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益文库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工作汇报 共同富裕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党课下载 不忘初心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思想汇报 >

乡镇农业产业发展汇报

时间:2022-09-05 13:36: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镇农业产业发展汇报,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乡镇农业产业发展汇报

乡镇农业产业发展汇报3篇

乡镇农业产业发展汇报篇1

word/media/image3_1.png


金兰镇2012年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一、镇情概况

金兰镇位于黔西县东南部,距县城32公里,东毗邻织金县的大坪乡,南接本县沙井乡、西接本县雨朵镇,北接本县新仁乡,国土面积55平方公里。全镇辖10个村115个村民小组。年平均气温19℃,气候立体,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既有亚热带低热河谷地区,也有温凉山区,适宜多种经营。有耕地面积19770亩,其中水田面积1970亩,旱地面积17800亩。经济建设以农业产业发展为主,主要产业有粮食、烤烟、林业和畜牧业。

 2011年末,全镇总人口5815户22861人,其中苗、彝、白、仡佬、蒙古等到10多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士23.6%,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乡镇,镇政府驻地人口2146多人。

二、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镇农业工作在全镇上下共同努力下,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主线,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生态化”的农业发展思路,不断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品种布局,扩大优势产业规模,积极培育和扶持新兴产业。通过提升全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2011年9月至今,各项主要产业培植情况如下:

1、粮食产业:预计实现粮食产业总产1544.44万公斤,预计实际收入2580.52万元,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970亩,预计产值102.44万公斤,预计实际收入307.32万元;
杂交玉米种植面积17000亩,预计产值邓782万公斤,预计实际收入2033.2万元;
其它杂粮8000亩,预计产值60万公斤,预计实际收入240万元。

2、种草养蓄流转土地1180亩,其中:金兰村600亩,新益村580亩。金兰村建圈舍1550平方米、建窖池760立方米、养牛310头;
新益村建圈舍700平方米、建窖池150立方米、养牛140头;

  3、香料烟产业:烤烟种植总面积750亩,完成产量172500斤(1725担),实现烟农收入207万元,提供烟叶税41.4万元。

4、茶叶产业:茶叶总面积1000亩。 

5、畜牧产业:完成大牲畜存栏3023头、生猪存栏4650头、山羊存栏250头、禽类存栏46250只,完成肉类总产1224吨;
全镇出栏牛3108头、猪33980头,羊486只,鸡107703只;
慕栗村黑山羊300头养殖基地。

6、经果林、蔬菜产业:经果总面积2865亩,蔬菜总面积7300亩,预计总产7300万吨,实现产值14600万元。

7、羊场金兰玉米纯酒厂面积1800平方米,估算值8万元,办公用房120平方米,估算值9.6万元,圈舍400平方米,估算值12万元,酿酒房500平方米,估算值20万元,车辆、酿酒设施、养猪工具设施及其它办公设施,估算值15万元。预算总资产64.6万元。

建设内容及规模:粪污处理池120立方米,道路硬化200立方米,围墙及防护栏300米,电路改造100米,饮水设施200米,防疫设备1套,消毒设备1套,购买仔猪200头,玉米5吨,预算值20万元。

项目总投资84.6万元,申请国家资金50万元,企业自筹资金34.6万元。

三、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十一五”期间,镇党委、政府的总体工作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省、市、县各项方针政策,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进一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加快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坚持以人为本和关注民生,紧紧围绕“经济提速、财政增长、农民增收”三大目标,着力实施“农业稳镇、项目强镇、科教兴镇、招商富镇、集镇美镇、稳定和镇”六大战略,突出抓好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重点的“三农”工作、基础设施建设、财税工作、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调整、社会稳定六大重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农商并进,山坝统筹,努力把金兰镇建成“黔西县东南部重镇”,促进金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十二五”期间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粮食总播种面积3万亩、产量达1000万公斤、人均400公斤;
香料烟总面积750亩以上、产量达1725担、实现烟农收入207万元;
茶叶总面积1000亩,还没有投入到市场中;
核桃总面积达3000亩,投产后,实现产值250万元;
肉类总产3000吨、实现产值2000多万元。

(一)蔬菜特色产业种植规划

1、干鲜两用的辣椒基地,规划面积1000亩,分布在全镇10个村,其中金兰150亩、猴场150亩、双玉100亩、双庆200亩、新益150亩余下各村各50亩。

2、优质大葱基地,规划面积200亩,以双庆、慕栗村为主,面积各100亩

3、其他特色蔬菜基地。

(1)、早熟马铃薯:规划面积2000亩。以双庆村、猴场村、金兰村为主,其中双庆800亩,猴场600亩,金兰200亩,清华村400亩。

(2)、 糯玉米:规划面积300亩,以猴场村、双玉村、瓦房村为主,其中猴场100亩,双玉100亩,瓦房100亩。

(3)、香葱规划面积100亩,以双玉村和瓦房村为主,其中双玉150亩,瓦房50亩。

(4)、大头菜:规划面积1000亩,以双玉、瓦房、猴场、新益、金兰为主。其中双玉200亩,瓦房200亩,猴场200亩,新益200亩,金兰200亩。

(5)、萝卜:规划面积1000亩,以猴场村、瓦房村、金兰村、新益村、双玉村为主,其中猴场200亩,瓦房200亩,金兰200亩,新益200亩,双玉200亩。

(6)生姜:规划面积300亩,以瓦房、龙山、慕栗为主。其中瓦房150亩,龙山80亩,慕栗村70亩。

分年度实施计划,计划表如下:

(二)茶叶特色产业种植规划

根据茶叶生长环境条件,适宜种植茶叶产业拟规划600亩,分布在我镇的宝石、猴场、双玉、清华四个村,因为该四村大部分属于煤山一带,土壤呈酸性结构,加之水源比较丰富,并且大多数土块呈梯型结构,适宜种植茶业产业。

2010年1月---2015年1月实施计划

(三)核桃和板栗特色产业种植规划

根据核桃和板栗的生长特性和适应环境,我镇沿河一带瓦房村和慕栗村拟规划450亩来种植核桃和板栗。其中,核桃200亩,板栗250亩。两村大部分土块呈梯型结构,水源比较丰富。加之两村的群众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种植经验,群众积极性较高。

2012年1月---2015年1月实施计划

(四)柑橘特色产业种植规划

柑橘果实营养丰富、商品性强,喜温暖,适应生长在比较湿润的气候条件,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广,适宜酸碱度的范围为pH5.5至pH7.5,有机质含量高,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土壤为宜,根据柑橘的这些特性结合我镇10个村的分布状况和气候条件,最适宜柑橘种植的村是瓦房村,同时又根据当地群众反映的情况和积极性程度,拟规划200亩。

2012年1月---2015年1月实施计划

四、 市场营销规划分析

由于我镇修通了雨朵至金兰大道,交通方便,并且全镇的干部很集中和学校的学生住宿人数有2000人左右,加之我镇的三大煤矿的职工和工人共有工人上万人,根据我镇的这些优势条件,在销售上不需要老百姓考虑向外销售的思路,仅在我镇就可以解决。

五、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以镇成立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领导组,镇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分管负责人为副组长,农业、财政、金融、土地,等部门为成员单位,负责对全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指导、协调、督查工作。设立蔬菜产业发展办公室,抽调精干力量办公,具体负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服务工作。

2、加大投入。为保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羊场镇将积极争取项目,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在政策上倾斜,加大规划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对发展生产的农户,在扶贫贷款和小额信贷方面享有优先权。

3、强化服务。一方面是加强与主管业务部门的联系,搞好试验示范,不断地研究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另一方面镇农业服务中心要发挥好职能作用,切实搞好生产技术指导和服务。同时,镇加强信息服务,利用政府网、农网、广播、明白纸等载体,适时发布市场信息,引导群众生产适销对路的特色农业产品。

4、严格考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领导组将定期不定期地对各村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进行督查、检查、调度,并把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作为农业主导产业进行年终专项总评,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将实行“以奖代补”。

围绕上述目标,镇党委、政府在认真总结“十一五”所取得成绩、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认真分析面临困难和存在问题,确立了“优化粮油、突破烟茶、发展畜牧业”的产业发展思路。紧紧抓住农业这个最基本的中心工作,加大对产业的培植力度,多角度、多渠道发展产业,切实加快地方经济的发展,改善人民的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一)紧抓粮食产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

  近几年,金兰镇在加强产业发展的同时,毫不放松对粮食产业的发展,积极引导农民群众调整粮经作物比例,优化产业结构,拓宽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渠道,“优化米粮仓,丰富钱袋子”。在粮食生产上,加大对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不断加大投入,改善生产条件,搞好服务,推广良种良法,强化科技实施,培育优质水稻基地,办好粮食科技示范样板,加强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提高单产,稳定总产,保持粮食不断增长的现象。

 (二)巩固发展支柱产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经济保障。

1、优化提升烤烟产业。2012年,镇党委、政府决心发展香料烟750亩,实现产量172500斤(1725担),完成产量实现烟农收入207万元,提供烟叶税41.4万元。并采取有力措施抓实香料烟生产:一是坚持扶持政策到位,即保护价、物资赊销、穿烟机补助、面积补助、标准钢架调制棚优惠提供、大田碎垡补助六条政策;
二是坚持强有力的工作措施,即走质量安全效益型发展路子、合理规划种植面积、狠抓十大关键技术、保障烟叶安全、抓好水浇地工程建设五项措施;
三是坚持推行风险激励机制,严格考核奖惩,实行完成种植面积奖和风险抵押金制度;
四是坚持转变作风,严肃纪律,保障产业健康发展。

  2、稳步发展茶叶产业。金兰种植茶叶历史悠久,长期以来,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一手抓茶园茶地建设,一手抓茶叶加工营销。特别是在今年茶叶价格极速下趺的情况下,镇党委、政府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措施稳步发展茶叶产业;
一是加大茶叶生产的宣传力度;
二是及时动员茶农加强茶园中耕管理,抓好低产茶园改造,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产量;
三是认真督促制茶企业实行分等级收购鲜叶,以质论价,注重抓茶叶生产加工,提高产品质量,提升茶叶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3、做强做大畜牧产业。围绕“兴牧富民”的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和畜牧科技推广,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稳定生猪产业,推进生产方式和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畜牧业数量、质量、效益同步增长。2012年末,计划完成大牲畜存栏3023头、生猪存栏4650头、山羊存栏250头、禽类存栏46250只,完成肉类总产1224吨,实现畜牧产值1900多万元。

(三)积极培育后续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发展壮大核桃产业。全镇虽然有核桃总面积4500亩,但是投产面积较少,产量较低,针对这一现象,镇党委、政府结合土地资源、气候优势、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等实际,按照“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划发展”的原则,一方面组织林业部门做好核桃品种改良和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动员各村认真组织开展工程造林和社会造林。2012年,全镇共完成核桃工程造林3000亩,社会造林5000亩。

 (四)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加快全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充分发动全镇广大人民群众及社会各方力量投入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个工作上来,抓住机遇,搞好重点工程建设,带动面上工程建设。一是坚持项目投入这个总抓手不动摇,按照经济和社会事业项目齐抓、大中小项目并举的项目工作思路,切实抓好烟水配套、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农水扶贫、土地复垦等项目资金的投入使用;
二是切实增加本级财政投入,加强支农资金监管,确保使用规范和使用效益;
三是鼓励农民自主投入。大力推行“一事一议”,规范农民自主筹资筹劳机制,引导农民开展直接受益的公益性设施建设。

五、农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我镇农业产业化经营得到了较快发展,在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今年香料烟产业任务重,加之产业争劳力现象突出,对香料烟产业的冲击,部分群众种烟积极性受挫,工作难度较大。

  二是今年甘蔗砍工价格偏高和甘蔗亩效益偏低,蔗农种蔗积极性受到影响。

  三是农业标准化程度不高,精品、名牌农产品少,农民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意识不强,不能适应市场准入制度和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

  四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少,手段单一。

五是缺乏大的项目支撑,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六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业生产条件差。由于我镇地处边远,受经济发展水平的约束,农田水利、土壤改良、土地整理和耕道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历史欠账较多。

七是特色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水平有待提高。

八是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九是农业生产单产水平有待提高。

六、对上级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意见建议

  1、建议县委、政府在下达产业发展任务目标时,充分考虑各我镇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合理下达各项产业发展考核指标及任务。

  2、建议加大对核桃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增加山区群众的经济收入,缩小山区与坝区之间的差距。

3、希望各级党委、政府给予我镇项目支持,加大农业投入,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金兰镇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五月二十八日

乡镇农业产业发展汇报篇2

乡镇农业产业规划情况汇报

  **镇农业产业规划情况汇报

   一、镇情概况

  **镇位于**东南部,距县城54公里,东毗邻**县的勐佑镇和营盘镇,西接本县 **乡,** 、 两乡,东西宽公里,南北长26公里,国土面积298平方公里。全镇辖9个村139个村民小组。海拔在1010米至2175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9℃,年均降

  雨量1361毫米,气候立体,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既有亚热带低热河谷地区,也有温凉山区,适宜多种经营。有耕地面积31379亩,其中水田面积11375亩,旱地面积20004亩。经济建设以农业产业发展为主,主要产业有粮食、甘蔗、香料烟、茶叶、林业和畜牧业,后续产业有甜龙竹、蚕桑等。

  2007年末,全镇总人口6015户25240人,其中农业人口5736户24116人,少数民族1799人;
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8358万元,同比增1666万元,增合%;
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060元,同比增元,增合%;
完成本级财政收入万元,同比万元,增合%;
完成镇级固定资产投资1226万元,同比增311万元,增合34%;
实现个私经济收入4096万元,同比增534万元,增合15%;
实现工业总产值1033万元,增加值470万元;
同比分别增203万元、134万元,增合%、%;
实现粮食总产万公斤,同比略增,人均占有粮食440公斤。

  二、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镇农业工作在全镇上下共同努力下,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主线,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生态化”的农业发展思路,不断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品种布局,扩大优势产业规模,积极培育和扶持新兴产业。通过提升全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2008年9月,各项主要产业培植情况如下:

  粮食产业:小春粮食产量95万公斤,实现收入110万元;
完成大春粮食栽种万亩,其中水稻万亩,包谷万亩,其它杂粮万亩,预计实现大春粮食总产944万公斤。

  甘蔗产业:完成新植蔗5519亩,甘蔗面积达万亩。07/08榨季实现甘蔗社会产量万吨,入榨产量万吨,实现蔗农收入1700多万元。

  香料烟产业:香料烟种植总面积亩,完成产量26596担,实现烟农收入万元,提供烟叶税万元。

  茶叶产业:茶叶总面积11551亩,其中投采面积8700亩。完成干茶产量万公斤,实现农业总产值万元。

  畜牧产业:完成大牲畜存栏11076头、生猪存栏39617头、山羊存栏6914头、禽类存栏77946羽,完成肉类总产1104吨,实现畜牧产值967万元

  蚕桑产业:全镇共有9个村107个村民小组1384户农户种植桑树亩,第一批蚕茧于8月6日交售,共交售蚕茧公斤,平均单产公斤/张,平均单价元/公斤,张效益元,蚕农满意度达95%以上。第二批中秋蚕全镇共饲养张,共涉及9个村53个村民小组165户农户,计划交售蚕茧3350公斤,实现蚕农收入万元。

  林业生产:核桃总面积达44500亩,投产产量400吨,实现产值176万元;
竹子总面积32600亩,其中甜龙竹16500亩,投产25400亩,其中甜龙竹14600亩,实现产值110万元。

  果蔬产业:水果总面积2363亩,总产量吨,实现产值50多万元;
蔬菜总面积6715亩,总产3770吨,实现产值670万元。

  三、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十一五”期间,镇党委、政府的总体工作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省、市、县各项方针政策,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进一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加快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坚持以人为本和关注民生,紧紧围绕“经济提速、财政增长、农民增收”三大目标,着力实施“农业稳镇、项目强镇、科教兴镇、招商富镇、集镇美镇、稳定和镇”六大战略,突出抓好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重点的“三农”工作、基础设施建设、财税工作、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调整、社会稳定六大重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农商并进,山坝统筹,努力把**建成“**南部重镇”,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十一五”期间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粮食总播种面积3万亩、产量达1000万公斤、人均400公斤;
甘蔗总面积稳定在2万亩左右、农业产量达万12全文查看

乡镇农业产业发展汇报篇3





梅 州 市 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2006—2015年)



1 / 89



目 录

第一章 规划的背景、依据与范围······················1 1、梅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分析······················1 2、梅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趋势与方向·····················4 3、本轮规划的背景与依据·······························7 4、规划范围与期限··································7 第二章 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战略目标·············8 1、梅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思想····················8 2、梅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原则····················8 3、梅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目标····················10 4、梅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思路与措施·················11 第三章 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规划····················15 1、梅州市农业产业化基地的现状与评价···················15 2、梅州市农业产业化基地发展思路与目标··················17 3、梅州市优势农产品基地发展规划···················19 4、实施保障措施····································22 第四章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25 1、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与评价····················25 2、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思路与目标····················27 2 / 89

3、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布局····················28 4、主要任务与重点建设项目规划····················33 5、实施保障措施·····································38 第五章 农产品流通体系规划···························41 1、梅州市农产品市场流通的现状与评价···················41 2、梅州市农产品流通规划思路与目标····················43 3、梅州市农产品市场流通空间布局、市场体系与重点项目规划··45 4、实施保障措施···································47 第六章 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规划··························50 1、梅州市农业龙头企业的现状与评价····················50 2、梅州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思路与目标··················53 3、梅州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重点项目规划··················55 4、主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关键领域规划···················61 5、实施保障措施···································71 第七章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规划····················75 1、梅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与评价············75 2、规划思路····································78 3、规划目标···································79 4、实施保障措施································81 规划图件·····································85 1、食品工业基地分布图························85 2、产业化种植基地发展规划布局图···················86 3、龙头企业规划分布图·······························87 4、农产品市场流通重点项目规划图·····················88 3 / 89


第一章 规划的背景、依据与范围

农业产业化是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龙头企业把农户生产与国内外市场连接起来,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使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有机联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使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沾、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是改变农业从事低层次原料生产的传统方式,改善农业投入动力机制,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根本出路;
有利于实现在家庭经营基础上的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促进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转变,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发展的必然,它作为一种社会化大生产组织形式,着眼于农业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为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是解决“三农”问题,整体推进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手段。
为进一步提高梅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推动梅州市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的新发展,依照《梅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和《梅州市农业发展总体规划》等有关精神,制定本规划。
1 梅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下辖六县一市一区,总面积2385万亩,其中山地面积1856万亩,耕地面积202万亩(其中,水田面4 / 89

积165万亩),是个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市,全市85%的国土面积为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山地,土地肥沃,含钾丰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日照、雨量充足,无霜期长,农业发展的资源与环境条件良好。近年来,梅州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在继续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立足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农民走专业化、基地化、科学化、集约化、现代化生产的道路,现已初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格局,有力地促进了梅州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1.1 龙头企业稳步发展
近年来,梅州市把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来抓,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积极鼓励、扶持各类经济组织参与兴办农业龙头企业。经过多年的努力,梅州市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得到发展壮大,产业链不断延伸,形成了一大批包括加工企业带动型、商品基地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等多种类型的、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辐射带动能力、与农户联结关系较紧密的农业龙头企业,这些农业龙头企业借助各种产销协议、合同契约、保护价和按股分红等方法,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与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止,梅州市共有各级各类农业龙头企业180家,其中国家级l家、省级8家、5 / 89

市级64家。仅2005年全市各级各类农业龙头企业总产值达31.5亿元,带动农户27.3万户,每户年均增收2320元以上。
1.2 特色农业初具规模
近年来,梅州市从搞好产业定向、培植主导产业、兴办商品基地、形成规模优势入手,坚持“与资源特色相适应、与市场需求相吻合、与龙头企业相配套”的原则,按照“统一规划、山权不变、连片开发、分户承包、双层经营、共同致富”的方针,不断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把农业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的形成有机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壮大发展。一批优势产业初具规模,区域特色经济布局初显轮廓,全市已初步建立了水果、茶叶、烤烟、竹木、南药、畜牧、水产等农业商品基地,逐步形成了梅县、梅江区以金柚、蔬菜、花卉为主,兴宁以龙眼、茶叶、蔬菜为主,蕉岭以茶叶、南药为主,大埔以蜜柚、青梅、茶叶为主,丰顺以龙眼、青榄、甜玉米、南药为主,五华以荔枝为主,平远以脐橙为主的区域性生产布局和各具特色的商品生产基地。现全市拥有水果面积113.08万亩,其中柚类42万亩,茶叶面积15.62万亩,水产养殖面积23.36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已获国家级认证的基地51家,产品总数68个,面积12.17万亩。梅州市获得了“金柚之乡”和“单丛茶之乡”的称号。2002年至今,先后有38种名茶分获国际、国家或省级金奖、银奖和优质奖。
1.3 加工流通发展较快
近年来,梅州市把农产品加工流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中心环节来抓,在抓好市场建设、发展“订单”农业的基础上,着力培育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的农业企业和销售流通队伍。目前,已成功开发了精炼高山茶油、甜玉米罐头、竹笋罐头、优质米加工、鸡粉、米6 / 89

排粉、金柚酒、金柚茶、金柚含片、螺旋藻、盐火局 鸡、香肠、腊肉、特色菜、黄金姜糖等一批广受市场欢迎的农产品,并逐步建成了“生产与销售相连接、本地与外地相沟通、国内与国际市场相接轨”的农产品大流通格局,现全市已建立了各类农产品流通市场226个,常年从事农产品流通人员7万多人。近年来,梅州市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还先后组织有关单位和企业到北京、上海、成都、重庆、郑州、沈阳、香港等地参加或举行农产品展销会、洽谈会,梅州农产品不断走向更多的国内、国际市场。农产品加工流通的发展,有效地拓展了梅州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对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4 专合组织发展迅猛
近年来,梅州市积极扶持发展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至2005年12月止,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86个,其中国家级试点单位1个、省级试点单位9个,拥有协会会员14327人、固定资产总额达15875万元。各级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按自愿、民主、平等、互利的原则,为会员和广大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技术指导和服务。仅2005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户就达7.1万户,代销农产品总量达37.2万吨,经营总收入19783万元,带动农户户均增收1200多元以上。

1.5 特色品牌成效显著
近年来,梅州市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现全市已有5个农产品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2家企业获得有机茶认证,获得国家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4家,农产品65个,有6个农产品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产品”,2家农业龙头企业的注册商标被评为“广东省著名商标”。同时,全市大力推7 / 89

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建立了5个国家级农业标准示范区和9个省级示范区,引导农民按照标准化生产。

2 梅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趋势与方向 2.1 梅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分析
当前,梅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总的趋势体现在“六个转变”。
2.1.1 逐步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

2.1.2 由点状发展向优势产业和优势产业带集聚。
2.1.3 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并重发展。
2.1.4 由初级加工为主向精深加工延伸。

2.1.5 由单一组织模式向多元化组织类型演进。

2.1.6 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2.2 梅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当前,梅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主要存在“三低二少一小”的困难与问题。
2.2.1 产业化发展水平较低 农业加工业的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不高,传统农业经营模式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农业产业链条不够长,小农意识仍然存在。
2.2.2 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市场建设、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等还相对滞后。
2.2.3 农业标准化程度较低 高质量的农产品和市场影响力大、广受欢迎的农产品品牌不多。
2.2.4 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增收作用发挥还不够 主要表现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的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
8 / 89

2.2.5 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较少 一些优惠政策还无法完全落到实处,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2.2.6 农业龙头企业规模较小 主要表现为市场竞争力不够强。

2.3 梅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利条件
2.3.1 基础较好 梅州农业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农产品的总量和整体规模都达到一定的程度,随着改革和发展的进一步深入,客观上要求农业必须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增长型转变,广大农民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也有着强烈的愿望和迫切要求,这为进一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动力。

2.3.2 党政重视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给予了充分肯定,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为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要求。广东省委、省政府和梅州市委、市政府已明确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举措,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为梅州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3.3 结构调整成效初显 农产品品质和农业效益得到有效提高,结构得到进一步的优化,为梅州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创造了较好的农业产业结构条件。
2.3.4 外向型农业发展加快 随着梅州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农业对外开放将更加深入,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提供了更大、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更优化的外部环境。

2.4 梅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方向
梅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方向是:力图实现“三个突破”、“一个提升”。
2.4.1 实现龙头企业集群的大突破
重点在金柚、脐橙、南药、茶9 / 89

叶、畜牧等已具备一定基础的产业上率先实现突破,发展壮大一批竞争力强和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企业集群,形成大中小型龙头企业共同发展格局,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
2.4.2 实现农产品加工水平的大突破 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比重明显增加,产业链条明显延长,产品附加值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农产品加工率要达到50%以上。
2.4.3 实现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大突破 要广泛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标准,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培育一大批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名牌产品,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食品类产品达到无公害或绿色标准,培育一批驰名商标。
2.4.4 实现产业化经营带动能力的大提升 扶持发展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和经营机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力争一大批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农户来自产业化经营的收入明显增加。

3 本轮规划的背景与依据 3.1 规划背景
本轮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是在梅州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其基本宗旨是将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融入全市农业总体发展和梅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框架之中,并使之成为梅州市农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规划立足于梅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和比较优势,力图通过把握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规律与趋势,寻求实现梅州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有效途径,最终促进梅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大发展。

3.2 规划依据
10 / 89

3.2.1 《梅州市十一五发展规划》。
3.2.2 《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意见》。

3.2.3 《梅州市农业发展总体规划》。

4 规划范围与期限
规划范围为梅州市所辖6县1区1市;
规划期限为10年,即从2006年起至2015年。


第二章 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战略目标

1 梅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思想
根据梅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与实际需要及国家产业发展政策,今后一个时期,梅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切实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主导产业和品牌产品为支撑,以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基础,以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核心,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为动力,按照贸工农、产加销、农科教一体化经营方式,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民一体化利益机制,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换代,增强农产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并通过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政策扶持、政府服务,全面提高农民组织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的水平。

2 梅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原则 2.1 市场导向原则
11 / 89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根据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需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发展主导产业、优势产品和龙头企业,要在提高效益的前提下加快发展速度,不断拓展梅州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空间和领域。
2.2 尊重群众意愿原则
要在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不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积极探索组织千家万户农民联结社会化大市场的有效形式,稳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在选择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和利益机制中,要充分尊重农民和企业的意愿和经营决策权,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和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形成合力、共同发展。

2.3 科技创新原则
着力提高农业龙头企业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用先进实用的技术武装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生产、加工和流通等各个环节,不断提高农业产业链的科技含量和最终产品档次,要把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科技教育与推广等工作结合起来,促进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2.4 重点突破原则
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核心,重点扶持优势龙头企业,壮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实现农业的增效和农民的增收。
2.5 可持续发展原则
12 / 89

把资源环境保护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条基本方针,贯穿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各个方面和环节,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使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田基本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协调发展。
2.6 统筹城乡发展原则
进一步完善农业与其它产业的链接关系,从全局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来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区域性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行业,把农业融入二、三产业,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3 梅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3.1 主导产业更加突出
依托现有基础,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为主攻方向,重点培育优质稻、金柚、茶叶、南药、油茶、脐橙、蔬菜、烤烟、畜牧、水产等特色产业,逐步培育出一批具有梅州地方特色的在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品牌性农产品。到规划期末,建成一批较大规模的具有明显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农产品基地,其中:优质稻播种面积发展到200万亩,优质稻总产量达100万吨;
以金柚为主的优质柚种植面积发展到50万亩,总产达55万吨以上;
茶叶种植面积达18万亩、年总产1.08万吨;
南药35万亩,油茶50万亩,脐橙10万亩,烤烟14万亩,水产品养殖基地10万亩;
瘦肉型猪年出栏450万头,优质黄鸡年出栏8000万只,新西兰兔年出栏300万只。
3.2 龙头企业发展更好
培育发展一大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经济实力雄13 / 89

厚、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经过规划期的努力,形成国家和省、市、县各级龙头企业的群体,其中年主营销售收入超1亿元的龙头企业要达到25家以上、主营销售收入5000万--1亿元的龙头企业要达到70家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形成,农业产业化组织在全市农户中的带动面达到70%以上。

3.3 加工转化大幅提高
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的新格局,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大幅度提高。

3.4 中介组织发展更快
建立一批辐射面广、规模大、管理科学、信息化程度高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引导农户兴办一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中介组织,通过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带动农户进入市场,增加农民收入。

3.5 科技作用更加明显
建立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适应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科技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以上,农产品质量和档次得到较大提高,创立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市场竞争力和创汇能力强、产品质量符合绿色标准和国际认证的名牌农产品。

3.6 政策体系更加完善
支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体系基本建成,农业产业化发展内外环境更加优化,农业外向度达到35%以上。

4 梅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思路与措施 4.1 梅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思路
针对梅州山区的实际,梅州市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始终抓住两个关键环节:一是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产品更容易、更广泛地进入市场;
二是让农民在产业化经营中,更多分享农产品14 / 89

生产、加工与流通所带来的增值和效益。发展战略思路是:围绕“四个梅州”发展战略,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搞好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突出抓好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基地建设,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科教兴农体系,围绕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努力延长农业产业链,开展经济联合和专业协作,力促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发挥整合、协同效应,实现向“结构优化、规模经营、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要效益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

4.2 梅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措施
4.2.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策动农业产业化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各级党委、政府提供政策、资金和环境等多方面的支持。为此,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梅州市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和解决农业农村工作热点、难点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进一步统一认识、加强协调,认真部署,制定扶持政策措施,发挥部门作用,加强沟通、联系,形成工作合力,扎实推进;
要树立和坚持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理念,坚持走“以工促农、工农互动、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新型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
4.2.2 培育产业、建设基地,推动农业产业化 形成有市场、有规模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和大规模的农产品基地,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此,梅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要从梅州地方特色资源、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素质等实际出发,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因地制宜选择市场空间大、15 / 89

资源后备优、经济效益高的农产品,作为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专业户、专业村、专业镇等群体生产的基础上,形成稳定的生产基地,逐步形成“一县一品”、“一乡(镇)一品”的区域化经营格局;
要在原来发展金柚、茶叶、黄花菜等“一乡(镇)一品”项目的基础上,新规划发展脐橙、南药、油茶、青榄和瘦肉型猪、优质黄鸡和新西兰兔等“市场在外、基地在内、以销定产、以销促产”的外向型农业商品基地。
4.2.3 培育市场、搞活流通,牵动农业产业化 市场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前提条件,要按照产地集散功能和销地分销功能的客观需要,合理规划和培育发展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加快农产品流通业的发展;
要培育一批运销中介组织,稳定销售渠道,减少市场风险,提高运销效率;
要大力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鼓励连锁超市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渐形成品牌,提高梅州市农产品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要强化农村市场信息服务,建设农产品网上展厅,形成永不落幕的农产品交易会;
要加快发展流通型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组织进入农产品流通领域;
要发挥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的作用,促进农产品运销畅顺。
4.2.4 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 农业龙头企业内联农户、外接市场,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转化、销售服务等功能,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所在。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切实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带动农户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积极作用;
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四个梅州”发展战略的要求,把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与推16 / 89

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借助外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4.2.5 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拉动农业产业化 农产品深加工一直是梅州市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瓶颈”限制。要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特色农业的要求,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农产品精、深加工,在成功开发优质玉米酒、玉米罐头、竹笋罐头、客乡奶、金柚茶、金柚酒、鸡精鸡油、腊肉、盐局鸡等基础上,继续开发和推出一批具有梅州特色和较好市场前景的新、特、优农产品,努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让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得到更多实惠。
4.2.6 强化社会服务体系,促动农业产业化 专业化、系列化和全程化等服务,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必要保障。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要组织、建立和健全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不断调整服务的方式和内容,做好组织协调工作,着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4.2.7 加强与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促进农业科技进步,驱动农业产业化 要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利用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为梅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充分利用和发挥梅州市与华南农业大学全面科技合作平台的作用,组织编制全市农业产业发展战略规划;
组织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提升农业与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抓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健全和发挥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作用;
要大力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为农业产业化注入新的活力;
加强油茶、脐橙、有机稻、金柚、茶叶、青榄、畜产品等主导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保鲜贮运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依靠科技进步,17 / 89

加快形成一批新的优、特农产品;
组织实施“54321”农科人才培训工程,即在三年内培训50名农业推广专业硕士、40名高级农业人才、分期分批选送300名基层农业领导干部到华农大培训、分期分批培训2000名乡镇农技干部和10000名农民技术员,为梅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培养一大批掌握农科知识和管理技能的农业人才。

4.2.8 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联动农业产业化 合理稳定的利益关系是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的关键。要通过合同、契约或章程等方式,合理确定各方责、权、利,正确处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以及各服务组织之间的利益关系,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农民的利益;
要鼓励产销联合,大力发展和完善“订单农业”,推行并规范产销合同制,积极鼓励和提倡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最低保护价和按农户出售产品数量返还利润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利益互补;
要积极探索建立以股份制为主体的多元化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土地使用权、技术和资金等要素入股,使龙头企业与农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互赢。
第三章 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规划

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是在一个较大范围内对某一主导产业(产品)实行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而形成的以产品的高产出率和高商品率为特征的区域性生产地带,具有布局的区域性、经营的规模性、生产的专业性、产品的商品性等特点。“公司+基地+农户”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模式,生产基地在龙型经济(龙头(企业)+龙身(基地)+龙尾(农户))中处于联结环节,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和依托,为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提供原料,并将众多分散的农户联结起来,参与到产业化经营体系中,18 / 89

具有较强的带动和辐射功能。
1 梅州市农业产业化基地的现状与评价 1.1 现状
近十几年来,梅州充分利用山区资源优势,掀起了大规模的耕山种果热潮,走出了一条山地农业综合开发的成功之路,成为全省农业综合开发“东学梅州”的典型。尽管目前梅州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但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凸显雏形,出现喜人局面。全市围绕特优产品建立起十大农业商品基地和七个畜禽商品生产基地。目前,梅州农业产业化组织建立基地5311个,固定资产16.5亿元,从业人员6.78万人,带动农户27万多户,其中,依托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270个,基地面积68万亩。全市连片万亩果茶基地13个,连片千亩以上的果茶基地220个,连片百亩以上果茶基地1013个,万头猪场12个,瘦肉型猪生产基地59个,建立了全国最大的金柚生产基地,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金柚之乡”、“中国单丛茶之乡”。

1.2 评价
1.2.1 各级地方党政重视 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农业产业化基地的建设,并进行积极的组织与引导。根据山区资源优势,实施“一县一拳头、一乡(镇)一品”战略,发展特色农业种养项目(基地),组织实施53211工程、双百万亩基地工程(百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百万亩订单农业)。
1.2.2 生产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全市依托龙头企业和各类产业化组织建立起各级各类生产基地5311个,提高了梅州农产品商品率,目前梅州农产品商品率达到58.9%。生产基地建设达到新的水平,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的基地建设和认证已有良好开端。全市建有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51个、绿色食品生产基地5个、无公害渔19 / 89

业生产基地8个、国家级及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14个。

1.2.3 农产品基地生产体系初步建立 围绕特优产品(水果、茶叶、蔬菜、烤烟、玉米、竹木、南药、畜牧、水产)建立十大农业商品基地、七个畜禽商品生产基地和水产品生产基地,生产基地涵盖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
1.2.4 产业化基地的品牌效应和示范效应初步形成 梅州生产基地建设达到新的水平,无公害基地、绿色基地和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已有良好开端,金柚、单丛茶等已成为全国名优产品,并取得“中国金柚之乡” 、“中国单丛茶之乡”称号。产业化基地已带动起越来越多的农户参与到产业化的种养生产体系中,为实现区域化生产布局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1.2.5 区域化生产布局开始形成 根据山区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实现农业生产分区布局。形成了以梅县、梅江区为主的梅州金柚商品基地,以兴宁、大埔、蕉岭为主的优质茶生产基地,以丰顺为主的青榄商品基地,以兴宁、丰顺、蕉岭为主的龙眼基地和以五华为主的细核荔枝基地,以平远为主的脐橙基地,以梅县、兴宁为主的无公害蔬菜出口基地。
1.3 梅州市农业产业化基地的主要问题
1.3.1 产业化基地组织化程度较低 目前,梅州产业化基地组织多为松散型(依托市场或合同来联系和组织农户加入到区域化种养当中)和农场型(依托龙头企业建立的车间型基地),缺少紧密型产业化基地组织,分散经营为主要生产方式,基地产品档次和质量标准较低,产品附加值低,产品流动和加工环节不畅。
1.3.2 产业化基地规模偏小 梅州产业化基地数量不少,但普遍规模偏小。即便是龙头企业建立的生产基地的平均规模也只有250020 / 89

亩,生产规模小,产品商品率低,基地支撑龙头能力不强,辐射和带动能力有限。
1.3.3 基地生产布局过于分散 主要表现为基地生产以小型种养为主,大型连片点不多,农业种植行业内部相互分割、穿插,畜禽养殖场零星分布,种养行业样样俱全,基地生产呈现遍地开花,产品品种雷同现象较为突出。
1.3.4 基地种养结构有待于调整和优化 基地种养内部结构发展不平衡,生产基地的建设主要集中于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基地建设滞后,种养品种也以传统的项目为主,具有市场前景的新品种和新项目推广缓慢。
1.3.5 基地建设投资少,基地标准化建设滞后 由于资金困难,基地建设的投入普遍不足,使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学研究、新品种引进和示范、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标准与质量检验受到很大限制,制约了基地的标准化和集约化发展。

2 梅州市农业产业化基地发展思路与目标 2.1 梅州市农业产业化基地发展思路
2.1.1 以市场为导向 因地制宜与因市制宜相结合,选择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优势项目和品种建立产业化生产基地,发展订单式农业生产基地,实现产业化生产基地市场化与特色化。
2.1.2 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为目标 培育壮大产业化生产基地,实现产业化基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一体化组织、科学化管理、社会化服务。
2.1.3 以效益为核心 依托科技进步,强化产业化基地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产品由数量效益向质量效益转变,实现产业化基地优质化。
21 / 89

2.1.4 以示范和带动为目的 按照“围绕龙头建基地,依托市场建基地,发展品牌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并举的发展思路加快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提高生产基地产业化组织程度,引导带动农户生产参与到产业化经营体系中。
2.1.5 以基地生产为中心 促进基地园区化和设施化,发展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和农业生产为一体的景观农业基地,实现多元化发展战略目标。
2.2 梅州市农业产业化基地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是:突出八大主导产业(水果、茶业、油茶、南药、优质稻、蔬菜、烤烟、畜牧水产)建成优质高效、高产出率和高商品率,能承受市场风险考验的稳定的农业生产基地,并带动农户发展,形成农业生产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一体化的格局,满足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求。

2.2.1 近期目标(2006-2010年)
——生产基地的集中连片种植面积占总种植面积的50%,畜牧业产值占种养业总产值的45%,渔业产值占种养业总产值的8%,农产品商品率达到65%以上。
——建成双百万亩基地(百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百万亩订单农业商品基地);
巩固和发展七大畜牧生产基地,重点发展猪、鸡、奶山羊生产基地;
建成特色化水产养殖基地。
——基本实现产业化生产基地的规模化、良种化、订单化、品牌化和标准化。主要农产品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面积占可耕地面积的80%,绿色食品认证基地25个,有机食品认证基地20个,水稻、茶叶、蔬菜和水果等基本做到按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50个,建成10万亩的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比例大幅度提高,建成甜玉米、脐橙、南药、甜竹笋、金柚、青梅、蔬菜、畜牧、水产、食用菌等十大类农业标准化22 / 89

示范区。优良品种在作物生产中的所占比例达到80%;
建成万头以上的瘦肉型猪场20个,新建面积5000亩以上的规模化种植基地8个,培植省级外向型龙头种植生产企业20个。

2.2.2 中长期目标(2011-2015年)
——生产基地的集中连片种植面积占总种植面积的65%,畜牧业产值占种养业总产值的50%,渔业产值占种养业总产值的12%,农产品商品率达到80%以上。
——建成广东省最大的山区优质果品生产中心、广东省最大的有机农产品生产中心、华南最大的高山植物生产中心、全国最大的南药生产中心和广东省最大的油茶生产中心。
——实现产业化生产基地的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和特色化,建成结构合理、科学完善、安全生产、多元化的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体系。

3 梅州市优势农产品基地发展规划 3.1 总体布局
围绕山区特色农产品和优势农产品(山区水果、南药、优质水稻、玉米、单丛茶、油茶、耐贮蔬菜、花卉)建设产业化生产基地,形成梅州市名特优农产品“点--圈--带--区”的区域化总体布局格局。

3.1.1 点 依托各县区山塘水库建设水产品(优质鱼)养殖(示范)基地。
3.1.2 圈 以各县中心城市为中心,在城市郊区形成鲜活畜产品畜禽饲养(猪、鸡、奶牛、奶羊)基地圈,在边远山区形成草食畜牧养殖(牛、羊、兔、鹅)基地圈。
3.1.3 带 梅县--梅江区金柚基地发展带;
蕉岭--大埔--丰顺--兴宁茶叶基地发展带;
平远--蕉岭脐橙基地发展带;
丰顺--五华、平远--23 / 89

蕉岭南药基地发展带;
大埔--丰顺--五华烤烟基地发展带;
兴宁--平远--蕉岭油茶基地发展带;
兴宁--丰顺、蕉岭龙眼基地发展带;
丰顺青榄基地发展带;
五华细核荔枝基地发展带。
3.1.4 区 中部鲜活农产品(鲜活畜产品、花卉、蔬菜)生产基地区、西南部优质果粮(水稻、蔬菜、金柚、龙眼、荔枝、青榄)生产基地区、东南部品牌农业(茶叶、烟叶)生产基地区、北部特色农业(南药、脐橙、油茶)生产基地区。

3.2 分区规划
按照“一乡(镇)一品”发展战略,充分挖掘区域性传统地方名特产,形成各自的优势农产品。
3.2.1 梅江区 发展花卉、水果(金柚、杨桃、甜枣)、蔬菜(萝卜苗、梅菜)等种植基地,近郊区奶牛、奶山羊畜牧养殖基地,草鱼、罗非鱼、黄颡鱼、彭泽鲫等水产养殖基地。建成梅州金柚商品示范基地、花卉农业示范基地、无公害水产示范养殖基地、休闲渔业基地、设施农业栽培示范基地、以广东省(梅州)区域性水产试验中心为基础的良种繁育基地。
3.2.2 梅县 发展金柚、青梅、优质水稻、油茶、无公害蔬菜、南药、花卉等种植基地,肉猪、山地鸡、奶山羊、肉牛、肉兔等畜牧养殖基地,本地胡子鲶、草鱼、鲮鱼、黄颡鱼、罗非鱼、鲫鱼等水产养殖基地。充分发挥好现有国家、省标准化示范基地(金柚国家标准化示范区、雁南飞茶叶国家标准化示范区、无公害蔬菜省级标准化示范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建成梅州金柚商品示范基地、旅游农业示范基地、无公害水产示范养殖基地、无公害蔬菜出口示范基地、设施栽培示范基地。
3.2.3 大埔县
发展茶叶、烟草、蜜柚、黄花菜、油茶、甜玉米、24 / 89

西瓜、番葛等种植基地,肉猪、肉牛、奶山羊、山地鸡等畜牧养殖基地,光倒刺鲃、黄颡鱼、翘嘴红鲌等水产养殖基地。在现有的茶叶国家标准化示范区、蜜柚省级标准化示范区基础上建成茶叶农业示范基地、无公害水产示范养殖基地。
3.2.4 丰顺县 发展茶叶、南药(青蒿、烟草、枇杷、青梅、青榄、云南甜竹、甜玉米、甘薯、香芋、生姜、仙人草、食用菌等种植基地,肉鸡、肉猪、奶山羊等畜牧养殖基地,光倒刺鲃、罗非鱼、翘嘴红鲌等水产养殖基地。建成青榄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基地、青蒿“GAP”示范基地、甜玉米省级标准化示范基地、麻竹笋省级标准化示范基地、龙眼示范基地、茶叶农业示范基地、南药生产与加工科技示范基地。
3.2.5 五华县 发展南药、烟草、果合柿、金柚、柑桔、高山绿茶、板栗、无核黄皮、茶油、甜玉米、荔枝、有机水稻、甜枣、苦斋、七叶薯、果蔗、三华李、生姜等种植基地,肉猪、肉鸡、肉牛、奶山羊等畜牧养殖基地,本地胡子鲶、罗非鱼、鲫鱼、黄颡鱼等水产养殖基地。建成细核荔枝示范生产基地、南药农业示范园、烤烟省级标准化示范基地、绞股蓝省级标准化示范基地、优质稻省级标准化示范基地、无公害水产示范养殖基地、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果蔬茶饮料生产加工科技示范基地、无公害绿色蔬菜示范基地。

3.2.6 兴宁市 发展茶叶、油茶、优质水稻、木薯、柚、梅、蔬菜、花卉、南药、橄榄、枇杷、云南甜竹、甜玉米、生姜、毛瓜等种植基地,肉鸡、肉猪、奶山羊等畜牧养殖基地,罗非鱼、鲫鱼、黄颡鱼等水产养殖基地。建成优质稻生产示范基地、优质茶生产示范基地、龙眼生产示范基地、无公害蔬菜出口示范基地、无公害猪肉省级标准化示范基地、无公害水产示范养殖基地。
25 / 89

3.2.7 平远县 发展脐橙、南药、油茶、枇杷、花卉、蔬菜、甜玉米、优质稻谷、蒜头、花生、椪柑、三华李、烤烟等种植基地,肉猪、山地鸡、奶山羊、肉牛等畜牧养殖基地,湘云鲫、罗非鱼、黄颡鱼等水产养殖基地。建成脐橙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基地、南药生产与加工科技示范基地、高山茶油生产与加工科技示范基地。
3.2.8 蕉岭县 发展脐橙、南药、油茶、茶叶、甜枣、金桔、柚、三华李、龙眼、水晶梨、枇杷、花卉、蔬菜等种植基地,肉猪、山地鸡、奶山羊、肉牛等畜牧养殖基地,鳜鱼、黄颡鱼、本地胡子鲶、翘嘴红鲌、罗非鱼、鲫鱼等水产养殖基地。建成优质茶生产示范基地、龙眼示范基地、单丛茶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基地、淮山茄子大葱蔬菜示范基地、无公害水产示范养殖基地。

4 实施保障措施
4.1 实行政府主导型产业化发展战略,推动和促进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
4.1.1 重视和加强生产基地建设规划 重视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的规划工作,加强基地建设项目的规划论证,以市场为导向,选择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优势项目和品种建立产业化生产基地,避免基地建设的盲目性,提高建设规划布局的合理性和基地建设的前瞻性与科学性。
4.1.2 实行优惠倾斜政策,积极扶持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 在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基地建设扶持。通过建立和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实现土地集中开发,促进基地的规模经营,建立一批规模较大的生产基地。建立多元化的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投资体系,并给予资金、税收的优惠政策,引导社会向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投资。

4.1.3 实施农业品牌发展战略
把创立著名品牌和扩大市场份额作26 / 89

为培育、营造具有梅州特色种养业的重大课题来抓。搞好商标注册、产地标识、规格化包装,大力推进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认证工作,提高农产品知名度。
4.2 创新、健全产业化生产基地组织形式
扶持、鼓励龙头企业及各类产业化合作组织建立产业化生产基地,发展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生产基地组织,积极发展紧密型基地组织,提高产业化生产基地组织程度。创新基地建设模式,积极探索产业化园区建设的新路子。

4.3 加强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重视产业化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农田路网规划与建设,开展低产田、塘的综合治理,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完善水利设施的管理和排灌系统整治,提高生产基地的科技程度,实现生产基地园区化、设施化。
4.4 大力推进种养业标准化生产,确保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
突出产地环境监测、产品质量监管、生产技术规范及市场准入等关键环节,重点做好种养业标准、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农产品认证,以及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等建设。围绕优势产业,加紧制定主要农产品的品质、外观、加工、等级、包装、保鲜和安全卫生等方面的系列标准,制定相应的标准技术操作规程,加强标准化技术的宣传、培训和推广。高标准做好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继续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加强动植物防疫体系建设,理顺动植物防疫工作的组织与体制关系,制定动物防疫法的实施细则,建设完善的农作物病虫害和动物疫病的测报预防网络,完善基层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检测、检验、疫病应急的设施设备。推进农产品生产管理档案27 / 89

登记注册制度,完善产地环境、农资市场、农产品质量执法监督和信息档案管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4.5 建立和完善种养业服务体系
建立科技、信息、管理咨询等服务组织,加强种养业技术队伍建设,形成以市、县农业(畜牧、水产)局为核心、乡镇农业(畜牧兽医、水产)站为骨干的技术推广网络,为种养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开展农民专业培训,加强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提高农业种养的科学性和技术性。建立良种繁育体系,引进推广优良农作物、畜禽、水产品种。大力发展种养业行业协会,为基地生产提供市场供求信息服务,并积极引导种养业专业户加入专业协会。完善市场体系,形成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产品营销网络,以促进种养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第四章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
28 / 89


1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与评价
梅州农产品加工有着悠久的历史,但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其发展速度相对缓慢。改革开放,给梅州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其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并逐步形成了一些具有区域特色资源型和一定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加工品种,生产出一批资源特色型名牌产品,产生了一批省市级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

1.1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要优势
1.1.1 加工产业特色优势明显 梅州市气候适宜,各种特色资源丰富,已形成了多种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如以金柚、脐橙、青榄和青梅为主导品种的特色水果产业;
以单丛茶和乌龙茶品牌为基础的名优茶叶产业;
以稻谷和甜玉米为主导的粮食产业;
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蔬菜产业;
近年来新发展的南药材产业和油茶产业以及肉类奶业产业等。这些产业的规模化、品牌型发展为农产品加工业的推进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1.1.2 农产品加工业初具规模 梅州农产品加工业有一定的基础:一是农产品加工历史较长,且梅州是客家人集中居住地,许多具有客家特色的农产品加工品十分丰富。目前梅州的农产品加工成功开发出的名优新特产品主要有:甜玉米罐头、竹笋罐头、金柚茶、金柚酒、金柚黄酮、金柚含片、金柚护肤品、柚皮糖、黄金姜糖、茶叶、萝卜苗茶、梅菜、腌蒜头、豆腐干、粉丝、香肠、盐焗鸡、盐焗鸡脚、盐焗鸡翅、牛肉干、客乡奶、中药饮片等产品。二是梅州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初步形成了一些区域特色性加工品种,如茶叶、水果、高山油茶、南药、烤烟等。三是品牌型加工企业初具规模。在梅州市的省市级龙头企业中从事农产品加工占到20.8%,这29 / 89

些企业大都已形成自己的特色产品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如大埔西岩茶叶集团有限公司的西竺牌商标和梅县雁南飞茶田有限公司的雁南飞商标获得了广东省著名商标称号。近年来由兴宁市飞腾实业公司研制成功甜玉米汁、金柚汁,该产品填补了国内饮料市场的空白。四是开始重视提高加工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产品科技含量。近年来,努力与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科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寻找相应的科技支撑。

1.2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梅州市农产品加工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良好的发展潜力,但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劣势明显。
1.2.1 总体加工能力不强 梅州的粮食、水果、蔬菜等主要大宗农产品产量均较高,但产后加工能力却很低。据调查,梅州农产品产后加工能力为20%左右,我国平均水平约为25%,而发达国家高达80%以上。
1.2.2 加工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 梅州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体上生产和加工集约化程度低、规模小,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家庭作坊。2004年,全市32家国家、省市级加工型龙头企业中,平均销售收入为8426万元。此外,相当一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家庭作坊式的,不仅规模小,而且加工工艺落后,市场竞争力弱。
1.2.3 加工企业创新能力差,产品科技含量低,品种单调 农产品加工企业缺乏技术研发创新能力。梅州农产品加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下,约为25%,加工企业的设备也比较落后,加工设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至少要落后20年,目前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加工机械仅占5%~10%,由此导致加工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加工产品科技含量较低,产品种类较少,品种单调。
30 / 89

推荐访问:产业发展 乡镇 汇报 乡镇农业产业发展汇报 乡镇农业产业发展汇报 乡镇农业产业发展汇报材料