研究。2007年3月至4月担任调查翻译为扎其乡干部多吉,2008年8月担任翻译的为中国藏学中心研究员罗绒战堆,2010年8月担任调查翻译的为该村大学生村官吉米。

一、迁前村民的窘境与农户搬迁的期望

德吉新村村民是从扎囊、错那两县整体搬迁而来。迁前这些村民生活在偏远的山沟里,生产生活条件较差。“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是政府和外界对迁前这些村民生存环境的一种共同描述,也成为政府实施扶贫搬迁工程的绝对理由。因此,了解迁前村民的生存条件与真实期望,成为我们研究的逻辑起点。调查组回访了作为德吉新村来源之一的扎囊县扎其乡民主村,并利用1997年扎其乡政府对民主村村民基本调查资料对他们搬迁前的基本生产生活状况分析如下:

1.村民的耕地占有量极少且贫瘠 民主村在搬迁前基本以农业为谋生手段,57户贫困户中只有次旦曲培、其米卓嘎、索朗巴珠等3户从事手工业,一般户(35户)中有21户从事手工业或者运输业,因此,耕地成为谋生的最主要的生产资料。由表1看来,搬迁前,德吉新村居民在原来所在地方拥有的耕地很少,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的农户每人仅为0.44亩,人均耕地面积最多的农户每人也才3.6亩,平均1.32亩。57户贫困家庭人均拥有耕地1.06亩,最多为人均2亩,最少为人均0.4亩。耕地大多是山坡地,分布较为分散,单块耕地面积偏小,无法实施农业机械化耕作;加上土壤贫瘠,农田灌溉系统缺乏或者年久失修,粮食产量总体偏低,人均粮食不足200斤,在我们看来,农户的基本口粮问题得不到有效保障。

2.村民的居住条件极差 迁前,搬迁农户住房困难。由表1可以看出,92户村民人均住房面积为10.66平方米,最大为30平方米;57户贫困家庭人均拥有住房面积7.58平方米,最多为21平方米,其中有1户在搬迁前没有自己的住房,寄居于亲戚家。也就是说,有近2/3的农户人均住房面积不足8平方米。大多数住房属于危房,年久失修。当然,在农民自己的住房问题都没有解决的情况下,也不可能解决牲畜的棚圈问题,“人畜混居”现象普遍。

3.拥有的生产工具极简陋 迁前,92户户均拥有犁1.43个,最多达到7个,57户贫困家庭户均拥有犁0.32个;92户户均拥有牛1.00头,最多达5头,57户贫困家庭户均拥有牛0.18头,最多2头。57户贫困家庭中仅有8户有牛和耕牛,没有犁和耕牛的困难户占总户数的53%。此外,一般户总共拥有拖拉机4台,脱粒机2台,播种机2台,57户贫困家庭中没有一家拥有脱粒机、拖拉机和播种机。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民主村在2000年以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贫困家庭更是如此。

4.村民的基本收入极低 从存栏牲畜来看,57户贫困户中有6户没有牲畜,平均存栏牲畜18.8头,最多82头;全村92户最多存栏牲畜128头,平均有37.7头。从家庭总收入来看,57户贫困户中有2户没有收入,平均家庭总收入713.9元,最多3300元;全村92户家庭总收入最多20800元,平均2238.6元。从家庭人均收入来看,57户贫困户中有2户没有收入,家庭人均收入122.3元,最多800元;全村92户家庭人均收入最多1724元,平均568.2元。除次旺旺久、美更桑珠分别存有3万元和2千元的存款外,其余村民没有存款。相反,57户贫困户中仅11户没有从银行借款,平均借款339元,最多借款2600元;民间借款平均为290.4元,最多达到1200元。8户贫困户有副业收入,平均在400—500元;29户一般户有副业收入,平均2885元。

5.村民的基本消费很低 从蔬菜消费来看,57户贫困户有1户没有蔬菜吃,户均35.1斤;全村92户最多消费250斤,平均消费58.1斤。从酥油消费来看,57户贫困户有42户没有酥油吃,户均仅9.1斤;全村92户最多消费160斤,平均消费22.3斤。从菜油消费来看,57户贫困户有1户没有菜油吃,平均消费仅2.9斤,最多7斤;全村92户最多消费20斤,平均消费5.1斤。从吃国家反销粮的情况来看,57户贫困户中56户吃国家反销粮,1997年人均每月平均9.75斤,而全村92户平均为6.04斤。

推荐访问:西藏 四年 搬迁 新村 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